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昆明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检测模拟试卷(一)适用范围(1-5单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中国石拱桥(节选)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是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 , 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②(1)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2)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3)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4)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5)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6)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7)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8)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9)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阅读第①段,概括赵州桥的特点。

(一)

(二)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承重。

(四)

(2)、第①段画线句将大拱比作合拢在一起的28张弓,作用是
(3)、第②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1)/(2)(3)(4)(5)(6)/(7)(8)(9) B、(1)(2)(3)/(4)(5)/(6)/(7)(8)(9) C、(1)(2)(3)/(4)(5)/(6)(7)(8)(9) D、(1)/(2)(3)(4)(5)/(6)(7)(8)(9)
(4)、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几乎”不能删去,简述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酸碱食品与健康》,完成下列各题。

    ①如果测定人体的血液,就会发现它永远是中性偏一点碱。可是人类每天吃的食品以酸味为多,碱味食品却几乎没有,为什么人体环境反而是偏碱的呢?

    ②柠檬等水果虽然有非常强的酸味,但是它们的酸味来自于柠檬酸。柠檬酸在人体内可以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的二氧化碳是酸性的,但它通过呼吸作用被送出体外,实际上并不会明显增加人体的酸度。同时,柠檬等水果富含钾、镁等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碱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可以让身体偏向碱性。所以,酸味极强的柠檬实际上却是一种典型的“碱性食品”。

    ③如果分析肉类在人体内的代谢,就会发现它与柠檬的情况正好相反。肉类富含磷、硫等非金属元素。这些元素属于“成酸元素”,它们经人体代谢后形成酸根离子,从而让身体偏向酸性。所以,肉类都是“酸性食品”,尽管它们吃起来一点酸味也没有。

    ④总的来说,鱼、肉、蛋、海鲜、精米白面以及碳酸饮料都是酸性食品,而蔬菜、水果、海藻、薯类、豆类以及茶叶都属于碱性食品。

    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能力来维持自身的酸碱平衡。体液中的碳酸盐系统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蛋白质等分子也有一定酸碱调节能力,肾可以调节离子的排出比例,肺也可以调节二氧化碳的呼出量。此外,人体还有一个巨大的碱性元素备用库——那便是骨骼。如果成酸元素过多,难以靠缓冲机制来调整,身体就会从骨骼中动用钙、镁等成碱元素来中和酸性元素,维持体液正常的酸碱度。

    ⑥然而,人体的调节机制虽然精密而有效,却总有一个能力的限度。如果成酸元素过多,超出了人体调节的能力限度,就容易引起人体生理上的酸碱平衡失调。

    ⑦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问题是酸性食品摄取过多。长期如此,便会过多消耗骨骼中的钙库存,引起钙的加速流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龋齿和近视。如果长期处于酸碱食物失调的状况,形成“酸性体质”,还会使人类降低抵抗力,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阅读《凶手WiFi》,完成下列小题。

       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三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六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功率为100毫瓦——和无线路由器相似。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⑩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现代文阅读

漫话溜索

①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山高谷深、水势险急处,往往可见以铁索、藤索或篾索联系两岸的桥,这种桥,即所谓“溜索”,因它以铁索、藤索或篾连系两岸,也称“索桥”。

②横断山河谷,水流湍急,岸壁陡峭,雨季河水猛涨,船和竹筏都难以渡江。于是,各式各样的索桥便成了这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③溜索,古人称“撞”。《茂州志》中“悬撞度索”和《蜀中广记》中“度索寻撞之桥”等记载,都是先民们对溜索的描述。

④最原始的溜索是如何建造的,直到如今,在怒江沿岸的各族群众中还有种种传说。流传较广的一个传说是:当初,沿江种族民众在两岸各选一个臂力很好的精壮男子,在钓鱼线上各拴一石头,两岸对抛,一旦拴着石头的两条钓鱼线在江中相钩连缠绕,就由其中一方把钓鱼线徐徐拉上岸,一方面固定钩连,一方面在鱼线上拴好又粗又结实的藤绳,再由另一方徐徐拉动,最后藤绳横贯两岸,并被固定在两岸的溜柱上,用木棍绞紧,即成溜索。这个传说反映了怒江沿岸各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气概和智慧,也说明了溜索对怒江沿岸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⑤解放前,怒江上没有桥梁,洪水季节,两岸人民相互往来和运输物资无一不靠溜索。那时的溜索,一般是用两根一头高一头低的竹篾索或藤索组成,再架上底兜,过溜时,人、马都得捆在底兜上,离岸时用力推一下,靠“滑梆”在溜索上滑行,有时,还得手脚并用,沿索攀援。常常有人因滑梆和溜索出事坠入江中。解放后,人民政府关心两岸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首先将竹溜、藤溜换成了钢丝溜,有些溜索还配上了滑轮。与此同时,还沿江修通了公路,架起了不少吊桥,交通变得安全方便多了。

