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班级开展“中华传统节日”主题学习活动,小南带领学习小组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节日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都展现出巨大的文化价值。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中国人生产与劳作的独特印记,是在农耕文明语境中,由年月日时和气候寒暑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是以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循环往复规律确认的。中国的传统节日还与月亮的运行有关,特别注重一年十二个月的朔望,望日即每月十五,例如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中国人把自己的生活节拍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紧密协调起来,表达了中国人和合与圆满的理念追求。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还反映了中国人思维与记忆的方式,在中国人的节日观念中月日数字代码的重叠是吉祥的神秘数字,人们在许多零散的吉日中习惯性地选定了月日代码数字相互重叠的日子,作为节日流传下来。例如,“正月正”春节,“五月五”端午节等。

(取自仲富兰相关文章,有删改)

【材料二】

①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②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③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

④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有删改)

【材料三】

①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是通过民俗活动表现出来的,民俗活动越丰富,越有利于传统节日的传承。因此,要围绕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髓,创新其表达方式与传播形式,增强节日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吸引力、感染力,让传统文化贴近人民,融入生活。

②传播传承节日文化,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也需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比如,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过节新形式不断出现,不少年轻网友选择在线上体验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元宵节,他们在微信群里约一场诗词“飞花令”;清明节,他们在网络空间参与线上祭扫活动;还有更多的人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分享自己家乡热闹的节日场景,又透过别人的镜头走进了不一样的过节现场。

③传统节日跟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演进密切相关,它的“现代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比如重阳节,长期以来,避祸除邪消灾、强身健体一直是其主要文化内涵,但是随着时代进步,我国对重阳节中的敬老意涵加以强化,倡导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赋予其老年节的时代内涵。再如清明节,原本主要是祭祀宗族先人,后来增加了对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先祖的公祭活动,近些年逐渐扩大到对革命先烈的祭祀纪念,这种变化把祭祀对象从家庭、家族扩展到国家先烈,礼敬先人、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涵因此变得更加丰富。

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厚植新时代青年爱国情怀、塑造新时代青年思想品格、引导新时代青年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青春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一些学校利用传统节日打造“红色思政课堂”,不仅有效推动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更加深入人心,还带动孩子们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弘扬了革命精神,传承了红色基因。

(2023-06-21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张春枝有删改)

(1)、为介绍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小南对材料做了分析,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我国每一个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外延都拥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B、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采用月日代码数字重叠,是为了读起来顺口,便于记忆。 C、为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我们要重视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 D、传统节日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使得它的某些文化意涵得到强化或内涵变得丰富。
(2)、为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小南对材料做了归纳,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氛围里体验丰富的情感。 B、要营造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就要通过繁琐的仪式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认同和依从。 C、要创新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表达方式与传播形式,让传统文化贴近人民,融入生活。 D、学校要打造特色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深刻感悟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3)、“二次元传统文化研究所”是小南和学习小组的伙伴们一起开创的深受青少年喜欢的传统文化自媒体(网络媒介)之一。请你结合文本,从内容和形式上就“如何在自媒体上传承‘春节文化’”向小南提出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少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心,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得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⑨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实的朵数。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
      ⑩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各题。

让生命的源泉长流不息

       ①“小小水滴,多可爱,一滴一滴,滴在石头上,滴出一个小洞洞,滴到太阳下山坡……”欢快的歌声随着老师在电子琴上弹出的一串串动听的音符,在宁静的校园回荡。我们班“让生命的源泉长流不息”主题班会就在这欢快飞翔的音符中开始了。

       ②“叮咚,叮咚……”录音机放出了用古筝演奏的行云流水般又悦耳动听的音乐。几个女同学在教室中间踏着古筝的节奏翩翩起舞。透过古筝的声音和优美的舞蹈,我仿佛看见了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把大地装扮成粉妆玉砌的世界;仿佛看见了高耸的冰山在暖暖的阳光下,化成一缕缕清泉,融入祖国大地,迂回曲折,汇成江河,融入大海;仿佛看见了水平如镜的西湖,碧波荡漾的漓江,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些美难道不是水给我们带来的吗?

