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龙的形象由多种动物聚合而成。甲骨文和金文都有“龙”字,一种“龙”无足、身躯细长、身尾不分;另一种有四足、躯体长。“无足龙”与蛇形象相似,“有足龙”与鳄和蜥蜴相似。透过古汉字中的象形字,可以了解到造字之初中华先民的思维,他们眼中的世界和自然,以及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二】史前人类认为自然界万物间存在神秘的关联性。爬行动物是冷血动物,血液温度变化受外界气温的制约。春天转暖,它们外出活动;秋分后雨水减少,它们也减少活动并进入冬眠;它们出蛰后,雨水开始增加;夏日雷雨到来前,它们会有异常反应。再加上爬行动物喜欢温湿环境,就与云、雷电、彩虹等和雨水关系密切的自然现象有了神秘联系。新石器时代以来,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土地上的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农业的收成很大程度上由降水决定,先民便认为这取决于某种灵物的喜怒哀乐。

(摘编自《龙崇拜从何而来》)

【材料三】经过几千年的沉积,被视为祥瑞的龙成为既能腾飞在天,又能遨游于水的灵物,具有战胜邪恶的内涵和腾飞发展的象征意义。从“华龙一号”的核能之光,“鲲龙”号的展翅飞翔,到“雪龙”号的破冰前行,这些大国重器以“龙”为名,彰显出中华民族不俗的精神力量。今年,值得国人骄傲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南大西洋首次下潜,截至2月23日,“蛟龙号”在南大西洋顺利完成23次下潜,并创造九天九潜的下潜新纪录。深海潜水器是探索深海资源的重要装备,全球有能力在6000米左右的大洋深渊开展载人深潜科研的国家不超过5.个。

载人潜水器装备性能比较

型号

深海6500

鹦鹉螺号

蛟龙号

国家

日本

法国

中国

最大工作深度(m)

6500

 6000

7000

平均每年下潜次数

60

100-115

26

可搭载数(人) 

3

3

3

水下作业时间(h)

5

5

约12

有效载荷(kg)

200

200

200

球体部分体积(m2)

4. 19

4.84

4.4

始建时间

1989

1984

2002

 (材料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的古汉语字形反映了当时人民对世界和自然的认知。 B、大国重器以“龙”为名,既蕴藏美好寓意又彰显精神内涵。 C、鳄鱼、蚯蚓、蛇等爬行动物的活动周期受外界气温的制约。 D、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农业的收成与降水有着较大的关系。
(2)、材料三对“蛟龙号”潜水器值得国人骄傲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蛟龙号”起步晚,载荷大、工作深度深、水下作业时间长。 B、“蛟龙号”首次下潜大西洋就能创造新纪录。 C、“蛟龙号”彰显我国在深海装备研发领域的实力。 D、“蛟龙号”每年下潜次数远远超过法国和日本。
(3)、请综合以上材料,探究龙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过程。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采访对话,完成题目。

采访对话:(节选)

绍兴晚报记者:你好,马老师,昨天,我省2018高考普通类一段平行投档分数线出炉。咱们绍兴文理学院录取情况如何呀,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绍兴文理学院招生办负责人马老师:在普通类一段投档录取中,绍兴文理学院共有英语(师范)、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会计学等12个专业在一段实现录取,占总招生专业(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和小学教育专业(师范)全部完成计划。投档分数线分别为590分、589分,均高于普通类一段分数线。

绍兴晚报记者: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这两个专业很受我们考生的青睐,这两个专业是我们学院的优势专业吧?

绍兴文理学院招生办负责人马老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是绍兴文理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近年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教学名师进校园工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每年的教师编制考取率接近90%。

绍兴晚报记者:听说呀,我们小学教育“三位一体”录取成绩创了新高,是这样的吗?绍兴文理学院招生办负责人马老师:是呀,今年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三位一体录取取得新突破,报名比例达到10:1,投档比例接近4:1。录取学生中最高分达到645分,创历史新高。

如果把上述采访对话,拟写成一则新闻,标题是“绍兴文理学院两优势专业完成录取计划”,请你根据以上对话和新闻写作的相关知识,给这则新闻写个导语。

现代文阅读

日常的理想和理想的日常

杨宁

①为什么当代音乐很少写当代生活?一直尝试把生活写进音乐的作曲家,境遇又如何呢?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和它的“团魂”——作曲家、指挥家金承志就是当下再好不过的样板。

