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贯洞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阅读

樱桃红了

邹龙权

    ①正为假期值班不能与兄妹一起回老家吃樱桃而烦恼,母亲恰好来电话了。她唤着我的乳名,说今年樱桃又大又红又甜,季节不等人,让我们赶快回家去吃。

    ②母亲栽的樱桃品种优,个头大,颜色鲜,口感好,左邻右舍的孩子都喜欢来吃,母亲总是很大方,给他们摘一大捧。吃惯了母亲栽的樱

桃,觉得他乡的都不够甜。久而久之,吃樱桃的日子成了我们漂泊在外的兄妹们聚会的节日。

    ③兄妹忍不住回去先尝为快,等我与妻子驾车回家那天已是正午,刚进门,就看见桌子中央放着一大盆红艳艳的樱桃。洗净的樱桃晶莹剔透,像珍珠,像玛瑙,煞是诱人,我忍不住抓起一把塞进嘴里,熟悉的酸甜味充溢唇齿之间,连日值班的辛劳也一扫而空,看我吃得津津有味,母亲心满意足地去准备午饭了。

    ④听父亲说,为了让我们吃上好樱桃,母亲一大早搭上梯子,架上凳子,背上小篓,爬上树顶摘最好的大果子。还听说,今天早上摘果时一根树枝折断,母亲急中生智逃到了另一根树枝上才获救。我不知道母亲老胳膊老腿儿是如何逃离危险的,也不知道卖上千元钱需要摘多少果子,花多少精力。但她后来说起摘果时晃晃悠悠的过程,总是那么轻描淡写、若无其事;说起樱桃卖了近千元钱时总是那么滔滔不绝、神采飞扬。我知道他们是从苦难时代走过来的,年轻时卖水果供孩子上学是快乐的事,老了不给孩子添负担也是快乐的事。

    ⑤说话工夫,母亲已把饭菜摆上了桌。母亲不停地给我们夹菜,我知道她特别高兴看儿女狼吞虎咽的样子,但我分明看见母亲夹菜的手微微颤动,再细看,母亲满头银发,后背也有些驼。我心一颤,母亲老了。

    ⑥习惯享受被母亲当客待的我,突然感到十分惭愧。

    ⑦是该好好孝顺母亲了。

⑧母亲住的是瓦房,我们多次商量凑钱给她盖新房都被拒绝。母亲说:“你们在外工作不容易,只要你们生活幸福 , 我们就幸福了。”她还说:“你们现在有个一官半职,好好为老百姓做点事,做个好人,当个好官,有个好名声。我们不当懒人,不当废人,不给你们添麻烦,有吃有穿有住就行。”

    ⑨我们兄妹几次试图说服母亲,都未能如愿。两间半瓦房在母亲精心打理下,也算得上村中的一道景观。屋后是两棵大柿树,门前有几棵樱桃树。引人注目的还有院里院外各种花朵:月季花、喇叭花、石榴花……这些花儿将老旧的房屋衬托得亮丽而脱俗。至今,曾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是:母亲很美,老宅很美,故乡很美!

    ⑩“奶奶,我们要吃樱桃。”院门口不知何时聚来了一群小孩子。母亲忙撑着凳子站起来,乐呵呵地把樱桃分给孩子们,欢笑声在老屋上空飞扬……看着眼前的场景,我顿时明白:尊重母亲的意愿,就是对她最大的孝顺。

《小窗幽记》中说:“在世无过百年,总要做好人,存好心,留个后代榜样。”无论顺境逆境,留下一片美,留下一片德,是我平凡的母亲人生中最为闪光之处,最为让人敬佩之处。

(1)、下列发生在“我们”和母亲之间的事件,与文中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
A、母亲为回家乡的“我们”摘樱桃。 B、母亲为“我们”做饭,给“我们”夹菜。 C、母亲拒绝“我们”为她盖新房。 D、“我们”嫌弃瓦房老旧,母亲因此精心打理它。
(2)、电视台采访了文中人物对“樱桃”的情感,根据文章内容推测,下列回答最不可能的一项是 ( )
A、我:樱桃甚是好吃,抓起一把塞进嘴里,连日值班的辛劳便会一扫而空。 B、母亲:樱桃不仅好吃,还可以卖钱,这样年轻时能供孩子上学,老了也不给孩子添负担。 C、父亲:樱桃真讨厌啊,每次爬上树摘樱桃都晃晃悠悠的,很容易摔断我的老胳膊老腿儿。 D、邻居孩子们:奶奶家的樱桃品种优,个头大,颜色鲜,口感好,我们很喜欢。
(3)、第⑧段母亲的话里有两个“幸福”,这两个词在文中各有什么具体含义?
(4)、文章最后一段说:“留下一片美,留下一片德,是我平凡的母亲人生中最为闪光之处,最为让人敬佩之处。”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母亲“美”与“德”的具体表现。
举一反三
采蒲台的苇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草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那么紧。人                       , 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的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们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12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八路?”“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起沙着嗓子喊:“没有!”