       ③“刚才是主题班会的第一部分﹣﹣美丽的水,”主持人的话打断了我的遐想,“接下来要展示的是第二部分﹣﹣生命的水。”

       ④人称“博士后”的张××走上讲台。“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的75%是水,血浆中90%是水,眼睛里99%是水,骨骼也有20%的水,连牙齿中都有10%的水。可以说,水在人体中无处不在,水是生命的源泉。”语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这掌声一半是给张××的,另一半则是给生命的源泉﹣﹣水的。

       ⑤讲台上的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主题班会的第三部分﹣﹣“呻吟的水”。画面上只见工厂的工业废水,黄土高原的泥沙,城市的废弃污水、油液,居民的垃圾浩浩荡荡地向江河涌去。画外音是水的呻吟:“我们从绿变黑,从甜变涩,从清变浊,从美丽变丑陋。我们对人类忠心耿耿,人类为什么却如此对待我们呢……”

       ⑥主题班会结束前,班主任老师沉重地说:“同学们,珍惜水吧!珍惜水就是珍惜我们自己。同学们,为了大地的丰收,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保护和珍惜水资源,让生命的源泉长流不息!”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微时代的欣喜和焦虑

    ①什么是微时代?先不管学界究竟怎样定义,单看看我们的生活,当阅读、传播、购物,乃至情感交流都仅仅通过百余字就能够实现,你就会发现,一个时代真的来临了。

    ②如今对很多人来说,微博和微信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你开微博了吗?互粉吧!”“你有微信吗?加我吧!”正逐步替代“吃了吗?”“天气不错!”等中国人传统的问候方式,成为陌生人初次见面的寒暄用语。

    ③“微时代”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互联网的新形态、媒体传播的新格局,也让我们每个处于这个时代的人,被裹挟着,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生活的方式、思维的方式。

    ④这份改变,给人们带来了欣喜。

    ⑤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信息获取和社交行为的便捷,它们共同构成了“微时代”信息获取和新型社交的巨大场域。人们惊喜地发现,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别人的粉丝并拥有自己的粉丝,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与明星大腕对话、调侃。突然之间,我们发现,以小人物的微形态和微行动低调地呈现自我,发出声音,这样的呈现和声音最终竟然也可以凝结成巨大的力量。

    ⑥可让人始料未及的是,欣喜与狂欢竟是短暂的,接踵而至的,是更多的集体性焦虑。

    ⑦“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在我面前,却在玩手机。”对“微博控”、“微信控”们来说,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信息获取和社交软件似乎为每一个当下提供了更有趣、更神秘的“别处”,而活在当下、专注眼前,则逐渐成为一件极奢侈的事。

⑧尤其令人焦虑的是,一方面,网络世界中泛滥的各种资讯被切割成无数个细小的片段,使得资讯呈现出碎片化、浅表化、情绪化的特点,让完整的表述、逻辑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判断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每一个在“微时代”网络世界中呈现的个体也是由无数个碎片拼凑起来的,不论是微博的140个字还是微信中的聊天及“朋友圈”的状态描述,都经过了带有选择性和情绪化的加工,这使得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的表达和认知只能在重重包装和多次塑造下进行。这种认知和社交上的片面化、模糊化在带来一定“审美”效应的同时,也在认知和社交心理上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使得“微博控”、“微信控”们在心理上长期处于“居无定所”的漂泊状态、焦虑状态。

    ⑨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人的焦虑,表现为“逃遁”。所谓“微遁族”,指的是一类使用微信的人群,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了一些“群”,一方面他们渴望并享受被拉进“群”里带来的集体认同感,另一方面又害怕被海量的无用信息所困,更担心退群造成的自动边缘化。“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恰到好处地说出了他们的茫然无措。

    ⑩很多人都有的体会——身体的任何一个器官正常运转时,我们是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的,但当某个器官发生病变时,不适感造成的“存在感”就会变得异常明显。人类社会几千年来都自然得几乎被视为无物的认知和社交过程,在“微时代”正体验着这种不快的“存在感”——信息获取看似更加便捷,实则又效率更低;人际关系看似更加粘稠,实则愈发疏离。“微时代”的我们,更忙碌了,却也更空虚了;朋友更多了,却也更孤独了。

    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2012年二季度到四季度,新浪微博的用户活跃度下降了近40%;腾讯2013年一季度财报也显示,腾讯微博的日均活跃账户已经从8700万的最高点下降到8100万。更多人开始从“广场式”的微博平台向“熟人社会”为主的“微信平台”转移。微博诞生仅4年,便已经被预言“微博已死”,这一方面被解读为“人们不再满足140字的喧嚣,而是选择更加沉稳和理性”;一方面也被解读为更多人开始回归传统信息获取和社交方式,而这些传统的方式能给人内心更多的安全感。