②金承志以对当下的关注,恰恰消解了音乐中“通俗”与“艺术”的对立。无论他的歌就风格而言应当归属“浪漫派”还是“现代音乐”,是恶搞真正的日常,勾画理想的日常,还是遥想故去的民俗,细节丰富的歌词和情感饱满的音乐都能直接勾连感官,跨过音乐学术造成的知识和经验壁垒。换言之,知识性和艺术性都能最明白而隐形地体验到,到底是什么,在哪里不重要。

③早在2018年的《白马村游记》里,金承志没有写当下的日常,而是以民国时期的一位落魄文人的视角,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村庄的种种日常。对这部作品,上海音乐学院的陶辛教授评道,“它以当代艺术家的视角承续历史、映照深厚的中国音乐传统与历史文脉”。这部作品重构了民俗,承续了传统,探究了人生哲理,也勾勒了深幽的意境。但因为它立足于日常,采用的依然是普普通通的人的视角,即便是手法最为现代的乐章,也没有人觉得“听不懂”。

④最新的套曲《星河旅馆》是金承志目前规模最大、最具故事性、情节最为连贯的作品,他本人称之为“音乐小说”,我认为它还是一部“教育小说”:落魄的主人公在如梦的星际旅行中遭遇各色奇人奇事,最终重新觉醒。“我做了一些尝试。我在里边加入了非常多的与小说结合的念白部分,这个是我认为我想要去做一些突破,想要让本来的合唱再跟其他艺术门类发生关系,比如话剧,比如小说等等。那我在想:我们的边界到底在哪里?”金承志如是说。

⑤金承志和“彩虹”依靠最朴素的感知,怀着最朴素的目的,为了音乐,为了照顾台上和台下的所有人,打破了行业演出惯例和观念壁垒,创作了亦庄亦谐的作品,打造了丰富可感的演出和周边产品,打通了有效的传播渠道,最终得以展现的,是认真生活着、工作着、观察着的人本来就有的多样性。

(有删改)

【链接材料】《白马村游记》以七首彼此关联的作品,讲述了民国十三年,青年顾远山离家十三载后失意而归,路遇白马村,在这里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村民,被卷入盛大的祭祀,在半梦半醒间回到故乡……最终醒来,已是清晨,发现身在渡口,薄雾缠绕,恍惚间,仿佛南柯一梦。

听众可以在里面听到民歌、童谣、戏曲、温州话、祭祀呐喊、悠远的古琴。如同其故事所说的,白马村不关心世俗的“成功”,失意的人同样能在生活中找到其意义,并且自我救赎。

白马村游记——榕树

小路旁 有一棵榕树

茂叶染绿晒网的蜘蛛

农家客 荷锄正起早

路过桥头尝几块豆腐

小姑娘 卷帘又拉上

着急换上新裁的春装

三五位 攀谈的棋客

树下摊开昨日的阵仗

大白马 铃铛阵阵响

孩童围着讨要马奶喝

去去去 老汉执鞭怒

你家大人下楼给钱啦

午后雨 泥地吭哧响

大大的榕树好似一叶华盖

白头翁 檐下梳毛发

浑身湿透 瑟瑟发抖

日将斜 飞鸟归山林

南风带来邻村的炊烟

夜深沉 江船一盏灯

窗外虫鸣 一宿好梦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桂陶

广西陶器统称为“桂陶”。因为广西简称“桂”,有“八桂大地”之称,所以桂陶是用广西区域陶土并制作于广西区域陶瓷的总称。目前,全国挖掘出土四处万年古陶遗址的省份仅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是世界最重要的陶器发源区域之一。

【材料二】钦州坭兴陶

1920年,距钦州城东面 35千米处,出土了一座古墓和一块中国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陶碑,陶碑上有“唐开元年”的字样。经专家考证,这块陶碑上文字的内容是唐代宁越郡第五世刺史宁道务的墓志铭,上面镌字1600多个。这说明在唐代以前,钦州制陶业就已十分成熟和发达。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 坭兴陶茶具钦州制陶业达到了鼎盛时期。到了民国,钦州陶器更是走出国门,在各种国内外博览会上屡获大奖,名扬海内外。