     敌人杀死了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周庄水韵(节选)
        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       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_________,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A)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__________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B)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_____________,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俺爹俺娘

      爹娘在一起生活了整整72年。

      72年,就人的一生而言,是一段漫长的时光。

      虚岁17的爹和虚岁19的娘,便在吹吹打打声中成亲了。

      成亲那天,娘身穿福义褂、福义袄和福义裙,头蒙红布,脚穿三寸绣花鞋,坐着花轿来到我家。迎亲拜堂的爹,身穿大褂,头戴洋草帽,脚蹬黑布靴。爹回忆说,这顶洋草帽还是从20里以外的他舅家借来的。当拜完天地,进入洞房,给娘掀开蒙头红布的时候,爹才知道娘长得啥样。

      娘当时低着头,眼睛直往脚下看,新郎到底啥模样,她连瞅都没瞅一眼。

      一连几天,新郎新娘不说一句话。爹一大早就外出干木匠活,中午、晚上回来,娘已做好了饭。爹和爷爷奶奶在桌上吃,娘走到锅台边上吃,还是不说话。两年后,两人才开始说话,第三年上有了我大哥,家里才有了点欢乐气氛。

      “你咋能憋那么长时间不跟爹说话呢?”我问娘。

      娘说:“他动不动就吵人,不想答理他。”

爹11个兄妹,就剩了他一个,爷爷奶奶宠着他。他脾气倔,爱吵人,有一次,爹还打了娘两巴掌。娘烦透了,竟喝下一灯煤油。幸亏家里人发现早,给她往嘴里灌绿豆水和白炭土(一种白色的土,传说这种土和绿豆水能解毒),娘把肚子里的东西全吐出来,才保全了性命。

      我问爹娘,你们想到过离婚吗?

      爹说:“没有,咱家不兴这个。结了婚就像钉子砸到木头里,离啥婚。”

      娘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人不都是这样。唉,俺这一辈子也受够他的气了。”

      以后日子长了,他们总算“磨合”好了。“一个巴掌拍不响”,爹烦了,吵几句,娘装作没听见就过去了,不计较言语高低。

      过日子嘛,天天一个锅里摸勺子,也还会出现一些矛盾。

      有一年快过春节了,舅舅到我家,说我姥姥的祭日快到了。娘对爹说,把橱子里那包饼干让他舅捎回去,给他姥姥上坟吧,他姥姥一辈子没见过饼干。爹没说什么,就算答应了。过了几天,爹突然跟娘吵了起来:

      “今天啥日子,你忘了?”

      娘一想,坏了,今天不是我奶奶的祭日吗!趁天还没黑,赶快打发外甥女桂花去上坟。爹觉得不出气,又跟着吵了一句:

      “光想着你娘,忘了俺娘了!”

      娘闷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第二天便病倒了。

      我和姐姐赶回家,商量着怎么说说爹,让他改改爱吵人的脾气,没想到进屋一看,爹守在娘的床前又喂药、又喂饭,还不时拉过娘的手抚摸着。

      “爹,你不是常说‘事多伤心,话多伤人’吗?以后你不要……”

      我还没说完,爹就知道我要说什么,便打断我的话:

      “今年咱那庄稼长得不孬,能过个好年了。”又东扯西扯说开了别的。说完后,又要抢着去烧火做饭。这对 从来不下灶的爹来说,可真难为他了,我和姐姐又赶紧抢着去做。

      娘也猜出我和姐姐要劝说爹的心思,便对我们说:“别怪你爹,谁还没有个脾气,他平时说话就扩着个嗓门喊,就像打架似的,可他心不坏。俺还怕他不吵呢,听他嗓门一小,就是身体有毛病了。”

      听了娘的话,我和姐姐偷偷笑了。

      “少年夫妻老来伴。”年纪大了,爹娘变得形影不离。我和二姐在外工作,把爹娘一块接出来住几天还行,要是只接出一个来,在外的一个就挂念家里的一个。邻居大婶跟爹娘开玩笑说:“你老两口属刺猬的,身上都有刺,却谁也扎不着谁。”

      爹听了,笑着说:“这叫‘秤杆子不离秤砣,老汉不离老婆’,你懂吗?”