    ⑫新技术或将改变载体,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纯粹思想的追求,却是永恒的。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海绵城市”建设是结合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实施的对城市生态的保护和______①______。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最大限度地______②___。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北京市在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热岛效应、城市缺水、“城中看海”等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提出每年将选择一到两个区城作为市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錦城市建设标准。

    (材料二)

   

    “海绵城市”的思路之一,是以雨水利用为切入点。仅2016年北京市新建雨水利用设降水施120处,全市累计收集雨水6000多万立方米。还建成了容量700万立方米的西郊雨洪调蓄工程并投入使用,既促进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又缓解了城市防洪排涝压力。

    降雨发生后,内排区城屋顶、道路和绿地的雨水将被不同形式的排水沟、入流并和雨水管道汇集,经过沉淀井的预过滤和沉淀,进入地下模块化调蓄沟里。在调蓄沟中,水流得到滞留,雨水峰值变小,并通过终端设置的泵房送至生态净化群落,经过净化过后进入中心湖中储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北京的“海绵城市”建设已在通州区和延庆区进行试点,通州将结合副中心建设,按照高水平标准建设要求,建设平原海绵城市;延庆将结合世园会建设,按照生态文明新典范建设要求,建设山区海绵城市。

    通州区将对包括19个老旧小区在内的试点地区进行40余项海绵城市建设。建设方式包括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透水砖铺装、屋面雨水收集渗井、屋面雨水收集罐、环保型雨水口、生态滞留池等。目标是到2019年6月,试点地区70%以上的降雨可就地消纳和利用,再生水利用达到75%,自然生态恢复率达到85%以上。

阅读

分餐制:古已有之的中华饮食文化

①人们普遍认为,分餐最早起源于西方。其实,在历史上,中国在西周时就成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词,本身就带有分餐的意思。

②今天,人们提到“大摆筵席”,很容易想到围坐一桌、觥筹交错的热闹,但西周时铺筵设席的景象却是贵族们正襟危坐、分坐分食。“筵”和“席”实为同义词,都是一人一设,铺置于地上的坐具,区别在于筵长席短,筵大席小,筵上加席。时间久了,“筵”“席”二字便合成一个词语。“筵席”之上分坐分食,体现的是一种礼仪,坐在筵席上吃饭得有规矩。在西周燕飨国宾、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从入席退席的顺序、座次尊卑,到席间礼仪,处处都有严格的区分。

③中国的分餐制是从什么时候起走向合餐的呢?史料与壁画留下了清晰生动的长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端于周朝的分餐礼制文化在两汉时期得以传承。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带着高椅、胡床南下中原,带来他们双足垂放的坐姿,也带来他们围坐一炉进餐的饮食习惯。难以想象中原地区自殷商以来的礼制文化在当时受到了多大的冲击,但明显的改变随之体现于隋唐时期分餐与合餐的并存局面。

④五代时期各民族再一次融合,随之而来的唐宋之交也是中国由门阀士大夫世袭制转向科举士大夫的关键时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实现了阶级流动的庶民围坐在高足坐具旁,在宋代鳞次栉比的教坊酒楼、勾栏瓦舍里对酒当歌。

⑤到了明清时期,为尽地主之谊,与客人同桌同食的合餐文化形成制式,伴随夹菜劝酒的一整套待客礼仪。可以说,从分餐到合餐是中国社会心理和饮食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最后以合餐的形式建构出参与者“共同体认同感”的饮食文化功能。

⑥合餐与分餐作为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形态,第一次碰撞的时间发生在明末清初。1658年来华的传教士南怀仁是康熙帝的科学启蒙老师,在他所著的《御览西方要记》里,西方的分餐制度第一次被正式介绍:“每人各有空盘一具以接,专用不共盘,避不洁也。”此后,合餐与分餐一直是个争议不断的话题,分餐至今仍未被人们广泛接受。

⑦不可否认,相比合餐制,分餐制确实能够降低某些疾病的传播风险。我国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感染比例就明显高于欧美国家平均值;一些通过飞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在“以著就而搜之,夹涎入馔”的合餐方式下也更容易扩散。所以每当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提倡改合餐为分餐的呼声就会高涨。

⑧合餐制易带来疾病传播,筷来著往为病菌扩散打开方便之门。(《北京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