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

【材料一】

据某电商平台数据,近两个月来“新中式”搜索量剧增,遍及服装美妆、家居装潢、奶茶餐饮等多个领域。而线下,穿着旗袍、马面裙的年轻人频现大街小巷;各大秀场上,新中式更是成了明星们的“战袍”。

到底什么是“新中式”?尽管没有明确定义,但“新”+“中式”,可从诸多例子中窥斑:羽绒服搭配马面裙是新中式服装,鲜奶现制中国茶是新中式茶饮,彩妆画出“国泰民安”范儿也是新中式妆容,还有火爆全网的新中式旅游……

为何“新中式”会受到年轻人如此追捧?就拿新中式服装为例。近年来,商家对传统元素不断设计改良、大胆创新,服装的品类、颜色等都不再局限于传统,样式大气好看、“百搭”各类场合,更有完善的产业链支撑产品持续创新。但必须认识到,新中式的风靡不只因其“新”得实用、“新”得好看,更因其足够“中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和

坚定选择。

(摘自《广州日报》2024年3月14日,有改动)

【材料二】

“新中式”旅游火起来,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纵观消费市场,打卡博物馆、观看赛龙舟、体验非遗、汉服妆造等受到热捧。据携程平台观测,目前“新中式”旅游的受众主要分两类。一类是“95后”“00后”“特种兵”,他们有文化自信,也有超强“行动力”。另一类是亲子家庭,“新中式”旅游成了精彩生动的“书本教育旅行”,父母期待在旅途中让孩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开阔孩子的眼界。

在一些城市,国潮演艺、文艺体验、非遗市集等,成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当今游客不仅是观赏者,更是参与者,旅游市场也要与时俱进,创新产品,以更富创新的体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今年端午,广东东莞、湖南汨罗等城市搜索热度大幅增长,这些小城能够出圈,得益于长期以来对民俗文化的重视。东莞借“龙舟之乡”,打造城市名片,推出全国最长的龙舟月活动;汨罗大力宣传“龙舟故里”文化品牌,发挥当地农业、体育资源优势,做好“龙舟+农业”“龙舟+体育”等文章。

“传统节日+旅游”受到民众欢迎,还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从中秋赏月到元宵游灯,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让旅游更具文化内涵和仪式感,契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同时,文旅产品的创新也为传统节日赋予新活力,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除了全国性传统佳节,地方性传统节日也有望发展成旅游富矿。比如,每年泼水节,云南都会成为万人狂欢的大舞台,推动文旅经济显著增长;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不仅是中外游客旅游观光的热点,也成为国内外客商开展经贸合作、进行友好交往的桥梁。各地以富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为抓手,打造出城市文旅新名片。

“新中式”旅游是激活旅游消费的新动力,各地都要紧贴需求,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旅游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摘自《经济日报》2024年6月8日,有改动)

【材料三】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

术,等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摘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材料四】

景点

简介

二十四史书院

根据国家级IP“二十四史”打造的东方书院

洪湖公园莲香湖

新中式园林,赏荷品茗,尽显传统韵味

锦绣中华

一步迈进历史,一日游遍中国

仙湖植物园

绿意盎然,赏花观鸟,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胜地

大鹏所城

明清两代中国海防的军事要塞

观澜山水田园

现代都市人的世外桃源

东门步行街

明清以来远近闻名的重要墟市

(1)、阅读以上材料,选出与材料信息相符的一项( )
A、“新中式”设计受到年轻人的热捧,是因其足够“中式”。 B、“新中式”旅游的受众是年轻人和亲子家庭,在旅游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家长的主要目的。 C、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因为其更具有仪式感,所以更有利于打造城市文旅新名片。 D、灿烂的中国文化是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的。
(2)、“新中式”是近两年的顶流热词。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什么是“新中式”。
(3)、阅读前三则材料,结合“新中式”旅游的火爆现象分析其受欢迎的原因。
(4)、深圳市举办“我是旅游城市推荐官”志愿者活动,结合以上探究,从材料四中任选一个景点,进行“新中式”旅游特色的创意设计,撰写一张“推荐卡”。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垃圾都去哪了?说说垃圾填埋的那些事儿

