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书店载书,亦载人。我们把书读旧,把人读新;把书读薄,把人读厚。时代在进步,书店,绝不止步于书,它更是城市的“文化灯塔”,是城市人的精神栖息地。书店的创新与传承更见城市文化的递进与变迁。

【材料一】

    有一种情怀,叫新华书店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作者:郑凌红

    ①这世上,我始终相信有一种情怀叫“新华书店”。它是符号、印记、文化坐标,也是鸡汤、灯塔、心灵花园。

    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就像风情万种的女子,给人以无尽的遐思和回味。

    ③有人在这里邂逅爱情,有人在这里排解寂寞,有人在这里追逐梦想,有人在这里稀释烦忧。而归根结底,他们都在这里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④这是文字的魅力,这是诗意的栖息。红色的门牌,苍劲的“毛体”,令人心生向往。很多时候,我会想,一座城市可以没有肯德基,没有游乐场,却不可以没有新华书店,没有文化气质。⑤小时候,新华书店是我的父亲传递父爱的纽带。父亲在外当兵,偶尔回家探亲,除了带些吃的玩的,几本书必然不会少。从最初的漫画图书到后来的四大名著,慢慢地培养了我对阅读的兴趣,对书里世界的向往。

    ⑥后来,上中学大学,口袋里不再羞涩,也不愿意让自己的精神食粮供给不足,于是尽力地买书,尽力地让自己的住处有点“书卷味”,就买各种各样的书,杂文、传记、哲学、心理学、专业书籍,有点闲钱就去买,反正钱花了有书在,不像吃的东西吃进嘴里就没了。正是抱着这一简单实在的想法,我买的书越来越多,学到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内心也渐渐充盈起来。

    ⑦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书本,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这些书本,那我一定会少了很多人生的趣味。这种趣味将会决定我是否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这种有趣,是宽容、豁达、善良、宽广和格局。而这些,都是从一个叫“新华书店”的火车始发站带给我的,带领我慢慢脱离眼前的苟且,依稀寻找到诗意和远方。A.尽管,我还在路上,可是我知道我一直在朝前走。

    ⑧如今,工作多年,买书看书仍是难以割舍的爱好。总觉得,少了书,少了阅读,少了去新华书店走走,就少了点生活的滋味。社会多浮躁啊,可是内心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一往无前的追求。

    ⑨书,给了我很多。从大学里的文学社,到初入社会的投稿,到如今的作协会员,再到自己“与时俱进”开设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我知道这些都是来源于不忘初心,对书籍孜孜不倦地热爱。这种热爱,这种执着,相信会让我的灵魂变得更有趣。我也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走向新华书店,越来越多的人在宁静中求致远,越来越多的人把买书看书当作人生中最大的投资。

    ⑩B.人生是一场修行,行走的旅程,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而读书无疑是最佳选择。阅读的枝極开出花来,在不同人的眼中结出不同的果。能感伤也能冷静,能认真也能超脱。能应俗随时,也能潜藏非尘世的丘壑。

    ⑪春风十里,不如有你。也许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情怀叫“新华书店”。它让我们最先爱上阅读,珍藏过往,清醒现在,看到未来,用一点一滴的相伴相知,看到满仓满屋的收成。
【材料二】
 

 【1.0时代:单纯的书店】
          之于80后和90后,新华书店担负着他们“出人头地”的希望, 基本和各种教辅材料划着等号。那个火热的年代,每一个在新华书 店排队的身影,一定都怀揣着一个“改写命运”的理想。新华书店 几乎垄断了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图书市场,它扛在肩上的是普及和 传播优秀文化的重担。相比“书店”,它更像是一家公益机构。
 【2.0时代:书店十休闲空间】
          随着中国图书市场的开放,民营资本和外资大量涌入,主打“情 调”、“潮流”的“网红书店”开始成为书店行业的新兴力量,并 逐渐形成与新华书店分庭抗礼之势。咖啡、餐饮、讲座、画廊乃至 脱口秀在各种网红书店司空见惯。
【3.0时代:文化IP】
         更加注重设计的独特感,形成极强的辨识度。由于独特的设计风格,3.0的书店往往会引发最初消费者在社交网络上的推荐,他们通常拍照打卡上传社交网络,吸引朋友,这些具有冲击力的照片迅速扩散,同时优质的消费体验积累了持续性的好口碑,最终被大众定位为网红书店。书店作为一种特殊的主体,其天生容易引发消费者的好感,从长远来看,这些书店应该打造成文化IP, 形成自己的影响力。这样,其变现的能力将更上一个层级。作为实体书店,在这个年代是很难靠卖书赚钱的,但是形成文化IP后,变现的方式则会更多。比如“阿那亚”靠地产赚钱,“方所”靠相关联的服装赚钱,其它书店也可以靠会员、百货、IP衍生品等赚钱。
(以上材料转载自界面新闻,有删改)
(1)、【遐思·回味】材料一谈到新华书店引人“遐思与回味”,请结合原文内容完善如下思维导图。

