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月期末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Ⅱ

冰心姥姥您好

铁凝

①在中国北方,孩子们称自己母亲的母亲为姥姥。此外,当领着孩子的母亲遇见自己所尊敬的老年女性,也常常会很自然地对孩子说:“叫姥姥!”孩子清脆地叫着,姥姥无比怜爱地答应着,于是“姥姥”的含义便不单是血缘关系的一种确认,她还是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象征。她每每使人想到原野肥厚、沉实的泥土和冬天的乡村燃烧着柴草的火炕的温暖气息,她充满着一种人间古老的,然而永不衰竭的魅力。

②第一次听见有人称冰心先生为姥姥,是先生的外孙陈钢。这个英俊、聪慧的青年业余爱好摄影,他曾经为我拍过一些非常好的照片,当他得知我喜欢他的这些作品时,告诉我说:“我把照片拿给我姥姥看了,”我问他姥姥说了些什么,他说:“姥姥亲了我一下。”冰心先生对外孙这种独特的无言的赞赏,真能引起人善意的嫉妒!

③此后不久,我给冰心先生写了一封信,告诉她我在保定山区的生活。先生嘱咐我说:“铁凝,你要好好地珍惜你的青春、你的才华!你有机会和农民接触,太好了!我从小和山东的农民在一起,他们真朴实,真可爱!你能好好写他们吗?我想你会的,我对你抱有无限的希望……'

④读着这样的信,你会发现在冰心先生那平和、宁静的外表之下,那从容、温和的目光之中,还有一份对于中国最广大的农民的深深的爱意。这爱意不仅表现在她为灾民慷慨捐款一万元,还渗透在她对青年作家描写最普通的民众之美的热烈希冀里。也许她的年龄和身体不容她再去更多的地方,但她宽厚的心怀却无处不在。

⑤读毕先生的信,我想起在先生给我的几封信中,都曾问过:“你何时再到北京来呢?”

⑥我何时再到北京去呢?

⑦一九九一年五月我在北京,有一天下着小雨,散文家周明陪我去看冰心先生,途中我在一家花店买了一束玫瑰,红的黄的白的,十分娇艳。

⑧冰心先生坐在卧室书桌前等我们,短发整整齐齐,面容很有精神。看见我,她说:“铁凝你好吗?我看你很好。”我把鲜花送上,周明要拍照,冰心先生说:“来让我拿着花,”然后她请我喝茶、吃糖,吃她的最爱吃的“利口乐”,然后她说:“搬把椅子坐在我身边吧,这样离我近些。”我坐在了她的身边。她清澈的目光落在我身上,我感到无话可说。

⑨我无话可说是因为受着一种气氛的感染,是因为身边这位安静的老人正安静地看着我。她一定深明我的心意,此外的一切客套都将是我的多嘴多舌,她一定也同意我无话可说,因为当我告诉她我不知说些什么时,她说:“那就让我们静静地坐一会儿。

⑩我很看重与冰心先生静静地坐一会儿,或许这并不比我问长问短得到的要少。在那安安静静的一小会儿里,我从这位几乎与世纪同龄的老人身上所获得的,竟是一种可以触摸的生命激情。或者可以说,没有这一刻安然的纯净,便无以获得照耀生命的激情。

⑪是告辞的时候了,我对冰心先生说:"我不想打扰您,又想看见您,有机会我会再来看您。”我握住冰心先生柔软、微凉的双手,她对我说:“只要我活着,你就来看我吧。”

⑫春节时又收到了冰心先生的近照:她身穿黑白条纹的罩衣,坐在紫红色的沙发上,怀中抱着干干净净的白色的猫咪。她的双手微微梦开搭在猫咪身上,似是保护,又似是抚慰。她坐在我的面前,目光是如此地清明,面容是如此地和善,那双纯粹老年人的手是如此质朴地微微梦着,令我不能不想起最具民间情意和通俗色彩的一个称谓——姥姥。

⑬能够令人敬佩的作家是幸运的,能够令人敬佩而又令人可以亲近的作家则足以拥有双倍的自豪。冰心先生不仅以她的智慧、才情,她对人类的爱心和她不曾迟钝,不曾倦怠的笔,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她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无以言说的母性的光辉和人格力量,更给许多年轻人以他人无法替代的感染。在九十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称谓愈发地讲究愈发地花哨的时候,我特别想把冰心先生称做冰心姥姥。

⑭什么时候我再到北京去呢?也许看见您我仍然不会说太多的话,但只要我再次见到您,肯定会说一声:“冰心姥姥您好!”

