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①夜色渐浓。肖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批改着语文试卷。肖老师边批改,脸上边露出满意的笑容。她为学生聪明、认真而感到高兴。当她批改到王小朋的试卷时,脸色顿时由晴转阴,只见她在试卷上用力打了个叉,由于用力过大,试卷都被戳穿了,殷红的墨水渗透了试卷的背面。只听见肖老师嘀咕道:“这王小朋也太笨了,这道题我都讲了三四遍了,他怎么还做错?”肖老师情不自禁在试卷的下方写上了一行字:小朋啊,这样一道简单的题你还准备做多少次才能做对?

    ②试卷发下去了,同学们拿着试卷聚精会神看了起来,许多同学还互相对比着试卷。肖老师下意识往王小朋这边看去,只见王小朋的眼睛紧紧停留在试卷上一动不动,同座位的同学想看下他的试卷,他立刻将试卷合了起来,脸色通红。

    ③下课了,同学们三三两两走出教室,王小朋一个人默默地走到窗前,他目不转睛地眺望着窗外。

    ④不知什么时候,肖老师走到他的身边。肖老师笑道:“在看什么呢?”

    ⑤王小朋看见是老师,用手指着窗外说道:“我在看那树枝上的一只蝴蝶。”

    ⑥肖老师顺着王小朋手指的方向一看,果然有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肖老师含嗔道:“这么大了,一只蝴蝶好像也没看过?”

    ⑦王小朋说道:“看到这只蝴蝶,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⑧“什么问题?”肖老师疑惑地问道。

    ⑨王小朋若有所思地回答道:“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⑩肖老师“扑哧——”一下笑出声来,她有些揶揄地说道:“你瞎琢磨这个干什么?应该把精力用在为什么老做错题上。”

    ⑪王小朋自言自语道:“我在想我老做错题和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学会飞行有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⑫肖老师一下愣住了,她抬头看着窗外树枝上的那只蝴蝶,好像也陷入了沉思,只听到她也喃喃自语道:“是啊,蝴蝶的翅膀究竟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⑬又是一堂活动课,同学们在教室里有的在做作业、有的在互相交流着……这时,肖老师推门进来了。

    ⑭忽然,同学们都停下了手上的事,目光全都投向了黑板,只见肖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一行字: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⑮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面面相觑,不知道老师是什么意思,有的还忍不住笑出声来。肖老师开口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⑯同学们听了,立刻纷纷议论开来。有个叫崔子涵的女同学站起来回答道:“我看过《动物世界》,上面好像说过蝴蝶的翅膀要扇动6次才会飞行。”另一个叫许静的同学回答道:“听我奶奶说过,蝴蝶的翅膀要扇动8次才会飞行。”又有一个叫李平平的同学说:“看过一本科普读物,上面好像说蝴蝶的翅膀要扇动9次才会飞行……”同学们说出各种答案,最多的说蝴蝶要扇动21次翅膀才会飞行。

    ⑰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肖老师心中涌动起一股股暖流。她感慨万千地说道:“谢谢同学们,听了你们的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蝴蝶要飞翔,必须要反复扇动自己薄如蝉翼的翅膀,才能够自由地飞翔。同样的道理,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时也需要反复地扇动自己的翅膀,才会避免差错,这是一种阵痛,也是一种必然,任何事欲速则不达。”说到这里,肖老师看了看王小朋,她发现,王小朋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腰杆明显地挺直了许多。

    ⑱肖老师最后说道:“我也曾经反复扇动自己的翅膀才学会了飞翔,就是到现在,我有时对一个问题,也需要反复思考,才会做出正确的答案。”

    ⑲同学们会心地笑了。大家伸出两只手,上下摆动着,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扇动着翅膀……

(1)、根据文义,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主要事件

起因

一道简单的题肖老师讲了三四遍,王小朋还是不会做。

经过

结果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肖老师一下愣住了,她抬头看着窗外树枝上的那只蝴蝶,好像也陷入了沉思

(3)、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她有些揶揄地说道:“你瞎琢磨这个干什么?应该把精力用在为什么老做错题上。”

