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    管:钥匙 B、而无所,必有悖心      勤:勤奋 C、蹇叔之子师            与:参加 D、文王之所风雨也        辟:通“避”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师之所为,郑必知 B、使出师于东门 C、尔墓木拱矣 D、夏后皋墓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负责卜筮的官员,把晋文公出殡时棺材里发出的像牛叫的声音解释为君命大事,说明晋国已有作战准备,这和蹇叔对战事的分析是一致的。 B、秦穆公攻打郑国是缘于杞子从郑国派人传递回来的一个消息。这个杞子,应该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中“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的那个“杞子”。 C、秦穆公就攻打郑国的事去征求蹇叔的意见,说明穆公是信任蹇叔的。当他听完蹇叔的分析之后却谢绝了蹇叔的劝告,可见蹇叔的分析有违事理。 D、蹇叔不同意穆公偷袭郑国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是不合适的。因为长途行军,士兵会劳累不堪,战斗力也会下降。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乃不可乎?

②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大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近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二)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岂徒孔子知之,冉有亦知之,即季孙亦未尝不知之。探其意中所怀挟者而告之曰,吾恐在此不在彼,亦因其所惧者而惧之也。季孙之忧,自在萧墙,而其欲则在颛臾,知忧不在此而曰忧,是以为君子之所疾。

    (选自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七)

    (三)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褅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乾候。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

    (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徽》》

【注释】①金距:金属尖爪②褅:dì,古代祭名。③二人:古代舞制,天子八佾(舞时八人一行,谓之一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鲁本诸侯,礼当用六佾,今只能用二佾,其余四佾为季氏占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沫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哼哼,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顷,望见百雉遮世,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暑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 , 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尖物重得。邑中朱广文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逆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衰也。

居半月,冰寂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竭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 , 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 , 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释】①白下:南京的别称。②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 , 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

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 又不通时事,而与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 ,  遂发愤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 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困,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

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

(节选自韩愈《答窦秀才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所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今世皆曰“尊主安国者,必以仁义智能”,而不知卑主国者之必以仁义智能也。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知用民之法也。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然使郎中日闻道于郎门之外,以至于境内日见法,又非其难者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疑》)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望革近代之浇薄也。”黄门侍郎王珪对曰:“天下凋丧日久,陛下承其余弊,弘道移风,万代之福。但非贤不理,惟在得人。”太宗曰:“朕思贤之情,岂舍梦寐!”给事中杜正伦进曰:“世必有才,随时所用,岂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治乎?”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观百姓渐知廉耻,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武库甲仗,隋日远矣。”太宗曰:“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故也。宜识此心。”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节选自《贞观政要·仁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