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名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暨入学检测试卷
材料一
(一)
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清律“父祖有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禁止子孙及其家属使用。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吏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而府第、高墙、豪门自然亦成为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美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
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第七十五回尤氏由荣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正门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
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开了对街一门。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
(二)
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红楼梦》的结构有两大脉络:一是家族兴衰,另一是宝玉心性之旅。家族兴衰的脉络与府第的场景关系最直接,宝玉心性之旅的“园地”则由大观园来成就。
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
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儒家思想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而在造就一个作为典范的君子。既然没有“个人”,那么,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
然而,在读书人的仕途上,理想是君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实里,多的却是听命木讷以及钻营功名利禄这两类人了。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对于前者没有兴趣,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索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
(摘编自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有删改)
材料二 人类建筑,有两个目的:其一为生活所必需,其一为娱乐所设置。就我国历史而言,其因形式而分类者,如平屋,乃生活所必需也;如台楼阁亭等,乃娱乐之设备也。其因用途而分类者,如城市宫室等,乃生活所必需也;如苑囿园林,乃娱乐之设备也。中国文化,至周代八百年间而极盛,人为之势力,向各方面发展,大之如政治学问,小之至衣服器具,莫不由含混而分明,由杂乱而整齐。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
(摘编自乐嘉藻《中国建筑史》,有删改)
材料三 在一座中国房屋中,花园以及人工景色是基于与所有建筑根本不相同的原则。我们曾经指出过中国的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即使规模不大,中国的园林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而引导出来的原则来模塑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量不致千篇一律。园林成为一种成功的事物,它就是游山玩水经验的反映和模拟的创作。当人置身其境时有如在最荒寒的山水画中,其间差不多常常都有一些人物、茅舍、山径和小桥。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
(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有删改)
材料一:
大数据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工具。它告知信息但不解释信息。它指导人们去理解,但有时也会引起误解,这取决于是否被正确使用。大数据的力量是那么耀眼,我们必须避免被它的光芒诱惑,并善于发现它固有的瑕疵。科技再先进也无法将世界上数据的总量尽数收集、储存和加工。从罗盘和六分仪,到望远镜和雷达,再到今天的全球定位系统,人们总是受到现有测量和认知工具的局限。我们明天使用的工具很可能比今天的强大数倍甚至上千倍,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知识较之明天可能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要不了多久,当我们回看当今的大数据世界时,就像在看阿波罗11号上仅4Kb内存的导航控制计算机一样,会觉得十分奇特。我们能收集和处理的数据只是世界上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这些信息不过是现实的投影罢了,因为我们无法获得完美的信息,所以做出的预测本身就不可靠。但这也不代表预测就一定是错的,只是永远不能做到完善。这也并未否定大数据的判断,而只是让大数据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大数据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为我们提供暂时的帮助,以便探索更好的方法和答案。这也提醒我们在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应当怀有谦恭之心,铭记人性之本。
(摘编自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周涛译)
材料二: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信息超载已成为每一名互联网用户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在促进信息供需匹配、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过程中,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算法推荐技术应运而生,解决近乎海量的网络信息与用户有限的注意力之间的供需矛盾,并广泛应用到了网络信息生态的方方面面。智媒时代已然到来。然而,人工智能逐渐地改变了用户关于信息消费的个体习惯和社会规范,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上,人们越来越难以接触到自己认知领域之外的内容,日常接受的主要是与其已有兴趣和观点相符的信息,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
这一比喻最早由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用以描述在网络信息传播这程中,公众只关注自己选择的内容和使自己得到愉悦的信息,久而久之就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公众无法与信息环境进行全面的交互,而是沉浸在自身所偏好和认同的内容当中,最终使得意见一致的观点在一个封闭的圈子中不断地被重复和强化,形成“回声室效应”:人们在不断放大自身信息偏好的同时,也在阻碍着多元观点的流通和讨论,甚至带来群体极化的风险。在桑斯坦提出信息茧房与回声宣概念之后,随着传播方式交得更加智能化和分众化,怕里泽提出了“过滤气泡”的概念,以强调互联网信息过滤对用户的影响。他认为,搜索引擎等算法使人们处于个性化、独特的信息环境中,而这种环境是由一系列基于用户信息和行为构建的过滤器所创造的;算法在了解用户偏好并过滤异质信息的同时,也无形之中构筑起了一道道“隔离墙”,将人们困在算法创造的“网络泡泡”中,并阻碍着多元观点之间的交流。
表一 信息茧房、过滤气泡与回声室的概念比较
类别 | 信息茧房 | 过滤气泡 | 回声室 |
主体层次 | ① | 技术 | 群体 |
主要现象 | 信息窄化 | 信息窄化 | ③ |
侧重点 | 信息同质化的主观选择 | ② | 信息同质化的结果影响 |
理论视角 | 选择性心理 | 技术决定视角 | 群体理论 |
(摘编自虞鑫等《从技术到受众:信息茧房效应的研究取向与发展进路》,2024年第4期,《青年记者》)
材料三:
可以说,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布局相对比较超前的数据基础设施,尤其是在2020年国家发改委提出的“新基建”中,有四个方面都与数据基础设施相关:一是5G基站建设,近年来我国5G基站的部署非常快,已经达到全球5G基站的70%以上;二是大数据中心,我们已经完成了相关的整体规划布局,在全国各地建设一系列大数据中心,同时构建了面向全国算力的整体调度网络——“东数西算”工程,涉及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不同区域的大数据中心集群,我们的算力资源总体布局持续优化,算力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三是工业互联网,我国在工业互联网的标准制定层面、应用层面走出了一步先手棋,在推动工业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是走得比较靠前的;四是人工智能,也属于新型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基于大语言模型,尤其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应用或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工智能这样一个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一系列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数据、算力以及在二者之上的算法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未来更高质量的数字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摘编自杨学成《数字中国与未来产业的展望》,2023年8月4日,新华网)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