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解答题 题类: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蓝青中学强基卷科学试题
信息提示:
能发生的一些反应:
(先);
(后)
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
第二步:
受热易分解:
受热不分解。
【实验探究】甲同学按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步骤①木条不复燃; 步骤②产生气泡,溶液变蓝色; 步骤③木条复燃。 | 硫酸铜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
【评价改进】大家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严谨。若要确定该实验结论正确,还需证明硫酸铜的{#blank#}1{#/blank#}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
【继续探究】乙同学补做以下实验,进而确认了甲同学的实验结论。
根据上述实验中M1:M2={#blank#}2{#/blank#},证明反应前后铜离子没有发生变化:将实验方案中的盟氧化钠溶液换成氯化钡溶液,再次实验,证明反应前后硫酸根离子也没有发生变化。
【拓展延伸】比较硫酸铜和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效果,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的条件有{#blank#}3{#/blank#}(填序号)。
A.溶液的起始温度B.催化剂的质量C.溶液的浓度D.反应起始时间
图1 图2 图3
评价表:
评价指标 | 优秀 | 合格 | 待改进 |
指标一 | 密封性好,能除去大部分污染气体 | 密封性好,能除去小部分污染气体 | 密封性不好,不能除去污染气体 |
指标二 | 能通过实验现象说明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是SO2 | 有实验现象,但不能说明煤燃烧产生SO2 | 没有明显实验现象 |
指标三 | 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 能通过一个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 不能通过实验现象显示酸雨的危害 |
样品 | 第 1 份 | 第 2 份 | 第 3 份 | 第4份 |
取样品质量(g) | 25.0 | 25.0 | 25.0 | 25.0 |
取稀硫酸质量(g) | 40.0 | 80.0 | 120.0 | 160.0 |
产生气体质量(g) | 0.2 | 0.4 | m | 0.5 |
试计算:
【提出问题】①该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②该瓶溶液中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查阅资料】 有较强还原性,在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
能与酸反应产生SO2气体;
均能与 Ba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aSO3可溶于稀盐酸。
【作出猜想】猜想1:没有变质,溶质成分是 ;猜想2:完全变质,溶质成分是
猜想3:部分变质,溶质成分是 Na2SO3和
【实验探究Ⅰ】甲、乙两组分别进行实验探究溶液是否变质:
小组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甲组 |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 产生气泡 | 没有变质,还是 Na2SO3 |
乙组 |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入足量稀盐酸 | 已部分变质 |
【评价】有同学质疑甲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blank#}1{#/blank#}。
【实验探究Ⅱ】甲组设计如下实验测定 Na2S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连好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在锥形瓶中放入126 g该样品;
②实验前称量C装置的质量;
③关闭活塞K,用注射器推入浓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④打开活塞K,缓缓鼓入一定量的氮气,关闭活塞K;
⑤再次称量C装置的质量发现比反应前增重6.4g。由此,计算出该溶液中 Na2SO3的质量分数为{#blank#}2{#/blank#}。
【解释】若没有进行第4步操作,则测得亚硫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实际的{#blank#}3{#/blank#}(选填“偏小”或“偏大”)。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