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 梦回繁华 分层练习

现代文阅读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①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对画面正中的这座拱桥都不会陌生。桥上接踵而行的人流,桥下穿梭的船只,一派热闹非凡的城市生活图景扑面而来。

②在古代,大多数拱桥都是石头做的。这个原理不难理解,因为桥面所受的压力会转化分散到桥身两侧,最后作用到两边的地基上,所以,就要求拱桥两边的基础非常扎实,材料的抗压能力强,而石头刚好可以满足这个条件。

③其实在人类历史上,除了石头之外,木材也是建造桥梁最原始的材料之一。相比于石头,木材拥有重量轻、抗震性能好、加工方便等优势。最早的木桥是以独木桥的形式出现的,即在水上或峡谷两端搭设一根简单的木头,如今,在许多小河上我们还能看到这种形式简易的桥梁。

④那么,能不能效仿石拱桥,也用木头造出这种形态美观的木拱桥呢?显然,如果按照前文所述石拱桥的原理修建木拱桥,那桥估计建好没多久就会塌了。毕竟,要比结实程度和抗压能力,木头实在没什么竞争优势。可是,《清明上河图》中的这座拱桥恰恰就是用木头做的。难道这是张择端自己凭空臆想出来的吗?

⑤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的第一座木拱桥出现在北宋。最早的文献记载如《宋会要》中所说:“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正月,罢修汴河无脚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有记载:多因桥柱坏舟,遂献无脚桥式,编木为之,钉贯其中。

⑥而文中所描述的中国第一座“编木为之”的“无脚桥”,也正是《清明上河图》中展示的这座造型独特、犹如一弯长虹的汴河虹桥!

⑦那么,汴河木拱桥又是如何建造的呢?《渑水燕谈录》中用“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简单描述了虹桥的桥梁结构。而通过后来建筑学家和桥梁学家的分析研究发现,汴河虹桥的建造技艺非常精湛,其结构精密而巧妙。从整体上看,虹桥的主拱由两个系统组成,它们通过横梁交叉搭置、相互承载,形成了拱形的整体结构,并通过拱上建筑的传递,承担桥面传下来的荷载。为了增强桥的整体稳定性,两个系统之间还设置了5处横梁,以此加强其横向连接,形成整体,共同承担桥面的负荷。简单地说,工匠们充分利用了木材的抗压、抗弯以及抗拉等性能,将木头有组织地编制在一起,形成拱形结构,并实现了在有较大跨度的同时兼备较强的承重能力。

⑧看来,张择端不仅没有凭空“捏造”,而且在《清明上河图》中,对虹桥的写实描绘几乎将虹桥的结构完全还原了出来!

