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祖国撤下那生机勃勃的“种子”

李春剑

①“吃一堑长一智”。

②1998年,再次回忆起30多年前的那次失败,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感慨万千。他提起笔,郑重地在稿纸上写下这个标题。

③薄薄的稿纸早已泛黄,但字迹清晰俊雅。一撇-捺间,满是老人对航天事业的执着,对科学真理的渴求,对祖国的赤诚.

④他是我国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筑基者。

梁思礼          ⑤那次失败为梁思礼带来怎样的感悟?它又为蓬勃发展的新中国注入了什么动能?

⑥忆往昔,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

⑦1949年10月,自美国旧金山驶来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缓缓靠岸。尽管已在汪洋之上漂泊了一个多月,留美8年的梁思礼却丝毫不见疲累。他快步走下舷梯,张开怀抱奔向母亲,奔向他阔别已久的祖国。

⑧“祖国需要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和一同归来的30多位留美学子一样,梁思礼浑身充满干劲儿。

⑨1956年,一项新事业摆在梁思礼面前。此时,我国决定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五院”),要下大力气开展导弹与火箭研制。作为无线电工程与自动控制两大前沿领域的高才生,梁思礼被任命为五院的自动控制研究室副主任。在院长钱学森的带领下,他成为我国第一代航天人.

⑩隐姓埋名,为国铸剑,这是一项多么伟大的事业!站在这个崭新的起点,梁思礼兴奋不已。可是,导弹到底是什么?究竟长什么样?在五院,除了钱学森,还没有人见识过它的“庐山真面目”。

⑪“简直是两手空空,一张白纸。”回忆当年,梁思礼这样形容。

⑫“但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梁思礼明白,这颗“种子”一定要在中国的国土生根发芽,结成一道坚实有力的国防屏障!

⑬这更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事业。没水、没电、没床铺·····大漠深处,发射基地的房子四处透风,沙砾使劲儿从墙缝钻进屋子,还直往人的头发丝和耳朵眼里钻。

⑭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除了决心!

⑮没有资料和经验?那就边学边干。没有厂房和设备?那就改造旧机库,想尽办法创造条件。咬住牙,绷住劲,顶住一口气,这些年轻的航天人誓要把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

⑯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1059”近程液体地地导弹成功试射,标志着我国在导弹技术领域的初步胜利,科研人员亲昵地叫它“争气弹”。它还有另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东风一号”。

⑰梁思礼清楚地知道,尖端技术不能只靠模仿,更不可能靠花钱买到手。顾不上休息,他带领团队,迅速开展中近程液体地地导弹的自主研发工作。

⑱似乎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不到两年,“东风家族”的又一成员“东风二号”问世,准备进行首次飞行试验。

⑲“砰”的一声巨响,让发射现场的人们都愣住了!刚飞上天几秒,导弹就打起“摆子”,然后猛地一头“栽倒”在地,炸起一个巨大的蘑菇云。不知过了多久,烟雾终于散去,地面上只留下一个直径20多米的大坑,宣告着刚才的一切都真实地发生了。

⑳梁思礼无法忘记那一天,1962年3月21日,“东风二号”首次发射任务,失败。

㉑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历尽千辛万苦设计出的成果,就这样毁在自己眼前,梁思礼心里装满了痛苦和疑问。

㉒问题就出在导弹的控制系统!梁思礼迅速冷静下来,敏锐地捕捉到了问题所在:“东风二号”模仿的是苏联导弹控制技术,发射时受地形因素影响很大。如果是在复杂的山地,搜索雷达必须跟着导弹“跑”,移动到朝向发射目标的位置。毫无疑问,这不可能满足实战需求。

㉓在梁思礼的带领下,科研人员反复修改、试验。他们要给“东风二号”安上一个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大脑”.

