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黄河古今流域多民族人民在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炎黄帝的历史舞台就在黄河流域,中原裴李岗文化、山东北辛文化、仰韶文化都是在黄河流域发育、发展起来的。这些新石器时代文化,经历了由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到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的演进,其社会复杂化的发展,使得它们成为迈向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紧接而来的是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史称“万邦”时代。这一时代形成了邦国林立的格局。在这一格局中,黄河流域还出现了颛顼、尧、舜、禹等为首的著名邦国和族邦联盟。之后,夏、商、西周三代王朝国家,乃至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的国都几乎也都立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成为每个时代的最高文明。这就决定了黄河文化在国家形成之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一统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而凝聚和发展起来的。

【材料二】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在春秋战国的大转变中,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突破。这是一个最具创造性的时代。一批开明的政治家管仲、晏婴、子产、李悝、吴起、商鞅等,既是政治革新的担当者,又是新思想的创造者和提供者。诸侯国家竞争和需求催生了一个新的士阶层。“士”的自由流动和自主选择,使他们周游于政治和思想创造的广大空间中。用《七略》的话说,子学的创造“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汉书·艺文志》)。他们都成为百家子学的创建者和重要的发展者。其创立的思想文化的丰富多样和复杂深刻,令人惊讶。

在长期的农业文明中,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连续性,同时在质和量上又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整体上的连贯性和差异性,反映了它的包容性和竞争性。从秦汉开始的帝国文明和文化为什么也在黄河流域展开,同样,除了它的地理条件外,同它主要是帝国的政治中心有很大关系。从秦到北宋,帝国的都城主要是在黄河中游的咸阳、西安和黄河下游的洛阳、开封。帝国虽然经历了魏晋的分裂和南渡的东晋及南北朝,但黄河流域仍然有政治和文化上的中心性。这使得黄河文明和文化前后既表现出差异,又具有统一性和绵延不断的连续性。

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蕴含着一系列为中国人提供动力和创造的重要精神和重要价值。如它以普遍文化价值和文明为基础,奉行“薄来厚往”和“万邦协和”的人类理想共同体;它在共同族群(炎黄子孙)、祖先信仰、慎终追远的意识中,产生了民族、国家保持统一的精神与价值;它以孝敬亲人始,扩大到爱人、爱物,主张普遍的人类共情和爱心,具有仁爱的普遍精神与价值;它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天下使命感和责任感精神等。

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就像历经沧桑而又坚韧自新的中华民族那样,既古老又常新。它的丰富与深刻,它的创造与包容,它的一系列精神与价值,对当今中国的复兴和再创造、对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是无限的源头活水和精神资源。

【材料三】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浩瀚星空中都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讲好“黄河故事”,大力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深厚、最为核心、最为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打通历史的文化血脉,构筑民族的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大国强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通过黄河文明学术与知识体系的构建,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揭示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础,描述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发展成长的历史过程,可以培养中华民族恢宏的气度胸怀与精神品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是以中国大多数王朝国都的所在地黄河流域为核心凝聚起来的。 B、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具有创造性、传承性、连续性等特质,但在朝代更替中又表现出各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和竞争性。 C、【材料二】分析了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所具有的特质和蕴含的精神价值,并指出黄河文明和思想文化可以成为当今中国复兴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和精神资源。 D、【材料三】认为只有构建黄河文明学术与知识体系,阐释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才能打通历史的文化血脉,构筑民族的精神家园。
(2)、【材料二】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两例并简析作用。
(3)、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今天我们应如何弘扬黄河文化?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践谈谈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空虚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 ,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甘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进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三岁小孩子。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选自《饮冰室全集》)

阅读《每个人都有影响力》一文,回答问题。

每个人都有影响力

查一路

    ①不是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才可以引领潮流或掌控局面,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明显,不够闪光和耀眼,也不那么立竿见影,但千万别因此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②一位外国农学博士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种树,一直种到97岁,每天在中国的恩格贝种树10小时。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同胞有7300名志愿者来到恩格贝种下树木300多万棵,染绿黄沙30万亩。一个人,20年,让茫茫的沙漠一角,奇迹般地冒出绿洲﹣﹣这就是影响力。

