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广西崇左市扶绥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近日,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发微博抱怨来博物馆参观的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礼仪,点名批评北京一所 小学﹣﹣该校学生随地乱扔垃圾。该条微博在网上引发很大反响,被点名的小学公开道歉。这不得不使我们意识到: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子不教,父之过。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镜像,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投射,公共场所既是文化载体,也是公德教育的学校。比如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在飞机上有一个孩子尿急难忍,由于飞机临近降落,厕所关闭,家长当众脱下孩子的裤子让其方便,招致网友一片指责。

公德规范的问题不能置换为道德滑坡,梁启超说:“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有“私德”而无“公德”,才是问题所在。可能在多年以后,对于闹出风波的孩子们来说,早已不记得在博物馆看到了什么,但这场公德教育课是不会忘记的。公德教育没有比公共场所更好的学校了,公共场所是孩子们体会群己边界最直观的场合。试想我们置换场合,孩子们在自己的房间里乱丢垃圾,可能是一个“不讲卫生”的私德评价;孩子随地方便,如果事发突然恰又在荒郊野外,甚至不会有道德评价。可见,没有一个规则明确的公共场所,公德规范和公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解决好法律、权利、公平等重大课题之后,公德规范的紧迫性才会凸显出来。落实公德教育,法律法规要找到可操作的落脚点,个人的道德约束要找到可以契合的标准,让公德在道德和法律之间,成为更具有界定与实践意义的行为标准。

当前的关键,是给公共场所赋权,让公共场所具备更明确的规则,具有更多对公德行为进行裁量的空间。以博物馆为例,除了微博声讨,用舆论监督这种不道德行为,有没有其他约束机制,比如对团体、个人采取黑名单制度,限制甚至禁止他们来访参观。观察发达国家的公德规范,大多是标准更细致,执法更有力,公共场所更具权威性,而且更大地发挥社会团体作用。

(选自2016年5月10日《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1)、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文章第2段写家长在飞机上让孩子当众方便的事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
(4)、根据文字内容,请简要概括规范公共场所公德行为的具体措施。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①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成功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但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②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呢?

    ③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只有一次,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例如《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生目标就是自度度人,自觉觉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人生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最终他们都成了最好的自己。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④要做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对该领域有激情时,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发挥出所有的潜力。这时候,你已经不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你将会得到成功。

    ⑤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欢的工作﹣﹣担任首席微软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此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

    ⑥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我们要把抽象的大目标简化成实际的小目标,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对目标进行及时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

    ⑦美国作家威谦•福克纳说过:“你应该在乎的 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了解自己,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今天胜于昨天,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将奋斗进行到底

李浩燃

    ①春风吐绿,草木初萌,中国再度迎来“两会时间”。“激动人心的发展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创造的”“只有奋斗才能成就更加精彩的明天”“我奋斗,我幸福”……“奋斗”成为代表委员口中的高频词汇。

    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其言谆谆,拨动了人们心灵的琴弦,感染了无数普通劳动者。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攻坚克难,建立起焕然一新的人民共和国,靠的是艰苦奋斗。我们从一穷二白、千疮百孔起步,成为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奋斗是重要法宝。40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不凡征程,反复印证一个道理:越是艰苦卓绝、困难如山,越需要坚忍不拔、踏实奋斗。实践表明,守成者没有未来,奋斗者书写传奇。

    ③1939年5月,延安召开庆贺模范青年大会。毛泽东以“永久奋斗”为题发表讲话,号召全体共产党员、模范青年要把革命干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树立永久奋斗的价值理念,让奋斗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不也是深沉的人生经验吗?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初心》,生动刻画了甘祖昌的感人事迹。他戎马半生荣膺将军之衔,却主动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回到故乡当农民,带领乡亲拔穷根。他淡泊名利、为党为民,真正做到了“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要艰苦奋斗一辈子”,因而被世人永远铭记。“人生谁能无忧愁,抱怨不如多奋斗。”朴素的民谚,映照着积极的处世态度,启示人们高扬奋斗的风帆。