㉔ 1964年6月29日,在巨大的轰鸣声中,“东风二号”腾空而起,直奔苍穹。“东风二号”控制系统的双补偿方案,使导弹命中精度大幅提高,我国导弹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从个人历练来说,失败比成功更有启发、更起作用。正因为失败以后,做了大量工作,总结了经验,才使我们把坏事变成了好事,才真正懂得应该怎样自行设计。”在那篇名为《吃一堑 长一智》的追忆文中,梁思礼这样写道。

㉖随后,梁思礼被任命为“东风二号甲”导弹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参与到导弹、核弹“两弹结合”的工作中。体积和重量被大幅压缩的核弹头对外部条件极为挑剔,研制难度极大。中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谢光选打了个比方:“两弹结合,好比一个“啰唆汉”娶了一位“娇小姐'。”

㉗ “点火”“导弹飞行正常”······功夫不负有心人,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首次飞行试验圆满成功,导弹在指定区域实现核爆炸。这声巨响再次震惊世界。从第一次核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爆炸,我国仅用了两年。

㉘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神舟飞船······航天事业融入了梁思礼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病床上的老人已神志不清,嘴里却还念叨着要为火箭开“评审会”“查找故障”。

㉙“我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在探索茫茫宇宙的征途中,他,已是最亮的那颗星。

(1)、请简述梁思礼在回国初期面对的主要困难有哪些?
(2)、⑫段中“生机勃勃的种子”指的是什么?请解释其象征意义。
(3)、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谈谈对你的启示。

“从个人历练来说,失败比成功更有启发、更起作用。正因为失败以后,做了大量工作,总结了经验,才使我们把坏事变成了好事,才真正懂得应该怎样自行设计。”

(4)、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在探索茫茫宇宙的征途中,他,已是最亮的那颗星”?
(5)、从文章中,你能感受到梁思礼对祖国的什么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举一反三
阅读《祖母的葵花》回答小题。

祖母的葵花

丁立梅

       ①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

       ②是祖母种的。a祖母侍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③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④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b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地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在一路的追寻中,绽放大朵大朵黄花。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情。

       ⑤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醉。

       ⑥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小时候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了,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⑦梵高在1888年的《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梵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⑧我的祖母不知道梵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⑨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会闻见花朵的香气。一颗瓜子,原来是一朵花的魂啊!

       ⑩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⑪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花正在开放,开在祖母的心窝里。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一支金色的钢笔

       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请用钢笔写字!”

       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捉摸的倔强。

       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踱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狠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我并未从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廓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施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我心怀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着说了声谢谢。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老师不会再批评你了!”

       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5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战。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他如一支离弦的箭,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人群中一片哗然。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

       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那是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

       “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

       “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我……我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我恍然觉察到自己的渺小与狼狈……

       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钢笔!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西塘的水上清洁工

小河丁丁

    ①那年八月下旬,我和六妹来到西塘,一个小小的江南古镇。

    ②黄昏,我们沿着临河的长街漫行。一条小船在彼岸酒家楼下微微浮动,船夫坐在船头悠闲地抽着香烟。此人三十出头,身瘦衣宽,脸长长的,胡须头发有些零乱。游客朝他拍照,闪光灯咔嚓咔嚓,他毫无反应,只把一条腿歪搭在船舷上,半低着头,默默享受那支短短的香烟。那条腿也瘦,裤管显得有些空荡,薄长的脚板蹬着千层底的黑布鞋。开始我以为他在候客,后来看到船上放着长柄捞网和垃圾篓,才明白他是清洁工。

    ③他扔掉烟蒂,用桨顶一下岸石,小船就离了岸,慢慢地顺水漂移。除非是给游船让道,他都懒得摇橹。摇橹也用一只手,有心无心,不愿意绷紧肌肉。世上哪有这么悠闲的清洁工!这边游人熙熙攘攘,对岸酒家正在呼喝划拳,而他充耳不闻。我注视着他,人世间的喧哗躁动就变得轻了,淡了,全都成为他的背景。

    ④上了石桥,我坐在石墩上,看着他和小船缓缓漂进桥孔。我又坐到另一边的石墩上,目送他和小船渐渐远去。水面漂过梧桐叶,他漫不经心伸出捞网,连屁股都不挪一下。河边泊着一座“水上餐厅”,船楼的霓虹灯在水中投射出大片光影,奇异,诡艳。他把小船摇到滟滟的灯影里,那一刻真是如梦似幻。