坭兴陶器不仅外观古雅,而且质地耐酸碱,无毒无味,透气而又不渗水,有利于食物长时间储存。用坭兴陶食具盛装食品,暑天也能隔夜不馊。将茶叶放入兴陶罐内密封保存,数年后拿出来冲泡,依然清香扑鼻。用坭兴陶茶具泡茶味正香醇,茶水隔夜而色味不变,经久不用的空壶注入沸水仍有芳香茶味。用坭兴陶花器插花,花叶茂盛,色彩艳丽,经久不谢。

经过长期的发展,坭兴陶的品种已十分丰富,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对各种器型和各种功能的需求,但总的来说还是以茶具、咖啡具等饮具以及花盆、花瓶等装饰陈设用品为主,这些常用的器型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坭兴陶的特点。 

栗色兴陶坭兴陶的装饰纹样多采用传统的吉祥、喜庆题材,如双龙戏珠、龙凤呈祥、八仙祝寿、连升三级等。此外,诸如亭台楼阁、荒野逸景、历史神话方面的题材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题材与古朴的器型和典雅的色泽十分协调。

【材料三】北流陶瓷

北流制陶业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前的夏商之交,当时北河流域已经出现了制陶作坊。东汉时期,北流出现制陶民坊,制陶业成为北流有商业利润的产业。宋代是北流制瓷业的鼎盛时期,达到当时岭南乃至中国制瓷业的巅峰,出现了产品“施及外洋”的陶瓷窑群。

北宋中期,北流生产的闻名中外的影青瓷(青白瓷),青中显白,白中闪青,釉色透亮,光照见影,有“假玉”之称,是一种独具风格的瓷器。

如今,北流陶瓷以日用陶瓷为主,高档、中档和低档产品并存,有普通日用细瓷、高级拓(shí)瓷、高级细瓷三大类,包括中餐具、西餐具、茶具、咖啡具、航空瓷具、酒店瓷具、旅游礼品瓷具、艺术瓷具和微波餐具九大系列,共两万多个品种。陶瓷产品90%以上出口,销往世界五大洲,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日本、东盟、中东等86个国家和地区。北流日用陶瓷出口量占广西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0%以上,约占全国日用陶瓷出口量的7%。北流市是中国日用陶瓷四大产区和重要出口基地之一。2011年9月,北流市获得了“中国陶瓷名城”的称号。

《梅苑》校刊中还可以关注科技新闻。请搜集课外资料,推出“科技新闻”板块,带领同学们走进科学。

材料一

由天津滨海高新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天津基地制造总装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这意味着我国迈出了建立长期在轨、多人驻留空间站的关键一步,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据了解,天津滨海高新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天津基地制造总装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主要用于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起飞质量22.5吨,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

材料二

除外观庞大、硬件一流以外,空间站的“软件”部分——舱内布局,也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

“天和核心舱的密封舱内配置了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和锻炼区六个区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张昊表示,核心舱不仅能够保证每名航天员都有独立的睡眠环境和专用卫生间,而且在就餐区配置了微波炉、冰箱、饮水机、折叠桌等家居用品,还配置了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抗阻拉力器等健身器材,以满足航天员日常锻炼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高航天员工作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天和核心舱密封舱采用了情景照明技术和Wi-Fi通信技术,可轻松便捷地控制照明设备开关、查询站上物资存储情况。通过天地通信链路和视频通话设备,可实现空间站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和收发电子邮件。从饮食睡眠到医保锻炼,再到视频通话,核心舱这座“太空别墅”既舒适又便利。

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揭秘太空授课背后天地通信测控网

(邱晨辉)

①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天宫课堂”第二课的内容要从 400公里外的近地轨道传回地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背后离不开一条高效、稳定的通信传输“天路”。

②要想完成这场天地通话,需要空间站、天链中继卫星和地面站的通信系统共同参与。为实现天地互联互通、即时通话,中国电科专门研制了天地卫星通信系统,保证天地通信畅通无阻。