    ①在所有垃圾处理方式中,垃圾填埋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垃圾处理的最终程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流程处理垃圾,填埋都被作为最终处理手段。

    ②垃圾可以用填埋、焚烧、堆肥等方法处理,之所以说填埋是垃圾的最终处理手段,是因为焚烧、堆肥两种方式并不能处理掉所有的垃圾。例如:被焚烧的垃圾中可能包含无法燃烧的成分,如少量玻璃、金属,最终会产生灰渣;堆肥这种方式仅可以用来处理能被生物分解的有机物,骨骼等难以分解的部分也会形成残渣;另外还有很多垃圾本身就不可燃也难以被生物分解,如建筑垃圾。以上这些废物,最终都要用填埋来解决。

    ③自然衰减型填埋是垃圾填埋的方式之一,但因为不设防渗衬层和渗滤液收集管道系统,会对地下水造成极大污染。中科院通过监测北京垃圾填埋场得出结论:垃圾填埋场渗漏会污染地下水,导致水的硬度及氨氮、硝氮、铬和汞等元素含量超标,最终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例如,氮污染可以导致缺铁性血红蛋白症、婴儿畸形和癌症。因其会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自然衰减型填埋已逐渐不被采用。

    ④垃圾填埋并不是简单的填埋固体垃圾,而是需要用一整套复杂的系统来综合处理,因此,封闭型填埋已成为目前通行的填埋方式。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包括下列主要设施:防渗衬层系统、渗滤液导排系统、渗滤液处理设施、雨污分流系统、地下水导排系统、地下水检测设施、填埋气体导排系统、覆盖和封场系统。生活垃圾填埋场通过设置防渗衬层渗漏检测系统,以保证能及时发现防渗衬层发生渗滤液渗漏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污染控制措施。

    ⑤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在垃圾渗滤液处理方面,除了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外,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技术、新工艺也被用于渗滤液处理,如膜生化反应器、纳滤和树脂吸附等工艺。这些新工艺构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由膜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即MBR+NF组合技术)。与传统的生化水处理技术相比,这种新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易实现自动控制、运行管理简单等特点。

    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人们将会找到更适合的垃圾处理办法。

阅读下面实用性文本,完成各题。

“做笔记有用吗?”“如何做笔记呢?”近期,育才初三1班就“课堂笔记”话题展开了学习和讨论。

【材料一】

①“书写”并不只是手指的活动,而是运用全脑才能达成的一连串行动集合。换言之,笔记的书写过程,其实是生活中最方便的脑力锻炼。

②据医学博士米山解释,人们在写字时,要先从大脑内负责记忆的“边缘系统”中将文字取出,交给负责语言理解的“颞叶”做分析,接着再回到主司思维、决策与学习的“前额叶”,进行资讯判断与储存。储存在“前额叶”中的文字资讯,会再经由“大脑顶叶的运动中枢”接收,并随着运动神经下达的书写指令一同传给手指。而手指的动作,则由“小脑”负责控制。最后,写下的文字将会以图像方式,透过眼睛传回大脑中负责视觉处理的枕叶,并由“前额叶”在脑中与记忆交叉比对,确认所写的文字是否正确,再由手指进行修正。因此,善用纸笔书写,可以有效刺激脑部的活化。

③不过米山也提醒,人只有在思考时,才会引起头脑中的变化,所以单纯的抄写经书或听音打字这类行为,由于缺少自身有意识地思考,封印脑部活化的功效,还不如必须先理解他人言语,然后进行讯息分析、并依照本身需求进行摘要的笔记过程。“唯有一面思考一面书写的笔记术,才能真正锻炼脑力”,米山强调。

  ④或许有人会说,现在电脑如此普遍,何必强调纸笔记录?米山表示,比起电脑打字,纸笔书写无论是在抄写、图解或修改上,挥洒空间更大。更重要的是,笔记的书写是一套资讯分析与判断的流程。一个人唯有在完整理解所接收的资讯后,才能去芜存菁、抓住重点,明白自己“要记下些什么”。可以说,笔记不只是记录,更是一种价值判断。