    ④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道: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对个体而言,为崇高目标而奋斗,不仅托举起成功的意义,也让拼搏的过程凝结成宝贵的精神财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踏准时代的节拍,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孜孜以求,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勤勉奉献,这样的人生,才可谓更崇高的人生;这样的奋斗,才能通达更高远的境界。

    ⑤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最大的优势所在。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推进自我革命,关键就在于做到永不懈怠、永远奋斗。周恩来曾说:“每个党员从加入共产党起,就应该有这么一个认识:准备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奋斗,堪称统一知行、通向真理的桥梁。凡属过往,皆为序章,绝不是“功劳簿”的注脚。天上不会掉馅饼,美好愿景无法自动实现。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紧跟一步行,相信奋斗、矢志奋斗、永远奋斗,才能攻克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 ,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⑥“‘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新的气象需要我们去创造,新的作为等待我们去成就。一年之计在于春。两会上激荡起的奋斗之声、昂扬之势,如同击鼓催征,必将筑牢亿万人勇敢无畏的顽强意志,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奋进力量。

(选自2018年3月7日《人民日报》)

阅读

善读无字之书

①周恩来早年曾题对联自勉:"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他告诫自己也功诫人们:交友要有选择,要选良友、诤友;读书要注重实践,会读有宇书,也会读无字书。

②书分有字书与无字书。有字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字书是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会读书的人,读有字书,也读无字书,既从书籍中学到知识,也向他人、向社会、向实践学习。古往今来,那些事业成功者绝大多数都既善于读有字书,又善于读无字书。【甲】然而,现实中常有人只重视读有字书而不善于读无字书,不能经世致用,容易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只会读有字书而不会读无字书,就好比单腿走路,所行不速,更行不远。因此,要善读无字之书。

③会交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良友既可带来学识见地上的进步,也可使视野胸襟开阔。朋友间相互促进,切磋琢磨,能得到书本上读不到的知识。如古代的管鲍之交、高山流水、桃园结义等,都歌颂了友谊的珍贵。现代的鲁迅与瞿秋白,陈寅恪与王国维,冰心与巴金等,也是惺惺相惜,情同手足,获得了友谊和事业上的双赢。【乙】

④善游历,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如果只知读书,不懂开眼看世界,就是读死书。读死书,不易消化,更难吸收。李白在《嘲鲁儒》诗中写道“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其中的鲁叟就是读死书之人。走遍天下,广接地气,亲自参与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字书与无字书结合起来,这书就算读活了。王阳明也是读书人,可他年轻时就遍走四方,留心地势地貌,了解民风民情,后来屡立战功,所向披靡。

⑤多经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王阳明曾说过:“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就成熟了,就会遇事不慌,做事有道,成事有方。【丙】

⑥入社会,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也是一部无字之书。读书人只有主动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拥抱生活、认识社会,才能成为社会的主角而不是看客,才能顺势而为而不是被其裹挟。毛泽东有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每到一处,必进行社会调查,开座谈会,了解各方面情况,这其实是阅读社会这本更大更厚的无字之书,把有字书和无字书融会贯通,以便作出正确决策。【丁】

⑦如此,读有字书时学到的知识,要通过无字书来实践、检验;读无字书时遇到的困惑,要通过有字书解惑、升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般事,驶万年船。人生当如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让更多诗意在“流量”中涌动

韩  鑫

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唐诗三百首》这本家喻户晓的诗学读物,是许多国人“诗意的启蒙”。其中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不仅成为日常生活中引经据典的“高频词”,被广为传颂,更为人们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常读而常新。近日,《唐诗三百首》正式推出短视频版本,当传统经典邂逅新兴媒介,二者之间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既引人关注更值得期待。

②置身节奏不断加快、焦虑应接不暇的现代社会,曾有不少质疑的声音:诗歌还能做什么?追寻“诗和远方”的意义何在?然而,从《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出圈,到“古诗一米线”的备受推崇,既是诗歌自带“流量体质”的有力印证,也让人们看到了诗歌蕴藏着跨越时空的力量。

③诗人闻一多曾言:“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道尽雄心壮志,洋溢着向上朝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情画意里尽显恬淡美好。《唐诗三百首》之所以能传承千载、经久不衰,正是在于其凝练语言里涌动的跳跃情绪和激荡思想,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传递沟通,这份“言有尽而意无穷”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

