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绍兴市建功中学教学共同体2023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质量调研试卷
【材料一】
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出征太空,让很多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燃起了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中国青年报社对2047名14-35岁青少年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图示如下:
【材料二】
“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呈现丰富、精彩的内容。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这次大空授课活动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设4个地面分课堂。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的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的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继续采用天地对话的方式进行。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西藏拉萨、新疆乌鲁木齐设2个地面分课堂。约45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生动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的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深入浅出地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展示了部分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了空间站的工作生活情况。
(选自新华社,有改动)
【材料三】
“传道授业天上来”,全球最有“高度”的“太空教师”在400千米天外的“最高讲台”,于浩瀚太空的“最高学府”将宇宙专属的科学魅力实时双向同步呈现在千万学子面前。“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天宫课堂”是最生动的科学课堂,把星辰大海带入孩子们的眼里、心里,燃起青少年心中的航天梦之火,激发青少年探索未知的奋进力量,中国航天、国家科技领域才能生生不息,不断进步。
“天宫课堂”闪耀着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志气、骨气、底气。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就富有想象力和探索精神。譬如“女娲补天”“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诸多神话,还有《嫦娥》《七夕》《水调歌头》等诸多辞赋,更有付诸实践的“万户火箭”“张衡浑天说”等,无不彰显着我们先人对太空的敬畏和向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今世界惊叹的伟大成就,如“东方红”号卫星、“神舟”系列飞船“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宫”遨游、“祝融”探火、“羲和”探日等。中国航天不断刷新高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中所承载的奋斗历程、所激发的壮志豪情,映射者我们一代代航天人拼搏进取,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铸就了载入我们精神谱系的“两弹一星”精神、“东风”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近年来,神舟飞天创造了“中国高度”,上海磁悬浮列车跑出了“中国速度”,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刷新了“中国深度”,中国天眼拓宽了“中国维度”,“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划出了“中国弧度”……这一件件大国重器展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加速度”,让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竞争力与日俱增。
“天宫课堂”饱含着“中国骄傲”,见证着中国航天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中国科技工作者自强不息的身影,更是中国科技自信和中国道路自信的体现。科学无止境,征途且漫漫。让我们仔细品味“天宫课堂”背后中国自信的精神密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吧!
【材料一】2022年3月,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布,当年9月秋季学期,单独设立的劳动课出现在了中小学生的课表里。
劳动教育必修课的独立设置,有利于发挥劳动课程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对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从四个途径实施劳动教育: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____、在课外校外活动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
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顾建军认为,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参与和支持,除了体现在劳动过程中的适时适当指导外,还在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观念。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
【材料二】为加强劳动教育,某校拟增设“种植”特色劳动课程。结合该课程,制定了学习方案。见下表。
学科 | 学科知识 | “学科+劳动”实践活动 | 可解决的种植实践问题 |
化学 | 酸和碱 | 测量种植园土地的酸碱度 | 确定能够种植的作物类型 |
生物 | 植物分类植株的生长 | 了解作物的基本特征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变化 | 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授粉、剪枝、间苗、除草 |
语文 | 应用文写作 | 撰写种植日志 | 总结种植经验 |
【材料三】2023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节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生农场,看到孩子们为西红柿、黄瓜等浇水、松土、除草、授粉,总书记说,很多知识和道理都来自劳动、来自生活。希望同学们从“学农”中感受到农作的艰辛和农民的不易,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爱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劳动,锤炼意志品质,增长学识才干,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陕北梁家河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同乡亲们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钢草、挑粪、拉煤……从而“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
(节选自“学习强国”2023年5月)
【材料四】1950年至今,我国先后召开过16次表彰大会,共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3.4万余人次。在2020年全国劳模表彰中,一线工人和企业技术人员占比已高达71.1%。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5月)
【材料一】
【材料二】
2020——2022年全国中小学生近视情况统计表
调查年份 | 小学生近视患病率 | 初中生近视患病率 | 高中生近视患病率 |
2020年 | 37.1% | 60.4% | 69.8% |
2021年 | 38.9% | 65% | 72.2% |
2022年 | 41% | 67% | 78% |
【材料三】
一方面,学校和老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制定使用规范等,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自我管理的内生动力。同时,积极使用各种互联网平台和应用程序进行教学组织与教学反馈,主动引导学生的碎片化学习并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化关注,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中“抢”回来。另一方面,家长应身体力行,既要做合理、适度使用智能手机的垂范者,也要在家庭教育中多陪伴、不缺位,做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与性格养成的良师益友。同时,广大App开发者和互联网平台也要以最大的责任心提供优质内容,让学习软件与程序更有趣、更有益。
(选自赵婀娜《用“教育思维”管好校园手机》,《人民日报》,有删改)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