(2)、【守正·创新】根据材料,简要概括“3.0时代”的书店具有哪些新特点。
(3)、【书卷·情缘】作者的文字富有“书卷味”。请从文中划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加以分析。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句式(长短句)等角度思考。

(4)、【追本·溯源】结合原文和下面的材料链接,理解“红色的门牌”背后的情怀。

    材料链接:1937年4月24日,新华书店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从延安窑洞到遍布全国,红色血脉一直与党和人民在一起。毛泽东主席曾说,“哪里有人民群众,哪里就要有新华书店”,并亲笔题写了“新华书店”四个大字。

(5)、书店进入“2.0时代”、“3.0时代”,引发网民热烈讨论,请就“新华书店一心一意做老本行”这一行为,跟帖发表你的观点。(100字左右)。

 @alien37:书在古代是奢侈品,古人一生能看到一本或者几本书就是幸运儿。得益于工业革命,书变得平民化。然而,当前多种休闲方式流行,免费的电子书、视频、音频,几乎要革掉实体书店的命。情怀也阻挡不了颓势。@Angel 凌子:现在很多书店、博物馆等文化中心华而不实,光顾网红书店的更多是追求新奇消费点、蹭热度的人,能够静下来参观阅读的没几个。

(6)、【锐意·突破】一面是难以割舍的情怀,一面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带来的冲击,请为新华书店的持续发展提出两点合理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卖豆浆的孩子

鲁先圣

    ①在我居往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桨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吹喝他的鲜豆浆了二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毋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装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菜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人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捅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捅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捅边一互。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令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于咳喝起未吃早点去上学了.而池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玲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议。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咳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桨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于,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卖豆果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装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阅读下面文章,做下列各题。

水边的文字屋

①小时候在田野上火在河边玩耍,常常会在一棵大树下,用泥巴、树枝和野草做一座小屋。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做,忙忙碌碌的,就像一个人家真的盖房子,有泥瓦工,木工,还有听使唤的小工。一边盖,一边想象着这个屋子的用场。屋子盖起来了,大家嘴里发出噼里啪啦一阵响,表示这是在放爆竹。然后,就坐在或跪在小屋前,静静地看着它。终于要离去了,孩子们会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很依依不舍的样子。回到家,还会不时地惦记着它,有时就有一个孩子在过了一阵子时间后,又跑回来看看,仿佛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流浪了一些时候,现在又回来了,回到他的屋子,他的家的面前。

    ②再后来就有了一种玩具——积木。

    ③我用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积木,建了一座又一座屋子,与田野上用泥巴、树枝和野草盖屋子不同的是,我可以不停的盖,不停地推到再盖——盖一座不一样的屋子。我很惊讶,就是那么多的木块,却居然能盖出那么多不一样的屋子来。除了按图纸上的样式盖,我还会别出心裁地利用这些木块的灵活性,盖出一座又一座图纸上并没有的屋子来。总有罢手的时候,那时,必定有一座我心中理想的屋子矗立在床边的桌子上。那座屋子,是谁也不能动的,只可以欣赏。直到一只母鸡或是一只猫跳上桌子毁掉了它。

    ④屋子就是家

    ⑤屋子是人类最古老的记忆。

    ⑥屋子的出现,是跟人类对家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家就是庇护,就是温暖,就是灵魂的安置之地,就是生命延续的根本理由。其实,世界上发生的许许多多事情,都是和家有关。幸福、苦难、拒绝、祈求、拼搏、隐退、牺牲、逃逸、战争与和平,所有这一切,都与家有关。成千上万的人呼啸而过,杀声震天,血沃沙场,只是为了保卫家园,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就像高高的槐树顶上一个鸟窝不可侵犯一样。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到的一个情景:一只喜鹊窝被人捅掉在了地上,无数喜鹊飞来,不住地俯冲,不住地叫唤,一只只都显出不顾一切的样子,对靠近鸟窝的人居然敢突然劈杀下来,让在场的人不能不感到震惊。

    ⑦家的意义是不可穷尽的。

    ⑧当我长大之后,儿时的建屋欲望却并没有消退——不仅没有消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感悟的不断加深,而变本加厉。只不过材料变了,不再是泥巴、树枝和野草,也不再是积木,而是文字。

    ⑨文字构建的屋子,是我的庇护所——精神上的庇护所

    ⑩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我都需要文字。无论是抒发,还是安抚,文字永远是我无法离开的。特别是桑我在这个世界里碰的头破血流时,我就需要它——由它建成的屋,我的家,虽有时简直就是铩羽而归,但毕竟我有可归的地方——文字屋。而此时,我会发现,那个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家,其实只能解决我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我全部的问题