⑤此外,做笔记还有助于“唤醒记忆”。米山表示,“想不起来”不等于遗忘,只是被收藏在脑海底层某个角落,而书写就像钩子一下,可以帮你把记忆拉扯出来。试想,你是否曾在写笔记的过程中,突然回想起自己曾看到过的某篇相关报道、或某本相关书籍。

(摘录自《其实你不会记笔记》)

【材料二】

①某种程度上可说,资讯记录只是笔记的结果,过程中所涉及的思考与联想,对于书写者的帮助更大。养成动手做笔记的习惯,不只强化记忆,还能增加对资讯的敏感度,让自己的构思与创造能力,更上一层楼。因此,从这个目的出发,你会发现记笔记最重要的并不是工 具、形式、模板、修辞、字数等外在形式,而是记录的内容是不是为自己而记,能不能为自己所用。实际上很多高手都是这样做的。著名经济学家何帆说,自己之所以读书快,不是认字速度快,而是心里只装着自己的问题,读书笔记也只记录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不会用什么特别的形式。

——语文 曹老师

②许多爱读书的人习惯于划线或摘录有启发的内容。这种方法方便、快捷,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大多数人容易忽略一个关键动作:自我提问。什么是自我提问?假设你看到一个材料,觉得不错,这时候你对它的感受是模糊的。此时此刻,你最该做的是自我提问,抓住时机问问自己:我为什么感觉不错?然后把答案记下来。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却能有效激发你的思考,增进你的理解。

——家长 孙阿姨

【材料三】

①费曼学习法,又称费曼技巧或费曼笔记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以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命名。费曼学习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复杂的概念或知识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要求学习者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转述。这种转述过程不仅帮助学习者消化并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检验学习的成果和发现不足之处,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基础。

②在进行费曼学习法时,学习者还可以借助图表、图像、实例等辅助工具来增强对知识的解释和理解。通过将知识拆解成易于理解的模块,学习者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关联,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同时,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和解释,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③费曼学习法的优势在于其强调“学结合教”的过程,通过将所学知识解释给他人,学习者需要将知识从抽象、复杂的层面转化为简单、易懂的语言,这对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过程。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ㅤㅤ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中和”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此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为贵”思想跨越千年时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ㅤㅤ拉开历史的(wéi mù),“和”字最早契刻在三千多年前的龟甲上,探究它的本义为乐器发出的和谐之音。春夏秋冬,万物消长 ,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和”的精神内涵越来越丰富。《尚书》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和”是关乎国家兴亡的政治德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事物多样化、多元化的统一,是多种事物A(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或相反相成的组合体。《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是情感恰如其分、有所节制地表达,是内心情感的和谐有序。

ㅤㅤ“礼之用,和为贵”,孔子及其弟子发展并继承了前人关于“和”的理论 , 明确、系统地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主张。

ㅤㅤ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追求,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融汇进奔流不息的民族血液中,镌刻在家国万代的文化基因里,绵延至今。了解了这种追求,才能理解中华民族为何在B(风云变幻/落英缤纷)的世界舞台上一直(yǎn yì)“和为贵”的“故事”。

现代文阅读

“飞絮季”将至,治理需坚持标本兼顾

①梨花淡白柳深青,____。

②春季是杨柳、悬铃木等树木繁殖的时节,随之而来的果毛飘絮给一些公众的生活带来影响, 这些树絮会飘到人的眼睛或鼻腔里,让身体产生不适。

③媒体调查显示,多地明显的果毛飘絮一般会持续约1个月,受天气等因素影响,今年南方地区“飞絮季”可能比去年提早10天左右。

④“飞絮季”将至,但是北京的市民今年应该会明显感到杨柳飞絮减少。北京的飞絮主要来自杨树、柳树的雌株。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北京市因地施策,有的放矢地开展杨柳飞絮精准治理,到“十三五”末杨柳飞絮将明显改善。

