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青海酸奶

①酸奶作为一种饮品对于青海就如同烤鸭于北京、泡馍于西安一样,成了外地人到青海必品尝的一道“小吃”,不能不说这是青海酸奶的独特魅力所在。

②青海酸奶体现着游牧文化,凝聚着高原群族历史,其体现不仅仅是味道独特,更为重要的是在青海民族饮食历史上,酸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641年,文成公主经过青海湖畔的日月山、倒淌河等地进藏的民间故事中,就有关于酸奶的记述。在可称之为古代藏族社会百科全书的史诗《格萨尔》中,也有许多关于酸奶的记载。可见,酸奶在青海问世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③青海酸奶的魅力体现在当地独有的味道、饮尝、包装上。行走在青海的各个大城小镇的街头巷尾,你会时而发现坐在低矮的板凳或马扎上的大妈、大爷面前摆放着两个篮子,上面盖着纱布,层间玻璃隔开,一边放着一摞空的白瓷碗,配上一罐白砂糖。这也就是当地最常见的卖酸奶的小摊,两到三元一碗,完全是地道人家自制。浓度大到凝结在碗里,上面形成一层厚厚的奶皮,点滴金黄的菜籽油,必须用勺子之类舀起送入口中。这就是被称为最地道的青海酸奶,所以,青海人不说喝酸奶,而说“吃”酸奶。但品尝起来酸味有点大。从口感上讲,倒是成品卖的青海老酸奶的味道更适合外地人——一样的浓滑如丝,入口即化,醇香四溢,但少了酸味,却保留了独特的香气!到了青海你会发现当地人对酸奶的偏爱,作为在其他地方的普通饮品,在这里却成为了节日礼品的首选之一。在当地的街头,你会看到许多人手提礼品盒包装的酸奶走亲戚。

④据业内专家介绍,酸奶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新鲜牛(羊)奶。它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酶等。有胃病的人喝了它,可促进胃酸分泌,食后非但不胀气、腹泻,反而通气、消食。青海老酸奶不只是简单的酸奶,它代表的是青海三江源地区自然无污染的纯生态绿色食品,酿造过程都不使用任何人工添加剂,属真正的绿色营养食品。

⑤一碗老酸奶,化解千般思。到青海记得品尝酸奶,感受大自然赐予的美味,体会高原人的浓浓情怀。

(1)、阅读全文,说说青海酸奶独特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请为“青海酸奶”拟写一条广告词。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绝盗

冯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转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做事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事过三天,小两口去上班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前一看,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

    老头子顿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骂起来:“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眼前。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

    “好呵,没心没肺的东西!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享福?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小二、小三!站着干嘛!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

    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东西搬得差不多,那俩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砸!”

    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这才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

    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等着那小两口回来有戏看。

    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一直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年轻人不满,朝新郎说道:

    “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你回你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那明明是你爹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十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多邪!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童谣

蔡怡

    ①失智的父亲住进我家后,我回到当年照顾儿子的岁月。

    ②晚上9点他准时上床,我赶快躲进自己房间,享受片刻独处。11点半熄灯就寝。

    ③当我进入梦乡,父亲就推门迈入我房间,宣布:“天亮了,我要吃东西。”恍惚间,我以为儿子在呼唤。旧时,每逢周末,好梦方酣,儿子总在我耳边喊:“妈咪,我要吃早餐。”我开灯看表12点,是穿玻璃鞋的公主变回灰姑娘的时间。

    ④我隐藏内心的焦虑,亲热地挽起父亲手臂,带他走进厨房,冲大半杯热牛奶,先满足他的需求。牛奶没喝完,他想出门,但找不到我藏起来的皮鞋而作罢。我带他屋内夜游,掀起窗帘看窗外的漆黑,反复强调:“天好黑,不能出门。”再指着呼呼大睡的看护义工阿妮,说:“白天阿妮辛苦照顾你,现在不能吵醒她。”

    ⑤逛了一圈,没什么好玩,他甘心回房听我讲故事。我一手轻抚他的头,一手握住他的手,用低沉又缓慢的语调说:“从前,有个……”不久,父亲原本紧张的表情变柔和,呼吸变轻,手指头也放松了。等他发出均匀的鼾声,我蹑手蹑脚走出父亲房间,就如当年走出儿子房间。再看表,12点45分。还好,45分钟的耐心换回下半夜完整的睡眠。在安定父亲的过程中,我的焦虑也得以平抚。

    ⑥白天,父亲要做功课,除了简单算术,主要是歌曲、童谣的反复练习。歌曲来自父亲的教会诗歌,再辅以国语老歌,如他年轻时唱过的《青春舞曲》《小羊儿要回家》与《苏武牧羊》。

