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现代文阅读Ⅱ

清涧的石板

贾平凹

①到清涧县了。

②车往前走,石川越发幽深,常常转弯抹角,便闪出一个开阔地来。村庄也多起来了,全簇在山根,身后的石层,一道一道脉络,舒长而起伏,像是海的曲线,沉浮着山村人家。人家都是窑洞,全然用着石板,那窑墙满是碎片立砌,一层斜左,一层斜右,像针织着的花纹,窑檐一摆儿用石板压起,如帽沿一般好看。间或就有了房子,房瓦是石板相接。

③河岸上,有人在叮叮当当凿着,然后是举着钢钎,弯着了身子,努力地撬动,咯咯噌噌地脆响,是分木裂帛的声音,一页页石板揭了起来,小的桌面大,大的席片小,装在毛驴车上被拉走了。老头仰八叉睡在石板上吸烟,小儿却坐在车辕杆上赶驴,驴是不消赶的,他只是在车帮上吊一串小石板,用木棍敲着,叮叮当当,音亮而韵远。

④旅人们再也不觉寂寞了,眉飞色舞,感叹起这天地造物的奇妙了。

⑤傍晚到了县城。县城不大,却依半山而筑,黑黝黝的一圈城墙,一色石板堆成,使人沉重而隐隐逼迫着一股寒气。走进城街,街巷极窄,两边建筑皆是石板所造,虽然这里一天前才下过雨,路却无尘水泥。有人从小巷深处走来,满巷一片响声,放开喉咙唱一阵,音嗡嗡而有韵,久久不散。市民衣着华丽,习俗却还古旧,家家老小在门前石板桌前坐了喝茶,或是在石板棋盘上对弈。虽有自来水,女子们不愿在家洗涤,全抱了衣服到城边的河里,赤脚下水,在那青石板上擂着棒槌。

⑥天明起来,旅人们兴趣毫不减退,打问着石板的趣闻。旁人建议,到城外乡村里走走吧。到了乡村,几乎就都要惊呼不已了,觉得到了一个神话的世界。那一切建筑,似乎从来没有了砖和瓦的概念:墙是石板砌的,顶是石板盖的,门框是石板拱的,窗台是石板压的,那厕所、那台阶、那院地、那篱笆,全是石板的。走进任何一家去,炕面是石板的,灶台是石板的,桌子是石板的,凳子是石板的,柜子是石板的,锅盖是石板的,炕围是石板的。色也多彩:青、黄、绿、蓝、紫。主人都极诚恳,忙招呼在门前的树下,那树下就有一张支起的石板,用一桶凉水泼了,坐上去,透心的凉快。主妇就又抱出西瓜来,刀在石板磨石上磨了,嚓地切开,籽是黑籽,瓤是沙瓤。正吃着,便见孩子们从学校回来了,个个背一个书包,书包上系一片小薄石板,那是他们写字的黑板。

⑦终于在一所石板房里,遇见了一个石匠。老人已经六十二岁了,正眯了眼在那里刻一面石碑。我们攀谈起来,老人话短而气硬。他说,天下的石板,要数清涧,早年这个村里,地土缺、贵,十家养不起一头牛,一家却出几个好石匠,打石板为生,卖石板吃饭,亏得这石板一层一层揭不尽,养活了一代一代清涧人。他说,当年陕北闹红 , 这个村的石匠都当了红军,出没在石板沟,用石板做石雷,用石板烙面饼,硬是没被敌人消灭,却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他的叔父,一个游击队的政委,不幸被敌人抓去,受尽了酷刑,不肯屈服,被敌人杀了头,挂在县城的石板城门上。游击队连夜攻城,取下头颅,以石匠最体面的葬礼,做了一副石板棺材掩埋了。结果,游击队并没有垮掉,反倒又一批石匠参加了游击队……

⑧老人说着,慷慨而激奋,末了就又低头刻起碑文了,那一笔一划,入石三分。旅人都哑然了,觉得老人的话,像碑文一样刻在心上 , 他们不再是一种入了异境的好奇,而是静静地作各人的思索了,问起这里的生活,问起这里的风俗,末了,最感兴趣的是这里的人。