③具体来看,为了完成地面人员与航天员之间的语音、图像等信息传输任务,中国电科在陆海空天、国内外各测控站点布设了多型号统一测控系统.遥测系统,这些地面测控系统与中继卫星,共同织就了立体通信测控网。

④为实现高速率、大数据的传输,中国电科对卫星通信设备硬件及软件进行了升级改造,采用自主研制生产的大功率功放和高速调制解调器,大大提升了卫星通信传输能力,可满足载人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数据传输的要求。

⑤在搭建通信高速传输通道的同时,保障天地话音图像高质量传输也是重中之重。

⑥为了给地面传输清晰的画面,中国电科研制了多种天地图像编解码终端,可适应载人空间站多天员第.舱、多场景天地图像传输要求,实现语音、视频图像普知识的双向传递,让航天员和地面人员进行实时交互,为天地联通构建可视化平台。

⑦高速通信处理器是天地通信的“利器”之一,它在中国空间站与地球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鹊桥”,使得中国空间站上的图像、话音数据以及其他载荷用户数据,能实时、准确地在这个无形“桥梁”上通过,传送到地球。

⑧在“天宫课堂”的授课中,航天员老师们与地面的学生交流,离不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电子所研制的空间站话音处理器。该话音处理器能实现中国空间站舱内、舱间、天地、出舱,以及核心舱和神舟飞船之间的音频通话,天地间实时通话的时延在1秒以内。

⑨空间站话音处理器融合了低码速率和高保真从载人航两大音频通话核心需求。与9 年前的太空授课相比,在保证话音不失真的前提下,音频压缩程度提升了4倍,压缩方式扩展到5种,容量上实现了29路体现了中话音数据实时处理,既可以构建一对一的私聊环境,民孜孜以又能随心所欲地建立群聊。6000余万00以往,由于技术所限,天地通信只有一条“羊响,在一代肠小道”,而今,中国空间站和地面的通信却是一条实实在在的高速公路,图像、话音数据都是这条路上的车辆。

(摘自《中国青年报》,有删减)

材料二:      

“天宫课堂”为少年播散梦想种子

(张继)

①“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并直播,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二次太空授课,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三次进行太空授课。“天宫课堂”旨在传播科普知识,点燃梦想激情,激发爱国情怀。

②“天宫课堂”引领青少年进入科普殿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动力。从“天宫课堂'第一课,到第二课,每一堂课的内容都是一种精心安排,都极具针对性和趣味性。注重通过场景展示与实验演示,让广大青少年观察到各种实验中神奇现象,了解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开启他们心中那扇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从第一课的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液体表面张力等实验,到第二课的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通过演示与讲解,增强了广大青少年自身的科普知识,提升了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浓厚兴趣,

③“天宫课堂”激励青少年追梦逐梦前行。浩瀚星空,广衰苍穹,自古以来寄托着人类的科学憧憬从载人航天到奔月探火,从无人飞船到中国空间站,“神舟”“天和”“天问”“嫦娥”“夸父”,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每一步,承载着中国人探索深空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中国人挑战未知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航天梦。中国的首次太空授课,全国6000余万中小学生观看授课直播,产生巨大社会反响,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通过持续开展的“天宫课堂”,就是要让更多青少年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空间科学知识,激发他们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④“天宫课堂”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在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空间站里,开启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天宫课堂”,由我们自己的航天员进行丰富多彩的实验课,并开展天地通话,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12力和科技实力,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天宫课堂”本身就极具激励性和自豪感。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这是一种庆幸和幸福,这是一种骄傲和自豪。有幸聆听一堂堂“天宫课堂”,亲自体验和交流各种实验,这是一堂爱国主义公开课。爱国种子悄然播散心间,家国情怀油然而生。广大青少年要珍惜美好时光,把握时代机遇,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无论是在探索太空的梦想中,还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去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去写就自己的辉煌人生。

(摘自《四川在线·天府评论》,有删减)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向未来”项目小组开展“探索宇宙•仰望星空”综合性活动,整理了四份材料。