(1)、与石拱桥相比,木拱桥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
(2)、文章第②段中的加点字“这”具体指代什么?
(3)、“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的第一座木拱桥出现在北宋”中的“据历史资料记载”能否删去?为什么?
(4)、请分析文中画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作用。
(5)、作者在重点介绍后花园之前,为什么还要用简洁的笔墨介绍前园和中园?
(6)、作者认为“这后园一定是大千先生心灵徜徉之地”,那么,请概要说说后花园“景”与“物”的构思理念是什么?
(7)、细读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从原文中选4个字精要概括张大千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主要做了一项什么工作。
(8)、你认为张大千先生的精神之本和艺术之魂究竟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读书与创造力
      ①“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识字者阅读率下降了8.7个百分点,2003年的国民阅读率仅为51.7%。
      ②一石激起千层浪,阅读率下降引起了各界人士的诸多评论,担忧者有之,思考者有之,斥责者有之,宽谅者也不乏其人。阅读率下降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读书使中国人丧失了什么呢?
      ③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
      ④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地混合。这一点,大多数新媒体都不具有。比如DVD一放,就按照既定的速度走,信息的接受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即使你可以按各种后退、重复、慢动作的键,但根本不可能像读书那样进退自如。这样的信息传送,常常是灌输式的,不具有阅读中的对话性。
     ⑤阅读的另一特点是个人性。阅读不是朗诵,是默读,不和别人分享。读者和书之间可以建立个人的关系。其他传媒大多有某种公共性,即使自己关起门来看电视,常常也感到四周有人。所以,阅读给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创造了最大的自由。信息的接受者对所接受的信息有充分的个人解释权,最大限度地免除其他受众的影响。
      ⑥因此,一个人不读书,接受信息就常常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这里最有意思的就是读经。读经大概是我们近年来罕见的读书运动了。但读经是背书,把读书过程中思想的空间都去掉,学童要跟着记忆和琅琅读书声不停地往前走,就像跟着录音机走一样,失去了自己对这个过程的控制权。这和阅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⑦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率下降所代表的危机。我们目前的不少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在依靠外资:人家给钱,给设计,我们照着样子做,出力气就行了。流水线如同一直往前走的DVD和录音带,劳动者只能被动跟进,当然没有质疑、批判和创造的空间。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属于跟着别人走的阶层。阅读虽然是在接受信息,却是一种“跟着自己走”的信息处理活动。这对以保住自己的工作为满足的部分白领,当然是多余的。
      ⑧但当今是鼓励冒险、创新,让世界“跟着自己走”的时代。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建人,都是因为敢于让世界跟着自己走而出头的。目前美国30%的劳动力属于“创造阶级”,不是他们追工作,而是工作追他们:各种高技术公司,都要跑到这些人聚居的昂贵城市安营扎寨。因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而这些人,是一定要阅读的。
      ⑨中国人是否阅读,将决定是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远  山
⑴在我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
⑵晴朗的日子,当我在晨光澄明间第一次打开窗子,它是一片无边的浅蓝中的一缕缕静悄无声的黛青。而在黄昏,当我最后一次把窗子关上以前,映入我眼帘的它,却是一道朦胧的神秘金紫。
⑶当风雨如晦云飞雾涌时,我虽然看不见他的影子,但我知道,此时此刻,它依旧守在那儿,默默地静静地无怨无悔地守在那儿,因此看不到的时候,从一直涌到我的窗门的风云的气息中,我却能感受到它的另一种美,那种既无黛青又无金紫不要任何一种颜色来表达起来并不存在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令人只能无穷地意会到的那种美,那种并不为人发现的美。我惊异于初冬季节的一个早晨,当一夜雪过后,在片云不见的蓝空的边际出现一弧银色曲线的时候,我真的惊愕于它的绝妙,那在万花分谢千树凋零的季节显现出那种无与伦比的淡薄和不可思议的清远。
⑷我曾到过黄山。我不止一次地领略过它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但当我站在天都峰远眺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高俊;当我在百步云梯上攀援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险峭;当我在散花坞前徘徊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奇秀;当我在桃花溪漫步的时候,我也只感觉到它的晶莹而又婉转的匆匆。
⑸我曾到过泰山。我曾膜拜过它的古老和庄严。但当我进入经石峪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至尊。当我看到虎天阁历代石刻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至显。当我穿过中天门看到那组成泰山的每一座巨大的石壁时,我只能感觉到它的至贵。而当我登上日观峰一览中山小的时候,我也只能感受到它在千古冥冥之中的那种至高。
⑹我也曾到过庐山。欣赏过牯岭的亦山亦市;流连过花径的亦画亦诗;倾听过锦绣谷的悠悠天籁;远眺过鄱阳湖的苍茫秋水。
⑺可是,我所有见到的,却只能是见到,我所登临的,缺只能是登临。于是我在兴高采烈之后,渐渐感悟到:人生的一览无余是多么的让人追索永世,而又是多么令人感到可怕,那种终会演变为幻灭的可怕。
⑻而远山却不。
⑼它永远不会让那一抹黛青变成真实的绿树芳草,它永远不会让那一道金紫变成具体的茅屋桑田,它也不会让那迷蒙的烟雨变成可以听得到可以看得见的小溪和池塘,它同样也不会让那一弧银白变为崚嶒岩石和凋落的园林。
⑽那是你吗?我从打开的窗口远远地望着它。没有握手没有面对面地看清脸上每一条深深的纹路。它给予我的,只是一个遥远的模糊的微笑,只能靠朝思暮想去补充的微笑。
⑾那是你吗?它又是只是蓦然一现随之便销声匿迹。我知道它是在它在的地方,但我希望那云,那雨,那雾,那雪,一直笼罩着它,只给我留下一个第六感觉得空间。
⑿那是你吗?只和我隔着一扇门,只和我隔着一条路,之和我隔着一个季节,只和我隔着一片云也似的流年。我依稀地看到你,没有点头,没有摇头,没有承袭,也没有许诺。那是永远不缺陷的缺陷。那是永远不圆满的圆满。
