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武汉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元宇宙:推动审美革命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①元宇宙作为当今科技界、产业界、艺术界,乃至投资界的热门话题,正在一步一步走进生活、改变世界。一般认为,“元宇宙”这一概念最早源于1992年美国科幻小说《雪崩》,作者斯蒂芬森创造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并和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三维数字空间,在那里的人类通过数字分身生活。如今,人们对于元宇宙的概念有一些大致相同的定义:元宇宙是基于5G以上互联网技术,将VR/AR等新型3D虚拟现实显示技术、区块链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云计算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种新兴技术整合而产生的新型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②那么,元宇宙将怎样改变人类的审美方式呢?首先,人们将从时空改变中重构自己的审美心理。就时间而言,在元宇宙的虚拟与现实综合情境中,人们沉浸于VR或AR呈现出来的虚拟世界,对自身和周遭事物的关注度明显下降,直觉成为了把握时间的基本方式。就空间而言,元宇宙中VR和AR的出现,让这种“身体在别处”的现实与虚拟区隔趋于消逝。栖居于元宇宙世界中的人,可以通过数字分身一边在北京故宫欣赏清乾隆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的精美,也可以瞬间移步到意大利西斯廷大教堂去欣赏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天顶油画,还可以即刻换位到埃及去观赏夕阳下沙漠中的金字塔。

③其次,人类的感官体验也将在元宇宙的高度沉浸感中得到多维度的延伸,进而创生一种全新的审美图景。一方面,诸如VR手套、VR眼镜等新型虚拟现实设备,能够让用户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虚实融生景象,并在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维度上实现审美感受的延伸与拓展;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升级及虚拟数字人和仿真机器人的应用,将会让用户进入到一个个真假难辨的“高沉浸式环境”,并在其中实现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感官一体化的混合式体验,形成对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同时它还将打破现实的地理疆界、语言隔阂,并最终实现全人类共享的元宇宙审美景观。

④再次,人类的身份认同感、生命意识将在元宇宙中被重新赋义,审美境界将会大为改观。例如,元宇宙可以重塑历史古迹和逝去的先辈们的虚拟影像,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赋予人物与先人一致的语音和行为风格,实现后代与先辈的同时空交互,让家族记忆、民族记忆、文明的记忆重新成为鲜活可体验的经历。如此一来,人类将不仅可以在元宇宙中深度体验康德和席勒所倡导的审美游戏境界,而且还可以进入庄子《逍遥游》所描述的那种超越现实的自由而和谐的审美理想境界。

⑤那么,元宇宙是否真的会因为科技创新带来的审美革命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呢?答案也远没有这么乐观,这里至少涉及如下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受制于技术难题,当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元宇宙应用的沉浸式体验技术要求。二是受制于科技道德,某些别有用心的科技公司,甚至可能让元宇宙成为压迫人们的战争预演场域。不过,我们仍应看到元宇宙带来的审美革命意义及其之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积极价值。