      这就是我的爹和娘。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雷雨

叶至善

    雷雨在夏天很常见,可是不一定夏天才有。含水蒸气较多的下层空气猛烈上升,都可能造成一场雷雨。有时候,高空中过分冷,贴近地面的含水蒸气比较多的空气跟高空的空气相比,显得轻多了,于是就猛烈上升,夜间海洋上的雷雨大多是这样造成的。有时候,从北方来了强大的冷空气团,会把贴近地面的含水蒸气比较多的空气直推到高空中去,所以冬天也可能发生雷雨。也有的时候,带着很多水蒸气的风被高山阻挡了,沿着山坡直往上升,也会造成一场雷雨。在夏天,发生雷雨的原因大多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太热,含水蒸气太多。由这种原因酿成的雷雨,通常叫作热雷雨。

    常见的热雷雨开始在午后三点到五点之间,这正是一天中最闷最热的时候。不消一两个钟头,雨住了,风息了;闪电,打雷,一切扰乱的现象全都成了过去。云推开了,或者竟消散了,天上还可能出现一条美丽的彩虹。雷雨的时间虽然很短,雨量却非常大。在陆地上,夏天的雷雨几乎要占到全年雨量的三分之一。因此,庄稼人也非常看重雷雨。你可曾想到,在咱们闷热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庄稼也像咱们一样正渴望着来一场雷雨。可是在山岳河谷地带,雷雨也可能造成灾害。这样的骤雨会造成山洪暴发,冲毁公路。铁路、桥梁;也会侥河水暴涨,冲刷两岸的农田村庄,淹死人畜。

    因为雷雨是由局部地面的空气上升而造成的,所以面积不会很大,下雨的地带通常只有三五十公里长,十几公里宽。界线的分明也是雷雨的特点。有时候只隔一条河,这一岸下着大雨,对岸仍旧是大晴天。所以谚语说。“夏雨隔爿田”。

(选自《科普杂拌儿》,湖南教育出版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掌声/高军

       ①在教室门外,我听到,像往日一样,上课铃一响,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②走进教室,就感到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日不同的气氛。但我还是平静地走上讲台,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五十多个同学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

       ③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讲课中,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④“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⑤我一边说一边转身准备往黑板上板书。

       ⑥班上的女学生王娜娜边站边喊道:“报告老师,你看黑板上﹣﹣”

       ⑦我一下子惊呆了 , 原来黑板有一行清楚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⑧这是我教学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过去每次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公开向我挑战。

       ⑨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我昨天批评过的李晓写的。

       ⑩我心里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感到头皮都“啪啪”炸响。但是瞬间我就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⑪我面带笑容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

       ⑫尽管我的话里透着真诚,很多同学还是一脸的不安。

       ⑬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重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

       ⑭许多同学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课堂气氛已转入正常。

       ⑮我立即一口气说了下去:“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⑯接着我详细地介绍我的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一些弱点和缺点。

       ⑰由于是说自己,我说得非常流畅,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口才比平常显得更好。我说完了,教室里一片沉静。我感到,同学们被我的真诚感动了。果然,一阵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全班同学都在热烈地鼓掌。连李晓眼中也有点晶莹,他的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⑱﹣﹣主课是从来不兴鼓掌的,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

       ⑲我心中为自己即兴设计的教学方案陶醉了。

       ⑳我潇洒地将“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是个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㉑李晓第一个举起了手,我让他站了起来。

       ㉒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

       ㉓我心中一惊 , 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尽管我自认为表现得很潇洒,但还是被学生一眼看穿了。

       ㉔李晓讲得也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㉕掌声一落,女学生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王娜娜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也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㉖我非常惊喜,为她的大胆活泼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同学的掌声又一次热烈地响了起来。

