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月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追随春天的脚步》,回答问题。

追随春天的脚步

①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每一年春天都要来一次从南到北的长途旅行呢!

②节气“立春”并不是表示春天的到来。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根据当时黄河中下游一带气候确定的。现在气候早就变化了,况且中国那么大,华南的一些地区根本不下雪。所以二十四节气并不统一,“立春”节气不是春天到达的时间。

③春天到来的科学标准是:每五天的平均气温,又叫候气温,稳定在10℃﹣22℃之间,春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每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的就是冬天,高于22℃的就是夏天了。

④每年二月下旬,春天便迈开脚步,从其故乡华南地区出发北上了,3月5日左右到达长沙,15日前后到达武汉、南昌和杭州,25日前后到达郑州和济南,4月初来到石家庄、德州和天津,4月10日左右,就抵达北京了。前后共走了40多天,1700多千米的路程,真可谓风雨无阻、日夜兼程!

⑤春天稍作停留便接着向北旅行,4月25日左右到达沈阳,5月10日前后到达哈尔滨。

这段路是上坡路,所以走得慢一些。要是遇上了寒流,春天的行程表也会有一些调整。

⑥春的旅程有两个秘密。第一是上山的速度很慢,一些高山从没有春天在那里驻足过,而且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⑦和春天有关的另一个秘密是,它到达海边的时间会晚一些,不过一旦到达,就会在那里流连忘返。那是因为海水的温度变化比较慢,加上海风吹来吹去的影响,气温变化要缓慢一些,因此春天到达时间会晚一些,但是驻足时间会比较长。这就是一些高山和海滨往往是避暑胜地的主要原因。

(1)、为什么“立春”节气不是春天到达的时间?
(2)、判断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横线只写一种说明方法)

①每一年春天都要来一次从南到北的长途旅行。

②前后共走了40多天,1700多千米的路程。

(3)、春天到来的科学标准是什么?
(4)、文中说“春的旅程有两个秘密”,这两个秘密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人类只剩7年时间拯救地球
英国著名自然灾难专家、世界知名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在其新书《7年拯救地球》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那就是人类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那么2015年将成为地球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地球温室气体排放在这7年时间中无法得到控制,那么地球将在2015年7月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被气候变暖引发的一系列大自然灾难所吞噬!
麦克古尔教授在书中称,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人类只剩下有限时间来减少有害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人类的努力失败,那么地球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灾害威胁。
麦克古尔教授说: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减少50%到80%。要做到这一点, 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在2015年前就达到稳定状态,然后逐年下降。但这样仍然不够,如果人类不主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即使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90%,仍无法阻止危险的气候变暖。
麦克古尔教授称,地球目前的气候距100万年来最暖温度相差大约1摄氏度,如果人类烧光地球上剩下的其他化石燃料,那么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13摄氏度,当前的症况表明,自然环境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这种治理也将不是一人一国之力可以完成的,是需要世界各国协同一致、共同面对的。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筷子春秋

    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

    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 桮’。”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作者李阳波选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北极科考惨遭不幸

  ——葬身雪原魏格纳

1930年4月,不屈不挠的魏格纳告别妻子,率领一支探险队登上了去格陵兰的船只。他此去是想重新测量格陵兰岛的经度,以便从大地测量学方面得到大陆漂移说方面的有力证据。他们开始还比较顺利,抵达格陵兰海岸基地后,便遇到数不清的困难。在格陵兰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里,有两名探险队员准备在这里度过整个极夜,以便作气象学方面的考察和论证,但风暴和冰雪使给养运输受阻。9月21日,魏格纳决定亲自把给养从西海岸基地送到爱斯密特基地。他们一行15人乘着狗拉雪橇在狂风暴雪中艰难地跋涉了100多千米。此时,由于气温低达-65℃,所以大多数人都失去了勇气,不愿再继续前行。但魏格纳主意已定,于是他和两个追随者又走了100多千米,终于抵达爱斯密特基地。这时,有一个同伴双脚已严重冻伤,如继续留在基地,给养将更加困难,甚至有可能断顿。在这种情况下,魏格纳决定冒着生命危险返回西海岸基地。11月1日,魏格纳在爱斯密特基地草草过完50岁生日后就上路了,他和一位同伴乘着两辆狗拉雪橇向西海岸基地进发。11月2日这一天,格陵兰风雪漫天,气温低达-40℃,他们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艰难地前进着,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终于,由于连续几个月的极度劳累,魏格纳心力衰竭,倒在冰天雪地之中,再也没能爬起来……

然而,真理终究不会被尘埃永远掩埋。经过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布莱尔等人对古地磁学的研究,经过1962年美国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扩张说,经过1968年美国的摩根和英国的麦肯齐、帕克等提出的板块构造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得到了发展、补充、完善,因而被证明是“对我们地球的历史所做的引人入胜和扣人心弦的描述”“即使科学的进步还会改变其中许多细节,但也丝毫不能减弱他的伟大”。