    ⑤我痴痴地望着他和小船消失在夜色里,不愿离去。过了许久,他和小船从暗影中再度出现,往这边漂过来。这边桥下有个小小埠头,到了这儿,他终于站起来了,小船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推着向埠头靠近。他一个跨步上了岸,动作飘逸,恍若仙人。我担心小船因为他的蹬力离岸,小船却继续往前,轻轻触到石阶,好像能按主人心意行事。他拴好小船,上岸去了,我兀自望着小船出神,那把长橹在水中半浮半浸。

    ⑥“你又在想什么……”六妹似问非问。我没有回答。

    ⑦吃过晚饭回旅店休息一会儿,我们出来欣赏河街夜景,发现水上清洁工换了一个。这人身如铁塔,头大颈粗,登台唱戏李逵张飞非他莫属。那条小船载着他摇摇晃晃,好生吃力,似乎随时都会覆没。他叉开柱子般的双腿站在船上,膝盖绷得直直的,一只大手将长长的捞网牢牢夹在腋下,另一只大手掌着橹把将小船摇得飞快。

    ⑧正是放河灯的时候,好几家铺子在卖河灯,有莲花灯、船灯和心灯,还有一种是长方形,都用各色彩纸做成,十分精致。这些河灯点燃了,烛光从里面映着彩纸,漂在水中又映着波光,在黑暗中多么动人啊。可是游客们刚刚把河灯放下去,壮汉就匆匆赶到,“波”的一声用捞网将河灯扑灭,捞起来用力倒进垃圾篓。他那么粗鲁,对寄载各种心愿的小灯不带丝毫怜悯,简直就是“河灯杀手”。

    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灯还燃着你就这样……”“你回头再捞也不迟!”“至少等河灯熄了才能捞。”“不要捞了,河灯多漂亮呀!”

    ⑩壮汉却振振有词,声音像打雷一样:“我是打工的!我不干活人家不给我钱!”

    ⑪一个小姑娘含着眼泪向一位卖河灯的老太太投诉,老太太操着吴侬软语无奈地说:“跟他说也没有用,他呢……等他过去了就好了……”

    ⑫六妹很想放河灯,又不甘让自己的河灯遭遇灭顶之灾,就在那儿磨磨蹭蹭。

    ⑬等了好久,终于等到壮汉驱驭着小船离去。六妹买了一盏小小的莲花灯,下到濒水的台阶,在牵挂与侥幸的目光里,很小心地将莲花灯放到水面。莲花灯畏畏葸葸躲在河堤下,没有漂向河心,这儿有台阶挡着,不到近处发现不了,它是害怕那个壮汉杀回马枪吧。

    ⑭夜渐渐深了,街市渐渐冷清、寂静。我们走过幽暗的长巷回到旅店。我在露台上坐了很久,半分睡意也没有。

(选自《文汇报》2016年5月2日,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大脑

杨凡

    ①毫无疑问,电脑网络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捷,但它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大脑。

    ②科学家们在“神经塑性”的课题研究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成年人的大脑并非是因遗传就确定了个性和智力。相反的,神经是可塑的。

    ③脑科学专家斯茅与他的研究团队曾做过一个实验:让12名互联网老用户和12名互联网新手开始使用谷歌,同时对他们进行大脑扫描。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大脑之间的显著区别在于大脑皮层一片被称为背侧前额叶皮质的区域,它的功能是处理短期记忆和决策制定,新手的扫描结果显示这片区域活动微弱,而老手的则非常活跃。斯茅要求12名互联网新手在以后的5天每天使用互联网。第6天,他们重新扫描了各组的大脑——两组大脑扫描图片显示,代表大脑活跃程度的亮斑图案几乎一模一样。这说明总共5天的互联网使用就重塑了他们的大脑回路。科学家认为,互联网已经改变人类思维方式,降低大脑集中精力的能力,减少深度思考的频率。

    ④现在很多人不喜欢阅读书籍或长篇文章了,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一种阅读新趋势。伦敦大学用5年时间做了一个网络研读习惯的研究。报告说:“很明显,用户们不是在以传统方式进行在线阅读,相反,一种新‘阅读’方式的迹象已经出现:用户们在标题、内容页和摘要之间进行着一视同仁的‘海量浏览’,以求快速得到结果。”