(1)、关于元宇宙,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元宇宙目前是众多领域的热门话题,正一步步走进人们的生活。 B、元宇宙是斯蒂芬森建造的和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三维数字空间。 C、元宇宙是整合了许多种先进技术的新型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D、元宇宙的流行会让人们的审美方式相较于以前发生较大的改变。
(2)、关于元宇宙推动审美革命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元宇宙中的人可以通过数字分身于短时间内在相隔很远的不同地方游览。 B、带上新型虚拟现实设备,身处元宇宙中,用户能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虚实融生景象。 C、元宇宙可以让人们跨越时空与先辈的虚拟影像进行交互,拥有更深刻的精神体验。 D、在高科技的加持下,元宇宙带来的审美革命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请从科技公司的角度,说说他们怎样做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举一反三
阅读《让我结实地靠着你》,完成后面的题。
                                                                                     让我结实地靠着你 (安宁)
      ①那天去上班,在小区花园里的石凳上,瞥见他孤独地坐在那里。我很想走过去,拍一下他瘦削的臂膀,像儿时的我将小小的脑袋任性又骄傲地靠在他结实宽厚的胸前那样,抱一抱他。但我在那个怕迟到、怕被老板呵斥的早晨,还是选择了习惯性地向他打个招呼,便一路狂奔着,将他依恋不舍的视线,甩在了他再也无法追踪的拐角。   
      ②我忙着给养活我的客户发电邮,发传真,打电话。手机响了两次。在整理一沓文件的空当里,我抬头,看见手机上熟悉的号码,漫不经心地拿起来,打过去,却是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音:“您的父亲现在在社区的医院,请你尽快过来。”   
      ③A这样一句客气、节制又略带着不耐烦的转告,让我很快意识混乱,转身时碰倒了手边的茶杯,想要去向老板请假,却稀里糊涂地进了洗手间。 
      ④赶到医院的时候,那个显然是打电话给我的大夫,冷着脸,说:“工作就那么重要,可以连自己的父亲都不顾?不知道你父亲有高血压和胃病吗,还让他吃辣椒?幸亏他旁边有人,否则不知道会有什么更严重的后果!”我不知所措地站着,听任那个医生不留情面的呵斥。而他,正微闭着眼,疲倦地躺在那里,打着点滴;日日陪伴着他的狗狗,忧伤地卧在他的鞋子上。   
      ⑤我走过去,握住他的手。他依然在昏迷之中,听不见我的轻唤,亦感知不到我的体温。B他的手,已经苍老得看不到血色,凸起的血管中,血液的流动,犹如此刻的时间,缓慢、老迈,接近于凝滞。B 时光一路无情地走,吸干了他体内的精髓,只留下这一副连他自己都厌倦的躯壳。   
      ⑥他醒来的时候,夜色已深。看见我眼中的血丝,他即刻一脸疼惜地要去给我拿一块热毛巾来。我含着泪,带着嗔怒,将他止住,说:“不知道自己身体不好吗,还这么不爱惜自己,以后不要再因为我,做那么多辣菜!”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⑦那晚走廊里有一个女人,抱着她的宝宝,不停歇地走来走去。昏暗的灯光照在她的身上,让她的脸看起来模糊、忧郁;但她不停拍打着婴儿后背的手,却是那么温暖、柔软、动人。   
      ⑧那脚步声焦灼又轻柔地持续了很久。我对值班的护士说:“能不能让那母子回房休息,这样走,会影响很多病人休息。”但他却抢在护士回答之前,阻止了我。护士也有些为难,说:“医院里经常这样,很多生病的小孩子,只有在母亲或者父亲微微晃动的怀里,才能安然睡去。天下做父母的,是肯为了孩子整夜整夜地不合眼的。”   
      ⑨突然间想起儿时多病的自己,一次次在医院度过的夜晚。那时的他,就是这样,抱着任性哭闹的我,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昏暗走廊上,不停歇地走来走去。我依恋他的怀抱,那么宽厚有力,可以阻挡一切疾病带给我的疼痛。甚至很多时候,我是故意地赖在他的怀里,不让他睡觉;而我在灯光划过的时候,偷偷睁眼,看到他哼着小曲哄我睡觉的面容,总会被一阵阵波浪一样的幸福,温柔地舔舐。   
      ⑩他已经睡去,我轻轻地用温热的毛巾,为他擦拭着额头。他轻微呓语几句后,便转过身去,背对着我。我没有将视线跟过去,但我知道,那一刻的他,和我一样,被细细的幸福的波纹漫溢着。   
      ⑾而我与他,就这样,守着彼此,到很老很老的岁月里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切莫感情用事

    ①魏徵在《课太宗十思疏》中写道:“无因喜以谬赏,无以怒而滥刑”,是劝唐太宗在赏罚上不能因为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便赏罚不公正,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明白这些道理,但往往我们真的遇到一些事情无法判断时,总会选择距离我们关系密切的,这就是感情用事。

②如果你是一名律师,你的亲人犯了罪,在法庭上你是依法办事,一切按法理讲,还是运用你的口才,抓一些漏洞,为亲人尽量摆脱罪名,这实在很难选择:一边是法理,一边是人情,该顾哪边。违背哪一边你都会不安。但大义灭亲,法理可容,人们也会慢慢理解你;若你违背法理,自己良心不安不说,整个社会都会鄙视你。选择正义,有罪就该罚,这才是你的正确选择,切莫感情用事。

    ③物理史上,人们在理解光的本质时,由于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坚持微粒学说,光波学说其时已经得到验证,但牛顿在科学界的影响很大,人们宁愿相信牛顿,也不愿相信真理,使光波学说埋没了100多年,直到在实验室里面重新被演示以后,人们慢慢相信,接受光波学说。在科学史上,人们宁愿相信著名科学家,而不去相信真理,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感情用事,认为名人不会错,孰不知名人也会有失误乃至错误的时候。孔子曾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切莫因一个人的名声,而决定他所说的所做的一切。