⑤“杨柳飞絮虽然对市民生活有一定影响,但杨柳树作为北京的乡土树种,在生态作用上有诸多优点,不能因为飞絮就否认它们巨大的生态贡献。”针对有些市民提出把产生飞絮的杨柳雌株砍掉的建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翔认为,一砍了之要不得。

⑥“杨柳树是增加北京城市绿量、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功臣。”张志翔说。

⑦研究表明,一株胸径20厘米的杨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72千克,释放氧气125千克,滞尘16千克:一株胸径20厘米的柳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81千克,释放氧气204千克,滞尘36千克。

⑧“毛白杨是我国的乡土树种,适应性强。树体高大、遮阳作用明显,同时还起到降尘、降噪等作用。”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康向阳说。

⑨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相关人士表示,飞絮治理是个长期过程,不要因为一时的飞絮问题,就对默默为北京生态做贡献的杨柳树产生偏见。

⑩不能“一砍了之”,那应该如何治理飞絮?

⑪“去年,飞絮治理的主要方式:一是疏枝,控制花絮数量:二是用高压水枪冲洗树冠,及时清理地面积絮:三是对老、残、病的杨柳树雌株逐步进行更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巡视员王小平说。其中,疏枝、冲洗树冠、清理地面,是“治标”;更换老化杨柳树是“治本”。

⑫北京飞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的高度硬化。“在自然环境下很多飞絮会被树下植被粘住,但水泥地、裸露地不会有这个效果,飞絮会翻滚成团,形成恼人的“二次飞絮”。王小平说。

⑬为了拖拽住飞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从2019年起启动裸露地专项治理,即在林下种植二月兰、板蓝根、苔草等乡土地被植物,覆盖住裸露的土壤,在美化环境、丰富林地生态系统的同时,预计会滞留两成到三成的飞絮。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材料一 这几日,家长圈掀起了一阵波澜:咋又新增课程哦? 这些东西还需要开课教吗?不会影响其他科目嘛? 要考吗?影不影响升学……

这一切都要从教育部近日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说起。该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 称“课程标准”),其中提到“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根据课程方案的规定,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 1 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

(摘自《秋季开学中小学新增“劳动课”,咋上?咋考?影响升学吗?》,有删改)

材料二 曾烙印于 80 后记忆中的劳动课,如今要再度出现在他们孩子的校园里。 “我们很少 让孩子下厨干活,他以后总不能天天汀外卖吧。”张凯星是合肥市南门小学一位六年级男生 的母亲,她希望设立固定长效的、具备文化氛围的劳动课堂,让孩子在劳动同时,学到课外知识和新思维。

“ 眼下的痛点是没有统一课程标准体系,缺少专业的老师、场所和环境设备。此外,每 所学校所处地域和学生成长背景不一样,如何形成自己的劳动特色值得探究。”合肥庆平希 望小学德育主任王俊关注到劳动课“ 怎么上,上什么” 的问题,他建议,固定开展集体活动、主题班会、双减特色课堂等活动,为劳动教育搭建载体。

“劳动课会不会成为家长的课? ”“谁来上? 在哪里上?怎么上? ”《中青报》记者注意到,讨论背后体现大家的普遍短感,也反映家长对安全性的担忧。合肥潜山路小学一位四年级学 生的母亲表示,很多家长连孩子自己烧开水都不放心。她建议在保证孩子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夏令营活动,让孩子接受包括做饭、洗衣服等一整套生活技能的劳动教育。

(摘自《劳动课学做饭引热议校本课程开发成呼吁焦点》,有删改)

材料三 劳动技能伴随一生,一生受用。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一些家 长逐渐忽略对孩子劳动技能的培养,只专注于知识学科学习,导致不少孩子养成“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 的习惯。能否掌握整理收纳、烹饪清洁等基本劳动技能,是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 独立的标准,更重要的是劳动有助于孩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标准》 中提到,让学生在劳动中“遵守规矩、讲究方法”“不怕脏不怕累”“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理解劳动最光荣最伟大” ……这些都是劳动对人健康成长的意义。