④让典籍的诗句活起来,需要将之书写在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的“文本”中,从而打破现代人与诗歌之间的隔阂。从这个意义来看,短视频的出现,无疑让我们看到了诗歌传承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上的“诗歌”相关作品,流量与好评齐飞。既有多位教授学者在诵读中将诗词文化娓娓道来,答疑解惑,也有创作者身着汉服自发朗诵、品读诗词,更有旅人以诗词为主线,串起古老村镇、自然山水,在行走中演绎诗句。透过短视频直观、轻量、场景化的呈现,古典诗词得以借助即时传播、视听演绎,在互动交流中再现鲜活意象,不仅让诗词通俗易懂,让诗意触手可及,更让经典走出了一条因时而进的创新之路。

⑤与传统经典的邂逅,让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流行文化,多了一抹厚重璀璨的亮色。据统计,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8.88亿人,占网民整体的 87.8%,用户单日平均观看时长超过2 小时,观看短视频已成为人们新的娱乐方式。应该看到,无论是纸本时代还是“指尖时代”,优质的内容供给始终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在短视频、直播等构筑起的互联网文化生态中,类似《唐诗三百首》等传统经典的注入,如同一股清泉,其高洁的文化格调、厚重的人文情怀,让互联网内容不仅有娱乐气,更有书卷气,让该行业生态内涵更厚、底蕴更足、发展更健康。

⑥悠悠历史长河中,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我们得以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我们期待,在中华民族这座文化“富矿”上,有更多传统经典的“宝藏”被开掘出来,透过短视频这条新兴的“传送带”,让更多人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汲取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也让古典诗词在时代的新“绝句”中变得“曲高和众”、雅俗共赏,重新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选自《广安日报》2022年8月7日,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①感谢姚洋院长,让我有机会能回到母校,回到百年讲堂。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它是大饭堂。我是个农村孩子,和肉菜基本上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当年最爱吃的菜是锅塌豆腐,因为豆腐被炸过,油水大,拌米饭!人生不过如此,夫复何求!

②自古人生伤离别,但是我还是祝贺983名同学毕业,它使我从今天开始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又多了983名我的同学。我这几年体会到,同学是通往世界的一张特别有效的通行证。不管到哪儿,有人告诉我:“师兄,我也是北大的。”大家一下子就会变得很亲切,因为马上可以谈论北大、北大相同的老师和锅塌豆腐。

③刚才姚洋院长和张维迎教授做了特别好的发言,因为谈到了我们的母校——北大。一代一代的北大人认同,这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蔡先生提出的办学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里产生了严复、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这些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高矮胖瘦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民族的先驱者。他们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看似不切实际的理想,能贡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人类需要知识分子?因为他们除了考虑这个民族的过去、当下,还在考虑未来。在座每一位知识分子的眼睛都应该像一盏探照灯,照出现实中的丑恶,照亮这个民族的未来。

④大家开始在社会这所大学起步的时候,有两句话千万不要相信。一是“世界上是不可以投机的”,千万别信,世界是可以投机的;另外一句话,“世界上是没有近路可走的”,这句话不成立,世界上是有近路可走的。但是,投机分子选择走近路是因为他们只会想到自己获得多少利益,这是“聪明人”。而我们呢,应该做“笨人”。

⑤我在北大之外,也有两个特别好的导师。一个是我的外祖母,她是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不识字,活了95岁。她在方圆几十里是个明星,如果她要演电影就是安吉丽娜·朱莉,如果踢足球就是梅西。她个子只有一米五六。黄河边三里路长的麦趟子里,全村动员抢收集体麦子,当她把麦子从这头割到那头的时候,一米七八的大汉才割到地头中间。有一次我说,你为什么割得比别人快?她说我割得不快,只是我一扎下腰,就从来不直腰。因为直一次腰你就会直十次、二十次,就割不完了。接着她语重心长地说了句,我是个笨人啊。

