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王以丞相祭酒贾逵为豫州刺史。是时天下初定,刺史多不能郡。逵曰:“州本以六条诏书察二千石以下,故其状皆言严能鹰扬,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静宽仁,有恺悌之德也。今长吏慢法,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天下复何取正乎!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外修军旅内治民事兴田通运渠吏民称之。王曰:“逵真刺史矣。”布告天下,当以豫州为;赐逵爵关内侯。

(《资治通鉴·魏纪一》)

材料二

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时人雕伤,帝深感叹,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常嘉汉文帝之为君,宽仁玄默,务欲以德化民,有贤圣之风。时文学诸儒,或以为孝文虽贤,其于聪明,通达国体,不如贾谊。帝由是著《太宗论》曰:“昔有苗不宾,重华舞以干戚,尉佗称帝,孝文抚以恩德,吴王不朝,锡之几杖以抚其意,而天下赖安;乃弘三章之教,恺悌之化,欲使曩时累息之民,得阔步高谈,无危惧之心。若贾谊之才敏,筹画国政,贤臣之器,管、晏之姿,岂若孝文大人之量哉?”三年之中,以孙权不服,复颁《太宗论》于天下,明示不愿征伐也。其欲秉持中道,以为帝王仪表者如此。胡冲《吴历》曰:帝以素书所著典论及诗赋饷孙权,又以纸写一通与张昭。

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三国志·文帝纪》)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开。

其二千石以下阿纵A不如法者B皆举C奏免之D外修军旅E内治F民事兴G陂田通H运渠吏民I称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管辖,统领,与“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中的“摄”两者词义不同。 B、法,模式,榜样,与《梦溪笔谈》“其法,用胶泥刻字”的“法”两者的词义相同。 C、数,屡次,与《琵琶行》“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数”词义不同。 D、特,只是,只不过,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的“特”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的两则材料,尽管选自不同体裁的史书,但都叙述了魏文帝曹丕的所作所为,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其褒赞和认同。 B、东汉末年瘟疫流行,死亡者甚多,从而引发曹丕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认为著书立说能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C、曹丕著述甚多,典论、诗赋百余篇,并曾召集儒家学者聚集在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而谈,不知疲倦。 D、曹丕褒赞汉文帝宽厚仁慈沉静无为的品德,称赞他以德业教化百姓,有贤者圣人的风范,并著有《太宗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长吏慢法,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天下复何取正乎!

②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5)、魏文帝在《太宗论》中称赞了孝文帝哪些为君治国的做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女弟素文传

    枚第三妹曰机,字素文,皙而长,端丽为女兄弟冠。年幼好读书,既长,益习于诵。针衽之旁,缥缃庋积。雍正元年先君客吴中,闻衡阳令高君清卒,库亏,妻子狱 , 叹曰:“我高公幕下客也。非我往,则难不解。”遂治装,历洞庭而南,告其弟高八曰:“而兄倾库供上官,吾尝止之,而兄不可;则劝其簿籍而加印焉,亦知正为今日计乎?”高大悟,检箧得印簿,诉制军。制军者,大学士迈柱也;素善先君,兼知高公之冤,为平其事。当是时,簿中贵人隐探高氏孤稚无能为,使人具三千金,啖先君。先君怒而叱之。高八益感谢。临别泣曰:“无以报,闻先生第三女未婚,某妻方妊,幸而男也,愿为公婿。”已而果然。因寄金锁为礼。时妹未周 , 枚长妹四岁,代系金锁饰项者数年。

    乾隆七年,高八执讯来曰:“某子病,不可以婚;愿以前言为戏。”先君犹豫,妹侍侧,持金锁而泣,不食;先君亦泣,亦不食。以其意复高氏。高之族人惊,欢传高氏得贞妇。高八殁,其兄子继祖来曰:“婿非疾也。有禽兽行,叔杖死而苏;恐以怨报德,故 言辞婚。贤女无自苦。”妹闻如不闻,竟适高氏。

    高渺小,偻而斜视,躁戾佻险,非人所为。见书卷怒,妹自此不作诗;见女工又怒,妹自此不持针黹。索奁具为狎邪费,不得则手掐足踆,烧灼之毒毕具。姑救之,殴姑折齿。输博者钱,将负妹而鬻。妹见耳目非是,告先君。先君大怒,讼之官而绝之。

    妹归侍母。母体微不适,妹彻夜立,持粥饮而匕箸进之。长斋,衣不纯彩,不髲剃,不闻乐,有病不治;遇风辰花朝,辄背人而泣。如皋人至,必出问堂上姑安否,寄赠服食甚谨。

    前一年,高氏子死,妹亦病,以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死,年四十。枚在扬州,闻病奔归,气已绝矣,目犹也,抚之乃瞑。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