    ⑦我对父亲爱听歌的最早印象是第一届“国语歌曲比赛”时,父亲将耳朵凑近收音机,不但跟着哼唱比赛指定曲《晚霞》,且对参赛歌手一一评分记录。有好一段时间,每到黄昏,我心里就响起“夕阳一霎时间又向西,留下了晚霞多艳丽……”的浪漫旋律。教父亲唱歌时,阿妮会自动在一旁学。她音感好,又认真,很快就能承担带父亲饭后练唱的全部责任。至于童谣,都取材自一本老旧发黄的书《中国儿歌》,由朱介凡编著,林海音写序。三十年前我为在美国出生、牙牙学语的小儿学中文而买,三十年后,我为父亲的失智老化而唱。我特意挑选三十年前画过红圈圈的,重新打字,用粗黑字体打印在A4纸上,方便父亲阅读。

    ⑧人间多少事物代代相传,它顺着往下传,原来,也可颠倒往上传。儿子幼时学“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别有创意,在“姥姥不来,大猫来,吓得小老鼠叽哩咕噜滚下来”的结尾,增添“回家找妈妈擦药”的版本。“妈,我是小老鼠,摔倒了,要回家找你擦药喔。”撕开封存在记忆深底的甜蜜黏缠,内心一阵翻搅。我曾录下他三岁时用中、英、粤语说唱的民谣儿歌,但在数度搬家中竟遗失这卷珍贵录音带,是我人生一大遗憾。

    ⑨绕口令是儿歌的一种,当我看到“崔粗腿,粗腿崔,两人山前来比腿,是崔粗腿的腿粗,还是粗腿崔的腿粗”时,我仿佛看到我和哥哥依偎在年轻母亲身旁的画面,彼时,她留着长发,美丽又智慧,没有躁郁。父亲虽然失智,剛开始仍能把“端汤上塔,塔滑汤洒,汤烫塔”说得字正腔圆,令我好生惊讶,但随着他的脑力退化,渐渐他只能应付“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这样的打油诗了。

    ⑩我和父亲说唱时的声调都非常高亢,且一起敲打桌面,增添喧闹节奏。父亲满脸天真,满心欢乐,他看不见我眼眶中的热泪,不懂我怀念天上母亲、远方儿子与过往童年之心。

    ⑪这些都太复杂了,父亲不会懂。只有我在“大头大头”声中,听到悠悠天地的寂寂之声。

阅读《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完成小题。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①6月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排行,有25个网络低俗词语上榜,其中,“尼玛”位居第一,“你妹”“矮矬穷”“我靠”“滚粗”等榜上有名。

    ②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产生共有四大途径。—是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受到广泛传播;二是词谱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三是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使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四是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

    ③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等三方面的现象。部分网民在不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将情绪性的谩骂宣泄向公共空间。现实社会里的粗鄙化市侩化的语言也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并经由网络再创造,如野草一般疯长,论坛、微博、微信中广泛应用的污言秽语污染了语言环境的清洁。据统计,2014年全年中,12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百万次以上,4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了千万次以上。

    ④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语言低俗化向传统媒体转移已有显现,—些网络低俗用语竟堂而皇之地成为某些报纸的标题,某些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公然把“屌丝”等低俗用语常挂嘴边。部分文化载体无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加入到了语言暴力的恶俗狂欢中。

    ⑤上述情况,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警惕。专家表示,清理网络低俗语言势在必行,只要多措并举,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舆论生态的良性互动,努力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就一定能为中国改革事业提供稳定的网络民意基盘。

阅读余清平的《关神》一文,完成小题。

    村里要雕刻菩萨,大人的脸上都溢满笑意,说有了菩萨就能保平安,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果实丰硕,五谷丰登。

    我们小孩也跟着乐。齐坤对我说:“这下好了,以后有饭吃有衣穿,娘一高兴,会给我几块钱,让我想买点什么就买什么。”

    我使劲点头应和。齐坤说:“你不是叨了好久《红楼梦》《三国演义》吗?”我说:“不敢买,四太爷说,男不看三国,女不看红楼。这类书看了会让人学坏。”

    四太爷是齐坤的太爷爷,排行第四,村里人喊他四太爷。四太爷德高望重,见识广博。

我又想到雕刻菩萨的事,兴奋地问齐坤:“听说要雕刻菩萨了?如果真的能显灵,这下子好了,你的病可以求菩萨保佑。”齐坤得的是心肌炎。他想了一会问我: “你见过菩萨吗?”

    “没见过,但听说邻村已经雕刻了。”

    “什么模样?见过吗?”

    “没呢。”

如此,我两个合计,决定去看看邻村的菩萨是什么模样,正商量着,四太爷来了。他的脸比古树皮还黑,斥道:“看嘛看!自己的菩萨快有了,够你日后烧香磕头的,别人的菩萨又不保佑你!”