    ③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一件大事。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不去细心体察,你就很难发现。

    ④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了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大婶的一个动作让他对这个城市死了心:那个大婶先把他的一只鞋的鞋带解开,擦完等他付了钱才系上。这个细节让他不得不怀疑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一定是有人擦完鞋没付钱跑掉过。在B城,他搭了5次出租车,下车前,5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您的随身物品。

    ⑤最终,他把企业办在了B城,B城因此有5000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部门每年也因此获得上亿元的税收﹣﹣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⑥我儿子每次饭前便后都很认真地用洗手液洗手。有时候时间紧,我就试着和他商量:就不能稍微马虎一点吗?他很果断地摇着头说:这怎么可能,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⑦可想而知,这是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影响力。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幼儿园老师不就是带孩子玩玩嘛,有那么大影响力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她们的教育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感谢对手

    ①清朝康熙皇帝在继位执政60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在宴会上,康熙端起酒杯说:“这杯酒敬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噶尔丹,还有鳌拜。”宴会上的众大臣目瞪口呆。康熙接着说:“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我感谢他们。”

    ②“我感谢他们”,康熙向对手们敬的这杯酒让人耳目一新。是的,我们应该感谢对手,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或者是将来的,国为是对手成就了我们。感谢对手,因为他是清醒我们头脑的亮晴石。”

    ③“          ”,让自己有一个寝食难安的强大对手,犹如将一把利剑悬于我们的头顶,使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④据说,沙丁鱼中如果混入一条鲶鱼,不爱动的沙丁鱼为避免被鲶鱼吞食,就会不停地奔命逃亡。危机逼迫它们运动,对于沙丁鱼来说,鲶鱼作为对手带来危机,同时也提升了生存的能力。对于康熙来说,吴三桂、郑经,噶尔丹、鳌拜就是他生命中的一条又一条危险的“鲶鱼”。这些“鲶鱼”,让他在生命中的每个阶段都如履簿冰、饱经忧患、历久弥坚,终于成就一代伟业。感谢对手,因为他是提高我们素质的唐刀石。只有对手,才会不断地给你压力,逼迫你努力投入到斗争之中,并想办法成为胜利者。在同对手的对抗中,你才能真正地磨练自己。所以说,对手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把对手看作我们前进的絆脚石,      把对手看作使我们更加锋利的“磨刀石”。

    ⑤感谢对手,因为他是检验我们实力的试金石。在敌对竞争中,对手的坚不可摧会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弱小与不足,而对手的不堪一击则会使我们充满信心。没有比较就不会有进步。与对手狭路相逢、短兵相接时,敌方与己方的优缺点会一览无余。检验自身实力的过程,同时也是超越对手的过程。如果缺乏这种检验,那我们就只能是井底之蛙,永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⑥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微软不但没有倒闭,反而誉满全球。可见,只有将自己置于对手的包围之中,你才能清醒地分析形势,磨练自己,检验自己,提高自己。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痛定思痛说“戾气”

陈鲁民

    ①这些天,最使人悲痛而无语的消息,莫过于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真相浮出水面:一名女乘客因自己不慎错过下车点与司机发生激烈争执,多次用手机殴打司机头部,司机还击之余来不及控制方向盘,致使车辆失控冲断护栏坠入江中,十几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

    ②其实,像这样的人并不罕见。如果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坐过站、袭击司机”以及“抢方向盘”等关键词,搜索结果居然达40多起。就在万州公交车坠河惨剧发生仅仅一天后,北京也有一名坐过站的乘客拿着一个装满牛奶的包装箱直接砸向了正在开车的公交车司机,还要抢司机方向盘!幸好司机及时刹车,才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除了公交车,还有在飞机、高铁上闹事的……