(有删改)

[注]①(zhà):张开。

(1)、文章写了我与冰心相处的往事及感受,请梳理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事件

感受

感受冰心先生的爱意

我到冰心先生家里做客

感受冰心先生的品格

(2)、请分析第⑨段中的两个“一定”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对画线的议论句“或者可以说,没有这一刻安然的纯净,便无以获得照耀生命的激情”的理解。
(4)、从全文内容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起的标题是“冰心姥姥您好”,而不是“冰心先生您好”呢?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1—5题。

唱歌的人

沈家禄

在报社旁边的小店吃面,门外的风吹得紧,街上几乎是漆黑一片,我要了一碗辣酱面。吃到一半,门被大大地推开了,西北风乘机往我衣领里钻。三个小伙子,一个背着吉他,一个拿着萨克斯,一个双手甩着沙球就唱起了歌。他们是对着一张坐满了客人的桌子唱的,那桌子人在吆五喝六地喝着酒,菜盘子一个叠一个,一个火锅冒着热气。但是这拨客人挥挥手,像赶苍蝇似的叫他们走。他们又来到一张小方桌前,四个小青年在喝酒,喝啤酒。“快走吧。”他们的声音显出更加不耐烦。唱歌的三个人来到角落里,两个中年客人在吃馄饨,他们说:“你们唱也是白唱,我们没有钱给你们。”这三个小伙子只得怏怏地走了。

我叫住了他们。“你们吃晚饭了没有?”他们愣了一下,就来到我面前准备开口。我没让他们唱,而是给他们每人要了一碗排骨面。店主有点纳闷,但还是吩咐手下人去做了。他们三个穿着相似的衣服,浅米色的粗呢西装,起皱的地方看样子是熨不平了,外套里面穿得不多,但他们情绪还不错,说话干脆利索,时不时地看看同伴,笑一下。他们皮肤黝黑,很瘦,从辽宁来到上海,看看,顺便赚点钱。我问他们会唱什么歌,他们说老歌新歌都会,太多了。

面上来了,但他们不动筷。说:“还是你吃吧,叫我们怎么咽得下。”我说我有胆囊炎,不能吃大肉。于是他们说了声“不客气了”就吃起来了。我不再问他们更多的问题,怕产生误会,好像我请他们吃面就有了询问他们的权利。他们好像没怎么嚼就吃完了,犹豫了一下把汤也喝下去了,站起来问我想听哪支歌。我一手按住吉他的弦,说我还要上班。

结了账,店主嘀咕一声:“你做了好人,他们明天就还会再来。”我说让他们来吧,给他们吃面,账算在我头上。旁桌客人中传来笑声:“天下饿肚子的人多了,给一碗排骨面就能做慈善家了?”我没理他们。三个辽宁小伙子听不懂上海话,但觉出味道不对,就问我要不要揍那些人一顿。我把他们推出门外。

没想到我走在前面,他们就紧跟着我唱起来。我挥手阻止他们,吉他手说:“我们喜欢唱,有时候憋在心里发堵,还是唱出来痛快。”他们一个弹吉他,一个吹萨克斯,一个手甩沙球,就在夜色沉沉的街上边走边唱起来。我在脚下加了点力,一转身进了报社大门。回身一看,三个小伙子就站在不远的路灯下,声音更加响亮,很高兴的样子,风吹起了他们的衣角。我心里感激着他们,后来这种情绪慢慢地变成了羞愧。我真是羞愧极了。