⒀我曾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我便会失去你给我的那一缕黛青,那一缕永远无法解释的黛青。我也会失去你展示在我视觉里的那一抹金紫,那一抹永远无法猜测的金紫。同时,我也会永远失去你隐入轻云薄雾中留给我的那种感觉,那种虚虚的无比神秘的、仿佛在初雪轻掩的荒原上留下的那一行似曾相识的时而消失时而复现的脚印的感觉。我也会失去你出现在天际线上的那一弧银白,那永远也无法代替的至纯至圣的梦影。
⒁我曾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你那远山的所有魅力,便会在了无距离了无界限之间顷刻消失,而与此同时,你便不再是我的远山,却是别人的远山了。
⒂不要攫取。攫取会使你失落。失落你要攫取的东西和你的自我。不要占用。占有会使你虚无。你得到的将不再是你所需要的,而你也不再是过去的你。
⒃永远可望而不可即。永远可想而不可依。永远可疏而不可密。永远可寄而不可系。
⒄在我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闲话酸奶
       ①据考证 , 早在4000多年前,酸奶已出现在人类社会。中国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已经记载了制作酸奶的方法。
        ②细心的人可能会注意到,市面上的酸奶配方表里都会有一项——保加利亚乳酸杆菌。
        ③酸奶的发扬光大应归功于保加利亚人。从前,在保加利亚过着游牧生活的色雷斯人常常带着灌满了羊奶的皮囊。外部气温加上人的体温作用,羊奶往往变酸。当他们要喝时,会把皮囊中的奶倒入煮过的奶中,煮过的奶也会变酸。
        ④20世纪初,俄国科学家梅契尼科夫到保加利亚进行科研调查,发现当地有许多百岁以上的老人。从事人肠道内腐败菌群与人类长寿问题研究的梅契尼科夫,灵光乍现,马上对色雷斯人喝的酸奶进行化验,发现了其中能有效消灭大肠腐败细菌的“功臣”——保加利亚乳酸杆菌。由此,酸奶流传至国外并逐渐风靡全世界,成为大众食品。
       ⑤酸奶可以分为搅拌型酸奶和凝固型酸奶,前者就是普通液体酸奶,后者即老酸奶。
       ⑥在各种类型的酸奶中,老酸奶以其厚实的口感抢占了很多人的胃。不过,其中的奥秘很多人也许并不清楚。
       ⑦在酸奶制作过程中,鲜奶原本含有的乳清蛋白表面带有电荷,通常情况下会互相排斥、分散开来,即成液状。鲜奶发酵成酸奶的进程中,随着乳糖转变成乳酸,pH逐渐降低,乳清蛋白表面所带的电荷被逐步中和,蛋白质分子之间会由于相互吸引而聚集,形成网状沉淀,并凝结起来。这与用大豆做豆腐的过程类似。
        ⑧                                                       。这是因为两者的工艺流程步骤不同。普通酸奶是先发酵后灌装,灌装前需要搅拌;而老酸奶是先接种、灌装,然后再发酵,所以呈半固体状。
       ⑨一般鲜奶的干物质总量为11%—14%,这样制成的酸奶不够黏,即使呈现半固体状,也很容易破碎。为了保证老酸奶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半固体状,就要在其中添加食品胶,如果胶、明胶。这样,才能防止运抵目的地的老酸奶碎成一堆,消费者才能买到形态完整、口感顺滑的老酸奶。
       ⑩对比一下普通液体酸奶与老酸奶的营养成分,你就会发现,其实老酸奶在营养方面并无优势:它的原料质量要求不比液体酸奶高;并未含有特殊的保健菌种;食品胶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但和“高营养”的距离足有十万八千里。不过,就酸奶本身而言,它的营养价值确实比较高。
       ⑪酸奶含有牛奶拥有的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而且它的乳糖已被分解成乳酸,使患乳糖不耐症的人群也可以食用。更重要的是,酸奶保护肠道有益菌群、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肠胃的功能很难被其他食品替代。
        ⑫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现在已知人体内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细菌生态群,仅肠道一处就已鉴定出500多种正常肠道微生物。酸奶就是通过促进人体肠道有益菌生长,压缩有害菌生存空间来调整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的。
        ⑬此外,酸奶包装上常见的“双歧因子”和“益生元”,也能起到类似功能。“双歧因子”便是一类能促进肠道双歧杆菌生长的低聚果糖。
        ⑭看了这些,想必大家对于酸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了,以后选择酸奶的时候应该心里有底了。毕竟,吃得明白,才能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郁孤台笑了
      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竞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
      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②于胯部。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
      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③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⑦我步出郁孤台,踱步在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城墙很宽,俨然是一位经风历雨、昂首挺胸的壮汉!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
      ⑧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它们也在教导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如今的郁孤台,修葺一新,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也无历史的霉点,然而,民族之魂犹在!
      ⑨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情思连绵,剪之难断……
      ⑩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若罔闻?此时,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了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究……我默然了。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唱,自己吟,教我的学生吟,让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   
      ⑪如今,我如愿了,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注]①造口、郁孤台、清江都在江西赣江流域。淳熙二、三年(1175—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刑(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官署在赣州,这首词当作于这一二年间。②龙泉:剑名,这里指宝剑。③金瓯:黄金做的盆类器皿,比喻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

