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题。

(一)探索寒潮的秘密

【材料一】

寒潮,是指自极地或寒带向较低纬度带侵袭的强烈冷空气活动。我国规定寒潮降温标准为:南方,24小时内降温8℃以上(或48小时内降温10℃以上或72 小时内降温12℃以上),同时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北方,24小时内降温10℃以上(或 48小时降温 12℃以上),同时最低气温降至4℃以下。寒潮起源于哪里?它和太阳辐射有关。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气温一般低于 -20℃,所以在北极地区的上空聚集了大量的冷空气,最终在中纬度地区的高空转向形成自西向东传播的西风带。强大的西风带中自西向东的纬向气流,就像一根紧绷的“皮筋儿”,圈住了北极地区的冷空气。但如果西风带强度减弱,原本拉紧的“皮筋儿”变得松弛,就容易产生波动,形成南北移动的经向气流,此时冷空气就可以顺势向南入侵。冬季,来自北冰洋洋面上的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常常会经过西伯利亚中部地区,并在那里聚集加强一—这外地区被称为“寒潮关键区”(70°~90°E,43°~65°N)。当冷空气“酝酿”至一定强度后,在有利的大气形势下,一举入侵我国。

【材料二】

    寒潮来不来,一看冷空气,二看西风带。那西风带上都要看些什么呢?有经验的预报员告诉你:“看槽脊波动。”西风带原本是条近乎平直的稳定东行的纬向气流,当气流发生波动时,我们把向南凹的部分称为“槽”,向北凸的部分称作“脊”。西风带上“槽”的形成与冷空气的向南移动有关,而“脊”的形成往往意味着中纬度地区有暖空气向北发展。当“脊”不断向北发展,其南部与南方暖空气的联系被中高纬度冷空气截断后,将会形成一个闭合的暖中心,称为“阻塞高压”。在亚洲地区,阻塞高压常常出现在亚洲以东的鄂霍次克海以及亚洲西北部的乌拉尔山地区。当乌拉尔阻塞高压不断向北发展,使得西风气流在欧亚地区呈现“Ω”形态,暖脊带领的暖空气能把北极地区的冷空气挤走,从而使得冷空气像“坐滑滑梯”一般,顺势就溜到了西伯利亚中部的寒潮关键区。可以说,乌拉尔阻塞高压是联系北极冷空气与我国大陆的重要桥梁。

【材料三】

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促进了冷空气南下区寒潮的发展与暴发和西风带密切相关。而西风带这根“皮筋儿”的松紧,则由南北纬向温度梯度决定。南北温度差异大,西风带强,反之,西风带弱,容易出现波动。在过去的100年中,全球整体温度持续升高,而在近几十年中,北极地区正在经历比全球其他地区更快的变暖,这一过程称为“北极放大效应”。这种温度变化趋势使得南北温度梯度减小,从而减弱西风带环流。当暖脊向北发展时,所携带的暖空气会导致北冰洋地区的海冰持续减少,从而增暖北极地区户。同时当年又出现了拉尼娜现象,即赤道太平洋中东地区的海温下降,这样的协同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南北纬向温度梯度的减弱,从而导致西风带的减弱,有利于极端寒潮事件的发生。气候变暖下,极端寒潮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多个大气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寒潮的产生和太阳辐射有关,我国南方纬度低,受到的太阳辐射多,不会有寒潮。 B、寒潮来不来,一看冷空气,二看西风带的“槽脊波动”。 C、全球温室效应下,在多种气候因素协同作用下,往往会有极端寒潮事件发生。 D、“北极放大效应”使得南北温度梯度减小,从而减弱西风带环流,最终增暖北极地区。
(2)、全球变暖为什么还寒潮频发?请结合材料三加以概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藻场

杨世民

①海藻场是大型底栖海藻与其他海洋生物群落共同构成的一种海洋生态系统,广泛分布于冷温带的大陆沿岸以及部分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是与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并称的近海海域典型生态系统之一。海藻场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生活空间、食物来源和繁殖场所,是名副其实的海底森林。

②海藻场中的底栖海藻主要属于褐藻门,例如巨藻、海带、裙带菜、马尾藻等。这些海藻的生长,需要阳光、营养物质以及适宜的温度、盐度等环境条件。当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时,海藻就能够迅速生长和繁殖。因此,海藻场的形成通常与这些因素有关。此外,海藻场的形成还与海底地形、海洋潮流和风向等因素有关。

③海藻场对海洋生态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海藻的复杂结构和多样性,为不同种类 的生物提供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另一方面,海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在缓解洋酸化的同时,又减少了二氧化碳在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交换(在某些情况下,海藻场可以缓解气候变化),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而且,许多大型海藻对海水中的氮磷营养盐及重金属等都具有很强的吸收作用,一些大型褐藻类即使在排污口附近也能生长,对改良海域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海藻场还可以减缓海浪的冲击力,降低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减少风暴引起的损害。

④许多种类的海藻都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例如海带、紫菜、裙带菜等。它们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另外,海藻还具有十分广泛的工业用途,例如 海藻中的褐藻酸、褐藻多糖等成分,可以用于制造药物和化妆品 ;海藻多糖、海藻蛋白等成分,可以用于制造各种化学品、食品添加剂、肥料染料等。目前,一些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新技术,利用海藻来制造生物乙醇,能够单独或者与汽油混合配制成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在未来,也许在马路上奔驰的汽车能用上海藻制造的燃料。

⑤而现在,中国近岸绝大多数的天然海藻场面临着退化、枯竭和不易恢复的危险,对海藻场的保护刻不容缓。

⑥海洋污染和不合理的捕捞作业是导致海藻场退化的两个重要原因。因此,建立海藻保护区来限制捕捞和治理污染,是保护海藻场生态系统的重要举措。在保护区内严格管控污染源的排放,恢复海水水质,让海洋更蓝;同时提倡可持续的捕捞方法,限制捕捞量和捕捞时间,避免过度捕捞和捕捞未成熟的海藻,以确保海藻场的可持续发展。