阅读《节能灯“照亮”现代绿色生活》。
        ①节能灯,又被称为省电灯泡、电子灯泡、紧凑型荧光灯及一体式荧光灯,是指将荧光灯与镇流器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照明设备。节能灯的的尺寸与白炽灯相近,与灯座的接口也和白炽灯相同,所以可以直接替换白炽灯。节能灯的光效比白炽灯高得多,同样照明条件下,前者所消耗的电能要少得多,所以被称为节能灯。据了解,节能灯是利用气体放电的原理运作,学术名叫自镇流荧光灯,除了白色的冷光外,现在还有黄色的暖光。一般来说,在同一瓦数之下,一盏节能灯比白炽灯节能80%,平均寿命延长8倍,热辐射仅20%。非严格的情况下,一盏5瓦的节能灯光照可视为等于25瓦的白炽灯 , 7瓦的节能灯光照约等于40瓦的白炽灯,9瓦的节能灯则相当于60瓦的白炽灯。
        ②虽然传统的白炽灯成本很低,但不节能。白炽灯在使用过程中90%的电能转化成了热能而不是光,造成能源大量浪费。老式白炽灯还由于能耗高,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此外,节能荧光灯比用钨丝做发光体的白炽灯消耗电力少,荧光灯只用20%的电能就能发出和白炽灯一样多的光,比白炽灯使用时间更持久,寿命大约是白炽灯的5-10倍。
        ③北京市相关专家表示,高效照明产品比普通白炽灯节电60%至80%,使用寿命长4到6倍。北京一旦更换1000万只高效照明光源,预计年可节约用电5亿千瓦时,节约电费2.4亿元。相当于每年节约18万吨标准煤,年减排50万吨二氧化碳、1.6万吨二氧化硫、13万吨碳粉尘、0.8万吨氮氧化物,环境效益非常显著。
        ④而对一个普通居民家庭而言,一盏9瓦节能灯能够替代40瓦白炽灯。按照每天点灯4小时计算,只需16天就能够省出1元钱的电费,一年下来,仅这一盏灯就能够给家里省下22元钱左右。有数据表明,如果我国所有家庭都将白炽灯替换为节能灯,那么,全国仅家庭照明一项的年节电总量,就接近三峡水库的年发电量。
         ⑤我国从1996年开始组织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并将其列入“九五”、“十五”节能重点领域和“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并相继出台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的办法,对居民用户、大宗用户分别给予50%和30%的补贴。去年,全国范围内推广节能灯6200万只,而今年的推广任务将达1.2亿只。
        ⑥日前,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签订“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项目,计划三年内逐步淘汰白炽灯。这一举措    响应了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      降低了光污染,为营造绿色环保的家居创造了好的条件。

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另外的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肯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瞭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今年4月10日,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面世,终于让人们一睹黑洞的“芳容”。

    ②黑洞是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天体。它源自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推论,揭示了物理学中的极限。当恒星的核燃料耗尽,也就是恒星到达生命的尽头时,它们会膨胀,失去质量,然后冷却形成白矮星。但是炽热的天体中较大的,比如9到2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会随着一场大爆炸——超新星爆发而坍缩成中子星。本来恒星可以通过自身的核聚变产生持续向外的推力,以平衡恒星自身质量向内的引力。爆发后恒星的残骸不会再提供推力,但自身巨大的引力还在,就只能向内坍缩。当它持续坍缩,半径收缩到史瓦西半径时,黑洞就诞生了。

    ③黑洞无法直接观测,科学家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由于黑洞的强大引力,它往往被其他明亮的物质包围,这使得我们很难看到黑洞本身。看不见,并不完全因为它是“黑”的。在此之前,我们实际上能够观察到的黑洞,是视界以外的部分。天文学家通常不会尝试直接观测,他们要寻找黑洞存在的间接证据。

    ④以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命名的望远镜,专门观测不同天体发出的X射线。对于黑洞存在的最好证据就来自这里。在黑洞的引力下,吸积盘内物质落入黑洞的速度极快,物质之间的摩擦使它被加热至数十亿度的高温,从而发出辐射,这些辐射就包括有X射线。来自哈勃望远镜和甚大射电望远镜数据合成的图片,显示了来自20亿光年外,有银河系质量1000倍大小的武仙座A黑洞爆发出的喷流。人们认为喷流正从半人马座A中心的黑洞喷发出来。这些喷流供给了大量的辐射气体,而这些气体远远超出了可见星系的范围。这些喷流比星系本身还要长。天文学家记录了黑洞周围恒星20年来,围绕着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运动的恒星数据。那些恒星在围绕一处“空白”以每小时1800万千米的速度运行。

    ⑤虽然黑洞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天文学家仍想出了办法观测到它。传统的光学望远镜使用越来越大的光学镜面来观察宇宙中物体,但观测不到黑洞,于是天文学家用虚拟的方法把光学望远镜的口径变大,制成视界望远镜,搜集黑洞发射出的射电波。科学家得到的是黑洞发出的射电波数据,要把它们还原成一个可视化的图片非常困难。观测10天,分析两年,最终得到了这张黑洞照片。

(摘编自中纪委网站科技视界栏目《人类认识黑洞的小小一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