    ⑤网络的环境促使我们匆忙地阅读,草率并浅层次地进行思考。即使我们不在电脑前时,上网养成的阅读习惯也会继续回荡在我们的脑细胞中。上网使我们的神经集中在略读和多任务同时处理。虽然扫描和浏览的能力与认真阅读和思考同样重要,但是问题在于,一目十行的略读正在成为我们阅读的主导模式。以这种方式阅读时,我们充其量只是一台“信息解码器”,而我们专注地进行深度阅读时所形成的那种理解力、那种丰富的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流失掉了。

    ⑥电脑和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记忆方式。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让受试者阅读一些信息,他们告诉一半受试者,过一会儿可以在电脑文件夹里找到这些信息,同时告诉另一半受试者,这些信息将会被删除。接着,研究人员让受试者记住这些信息。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以为信息会遭删除的受试者记得更牢,以为信息会存储在电脑中的受试者对储存信息的文件夹名记得更清楚。实验表明,受试者不是记住信息本身,而是更倾向于记住信息的存储地。互联网的知识储存和查找功能助长了我们的惰性,有了问题就“百度”或“谷歌”一下,我们不必记忆什么,因为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复制”加“粘贴”来完成。

    ⑦互联网为个人记忆提供了一个非常便利的补充,这种便利让人难以抗拒。但是,当我们开始利用网络代替个人记忆,从而绕过巩固记忆的内部过程时,我们就会面临掏空大脑记忆的风险。

    ⑧人类的大脑是高塑性的,神经元和突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我们适应新的文化现象,包括使用一个新的媒介,最后我们就会有个不同的大脑。当我们依赖电脑作为理解世界的媒介时,也许有一天它就会成为我们自己的思想。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十三不靠

冯骥才

①文人圈子,有个人既在圈内又在圈外,这个人叫汪无奇。他人长得周正,不流俗,平时喜欢穿一件天青色的长衫,净袜皂鞋,带点儿文人气,却不是文人。

②说他在文人圈内,只是说文人们都知道有他这么一个造笔的人,造的笔讲究好使,写字画画居然都挺好。说他在文人圈外,是很少有文人见过他,更少有人见过他的书画。说白了,他有些飘飘忽忽的小名声只是在文人圈内偶尔传传而已。

③汪无奇造的笔是徽州笔,分为羊毫、狼毫、兼毫三种。他自己写字作画用的却是自制的鸡毫笔。鸡毛是从家里养的公鸡身上拔下来的。他画画走石涛、八大山人一路,写字偏爱南北朝的游僧安道一的隶书。人不受拘束,书画也随心所欲。

④可是他没想到,外边虽然没几个人见过他的字和画,却有不少人说他的字和画好,渐渐竟还有“奇才”“怪才”“鬼才”之说。他偶然听到了,一笑而己,只当人家拿他打趣。

⑤一天,一个老爷坐着轿子上门来找他。这人穿戴讲究,气概不凡,身后眼着两个青衣仆从,进门就要看字看画。汪无奇见这人身带官气,他更怵当官的,不敢靠前也不想靠前,便说自己是造笔的,没念过书,哪里会画画。说话时,他脑筋一转,又说:“我想您可能找错人了。听说城里边有一个与我同名的人,能写善画,来买过笔。听说他也叫汪无奇,是汪无奇还是王无奇,我就不清楚了。人家是名人,不会与我多说话。”这位老爷听了,沉着脸转

身走了。

⑥这事叫迷字画的于三知道了,埋怨他说:“你干吗不拿出画来给他看?天津能写能画的人多了,人家凭啥找上你家,就是耳闻你的大名了。天津八大家,有一家瞧上你,你就不白活这一辈子了!”

⑦A 谁想,汪无奇听了,笑了笑,并不当回事。

⑧事后,市面上就有流言传出来,尤其在文人圈子里传得厉害。这传言听起来吓人,说那天去拜访汪无奇的是知县大人刘孟扬。刘孟扬是有学问和好书画的人,字写得好。可是汪无奇没拿出画来给他看,叫知县大人碰了一鼻子灰!