⑨“到山上走走吧,你们会得到答案的。”老人指着河对面的山上说。

⑩走到山上,什么也没有,却是一片墓地,每一个墓前不论大小新旧,出奇地都立着一块石板——一面刻字的石碑,形成一片石板林。近前看看,有死于战争时期的,有死于建设岁月的,每一块碑上,都有着生平。旅人们面对着这一面面碑的石板,慢慢领悟了老人的话:是的,清涧的人,民性就是强硬,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一面朴实无华的石板,锤錾下去,会冒出一串火花,他们死去了,石板却又要在墓前竖起来。他们或许是个将领,或许是个士兵,或许是个农民,或许是个村儒,但他们的碑子却冲地而起,直指天空,那是性格的象征,力量的象征,不屈的象征。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注释】①闹红:指闹红军。特指刘志丹、谢子长等早期革命领袖领导陕甘地区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反围剿的革命历史。②錾:指在砖石上凿,在金银上刻。

(1)、作者以旅人的视角描述了对清涧的见闻和感受,请将旅人的心理感受补充完整。

事件

初见石板

了解石板生活

倾听石板故事

拜谒石碑

心理感受

惊叹不已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8段画线句子。
(3)、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中写到的陕北闹红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4)、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清涧的石板和清涧的人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举一反三
文学作品阅读。
                                                                                             苦痛者的天籁
                                                                                                   马德
      那两年,逢年过节,养鱼的蔡婆总要给我家送几条新鲜的鱼来。我有点讨厌父亲,集市上什么鱼都有,为什么父亲偏偏喜欢蔡婆的鱼呢? 我问蔡婆,你咋知道我爸爸喜欢吃你家的鱼哩?蔡婆说,你爸爸呀,是个馋猫,为了吃我的鱼,每天晚上敲我的门。父亲真没出息。
     父亲在镇里的一家工厂上班,两班倒。但父亲很少上白班。父亲每天晚上从镇里回来,要翻过一面坡,再翻过一面坡,七八里路,上坡下梁地要走半天。就在那两面坡中间,有一块洼地,蔡婆的鱼塘就在那里。
      父亲说,蔡婆不容易。蔡婆那个做生意的丈夫卷走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扔下三个孩子跑了。为了养家糊口,蔡婆包了山洼里的鱼塘,并在鱼塘旁盖了间简陋的土房子。然后,把孩子扔给老人,一年四季,蓬头垢面地照看着她的鱼塘。每天晚上,父亲下夜班,骑车路过那鱼塘的时候,总要去敲敲她的门。嘟——,嘟嘟——,舅奶,睡了没有?屋子里亮着油灯,蔡婆还没睡。她便唤父亲进去,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几句话,然后,父亲才走。有时候,父亲下夜班很晚,蔡婆屋子里的油灯早已熄灭了,但父亲依然要去敲敲蔡婆的门。听着屋里的蔡婆在睡梦中含混地应了,父亲才走。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去敲蔡婆的门,是想吃她养的鱼吗?父亲摸摸我的头,笑笑说,你还小,不懂。我已经不小了,都上初中了!我一本正经地喊。
      父亲依旧每晚去敲她的门,蔡婆依旧逢年过节送鱼来。
      后来,我大学毕业了,父亲退了休,蔡婆也不养鱼了。混得不错的儿女们,把她接进了城里,让她去安享清福。有一次,我和父亲谈起了蔡婆,谈起了那些年的事。父亲突然叹了口气,说,其实啊,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你奶奶是生你五叔的时候,难产死的。你爷爷受不了这个打击,想不开,几次想寻短见。村里有一个叫杨有贵的人,就经常来劝他,说,为了孩子们,你也得活下去啊。但你爷爷还是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那一段日子,每天晚上,杨有贵都要来咱家坐坐,或者拉家常,或者聊东说西。即便真的没话说了,也要干坐着,一直待到很晚才走。
      你爷爷后来说,如果没有杨有贵这个人,如果没有他每晚来陪着坐一阵子,也许,咱们家就没有今天。所以,你爷爷临去世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伸出手来可以扶人,拿出钱来可以帮人,人在遭难的时候,就是有人陪着说说话,也是能救人的。
      爸爸深深记住了爷爷说的这句话。那几年,蔡婆不容易,爸爸想帮帮她。于是,每天晚上去敲敲她的门,就是想让她知道。
      是啊,那些夜晚的敲门声,对蔡婆来说,不仅是温暖的,而且那也是敲响在她苦痛心灵里的天籁之音啊!其实,这个世界还有更多不愁吃穿却心底痛苦的人。他们所缺少的,也许只是陪他们坐一坐、唠唠嗑、说说话的人。哪怕,在他们最寂寞的时候,能够听到“嘟嘟”的敲门声,也是好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世界上最温暖、最美妙的天籁。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小题。