⑥如今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每隔一段都有一对钢质的溜索,一根溜过去,一根溜过来,都有坡度,过溜进既省力,又迅速。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沿岸的各族群众中,十来岁的小孩大多会过溜。有些靠近村庄的溜索,逢年过节,人们还把它当作游戏的工具,你溜过来,我溜过去,欢声笑语,别有一番风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科技元素融于冬奥

①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是全世界共赴的科技感十足的冰雪之约。冬奥成为中国科技的秀场,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现出一个开放、先进、美丽、文明的国家形象。

____科技,拉满了冬奥安全感

②在持续两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防疫表现优秀,科技起到了支撑作用。冬奥会上集成了中国各项防疫科技。在许多外国运动员的镜头下,北京冬奥会的各种防疫“神器”,既酷炫神奇,又带来了满满的安全感。

③会提醒人们佩戴医用口罩的机器人,有24小时待命的机器人厨师和能让美食从天而降的智慧餐厅,公共空间的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系统,时刻监测体温数据的“腋下创口贴”……大量智能化设备的使用,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降低了传染概率,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做足了防疫保障。

尖端科技,推足了冬奥竞技感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体育赛事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在冬奥会上尤为突出。

⑤过去,一些国家把冬季项目打造成他们的优势项目,这并不是“天赋异禀”,其优势背后依托着相关科技装备的代际差异。现在,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让大量科技应用于体育,促进了中国冰雪运动水平的提升。

⑥风洞实验室帮助跳台滑雪运动员做训练,无人机能搜集越野滑雪运动员整个训练过程的数据,还有北斗导航数字化雪场反馈系统、智能测力滑雪板、便携式关节运动分析系统……数字技术赋能冰雪运动,构建起真正的体育科技体系,让冬奥竞技更精彩。

⑦此外,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首钢滑雪大跳台“水晶鞋”等,都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是中国基建科技的集中体现,为各国运动员提供了一展所长的竞技舞台。

⑧科技也为观众欣赏精彩赛事提供更多选择:在比赛中“快到模糊”的高速冰雪运动,被自由视角、虚拟现实等技术捕捉得清清楚楚,并由5G信号高速传输,让不在现场的观众也能身临其境。

____科技,诠释了冬奥文明感

⑨以清洁燃料传火:北京冬奥会实现了奥运历史上首次水下机器人火炬对接,使用了国际上首支无烟燃烧的绿色清洁水空跨介质火炬。

⑩用温室气体制冰: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其赛道被运动员称为“最快冰面”。

⑪拿张北的风点灯:张北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不断输送,确保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

⑫可以说,整个北京冬奥会,大到赛区、场馆,小至火炬、餐具,都诠释着节能、环保、可持续利用的现代文明理念。

⑬科技元素融于冬奥,让北京冬奥会更安全、更精彩、更环保,展示了“一起向未来”的豪情,在全世界观众心中拉足了好感度,也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建设体有强国的坚定信心!

(作者:余惠敏,选自《经济日报》2022年02月06日)

阅读《追随春天的脚步》,回答问题。

追随春天的脚步

①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每一年春天都要来一次从南到北的长途旅行呢!

②节气“立春”并不是表示春天的到来。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根据当时黄河中下游一带气候确定的。现在气候早就变化了,况且中国那么大,华南的一些地区根本不下雪。所以二十四节气并不统一,“立春”节气不是春天到达的时间。

③春天到来的科学标准是:每五天的平均气温,又叫候气温,稳定在10℃﹣22℃之间,春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每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的就是冬天,高于22℃的就是夏天了。

④每年二月下旬,春天便迈开脚步,从其故乡华南地区出发北上了,3月5日左右到达长沙,15日前后到达武汉、南昌和杭州,25日前后到达郑州和济南,4月初来到石家庄、德州和天津,4月10日左右,就抵达北京了。前后共走了40多天,1700多千米的路程,真可谓风雨无阻、日夜兼程!

⑤春天稍作停留便接着向北旅行,4月25日左右到达沈阳,5月10日前后到达哈尔滨。

这段路是上坡路,所以走得慢一些。要是遇上了寒流,春天的行程表也会有一些调整。

⑥春的旅程有两个秘密。第一是上山的速度很慢,一些高山从没有春天在那里驻足过,而且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⑦和春天有关的另一个秘密是,它到达海边的时间会晚一些,不过一旦到达,就会在那里流连忘返。那是因为海水的温度变化比较慢,加上海风吹来吹去的影响,气温变化要缓慢一些,因此春天到达时间会晚一些,但是驻足时间会比较长。这就是一些高山和海滨往往是避暑胜地的主要原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