⑦在保护区外,在一些已经被破坏的海藻场中,则可以采取重新种植等措施,来恢复其生态系统。但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海藻品种和适宜的种植条件,相关的科学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⑧海藻场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保护好海藻场才能更好地实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 2023 年第 8 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在冬奥会开幕式中到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运动员走过的冰雪雕刻的“中国门”和“中国窗”,全部取材于中国各地的经典传统门窗图案。运动员走过的“中国门”,寓意中国人民敞开大门、欢迎全世界的朋友相聚冬奥。运动员脚下的“中国窗”,窗外是中国各地的大好河山、自然景观,表达“打开窗口看中国”的美好意向。入场式标兵的服装,采用了河北蔚县的民间剪纸图案,凸显中国人过年的喜庆吉祥。引导员佩戴的小礼帽,均采用来自河北民间的传统虎头图案。雪花引导牌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结”的图案。中国结是中国古老的手工编织工艺,一个结从头到尾用一根线编成,寓意团结吉祥。谈及设计理念时张艺谋说:“本届冬奥会开幕式不再着重展现声势浩大、人海战术的节目,而是通过多个创意亮点展现传统中式浪漫和美学。”他还说“我们的门窗纹样大概变化了三四十次,体现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丰满感。”

材料二:虎年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刷屏了!当青衣高髻的舞蹈演员翩翩起舞、缓缓而行,那股内敛、悠长的古典韵味实在让人心神荡漾。节目一播完,《只此青绿》就跃上各大社交平台,被观众们热烈追捧。近些年出圈的传统文化演出有不少,这些让人身临其境的“穿越”总是让人十分激动。风华绝代的传统文化是个“无尽藏”,留下了取之不尽的艺术素材,如何把青灯古卷变为符合当代技术水准的流光溢彩,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课题。《只此青绿》上承秦汉,下追明清,千年淬成的画卷,走心的文化传承。纯粹的国风美,一场中式审美的盛宴、这才是中国文化。《只此青绿》的大获成功,是一种必然。对美的共鸣,不分国度,不分古今,不分年龄,不分时代,世上不缺乏美,只缺乏、现美的眼睛。

材料三:从流行西式服装,到“汉服热”的蓬勃兴起,这种向传统文化的回归趋势,表明当前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文化自信的增强。汉服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服饰,已不单单只是出众的工艺品,而是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凝结与呈现。汉服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一股潮流,也不仅仅只是因为服饰本身的华美,而是其所蕴藏的深厚传统文化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折服。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 题。

【材料一】

①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点是多元交汇。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 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渐汇合为中华古代农业文 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

②中国农业文化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它们大体以长城为界,在地区上相互分立, 在经济上却相互依存。农耕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 被农耕文化融合。在农耕文化内部,又有北方的旱地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 其形成以秦岭、淮河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基础,其发展有赖于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中唐以 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

③中国农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本质上是人们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克 服不利因素而创造的农艺。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汇农业体系的产物。各地区 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其次,精耕细作传统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与封建地主制有关。在这种制度下,自耕农和佃农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为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们只能采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这也就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 的重要原因。

(选自《中国古代农业》,商务印书馆,有改动)

【材料二】

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1996 年, 中国农业部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走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 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记录。目前该计划的 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 700 公斤、800 公斤、900 公斤、1000 公斤、1100 公斤。 2020 年 11 月,由袁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 1500 公斤大关。《自然》杂志发 文,认为中国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在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处 于领先地位。

(选自《长沙晚报》,有改动)

【材料三】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的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 这个大局。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需要有一批从事 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 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与研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中国 人手中”。

(选自《穿越时空的价值印记》,有改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月28日,深圳市龙岗区消费场景“上新”。位于大运中心,集商业街区、生态湖景、公园绿地及专业体育场馆于一体的大运天地正式开业,为深圳市民再添休闲娱乐好去处。

大运中心是龙岗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核心区域,与深圳地铁16号线接驳。项目包括一期文体场馆、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二期商业,众多体育赛事、明星演唱会在此举办。

值得一提的是,该商业体突出人与自然和谐融合,构建沿湖生态栈道、智慧跑道、宠物社交公园,让自然环境能“走进去、看得到、轻量化”,为市民提供一个有“活力感”“舒适感”和“日常感”的休闲场所。

(来源:人民网)

【材料二】

福田区与龙岗区公园数量与公园公共阅读空间数量统计表

行政区域空间类型

福田区

龙岗区

公园数量(个)

137

422

公园公共阅读空间数量(个)

5

4

(来源:深圳市政府数据公开平台)

【材料三】

【主持人】网友张女士留言,她说想了解一下当前公园自然教育做得怎么样。

【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廖齐梅】感谢网友的提问。深圳是一座“公园之城”,有着山海城相依的独特自然禀赋和丰富多彩的生态资源,公园数量达到1260个,是全国最早设立自然教育中心的城市。2015年深圳公园开始大力推广自然教育,通过盘活公园绿色公共资源,搭建“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多方支持”的学习舞台,开展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以参与体验为主要方式的自然教育活动,引导公众认识和欣赏自然、理解和认同自然、尊重并保护自然。近年来深圳依托“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陆续建立了45个自然教育中心,涌现了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深圳湾公园、仙湖植物园、香蜜公园、洪湖公园、淘金山绿道等多个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自然教育中心,每年服务市民近10万人,自然教育逐渐成为深圳公园的一种新的文化潮流。

(来源:深圳政府在线)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