    “我们又不是去烧香磕头,只想看看。”我嗫嚅着。四太爷脸即刻像一块放在水里浸了很久的硬木板,厉声说:“不能看就不能看!还顶撞,告诉你爷娘去,打烂你的屁股,让你长记性!”

四太爷发火,我很快蔫了,他是家族的权威。看看四太爷走远,齐坤说: “嘛事都管着。”我说:“算了,我们还是等村里的菩萨吧。”齐坤问我:“有了菩萨真的会保佑大家吗?”我想了一会说: “应该会吧,你看拜菩萨的人那么多,肯定有灵,我娘说,菩萨救苦救难,有求必应的。”

齐坤听了,看着远方,想了一会说: “如果菩萨雕刻了,你说说,你磕头时会许嘛愿?”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说:“我的愿望就是读大学,当作家。”齐坤举起拳头说:“噢,菩萨会保佑你的,一定能!”

    “你会许嘛愿?”我问道。

    齐坤不好意思地笑笑说:“还没想好。”

    其实,我知道他想当科学家,但他不说。因为,他信奉闷心大发财,愿望不能说出口,说出口就不灵验。其实,我更希望他是求菩萨保佑他健康。

    几个月后,菩萨雕刻好了。四太爷挨家挨户叮嘱,管好孩子,不要乱说话,特别瞻仰菩萨时,眼光不能直勾勾的,要有敬意,不能亵渎。这些天,四太爷更亲自将我们小孩聚到一起,反反复复教。谁不去,他的拐杖可不认人。

    请菩萨那天,热闹得很,鞭炮锣鼓齐鸣,菩萨安放在神位上时,大人小孩都跪在祖堂屋里。齐坤问我:“不是说雕刻的是祖先吗?怎么像周文王。”

    《封神演义》的电影我们看过,这菩萨确实与周文王相似。我未回答,四太爷的拐杖敲在齐坤的背上:“乱说嘛?好好磕头,菩萨才会保佑你。”

    菩萨安放后,还缺一项最重要的事,就是“关神”。四太爷提前三天就在村里交代管好你家的孩子,三天后子时“关神”,千万别让孩子说话,不然孩子的灵魂会被关住,做了菩萨的灵魂,没法解救。

    原来菩萨是槐木雕刻的,没有灵魂,就得关一个动物做灵魂。被关了魂的动物就会死去。

    齐坤对我说:“这菩萨的灵魂得请到善良的动物就好了,不然请到的是猪,就笨死,若请到恶人,菩萨就不会行善,怎么能保佑我们有饭吃有衣穿,还有我们许的愿望?”

    我也有些担忧,说:“是啊,大家的祈求不灵验了咋办?”

    我暗暗决定,“关神”那晚不睡觉。虽然我很怕死,但我想,我被关了神,齐坤的病就会好,更让大家有求必应。可是那晚,我在娘的监督下上床睡觉,竟然睡得很香。齐坤也在四太爷的督促下睡着了。

    关神后的第四十九天,四太爷离开人世,无灾无病,很安详地睡着。不知道谁说了一句:“关神那晚,听到了四太爷答应。”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注释】①关神:一作观神,是潮汕民间一种神化的催眠术。有“关猴神”、 “关戏童”、“关七仙女”等十多种。作为一种民间活动,其中表达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愿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茵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

王盛

①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它造型丰富,玲珑多姿,富有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

②许慎的《说文》中讲:“亭,亭也,人所停集也。凡驿亭、邮亭、园亭,并取此义为名。”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但是亭字的出现,却相对较晚,大致始于春秋战国前后。甲骨文,金文中均未见有亭字,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亭字,是先秦时期的古陶文和古玺文。因此,在秦以前,亭的基本形制或许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到秦汉时,亭已经十分普遍了,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实用性很强的建筑。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伺候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日知录》中记载:“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

【注释】①意匠:种文、绘西普的构恐设计。

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例如著名的会稽山阴兰亭,最初是一座带有邮驿性质的路亭。为了能够更好地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滨,后又被起筑在山巅,以便极高尽眺。这样兰亭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

⑤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业杂记》中记载,隋炀帝榆林行宫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纵广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长安志》中记载:“禁苑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五,可谓历史上大量以亭入园之始。唐代官吏、士大夫于宅邸、别业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人。例如诗人王维的辆川别业中的“临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和“中岛亭”等等。

⑥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宋史·地理志》中可以知道,宋徽宗在艮岳中说“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结合。由此可见此间筑亭,已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的因借自然山水形胜,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把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到建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的组织了。

⑦亭发展到明清时期,造型、性质和使用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比以前大为发展,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会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在重视亭的造型的同时,对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的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所以,可以这样说,明清时期的筑亭,在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两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而又臻于完善的境地,进入了中国古典亭榭发展的鼎盛时期。

(节选自《浅谈中国亭建筑》,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