劳动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劳动除了解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以外,还能使处于高负荷状 态的心神得到调节和放松。劳动中往往融入了设计、审美、哲理等元素,让它们以更鲜活的 形式得以呈现,往往能安抚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灵感,更多劳动项目的引入意在丰富学生的技能,挖掘学生的兴趣。

劳动中充满着知识与智慧。很多技术的难题源自于日常生活劳动,其解决也可能受益于 劳动中蕴涵的知识。古今中外众多的发明创造中有很多是从日常劳动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 的。这充分说明劳动中充满着知识,劳动技能充满着智慧。将劳动作为独立课程,不仅是为 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为了有效辅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是为了将各门学科的学习转化为实操能力。

(摘自《人民来论: 感受劳动课带来的无限魅力》,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①“本届亚运会精彩绝伦、令人难忘,取得了空前成功。”2023年10月8日晚,第19届亚洲运动会在中国浙江省杭州市闭幕,亚奥理事会代理主席在闭幕式上做出这样的评价。过去16天,中国兑现承诺,为世界呈现了一届“中国特色、亚洲风采、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而世界也透过这场亚洲最高水平的赛事,对中国有了进一步观察与了解。

    ②“杭州亚运会是史上最好的一届亚运会,主办方为运动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供了热情接待。”这是亚奥理事会代理总干事的看法。在中方的精心组织下,杭州亚运会不仅参赛运动员数量、项目设置、总体规模均创历史新高,更是取得了亮眼成绩——15次刷新世界纪录,37次刷新亚洲纪录,170次刷新赛会纪录。45个参赛代表团中,有27个获得金牌,41个获得奖牌,代表团获奖数量为历届亚运会之最。

    ③这其中,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201金111银71铜,共383枚奖牌,取得亚运会参赛以来最好成绩。这些生动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世界也从中看到中国为亚洲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做出新贡献。

    ④更可贵的是,通过杭州亚运会的平台,不同国家的人们跨越地区、种族、文化的差异,结下深厚友谊。赛场上,中国拳击选手与朝鲜、印度两位选手热情相拥;48岁的乌兹别克斯坦体操名将赢得全场欢呼与掌声;爱上中国文化的外媒记者和各国运动员争相拥抱亚运会吉祥物“莲莲”……一个个温情画面再度证明,亚运会是竞技体育,更是友谊的桥梁。在当前国际形势混乱交织的背景下,杭州亚运会传递的和平、团结的信息尤为珍贵,世界也不难感受到中国为之做出的努力。

    ⑤亚运会期间,从运送体育器械的机器狗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赛场内外的高科技元素受到外媒高度关注。作为史上首届提出“智能”办赛理念的亚运会,杭州亚运会还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不断创新的现代化中国。

    ⑥亚运史上首个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首个数字点火仪式、首届“云上亚运”、首次实现移动支付互联……这一系列首创,让杭州亚运会成为有史以来数字化程度最高的亚运会之一。这也助力中国践行“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某通讯社提到,本届亚运会的绿色环保因素“非常值得肯定”。从清洁能源到节能建筑,绿色元素无处不在。而且,亚运会闭幕后,所有场馆都将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展,有些向市民开放,有些将成为青少年训练基地。亚奥理事会终身名誉魏副主席评价说,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亚奥理事会未来举办亚运会树立了基本标准。

    ⑦“心心相融,爱达未来”,杭州亚运会这一口号,反映了亚洲人民的共同心声。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体育是增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从开闭幕式充满东方美学的奇思妙想,到体现中国文化的各种亚运元素,再到设置武术、藤球、克柔术、围棋等亚洲特色项目,杭州亚运会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搭建了舞台,展示出中国的开放包容,表达了中国愿与亚洲各国共同发展、开放融通的愿望。

    ⑧相聚一团火,化作满天星。闭幕式上,亚运数字火炬人“弄潮儿”送给所有人一份特别的礼物——象征着亚运精神永远传承的“亚运星光数字纪念章”。16天时间很短,但亚运精神生生不息。而世界也将由此更好地感知中国、读懂中国。(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