⑥我有个舅舅,脸上有麻子,大家叫他刘麻子。刘麻子做的箱子柜子在周围四十里卖得最好。所有的顾客都说他做的东西特别好。我说你为什么做得比人家好?他说唯一使我能成为好木匠的是:别人打一个箱子花三天,我花六天,我比他做得更好。接着他又说,就这也还不算好木匠,我是打心眼儿里喜欢做木匠,我特别喜欢闻刨出来的刨子木花的味道。他又说这还不够,有时当我看到一棵松木,就觉得这给哪家姑娘出嫁的时候打个箱子该多好;如果是一棵最不成材的杨树,我就知道只能打个小板凳。这才是“工匠精神”,我觉得他虽然不是北大哲学系的,但是他到达了哲学系毕业的水平。

⑦有时我发现,我们的马路两边基本上全是杨树。为什么?因为杨树长得快。我希望我们也种一些长得慢的树,比如松树、煅树、楠树、橡树。树的质量能代表一个民族的心态。

⑧所以,最后我送在座的师妹和师弟两句话:一句是种树要种松树,做人要做刘麻子;另一句是举起你们手里的探照灯,照亮我外祖母没功夫直腰的麦田。谢谢。

(节选自作家刘震云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有删改)

阅读理解

“诗教”的当下意义

谢有顺

①最近接触了很多小学生诗人,看他们现场作诗、发言,都有良好的诗歌素养。与此同时,我也不断地在媒体上读到诗歌无用的论调。这些看起来矛盾的信息,迫使我思考“诗教”在当下的意义。

②诗在民众心目中的神圣地位。这点,从父母给孩子取名就可看出:像张恨水、谢冰心等人的名字,之所以被人喜欢,正因为这些名字有诗意,一种特殊的美——真正影响、塑造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还是诗歌的力量。在中国人的人生构想中,诗意的人生比庸俗的、功利的人生更高一个层次。⑴____因此,提倡“诗教”,其实就是提倡美育。

③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的“诗”,指的是《诗经》。不了解、学习一点诗歌,你甚至不懂如何把话说得优雅、准确。汉语是很结晶的语言,有时口语说了一大篇,还不如引一句诗来得准确、生动。⑵____只有诗的语言,能如此凝练、精致。

④因此,诗歌也是一种说话方式,不过,它说出的主要是诗人自己的情怀、胸襟和旨趣。通过诗,理解诗人,探究他的情感空间和内心世界,就可实现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人生与人生的叠加。和诗里的人生有了共鸣、回应,我们原有的人生就延长、扩大了。

⑤诗歌教育既教人抒发情感,还教人如何节制情感。太夸张、外露的情感,容易伤害诗歌的美和隐忍。读戴望舒《雨巷》,会发现“忧愁”是“丁香一样的”,“目光”是“太息一般的”,“惆怅”是“丁香般的”,“姑娘”是“结着愁怨的”,情感都被溶解到具体的感觉中,加上很好的语言节奏,它唤醒的是我们内心的事物,那份感伤和忧愁,也变得触手可及。

⑥因此,以诗歌作为情感教育的素材,能使一个人变得情感丰富、心灵敏感;同时,也能意识到情感的抒发如何才能优雅、节制,更富美感。中国古代的情感表达强调中和之美,但过分矜持,有时缺乏激情和奔放,有了新诗之后,中国人在情感表达上就有了新的出口,这是新诗的功绩之一,不容抹杀。

⑦中国的诗歌,尤其是古诗,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很强调人情和人心。实现诗人的人生心得和人生旨趣、物与人的合一,才堪称高境界。⑶____

⑧进入诗歌世界,我们会遇到许多这样细腻、高远的心灵,这些为语言所雕刻出来的精致心灵,一旦被理解、欣赏,意义是深远的,因为一种心灵教育的完成,必然要以心灵为摹本,也要以心灵间的呼应为路径,从而达到对内心世界的塑造。

⑨诗能为僵硬的世界留下柔情,也能为苍白的心注入暖意。以诗教之,即以审美、情感和心灵教育为核心的“诗教”,推广开来,获得学生的响应后,必将提升一代人的人文素养。我相信,他们的感知系统、审美方式、情感世界和心灵世界,都会因诗而改变。(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