阅读《花开的方向》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花开的方向  

                                                                                                       包利民
       ①母亲喜欢养花,阳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盆,四季的轮换里,总有花儿是绽放着的,如此,阳台里一直充盈着春意。另外,有几盆花是放在母亲的卧室里的,那几盆花是同一品种,母亲也叫不出名字,多次的搬家,无论是同城里的迁移或城市间的辗转,那几盆花母亲都没有抛弃。
       ②那几盆花只在每年的夏季里开放,花期半个多月。花朵并不出奇,比指甲略大些,一圈的花瓣,中间是橙黄的蕊,形状上像极了缩小的葵花。它们通常是三五朵聚拢成簇,有一种极浅极淡的香,只在寂静的夜里,万虑皆息的时刻才能感受得到。这种花唯一特别的地方,就是固定地朝着西方开放,无论怎样地挪动位置或转动花盆,都不能影响。母亲就这样宝贝似的把它们放在卧室里,不离不弃。
       ③母亲对于养花有一套独到的经验,不管什么花,在她的调理之下,都显出一股子活泼劲儿来,常让她那些老姐妹们欣羡不已,总有许多人慕名上门来取经,或讨花桠和花籽儿。母亲的养花爱好是受姥姥影响,或者是遗传使然,少年时曾和母亲回她的老家探亲,姥姥家在一个很远很远的乡村,几乎养了一屋子的花,院子里也栽得满满的。那时我就发现了那种母亲至今珍爱着的花,想来是姥姥送她的了,问母亲花名的时候,她含笑说:“你姥姥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呢!反正我老家那边,这种花是很常见的!”
       ④母亲卧室里的花,起初在老家没有搬到这个城市的时候,我记得是五盆,后来我大学毕业后,就成了六盆,而搬来这里后,又多出来一盆,成了七盆。仔细回想一下,几乎是以每十年一盆的速度递增着。直到去年,发现那花变成了八盆,几乎摆满了卧室里的窗台。算起来,去年正是搬来这个城市的第十年了。而母亲的那些老友中,却极少有人知道这几盆花,母亲也从不给她们看,似乎那只是她自己的秘密。
       ⑤母亲卧室里的窗户恰好是向西开的,那些花儿摆在那儿,每年夏季开花的时候,那些花儿便丛丛簇簇地向着窗外,很像隔窗远眺的样子。在它们的花期里,母亲留在卧室里的时间就多了,常常是坐在床上,向着那些花儿,也不知是在欣赏花儿的开放,还是看向窗外。(A)那眼神飘忽着,仿佛很近,又似乎很远。
       ⑥去年年末的时候,母亲回了一次她的老家,给姥姥过八十大寿。也有好几年没回去了,临行前显得很是兴奋,似乎不管多大年龄的人,一想到要见着自己的母亲,都表现得像个孩子,是啊,不管多大,在母亲面前都是孩子吧!母亲一个劲儿地叮嘱父亲,卧室里的那些花几天浇一次水,每次水量是多少,直到父亲都能背得出来,这才放心而去。而阳台里那些花儿的照看问题,母亲却是一句没提,任由父亲去折腾。
       ⑦ 母亲回来后,很高兴,有一种满足的神情,不停地说着姥姥的身体很棒,依然伺候着一大院子的花。也难怪,八十岁的人了,能有这样的身体和精神,作为子女自然开心幸福。心里忽然一动,姥姥八十大寿,而母亲的花儿正好是八盆,回想起来,似乎真的是随着姥姥每十岁的增长而增多一盆。于是笑问母亲,母亲看向那些花,说:“对呀,就是这样,你姥姥每长十岁,我就多种一盆!”一瞬间忽然明白了母亲为什么钟爱那几盆花了,那些花是母亲从故乡带出来的,是姥姥曾栽种下的,母亲珍爱着它们,其实是对姥姥的一种思念,一种祝福。
       ⑧ 有一天在网上,无意间闯入一个花卉论坛,各种花草的图片琳琅满目。素来对花花草草兴趣缺少的我,正要关掉网页,忽然,仿佛闪电般,一个熟悉的画面就划过我的眼睛,正是母亲卧室里的那种花!于是急忙点开,看它的介绍。上面说,这种花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都是向西开放,并分析了一大堆的原因。心里涌动着一种巨大的感动,因为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名字,那是一个让人悠然神飞、魂牵梦绕的名字——望乡。
      ⑨那些花又到了花期,母亲依然在守望着,目光轻柔地抚摸过那些小小的花朵背影,然后投向西方。(B)而远远的西方,隔着山,隔着水,隔着风雨云雾,有母亲的故乡,有母亲的母亲!
                                                                                                                                 (选自《美丽中文》,有删改)