(4)、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指出并说明理由。
(5)、文中的肖老师主要有哪些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老师,请您记住我
      ①静静的夜里,一位姑娘在自己的小屋里忙碌着。
      ②灯光下的她是那么专注,一手拿着一条雪白的手绢,一手拿着绣花针,认真地绣着.额头上渗出了密集的汗珠。她绣着绣着.想起了白天劳技课上老师布置的作业:每人回家绣一条手绢。明早带来。希望每个人所绣的手绢都能烙在老师的脑子里。“哎哟。好疼呀!”原来她想着想着走了神,手指给针扎了。她吹了吹手指。又绣了起来。
      ③“铛,铛,铛……”桌上的老座钟敲了十一下。“梅,时间不早了,快睡吧!”从里屋传来了声音。“知道了,妈。”她嘴里虽这么应着.可手还没有停下。她又想,如果我的手绢被评为最佳作品,如果老师能够表扬我,如果……那该多好啊!
      ④想着,绣着……也不知过了多久,终于绣好了。她看了看这条手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多么美丽的图案啊:梅花一一几枝粉红色的梅花,含苞欲放的花骨朵错落有致,形态各异;道劲的枝干疏密相间,生机勃勃。这图案,在雪白的手绢上,好似一束绽放着青春火焰的生命图腾,它在静静地期盼着阳光的沐浴和雨露的滋润。手绢的右下角还工工整整地绣上了“冬梅”两个字。欣喜过后,她把手绢折好,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她躺在床上,带着甜甜的笑容进入梦乡……
      ⑤冬梅,一个中学生,成绩一般,长相也一般。她很文静,不爱说话,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因此,没人注意她,这位老师也没有关心过她,甚至至今还不知道她的名字呢。她的心愿就是得到老师的关注。使自己也能够时时被老师提起。这次作业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绝好机会。
      ⑥第二天早上,她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了教室,急切地等待着劳技课的到来。可是时间老人似乎在刁难她,每一节课都过得那么慢。她终于熬到了劳技课。大家都把手绢放在桌上,老师踱着步子,走来走去观看大家的作品。她激动极了,在心里默念:“老师,快来看看我的手绢吧!”时间似流水,眼看就要下课了,可老师始终没有“光临”她的座位。她失望了,彻底地失望了……
      ⑦突然,老师的身体一点一点地向她移来,近了,近了……她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心蹦到了嗓子眼上。可是,老师停住了脚步,停在了冬梅的前一桌。就在此时,下课的铃声响了。她的心凉了,凉遍了全身。她呆呆地坐着,她的心在流泪。在她的心灵深处,她的心声在回荡:老师,您为什么不来看看我的手绢?这手绢是我花了不知多少心血才绣成的,您知道吗?我也需要您的关心呀,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老师,请您记住我,好吗?
      ⑧傍晚,她意外地收到了老师托人带来的纸条。“冬梅同学:下课后请到办公室,我从大家的手绢中发现了你的作品,它设计精美,色调相宜,做工精细,当时我多么地激动。这是我的欣慰,更是你的骄傲……能将这条手绢留给我做纪念吗?”
      ⑨当天晚上,冬梅做了一个很美的梦。
                                                                                                                                         (原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温室效应、干旱和浪费,正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
        ②解决水危机,既要节流,更要开源开发新的水源,如海水淡化等,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除向大海要水外,大气已成为重点开发对象,科学家认为,大气是个天然水库,据统计,地球上每年降水总量达5. 7 x 1014吨,地球表面约有30%被云层覆盖,一块不大的积云,所含的水分竟达10万升至100万升,人类早已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大气要水了
         ③除了云以外,雾也是极具开发价值的对象,雾是水的同质异态物,可以直接转化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淡水捕雾取水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干旱的山区、沙漠地区及海岛、海轮等解决淡水不足的重要途径一门新的技术体系—“雾水工程”正在兴起              
        ④雾水工程的原理非常简单,雾是由密度很大的细小水珠组成的,可以吸附在各种物体的表面,遇冷就会结成大的水珠,凝聚成水露水就是由雾遇冷而凝结成的为了从雾中大量取水,采用散热快的金属,如铭,制成表面光洁的圆筒,竖立于多雾的空气中,其表面附着的雾很快便凝聚成水,不断地往下流,源源不断地去生成淡水在沙漠地区和一般性陆地,晚上湿度大,而在海岛及海洋中(如舰船上),白天和晚上湿度都很大,均可因地制宜利用这一原理 , 从雾水中取水国外不少舰船,已采用这项技术,在航行中不断补给淡水在一些多雾地区,效果更为理想如智利圣地亚哥以北的琼贡果村,地处阿塔卡马沙漠,背靠圣金佛山,白天气温很高雨水很少,年降水量仅有400毫米,生产和生活用水十分紧张但圣金佛山顶是一个多雾区,且湿度很大科学家在山腰装置了巨大的雾水转换装置—网眼极细的塑料纤维巨网,每夜可采水一万多升,在多雾季节每昼夜可采水10多万升,从而解决了居民的用水困难
         ⑤西班牙科学家还发明了一种可使沙漠变良田的人造树,这种人造树的枝叶皆由吸水性很强的酚泡沫塑料制成,树干则由多层密度不同的聚氨基甲醋塑料制成将这种树“种植”于雾区,由于酚泡沫塑料吸水性能非常强,与雾的接触面积又很大,散热很快,所以吸附的雾和凝聚的水分相当可观,这些水分通过树干渗入沙漠中白天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水分又通过树干、树枝蒸发出来,使周围的空气湿润,温度降低,甚至能形成冷空气团和云,出现降雨据说,大量“种植”这种人造树,10年内可使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有可能成为绿洲
        ⑥科学家认为,雾水工程近期可为干旱山区、海岛、沙漠地区解决饮用水不足问题,从长远来看是人类解决水危机的一条重要途径