    ⑪多少年过去了,写了不少文字,出了不少书,其实都是在建屋,这屋既是给我自己建的,也是——如果别人不介意,不嫌弃的话,也尽可以当成你自己的屋子。

    ⑫我想,其他作家之所以亲近文字,和我对文字的理解大概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我是一个在水边长大的人,我的屋子是建在水边上的。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我父亲年幼时,从来不曾有过一个真正的家。五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而他的父亲终身没有再娶。他们父子俩随处漂泊,生活无定,到我父亲八岁时,他已先后呆过三个国家了。也许正是这游_______(zōng)无定的生活,使父亲养成了勤劳实干的习惯。

    ②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丁丁当当地忙乎着。寄居土耳其时,才六岁,他就首开记录:把餐具的腿全部拦腰锯断,这样他可以坐得舒服些。为此,他受了惩罚,可也由此看到了用自己的双手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十岁的时候,他已来到纽约的布鲁克林。那年他用人家丢弃的废旧零件,为自己“造”了一辆自行车。到了二十岁,他又故伎重演,为自己“造”了一辆汽车!他那粗壮的满是老_______(jiǎn)的手,竟把一辆帕卡牌废车修整一新。兜起风来,绝不比富家子弟的车差劲。

    ⑤父亲是个实干家。多年劳作的成果,足以让父亲感到骄傲。而对我说来,最值得骄傲的应该是他亲手为我制作的小玩意儿。他以双手而不是以言语传达了对我无限的爱。

    ④多年以后,我尽管早已不再是玩玩具的年龄了,但还会不时地把这木头房子找出来,不仅为了欣赏,也借以回顾往昔——我眼看着父亲用他的双手将我的梦想变为现实的那段岁月。

    ⑤待我上了大学,自己有了家之后,就更加体会到自己是多么地________(依赖  爱恋  依恋)着他,不愿意离开他。可是父亲说:“我能够为你提供许多方便,但是不能造就你的生活。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帮助你创造自己的天地。”

    ⑥我父亲没有给我写过信,也常记不起我的生日和结婚纪念日——甚至有时连我今年几岁也不清楚,但在我的生活中无处不________(充满  洋溢  表现)着他对我的爱——无言的父爱。实际上我身上最紧要的部分,都是他亲手培养和改善的,他把最珍贵的财富给了我。

阅读莫言的《大风》(有删改),完成小题。
   ①走出里把路,黑云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一切都不发声,各种鸟儿贴着草梢飞,但不敢叫唤。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跟着这声音而来的是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②我回头看爷爷,爷爷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③我的小心儿缩得很紧,不敢说话,静静地等待着。一只长长的蚂蚱蹦到我的肚皮上,两只五色的复眼仇视地瞪着我。一只拳头大的野兔在堤下的谷子地里出没着。
   ④“爷爷!”我惊叫一声。
   ⑤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⑥“爷爷,那是什么?”
   ⑦“风。”
   ⑧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⑨我身体前倾,双脚蹬地,把细绳拽得紧紧的。我们钻进了风里。我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飘。
   ⑩“爷爷……”我拼命地喊着。喊出的声音连我自己都没听到。肩头的绳子还是紧紧地绷着,这使我意识到爷爷的存在。爷爷在我就不怕,我把身体尽量伏下去,一只胳膊低下去,连接着胳膊的手死死抓住路边草墩。我觉得自己没有体重,只要一松手,就会化成风消失掉。
   ⑪爷爷让我拉车,本来是象征性的事儿。那根拉车绳很细,它一下子崩断了。我扑倒在堤上。风把我推得翻筋斗。翻到河堤半腰上,我伸出双手抓住草墩,把自己固定住了。我抬起头看爷爷和车子。车子还挺在河堤上,车子后边是爷爷。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
   ⑫我揪着野草向着爷爷跟前爬。我看到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⑬“爷爷,把车子扔掉吧!”我趴在地上喊。 
   ⑭爷爷倒退了一步,小车猛然往后一冲,他的脚忙乱起来,连连倒退着。
   ⑮“爷爷!”我惊叫着,急忙向前爬。小车倒推着爷爷从我面前滑过去。我灵机一动,耸身扑到小车上。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我趴在车梁上,激动地望着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⑯刮过去的是大风。风过后,天地间静了一小会儿。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⑰我从车上跳下来,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⑱爷爷眼里突然盈出了泪水。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⑲“爷爷,你累了吧?”

⑳“不累,孩子。”

㉑“这风真大。”

㉒“唔。”

㉓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㉔“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㉕“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㉖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