                                                                                                                     天使的礼物
        ①黄昏,儿子一如既往地推我去广场散心。二月的风变得暖起来,但是吹到脸上依然带着股寒意,就如我此刻的心境。
        ②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尚笑呵呵打趣,说我最多只能享用三周。可是如今漫长的三个月过去了,我依然坐在轮椅上。广播里正放着《吉祥三宝》,真羡慕那个丰腴健硕的妈妈,想必她到了80岁还能健步如飞吧?不像我,三十几岁就坐在轮椅上了。
        ③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④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说完才觉惊骇,他刚上一年级,居然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禁想起上学期他曾说与一小女生相爱,我问,怎么爱?他答:“我们下课后一起在草坪里找灵芝草,给妈妈治病。”现在,灵芝草没找到,居然懂得过情人节了。
        ⑤ 忽然间,在淡金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⑥回家后,儿子替我按摩,他见过医生为我做按摩,手法倒是学得有模有样,可力度还远远不够。窗外传来孩子的笑闹声,我发现了儿子心不在焉,顿时心生黯然,命他快快去玩。
        ⑦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在唱,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淹没了。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⑧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⑨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呢!
        ⑩ 每一次,听着楼道里咚咚远去的足音,每一步,都似踩在我心上,想起从前他寸步不离地守候着我,小朋友叫去踢足球、堆雪人一概不理,如今,怯得连边都不肯沾了。
        ⑪长叹一声,吃药罢,这一粒吃掉的是老公的轿车车灯,那一粒咽下的是儿子模型飞机的翅膀,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一时间,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⑫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迭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⑬我哭笑不得,原以为这礼物是送给那个小女生的,现在居然给了我!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⑭傍晚,儿子又推我出去,他指着华丽的橱窗得意地说:“哈,我又找到一个错字!”顺着那手指望过去,花团锦簇的五个大字:情人节快乐,哪里有错?
        ⑮见我疑惑,他急忙用手指在我手心画着:“是亲人的‘亲’,不是事情的‘情’,明天我要告诉老师去。”原来是这样,他一直以为是亲人节,所以误把礼物给了我。
        ⑯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我诧异地望着他们。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买给妈妈。一下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那个执着的小男孩。
        ⑰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
        ⑱原来,那首叫做《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⑲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咪咪地问儿子:“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⑳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他一直都不曾放弃对那棵灵芝草的寻找。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选自《最感人的情感小小说——穿过风雪的音乐盒》,有删动)

阅读《拔下钥匙》一文,回答问题。

拔下钥匙

       ①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初冬午后。淡云。微风。令人微醺的阳光。

       ②他驾驶着一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7路无人售票公交车,行驶在高架路上。满满一车的乘客,有的在小声交谈,更多的是在打瞌睡,由车窗透进来的初冬暖阳,像一只只温柔的手抚摸着人们的脸。他从后视镜里看到,一对小夫妻在逗着怀里的婴儿,那婴儿长得白白胖胖的,惹人喜爱。

       ③他微笑了。他想到了自己并不富有却温暖的家。过几天休息时要把老父亲推出来晒晒太阳了,别看老人神志不太清醒,可就是喜欢晒太阳,喜欢听人聊天。父母亲都80多岁高龄了,自己还能孝敬几年呢?