阅读《一朵一朵的阳光》,完成小题。

一朵一朵的阳光

周海亮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他穿过一条狭窄的土路,土路的尽头,趴着一座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男人在小屋前站定,擦一把汗,喘一口气,轻轻叩响铁锈斑斑的门环。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暗青色脑壳出现在他的面前。

       “你找谁?”男孩扶着斑驳的木门,打量着他。

       “我经过这里,迷路了。”男人专注地看着男孩,“能不能给我一碗水?”他目送着男孩进屋。然后在门前的树墩坐下。

       男孩端来了水。男人把一碗水一饮而尽。那是井水,清冽,甘甜,喝下去,酷热顿消。男人满足地抹抹嘴,问男孩:“只有你一个人吗?你娘呢?”

       “她下地了。”男孩说,“她天黑才能回来,回来的路上她会打满一筐猪草;回来后还得做饭,吃完饭她还得喂猪,或者去园子里浇菜……除了睡觉,她一点儿空闲都没有。今天我生病了,我没陪她下地。”

       “你生病了吗?”男人关切地问他。

       “早晨拉肚子。不过现在好了。”男孩眨眨眼睛说。

       “你今年多大?”男人问他,“七岁?”

       “你怎么知道我七岁了?”男孩盯着男人。

       男人探了探身子,他想摸摸男孩青色的脑壳。男孩机警地跳开,说:“我不认识你。”

       “你们怎么不住在村子里了?”男人笑笑,手僵在空中。

       “本来是住在村子里的,我爹和别人打架,把人打残,跑了,娘说她在村子里抬不起头,就搬到山上来。娘说他的罪,顶多够判三年,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就出来了……可是他跑了。”

       男孩又给男人一碗水,男人再次喝得精光。燥热顿消,久违的舒适从牙齿直贯脚底。男人将空碗放在树墩上,问男孩:“你和你娘,打算就这样过下去吗?”

       男孩仰起头:“娘说,在这里等爹。”

       “可是他逃走了。他怕坐牢,逃走了……你们还能等到他吗?”

       “不知道。”男孩说,“我和我娘都不知道。可是娘说我们在这里等着,就有希望。如果他真的回来,如果他回来以后连家都没有了,他肯定会继续逃亡。那么,这一辈子,每一天,他都会提心吊胆……”

       “就是说你和你娘仍然在乎他?”

       “是的。他现在不是我爹,不是娘的男人。”男孩认真地说,“可是如果他回来,我想我和我娘,都会原谅他的。”

       男人叹一口气,站起来,似乎要继续赶路。突然他顿住脚步,问男孩:“你们为什么要砍掉门前这些树?”

       “因为树挡住了房子。”男孩说,“娘说万一哪一天,你爹知道我们住在这里,突然找回来,站在山腰,却看不到房子,那他心里,会有多失望呐!他会转身就走,再也不会回来吧?娘砍掉这些树,用了整整一个春天……”

       男人沉默良久。太阳静静地喷射着火焰,世间的一切仿佛被烤成了灰烬。似乎,有生以来,男人还是头一次如此畅快地接受这样炙热的阳光。

       他低下头,问男孩:“我能再喝一碗水吗?”

       这一次,他随男孩进到屋里。他站在角落里,看阳光透过窗棂爬上灶台。

       “看到了吗?”男孩说,“灶台上,有一朵阳光。”

       “一朵?”

       “是的,娘这么说的。娘说阳光都是一朵一朵的,聚到一起,抱成团,就连成了片,就有了春天。分开,又变成一朵一朵,就有了冬天。一朵一朵的阳光聚聚合合,就像世上的人们,就像家。”男孩把盛满水的碗递给男人,“娘还说,爬上灶台的这朵阳光,某一天,也会照着爹的脸呢。”

       男人喝光第三碗水。他蹲下来,细细打量男孩的脸。男人终于流下一滴泪,为男孩,为男孩的母亲,也为自己。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哽咽着,塞给男孩。他说:“从此以后,你和你娘,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可是你们,至少,还得等我三年。”

       照片上,有年轻的男人、年轻的女人,以及年幼的男孩。

       男人走出屋子,走进阳光之中。一朵一朵的阳光,抱成了团,连成了片,让男人不想再逃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