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惜春小札
                                                                                                      李国文
       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离去。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
       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苍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没有随后的云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牧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
       然而,在北方,严格意义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并不存在的。“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是对地气已经转暖的南方写照。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而在北方,河里的冰,才刚刚解冻。等到它完全融化的日子,春天也差不多过去大半了。
       春天里有未褪尽的冬天,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人们管这种天气现象叫做“倒春寒”。于是,本来不典型、不明显的春天,又被冷风苦雨的肃杀景象笼罩。
       北京的颐和园里,有一座知春亭。但知春亭是否“知春”呢?好像也未必。通常都是到了“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的那一会,才在昆明湖的绿水上垂下几许可怜巴巴的柳枝,令北京人兴奋雀跃不已,大呼春天来了,其实,“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承德的避暑山庄里,有一幢烟雨楼。不过名为烟雨楼,但至少在春天里,是没有烟雨的。“烟雨”二字,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在高寒地带,只有塞外的干燥风和蒙古吹过来的沙尘,决不会有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烟雨葱茏的风景。
       看来,北方的春天,就像朱自清那篇《踪迹》里写的那样,她“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
       因此,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
       虽然李商隐告诫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春天,是唤醒心灵的季节,是情感萌发的季节,也是思绪涌动的季节,更是人的生命力勃兴旺盛的季节。
       人的生命之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甚至血管里跳动着的激流,也会蕴涵着前所未有力量。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
       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呢?也有其春华秋实的生命过程。那么青春年少的日子,也就是最美好的春天了。然而,一生中的这个春天,似乎比北方真正的春天还要短促得多。
       人,有各式各样的活法,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无论怎样的一生,你千万要珍惜你生命中属于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岁月。因为,青春只有一次,一去便不复返。
       使你的青春放出光华,享受青春的美,那才是生命最大的欢乐。
                                                                                                                           (选自《中华美文》,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柿树,故乡的一颗美人痣

刘福田

    ①秋阳,拂去蒙在尘封往事的灰土,一树挂满红灯笼的柿子,让些许已经逝去的记忆,清晰而敏感起来……

    ②老家的秋,灿烂如火,在地头田畔三三两两生长的柿子树,欲黄还绿的叶子摇曳飞舞,枝叶间若隐若现,挂起一盏盏橘红色的灯笼,调皮地烘托着温暖与丰收。光影流动间,那一颗颗红红的柿子,挑开了记忆中的层层帷幕,满脑子里闪现的全是老家后院那棵大柿子树……

    ③据父亲讲,那棵柿子树至少已60岁高龄了。它高大的树干就有8米多高,巨大的墨绿色树冠,覆盖着地面方圆将近十平方米,棕褐色树皮已经斑斑驳驳,树心部分已空了。攀在地面的庞大树根像神话中龙的利爪,扎根在我家院后。

    ④每年春天,柿子树抽梢了,长出茂密的嫩叶,叶片枝头缀出点点乳白色花蕊。春风徐徐吹来,一阵阵浓烈馨香,沁人心脾,细小的花蕊招蜂引蝶,勤劳的蜂蝶呼朋结伴而来,为柿子树做媒传粉。

    ⑤入夏,雨后初霁,几声蝉鸣,那泛着浓绿光亮的树枝叶间,已点缀着时隐时现的小柿子,青青的小果粒像挂在碧空中的绿珍珠,让我们围着老柿子树屏息心醉。

    ⑥秋天,踏着细雨和凉风而来,那挂满枝头的柿子日渐成熟,棕褐色的小果皮已发出诱人的光泽,站在树底下,仰望着枝头沉甸甸的柿子,总禁不住童年口馋的诱惑。放学时,围着柿子树,捡着砖头块猛砸树干,有时也扛个竹竿敲打,偶尔掉下来个柿子,伙伴们就遍地寻找争抢 , 只要柿子一到手,也不用水洗便咬上几口,涩涩的苦味顿时溢满口腔,数不清吐了多少次,但还手握着,那种苦涩,填充了我童年的好多时光。

    ⑦直到爷爷把柿子打下来,奶奶用温水把它洗净,储藏在保持温水的大锅里,两三天后,爷爷就让奶奶拿出来给我和弟弟还有我的小伙伴们吃。显然,我的亲朋邻居也就都随着奶奶的方巾尝到了甘甜清爽的柿子。

    ⑧爷爷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想来,爷爷的心也像这棵柿树一般,慈祥而深沉。

    ⑨柿树和老屋一样,是故土的象征。而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颗美人痣,长在思乡人的心上,永远不能剔除。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人生没有永远

杨绛

    ①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②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③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④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⑤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⑥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⑦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⑧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⑩人间也没有永远。

    ⑪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⑫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