       ④这辈子自己最亏欠的要算妻子了,别的不说,单说她一嫁进门就照顾患病卧床、神志不清的公公,如今已经20多年了,从没半句怨言。5年前妻子患上了脑瘤,妻子觉得天都要塌了,但他告诉妻子说:“不要怕,有我在,天就不会塌,我就是你的天!”终于,他陪着妻子一起战胜了病魔。

       ⑤他又想到正在读大二的女儿,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女儿是他的骄傲,他因为家庭和时代的关系没读多少书,吃尽了读书少的苦头,幸好,女儿争气,考上了重点大学。懂事的女儿很体贴爸爸的不易,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从来不在物质上与人攀比,成绩上却一直是佼佼者。每次从学校回来,还用勤工俭学的钱为他买东西。他驾驶座上的小枕头就是女儿送的,女儿说爸爸颈椎不好,垫个小枕头会舒服些,还带红外线按摩呢。

       ⑥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动了动脖子,感到后脖子那里很温暖。

       ⑦现在,车将要下高架路了,下了高架再开一段路就到终点站了……

       ⑧忽然,他感觉眼前一阵模糊,头剧烈地眩晕起来,接着又剧烈地疼起来,他感到很恶心,胃里翻江倒海﹣﹣不好,可能是突发脑溢血!他立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父亲就是因脑溢血40来岁就瘫痪了,他自己40来岁时也患上了高血压。

       ⑨他清楚突发脑溢血会很快失去意识。下高架后的路是一条交通要道,车辆、行人密集,稍有疏忽,这么大的公交车极有可能失去控制,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

       ⑩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终于,他已经模糊的视野里出现了终点站那熟悉的蓝色候车亭……坚持不到终点站了,提前停车……

       ⑪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

       ⑫渺茫的歌声有强大的力量,吸裹着他在黑暗的深渊坠落、坠落……

       ⑬那深渊太深,36小时的抢救后,他没能爬上来。

       ⑭当人们从他的口袋里找到公交车钥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流泪了﹣﹣这是一辆自动挡的公交车,他担心自己昏迷后,可能会无意识地导致车辆失控,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拔下钥匙,牢牢锁住那扇通往死亡的门。

      ⑮他叫陈乐平,上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

(选自新浪网纳兰泽芸博客 有删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锃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雹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到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认真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陶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应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赋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彭斯的忍耐与宽容

    那位教师立刻用这束树枝朝她颈背上狠狠抽打了十几下。彭斯的眼里没有涌出一滴眼泪。我目睹着这一场面,不由得升起了一股徒劳无益的怒火,气得双手直发抖,只得停下手中的活儿,可是她那张若有所思的脸上,却神色如常,没有一点变化。

    “倔脾气的姑娘!”斯凯契德小姐嚷道,“你那邋遢习惯怎么也改不了啦。把扫帚拿走!”彭斯遵命照办了。当她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我仔细朝她打量着。她正把自己的手绢放回口袋,瘦削的脸颊上还有一丝泪痕在闪闪发光。

    傍晚的游戏时间,我觉得是洛伍德一天中最欢快的时刻。教室也显得比早上暖和了,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愉快感。

    我跳过几张长凳,钻过几张桌子,来到一个壁炉跟前;我看到彭斯正跪在高高的铁丝炉档旁,借着余烬的微光,默不作声、全神贯注地在看书,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还是那本《拉塞拉斯》吗?”我走到她身后问道。“是的,”她说。

    “你姓彭斯,名字叫什么呢?”

    “海伦。”

    “你是从很远的地方来吗?”

    “我从更靠北面的地方来,差不多快到苏格兰的边界了。”“你一定想离开洛伍德吧?”