    ③痛定思痛,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痛悲剧?除了肇事者的目无法纪,漠视规则,极端自私任性,还有一条就是戾气太重。戾气的主要成分是火气、怒气、怨气、恶气,而这四种气在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带来好结果。从字形来看,“戾”就是关在房子里的一只狗,因为关太久了,一旦放出来,就会乱咬乱叫。这位女乘客,明明是自己没注意司机报站而错过下车点,却丝毫不顾公共安全,不考虑其他乘客的安危,大吵大闹,大打出手,疯狂挑衅,结果就如同网友形容的那样,“本来只多坐了一站车,却一下子坐到了人生终点站”。面对区区小事,一个戾气十足的人撒泼,胡搅蛮缠,甚至因此闹出人命,全车无辜者陪葬,其戾气惊人至此,是典型的“垃圾人”。

    ④毫无疑问,戾气已成了当今社会公敌,“垃圾人”已成危害公共安全的极大隐患。

    ⑤戾气的产生,虽有客观原因,譬如受到不公正待遇,受种种不良现象影响,工作环境不好,生活压力太大等,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素质太差,缺乏教养,缺乏公德意识,缺乏法治观念。因而就会戾气十足,不管不顾,见谁怼谁,不计后果,并把这种恶劣情绪常态化,弥漫在一切空间,浸淫在每一个细胞,迁怒于任何觉得束缚自己的规则。其结果是毁掉自己的心情,破坏了他人的幸福,影响了自己的情绪,毒化了他人的生活,早晚必定酿成更严重的事故。

    ⑥平心而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不尽如人意处总会存在,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动进步力量克服那些消极现象,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调节心情,提高修养水平和文明素质,不要堕入戾气的陷阱,不当危害社会的“垃圾人”。譬如说,遇事冷静一些,决不跟人瞎起哄,被人当枪使;与人和善一些,宽以待人,严以责己;吃亏时大度一些,看轻身外之物,不必过于计较;争执时谦让一些,少发偏激之语,不干极端之事。如果人人如此,戾气自然就无发生之源,亦无藏身之地,“垃圾人”也会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⑦戾气是人精神上的可怕病灶,“垃圾人”是和谐社会的大敌。我们如果不及时遏制戾气的蔓延滋长,不打击形形色色的“垃圾人”,正常的社会秩序就无法得知,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幸福指数就要大打折扣。拒绝戾气,不做“垃圾人”,既是保护他人,也是爱护自己,更是净化社会,端正风气,真真是善莫大焉!

(选自《成都晚报》2018.11.06,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15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近日,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发微博抱怨来博物馆参观的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礼仪,点名批评北京一所 小学﹣﹣该校学生随地乱扔垃圾。该条微博在网上引发很大反响,被点名的小学公开道歉。这不得不使我们意识到: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子不教,父之过。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镜像,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投射,公共场所既是文化载体,也是公德教育的学校。比如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在飞机上有一个孩子尿急难忍,由于飞机临近降落,厕所关闭,家长当众脱下孩子的裤子让其方便,招致网友一片指责。

公德规范的问题不能置换为道德滑坡,梁启超说:“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有“私德”而无“公德”,才是问题所在。可能在多年以后,对于闹出风波的孩子们来说,早已不记得在博物馆看到了什么,但这场公德教育课是不会忘记的。公德教育没有比公共场所更好的学校了,公共场所是孩子们体会群己边界最直观的场合。试想我们置换场合,孩子们在自己的房间里乱丢垃圾,可能是一个“不讲卫生”的私德评价;孩子随地方便,如果事发突然恰又在荒郊野外,甚至不会有道德评价。可见,没有一个规则明确的公共场所,公德规范和公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解决好法律、权利、公平等重大课题之后,公德规范的紧迫性才会凸显出来。落实公德教育,法律法规要找到可操作的落脚点,个人的道德约束要找到可以契合的标准,让公德在道德和法律之间,成为更具有界定与实践意义的行为标准。

当前的关键,是给公共场所赋权,让公共场所具备更明确的规则,具有更多对公德行为进行裁量的空间。以博物馆为例,除了微博声讨,用舆论监督这种不道德行为,有没有其他约束机制,比如对团体、个人采取黑名单制度,限制甚至禁止他们来访参观。观察发达国家的公德规范,大多是标准更细致,执法更有力,公共场所更具权威性,而且更大地发挥社会团体作用。

(选自2016年5月10日《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