       ㉗此事过去又快十年了。如今,李晓已成为一个著名作家;王娜娜在法国留学,已获得博士学位,正在读博士后。这个班的学生见到我或者来信时,说最佩服的是我处理这节课的方式,这节课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语文课。

       ㉘其实,近十年来,这三次掌声也仍然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漠之魂

段奇清

    ①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周恩来在电话中谨慎地问:“怎么证明是核爆炸成功?”这可问到要害,一时没有人能回答得上来,指挥帐篷里一片肃静。

    ②这时,随着一阵有力而快速地脚步声,一个声音在帐篷间回响开来:“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从记录的波形和计算的数据证明,这次爆炸是核爆炸。”听言,张爱萍将军喜不自胜,紧紧握住说话人的手,又拍了拍他满是尘土的肩,说:“你可立了大功!”人们一看,是一个面孔不太熟的年轻人。

    ③是的,他叫林俊德,时年二十六岁,从浙江大学毕业来到罗布泊还不到四年。

    ④核爆炸是要凭数据说话的,而冲击波的数据是最关键的。获取这样的数据需要一个记录仪,当时却没有谁研究出这个仪器。林俊德主动请缨,由他带头,记录仪很快研制成功。那是一个钟表式压力自记仪,没有条件,他就土法上马,一个闹钟,一截自行车轮胎,做成一个罐头盒样的东西。可不要小看它,它是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仪器。这个自记仪不仅在关键时候立了关键一功,而且林俊德还因为它拿到国家发明奖。

    ⑤当有人问起他何以会想到以土办法去搞高科技时,他向人讲了一个故事。

    ⑥林俊德的家乡在福建省永春县大山深处,贫困就像荒野的老藤紧紧缠绕着当地人,林俊德的家更是一贫如洗,连念高中时他也常常打着赤脚。那还是念初中时,一次,学校组织一场运动会,那天,他总算穿去一件比较完好的白色衬衫。可早读时,胸前被人出其不意用墨水染黑了一块。他难过地对老师说,这天的运动会他不参加了。

    ⑦这时,老师拿了一支粉笔,在黑板上面上下平行着各画了两个点,要他一笔将四个点连成一条直线。他说:“老师,这个我不能。”只见老师把一整支粉笔横压在黑板上,从两个点划向另两个点,一条白色的带子出现在了黑板上。

    ⑧那天,他效仿老师,拿了一支粉笔横压在衬衫上,用力划过去,黑污看不见了,他去参加了运动会。事后他说,条件差不是理由,当你有一个独辟蹊径的思路时,许多不可能就变成可能了。

    ⑨在说到自己有什么遗憾时,林俊德说,自己说话直来直去,不懂得人情世故,不会“做人”。但人们都说,他是一门心思全放在了科研上。A林俊德先后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两项国家发明奖、二十余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2001年林俊德获得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头衔。

    ⑩无论地位怎样变化,但他始终记住当年的那一支粉笔,总以饱满的激情奉献着自己的一切。B即使年近七十,一年仍只休息三天,即大年初一、初二、初三。他坚持清清白白做人,坚持“三个不”: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

    ⑪2012年5月,林俊德不幸被诊断为胆管癌晚期,他问医生,做完手术后或者化疗期间能不能工作。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他说:“我要有质量地活着,哪怕活着的日子少了许多。”他让人在病房里放了一张办公桌,病情最重的时候他的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脖子支撑不住脑袋,一边一人托着他的脸颊。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坐在笔记本电脑前,一下一下移动着鼠标。他实在太累了,虚弱得如同一张纸,似乎一丝丝风就能将他卷走。医生让他休息一会儿,他艰难却坚定地说:“不能,一躺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在医院里,林俊德凭着氧气罩,在人们的支撑下,在电脑中的几万个文件中,整理出了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还有自己的科研思考、学生的培养方案……

    ⑫直到该整理的都整理好了,松了一口气的他陷入昏迷之中,五个小时后,即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这位七十五岁,有着五十二年军龄的坚强战士,以冲锋的姿势离开了人间。对于身后事,他只交代了一句话:“把我埋在马兰。”他要彻底融入到浩瀚的大漠中。

    ⑬林俊德以坚定如磐石、炽烈似火焰的信念铸就了自己,即便他这支粉笔已成为烟尘,也要化作大漠之魂,如同大漠一样绵长恒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