    ④毛泽东是我们伟大的领袖。在抗日战争期间,对苏共派来的使者,他并不因为自己崇拜马列主义,而相信使者所指挥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而是根据当时的抗战形势来决定抗战的路线,并且在井冈山创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策略。对人感情的亲疏,往往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⑤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是非,切不能因为感情用事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不能因为盲目的崇拜而相信他人的一切。遇事应冷静,仔细考虑,认真研究,来判断正误,排除一切感情因素,是我们以后工作做事时首先要做的。

    ⑥切莫感情用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深挖一眼井
    ①近日阅读,看到曾国藩的一句话用功譬如掘井 , 掩卷深思,感触颇深。生活中,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如掘井 , 认准一处,心无旁骛,充分用功,不断深挖,自有清泉涌出之日。这里的专注、用功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但二者之间,首要的还应该是专注。古人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专注是每一位成功者不可或缺的品质。
    ②专注是对心中理想信仰的执着坚守。【甲】袁隆平88岁高龄还坚持行走在青岛的盐碱地里,审视他的杰作——超级水稻。这位被尊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一生的追求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吃饱肚子不挨饿,这一人生理念陪伴他度过了奔跑的青春、跋涉的壮年,还一直激励着他在夕照辉映的路途上挺直腰板前行。还有许多像袁隆平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埋头于单调寂寞、无人喝彩的工作,他们无论历经怎样的艰难曲折,心中的理想信仰始终如熊熊燃烧的火焰,将奉献融化于内,才气勃发于外,从而成就了生命的丰盈。
    ③专注往往能让人把时间、精力和智慧聚焦于关键目标。【乙】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意思是说,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的缘故。正是因为用心一也 , 身小体软的蚯蚓才能积聚起不竭的勇气与力量,食埃土,饮黄泉。如果干什么都三心二意,虎头蛇尾,那最终只能蹉跎时光,一事无成。
    ④涵养专注力,责任与担当是最好的守护者。已经离开我们的海归科学家黄大年,不舍昼夜,潜心科研,叩开地球之门,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引领中国走入深地时代。他一听到《我爱你,中国》的歌声就热泪盈眶,他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黄大年的专注源于他的责任与担当,源于他那拳拳的爱国心、殷殷的强国梦。
    ⑤古人说得好: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信念坚定方能凝神,凝神则能气定,气定而能专注。专注方能根除沽名钓誉之心,荡涤急功近利之意,褪去冒进浮躁之气。只有专注,我们才能凝心聚气,倾力深挖一眼井,迎来清泉涌出之日!

 

现代文阅读

(二)节制是一种君子之德

吴敏文

①著名的国家一级演员陈道明说:“我觉得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节制,而不是释放, 所以我享受这种节制,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释放是很容易,物质的释放、精神的释放都很容易,但是难的是节制。”看到这话,不禁让人击节赞叹。

②什么是节制呢?《文心雕龙·议对》里有“议贵节制,经典之体也”之说。宋代沈括在《<孟子>解》中说:“人之情无节则流,故长幼贵贱莫不为之节制。”其实,社会生活中,节欲、节食、节声同属节制,节制是一种君子之德。

③君子当节欲。欲望是人所共有的,但如果不加以节制,必然后患无穷。明代的海瑞两袖清风,为民请命,流芳百世;清朝的和珅聚敛无数,富可敌国,但终至殃祸,留下骂名。

④君子当节食。周恩来总理谦谦如玉,有口皆碑。他一生都崇尚节俭,饮食上更是从不讲究。电影《周恩来》中有一个镜头:总理忙于公务误了吃饭时间,到厨房时,师傅急了:“饭菜都没了,如何是好?”总理毫不在乎:“有一个馒头就行啊。”师傅想赶紧做个汤,这时秘书来催,总理顺手拿出干净的手帕,将吃剩的馒头包好,装入小包之中,疾步而去。周总理急匆匆离去的身影,留给观众的是对美德的敬仰。

⑤君子当节声。节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以把事情说清楚为度,为显示水平动辄长篇大论,无异于向听众申请厌恶;二是声音以对方能听清楚为度,无论是大庭广众之中,还是在自己办公室内,哗啦哗啦声震屋瓦,不仅处事不密,而且显得缺少涵养。