    “不,我干嘛想离开呢?我是给送到洛伍德来受教育的,不达到目的就离开没有好处。”

    “可是那个老师,斯凯契德小姐,对你这么凶。”

    “凶?哪儿的话!她是严格,她讨厌的是我的缺点。”

    “可要是我换了你,我会讨厌她,对她反抗。她要是拿那个鞭子打我,我就从她手里夺过来,当着她的面把它折断。”

    “你也许不会那么做。可要是你真那么做了,勃洛克赫斯特先生准会把你从学校开除出去。那就会让你的亲戚非常痛心。宁可忍受一下除自己之外谁都感受不到的痛楚,这总比冒失行事,让所有和你相关的人都受连累好得多。”

    “可是,在满是人的屋子中间罚站,挨打,终归是丢脸的呀。再说你是这么大的姑娘了,我比你小得多,还受不了呢。”

    “可是既然你躲不了,那就只好忍着点了。命中注定要你忍受的事,你尽说受不了,那是软弱和愚蠢的。”

    我听了她这番话非常诧异,这套忍耐的学说,我领悟不了,她对惩罚她的人表示宽容,我更是没法理解和赞同。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海伦·彭斯是借助一种我看不见的光来看待事物的。我疑心也许她是对的,是我错了,可是我已不愿意深究这件事。

    “谭波儿小姐也像斯凯契德小姐那样对你很凶吗?”

    一提到谭波儿小姐的名字,她那严肃的脸上掠过了一丝温柔的微笑。

    “谭波儿小姐非常善良,她不忍心严厉对待任何人,哪怕是学校里表现最差的学生。她看到我的错处,就温和地给我指出,要是我做了点值得称赞的事,就大加赞扬。我非常珍视她对我的赞扬,但就连她的赞扬,也没能激励我经常做到遇事谨慎、考虑周全。”

    “很了不起。人家对你好,你也对人家好,这正是我一直想要做到的。要是大家对那些残暴不公的人一味宽容顺从,那坏人就要任着性子胡来了。他们就不再有什么顾忌,也就永远不会改好,反而会越来越坏。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时,我们一定要狠狠回击。我要说我们一定得这样——要狠狠回击,好好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要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

    “我想,等你长大一点,你会改变这种想法的。眼下你到底还是个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小姑娘。”

    “不过,我是这样想的,海伦。有的人,不管我怎么想讨他们喜欢,他们还是一个劲地讨厌我,对这种人,我不能不讨厌。还有,对那些毫无道理地责罚我的人,我一定要反抗。这是很自然的事,正如有的人爱我,我也会爱他,或者我自己认为该受罚,我就心甘情愿地受罚。”

    “最能克服仇恨的并不是暴力,最能医治创伤的也不是报复。”

(节选自《简·爱》第六章)

 阅读下文,完成 各 题目。

读      碑

刘成章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 余年前, 我第一次看到它, 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 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 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滯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 是河水 中的一块石头。

它正面的题词, 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 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 我也一一细心地看了。 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 下巴指点,  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 ,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这使我怦然心动。霎时间,昨天, 今天, 明天, 一齐在我的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 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不过,有时 是细看 ,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然而, 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 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 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 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 我对它们 的体会弥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 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一个泉, 叫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 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 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静 寂 , 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 我俩 是卫星一和卫星二, 绕着它运行。

它的正面,  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 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  是字的 堆积, 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 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陪同者告诉我, 年前, 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 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 找了整整半个小时 都没有找见。他说, 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挨着门找人,也该找到了。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 我没有数, 只是粗估了一下; 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想, 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 那么, 他们足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 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 样齐声高呼,那么, 这条川道将震响多么恢弘的一片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 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  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    难道不  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 名  字的数目,    不是几十万, 不是几百万, 而是几千万! 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 那么, 天安门  广场是站不下的, 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 也摆不下他们的巨  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 然而, 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 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 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 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 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是人民英雄 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么?

不敢说。但起码, 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 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起码不会因为人 生道路漫长,  口袋里的什么东西丢了, 也发现不了; 起码不会在某一天,  摔了跤, 眼镜也打碎了, 抬头望 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 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