虽然冰雪可以夺去盛年有为的魏格纳的生命,酿成了科学史上的又一大悲剧,留下地质学研究永恒的遗憾,但同样永恒的是,也留下了魏格纳那种为科学、为真理而不断探索、不怕牺牲的精神。

现代文阅读Ⅰ

元宇宙:推动审美革命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①元宇宙作为当今科技界、产业界、艺术界,乃至投资界的热门话题,正在一步一步走进生活、改变世界。一般认为,“元宇宙”这一概念最早源于1992年美国科幻小说《雪崩》,作者斯蒂芬森创造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并和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三维数字空间,在那里的人类通过数字分身生活。如今,人们对于元宇宙的概念有一些大致相同的定义:元宇宙是基于5G以上互联网技术,将VR/AR等新型3D虚拟现实显示技术、区块链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云计算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种新兴技术整合而产生的新型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②那么,元宇宙将怎样改变人类的审美方式呢?首先,人们将从时空改变中重构自己的审美心理。就时间而言,在元宇宙的虚拟与现实综合情境中,人们沉浸于VR或AR呈现出来的虚拟世界,对自身和周遭事物的关注度明显下降,直觉成为了把握时间的基本方式。就空间而言,元宇宙中VR和AR的出现,让这种“身体在别处”的现实与虚拟区隔趋于消逝。栖居于元宇宙世界中的人,可以通过数字分身一边在北京故宫欣赏清乾隆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的精美,也可以瞬间移步到意大利西斯廷大教堂去欣赏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天顶油画,还可以即刻换位到埃及去观赏夕阳下沙漠中的金字塔。

   ③其次,人类的感官体验也将在元宇宙的高度沉浸感中得到多维度的延伸,进而创生一种全新的审美图景。一方面,诸如VR手套、VR眼镜等新型虚拟现实设备,能够让用户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虚实融生景象,并在听觉、视觉、嗅觉等感官维度上实现审美感受的延伸与拓展;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升级及虚拟数字人和仿真机器人的应用,将会让用户进入到一个个真假难辨的“高沉浸式环境”,并在其中实现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感官一体化的混合式体验,形成对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同时它还将打破现实的地理疆界、语言隔阂,并最终实现全人类共享的元宇宙审美景观。

   ④再次,人类的身份认同感、生命意识将在元宇宙中被重新赋义,审美境界将会大为改观。例如,元宇宙可以重塑历史古迹和逝去的先辈们的虚拟影像,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赋予人物与先人一致的语音和行为风格,实现后代与先辈的同时空交互,让家族记忆、民族记忆、文明的记忆重新成为鲜活可体验的经历。如此一来,人类将不仅可以在元宇宙中深度体验康德和席勒所倡导的审美游戏境界,而且还可以进入庄子《逍遥游》所描述的那种超越现实的自由而和谐的审美理想境界。

    ⑤那么,元宇宙是否真的会因为科技创新带来的审美革命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呢?答案也远没有这么乐观,这里至少涉及如下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受制于技术难题,当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元宇宙应用的沉浸式体验技术要求。二是受制于科技道德,某些别有用心的科技公司,甚至可能让元宇宙成为压迫人们的战争预演场域。不过,我们仍应看到元宇宙带来的审美革命意义及其之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积极价值。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手机依赖症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个段子反映了正在蔓延的社会现象“手机依赖症”。

【材料一  现实回放】

如今,智能手机已悄然“绑架”了现代人的生活。有研究数据表明,过去一年里全球“手机上瘾者”增加123%,达1.76亿人,其中“手机依赖症”在青年白领女性、工作压力大的中年男性和学生三类人群中尤为普遍。一项在线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白领日均使用手机时长为3.93小时,这意味着除去8小时睡觉时间和8小时工作时间,剩余时间被手机占用近半

【材料二  调查统计】

①近日,360手机研究与调研中心发布的《中国智能手机依赖度调查报告》显示,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超过6小时的晚期手机依赖症患者占比已达12.4%。《报告》还统计出用机人数高峰有时有点有规律:三个小高峰和一个爆表时段。

②中国智能手机依赖度调查表

时间

1—6点

7—9点

10—11点

11—13点

14—17点

18—20点

21—22点

22—24点

用户使用比例

18.4%

75%

29.7%

65%

46.5%

71%

83.2%

59.7%

【材料三  专家观点】

①手机游戏再好玩,微信朋友再活跃,也不要忽视科学用眼的重要性。王教授指出,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屏幕,会使眼睛调节过度增加,过度的调节用眼不仅使近视增加,还会产生视觉疲劳等症状。

——天津市职业大学眼视光工程学院王立书教授

②频繁使用手机,除了对视力有影响,不正确的姿势对人体颈椎、肩背部以及腰椎都有不良影响。近期在门诊中颈椎反弓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也呈现越来越年轻的趋势,而这些颈椎反弓患者,几乎都是由于长期低头玩手机,或者躺在床上玩手机导致的。

——江苏省中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李志伟

③现代的人压力大,人际交往频繁,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一旦没有手机,就会出现情绪波动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长期下去,不利于健康。

——孔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