【材料一】

通过长期天文观测,到东汉中华先民已经提出了三种宇宙模型,分别是“宣夜说”“盖天说”和张衡支持的“浑天说”。三说之中,“宣夜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真空,日月众星都是“气”凝结而成。不过,对古代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理论过于虚幻,并且对天体运动没有太多指导作用,因而后世基本不传。对后世真正有影响,并且相互长期竞争的宇宙模型还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最早比较明确阐述“盖天说”理论的古籍是成书于西汉前期的《淮南子》,该书认为,地球是一个呈棋盘状扁平的正方形,上面有一个半球形、以垂直地面方向为轴旋转的太空,如同倒扣的碗,也就是所谓的“天圆地方”。按“盖天说”理论,天为“气”所托举,承载着日月星辰运动,由于天空在旋转,所以地面上的人们会看到星星从东向西运动。

然而“盖天说”模型对不少现象很难解释,首先就是为何不同季节昼夜时长会有差异,而且升起时的地平高度也会随季节变化而不同。西汉学者扬雄提出了一个更为尖锐的问题:在“盖天说”的模型中,均匀分布在黄道内二十八宿可见者应该较少,为何实际观测中是“见与不见等”,而且不论冬夏,都有“两宿十四星”可见,它们为何不随太阳在天空运行时间长短而变化?

对此,从《吕氏春秋》起,到西汉落下闳、鲜于妄人、耿寿昌至东汉张衡一派主张的“浑天说”有着更好解释,在张衡比较系统阐述“浑天说”理论的《浑天仪注》《灵宪》等文中讲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简要来说,“浑天说”将宇宙想象为一个包含地面的大天球,该天球以南北极为轴不停旋转,太阳和五大行星沿黄道运行,月亮沿白道运行,两者能转到地下。天球之中包含地面和水,就像鸡蛋壳包着蛋黄,天“乘气而立”,地“载水而浮”。由于地面能够在水面上沿垂直方向运动,因而太阳可以随季节变化在地平线上不同方位升起落下,在天空高度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浑天说”构想出一个独立于地平的宇宙天球,认为其运动“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按此说法,天球以南北极作为自转轴,与地平会产生夹角。如此一来,人们自然就会发现,在头顶以一定角度不断自旋的天球的轴心附近,必然有一片区域相对于观测者固定可见。这样,“浑天说”不仅解释了太阳轨道变化问题,还能精确地解释天体运动、北极高度和恒星可见性等问题。以此而言,张衡在当时科技条件之下阐述的“浑天说”不但相对接近实际,更是在地心说时代极为领先的理论,先于西方足足15个世纪。

(节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第5期,有删改)

【材料二】

太古时的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随着计量时间的需要产生,人们以一昼夜为一日,作为记录时日的基本单位;以月亮盈亏为一月,成为太阴历创立的基础;以一寒暑为一年,成为太阳历创立的基础。

中国殷商时期将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从甲子到癸亥,组成60个数的周期用以纪日,后来又用来纪年和纪月。战国时有黄帝历、颛顼历、夏历等“古六历”,皆以365又1/4日为一回归年,以29又499/940日为一朔望月,在19年中设7个闰月。公元前104年颁布的太初历是有完整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历法,后经修改,以三统历的形式保存在《汉书•律历志》中。中国古代历法绝大多数是阴阳合历。

(摘自《学习强国》)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源于商周,确立于秦汉,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补充历法。中国的先民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黄道一圈为360度,如果以春分时太阳在黄道所处的位置为黄道0度,每隔15度取一个点,恰好可以得到24个点。这24个点所在的位置,从理论上说,就是二十四节气的位置。每隔大约15天,太阳就转过15度(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转动了15度),就到了一个节气。

(整理自知乎网)

【材料四】

据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官方全球数据库显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一座射电望远镜,焦比达0.467,被誉为“中国天眼”。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口径、填充口径(即全口径均有反射面的)射电望远镜。

“中国天眼”建成后,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每天接收到的观测数据量达到30至40TB,发现的脉冲星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23年2月,“中国天眼”已发现的脉冲星总数达到740颗以上。近年来,“中国天眼”在快速射电暴起源与物理机制、中性氢宇宙研究、脉冲星搜寻与物理研究、脉冲星测时等方向持续产出成果,大大增加了人类有效探索的宇宙空间范围。

自2021年3月31日起,“天眼”面向全球开放,各国科学家均可提出申请,使用它开展观测和研究工作。

(整理自百度百科)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