⑨这事过后,文人圈子开始真的把他当回事了。

⑩有一个小文人叫孟解元,喜欢徽笔,常来一枝春。半年后的一个晚上,孟解元领着个中年人来串门。汪无奇不喜欢和生人交往,但因与孟解元熟识,不好谢绝,便让进屋来。来客说话带京腔,文雅和善,不叫人讨厌。孟解元说,这位来客是京城人,会画画,尤精泼墨山水。这人那天在孟解元家画了一下午,孟解元忽然想起应该请他到这儿来,给汪无奇画一幅,他想叫汪无奇见识一下京城的画艺。孟解元说:“反正他是京城人,天津这边只认得我,再没熟人。明天一早人家就回去了。”

⑪这句话叫汪无奇放下了素常的戒心,领他们去后院的书斋,铺纸研墨。京城来客一挽袖子,抓一支羊毫大笔,连水带墨挥上去,很快就浓浓淡淡,山重水复,满纸云烟。画得虽不算好,却勾起了汪无奇的画兴。画画的人来了画兴,刀枪都拦不住。

⑫他待来客画完,把画撤去,为自己铺上一张白宣。他用自造的鸡毫笔作画。鸡毛特别,有细有粗,有软有硬,毛上有油,水墨一抹,异趣横生,处处有意外,处处闪灵光。京城来客惊呼:“好一片墨荷,当世的石涛、八大山人!我头一次见用鸡毛扎笔作画,胜过凤羽啊!”

⑬从未有人见过汪无奇作画,孟解元也是头一次看,又惊奇又兴奋,连连叫好,像是在看戏。汪无奇被鼓动得画兴只增不减,浑身发热,脑袋冒汗。他脱掉长衫,一身单裤单褂,信手又画了一幅凤竹。京城来客就势说:“用这鸡毫写字如何?怕不如画画好使吧。”汪无奇听了,二话没说,又铺一张纸,换一支两尺多长的粗杆鸡毫大笔,蘸了浓墨,写了八个大字:风生水起,逸兴真情。

⑭京城来客说:“这几个字——尤其这个‘真’字,放在今天这儿再好不过了!”

⑮汪无奇听了高兴至极,以为遇到知己。谁知这时,京城来客忽从怀中摸出一包死重的东西,递给汪无奇。汪无奇不知是啥意思,京城来客解释说:“这是三根金条,我买下您这两幅画和一幅字了。您给我盖上印章吧。”

⑯汪无奇更觉奇怪,心想你都没问我卖不卖,怎么就叫我盖印章?他说:“我是卖笔的,从来不卖字画。再说,你干吗给我这么多钱?”

⑰京城来客说:“您的字画明天会更值钱!老实跟您说,我是在京城琉璃厂开画店的,久闻大名,特意来拜访。今儿看到您作画,比听到的厉害。我来帮您卖画吧!您要信得过我,咱们六四分成,您六我四。但是有言在先,咱们成交之后,您的画和字只能叫我卖,不能再给旁人,送人字画也得我点头才行。我知道您不和天津这里的人交往,我们和这里的人也没来往。等您的画价在京城卖起来,我保您在天津称王!”京城来客说到这里,满脸堆笑, 再没有刚才那股文雅劲了。

⑱谁料汪无奇听了,立时变了一个人。他非但没接过金条,反而像被人羞辱似的,一脸怒气。B 他扭身把自己刚刚画的画、写的字抓起来,唰唰撕成碎片,又将京城来客的那幅泼墨山水塞给孟解元,不再说话,送客出门。那两个人出去之后走了半天,仍然一脸惊愕与不解。

⑲从此,汪无奇再不与任何人交往。于三来过两趟,都叫他撅走。孟解元不敢再露面。但很多人不明白,天津卫是个赚钱的地方,汪无奇为何有钱不赚?卖笔不也是为了赚钱?何况那是赚小钱。这不是推走财神爷,扭身去讨饭吗?

⑳一天,汪无奇突然来了兴致,用鸡亳笔写了“十三不靠”的横幅,挂在书斋迎面墙上。此后,“十三不靠”成了他的斋号。

(摘自《读者》2020·13,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