⑥不仅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节制,西方经典作家同样崇尚节制。著名法国作家蒙田在《论节制》中说:“用力过猛的射手同射不到靶子的射手一样,都命不中靶子。”这几乎就是中国成语“过犹不及”的法国版。蒙田还说:“要是我们怀着过分热切强烈的欲望将美德拥进怀里,这美德就会在我们的搂抱下变成恶行。”节制的哲学讨人喜欢,适当得体,这方面东西方几近相同。

⑦有节制,说话才有分寸。有时一句话境界全出,有时一句话教养尽显。保持节制, 可以藏拙,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精通娴熟;保持节制,可以藏锋,以免刺伤他人乃至累及自身。有节制,做事才会有余地。大凡做事皆难完满,更难周全,有意留白,才显智慧。

⑧有节制,才会在喜悦时保持平静,避免得意忘形无所顾忌。思之所得并非必得, 有同事的帮衬,家人的付出,朋友的相助,以感恩之心敬谢自然,回报社会。有节制, 才会在愤怒时保持克制,在克制中反躬自省。思之若是换位,自己说不定反应会更激烈, 说不定正是自己的无理,才导致对方的过激反应。

⑨有节制,才会在遇到顺境时保持平和。思之世事不如意者十八九,如意者十一二, 自己本是常人,上苍不会特别垂青;于是面对成功,做到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有节制, 才会在遭遇逆境时保持信心。思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心诚则灵,暴雨之后必有霓虹; 于是面对失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⑩节制有为,愿我们言行得体,心静如水,臧否有度,成君子之德。

(选文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文化遗产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范星盛

①在最近流行的影视与文学作品中,文化遗产越来越成为文化作品的鲜亮背景。《长安三万里》中出现的多座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千里江山图》展现的浓郁的上海老城老建筑味道等,都引发了广泛关注,助推了有关城市的旅游热度。城市旅行、城市漫步渐趋风行,将城市文化遗产串珠成线。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间的关系如何,文化遗产当如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详加讨论。

②首先,文化遗产为城市保留了历史记忆,塑造了城市的凝聚力。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文化遗产是城市的“乡愁”所在,就如同故乡门前的老树,承载了儿时的回忆和家的温暖。世事变迁,老树仍在,人们和故乡沟通的纽带就依然存在。如南京文庙棂星门前的垂带石,是很多老南京人儿时游乐的场地,实际上构成了保留和生成城市群体记忆的“记忆场所”,在后来的文物修缮时被特意保存,并成为了博物馆中的展示内容。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也集中整理了沿线居民对中轴线文物间的故事和回忆。

③再者,对于城市的新居民而言,体验、认知、熟悉城市文化遗产的过程,也是其融入城市文化、构建城市归属感的过程。地理学家段义孚曾提出“恋地情结”的概念,指出“作为具体存在的社会性的人,我们需要一些赖以养育和支撑并感到亲切的地方”,而“场所”正是“感知”的价值中心。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大浪淘沙般的城市变迁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历史印记,构建了新老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最终强化了城市的凝聚力。

④文化遗产不仅面向过去,更指向未来,是生成城市新文化、新风尚的重要物质载体。近年来,我国一批具有特色的城市建筑设计、文化创意、文学书写的涌现,都呈现出和城市文化遗产紧密相连的新特点。上海结合城内不同时期的老建筑凝练了特色城市漫步路线,西安年轻人以明城墙为背景开展地方歌会,长沙围绕橘子洲区域形成了绚丽的城市展演,重庆依托山城建筑街巷打造了城市创意步道,景德镇在传统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孕育了新潮的瓷器市集……古今交融的城市景观中穿行着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人,城市博物馆演变为人流涌动的教育、休闲公共空间,正在成为中国诸多大城市新的形象。大到城市建筑、文化景观的营造,小到新兴街牌、冷饮、面点等的孵化,文化遗产成为了城市新设计的重要来源,承载和催化了青年群体的创意,构成了中国城市新文化引人注目的新引擎。

⑤在新时代,文化遗产与城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息息相关,城市的经营者应当关注到这些进行中的新变化,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保存城市的历史格局与历史风貌,为城市文化传承守土尽责。此外,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和吸收“创意城市网络”等城市新发展理念,从多角度为遗产与新业态、新青年的连结铺路搭桥,让城市遗产与智慧城市、基础教育、科技创新等多行业形成关联协同,使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令旧遗产为新城市的美好生活提供不竭动力。

(2023年09月15日《中国青年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