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5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题

【文本一】

走进宋代名迹《千里江山图》

①朱唇、远山眉、山峰发髻、青绿长裙…...央视虎年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青绿”一出场,从社交媒体到微信朋友圈,都迅速被刷屏。而“舞绘”的渊源来自宋代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

②《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染天染水,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它是宋代至长的画卷,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我国山水画美学巅峰之作,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不仅是“近千年来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更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国家一级文物,是地地道道的国宝级画卷,一曲锦绣山河的颂唱。

③《千里江山图》还是北宋版的“航拍中国”,采用大型长卷式构图,以游走观看山水的方式表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将视觉移动过程中的连续画面统一在想象的空间中,描绘了千山万壑、江河交错的壮丽河山。

④全画景物丰富,布置严整有序。依据构图的变化,可以将画面大致分为6个部分,几个部分之间以水面、游船、沙渚、桥梁相衔接。每一帧随意截取都是极美的,连碧绿澄澈的水波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⑤在艺术上,《千里江山图》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⑥首先是其空前的长度,且长得完整和谐统一。中国古代画家普遍喜欢长卷,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长近5.3米,《富春山居图》现存两段相加约为6.9米,而《千里江山图》达到了11.9米,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长的画卷之一

⑦作为真正的绘画艺术作品,《千里江山图》解决了山水长卷的布局。既言“千里江山”,画面自然必须开阔,整幅画构图景象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像一首交响乐。七组群山长短不一、疏密有致。画面里有连绵大气的江河交错、烟波浩渺,也有水车、渔村、寺观、农舍、酒馆、书院等细节。如果把画面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

⑧其次是其青绿艺术的运用,在解决宫廷山水画设色问题的同时,建立了“丰亨豫大”的审美意识。

⑨《千里江山图》赋予了青绿山水一种清秀的贵气。

⑩作为代表皇家气质且是皇帝本人亲自指点的作品,《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无疑是“不惜成本”。这幅画所用的绢价值不菲,而青绿颜料更是十分昂贵。这也是为什么设色山水的诞生早于水墨山水,但唐代后期逐渐让位于后者的原因。

⑪《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的巅峰,溥光曾经评价其“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它让青绿设色这种绘画表达方式成熟且固定下来,后世更发展为金碧山水。水墨固然是中国艺术、中国气质的瑰宝,但青绿则是大自然的本真颜色,更有一种清丽灵秀。虽然青绿山水不如水墨山水那样润泽有韵、境在形外,但直到今天依然得到传承并受到人们喜爱。

【文本二】

《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

①这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后半段的高潮——“入画”。明月朗照,18岁的白衣少年挥毫赋彩,行云流水间“青绿”一步步由暗至明,盛放于眼前。行至最后一笔,画作终成,少年热泪盈眶仰天大笑,随即转身,留下一个孤寂的背影,一幅千古名画——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②“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希孟的独白体现出《只此青绿》的又一层深意——《千里江山图》千年不褪的色彩,由无数劳动者匠心创造,又经一代代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们接续守护。正是这样一群人,最终凝成了这独具一格的青绿,共同构成了层峦叠嶂、更具厚重深意的“千里江山”。

③除了表现希孟、展卷人和“青绿”,《只此青绿》还以大量篇幅着墨于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正是“无名无款”手艺人穷其一生、工于一事的精耕细作,希孟才得以自在挥毫,成就千古名画。

④全剧结尾处,一轮明月朗照千年,希孟与展卷人在画卷两端四目相对、远隔时空惺惺相惜,这是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只此青绿,又不止青绿;是青绿山水画卷,也是情景交融的人文画卷一见画,见人,见故事,见精神。”《只此青绿》是为《千里江山图》而作,也是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而作。

(作者:赖睿,有删改)

(1)、下列对两个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本一第③段主要介绍《千里江山图》长卷式构图的特点。 B、文本一第⑥段画横线句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C、文本一第⑩段介绍设色山水的诞生早于水墨山水,但唐代后期逐渐让位于后者的主要原因是所用的绢价值不菲。 D、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不仅表现希孟、展卷人和“青绿”,还以小量篇幅着墨于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 E、“只此青绿”意为《千里江山图》无名无款,只此一卷;千年不褪的色彩,由无数劳动者和一代代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们接续守护,最终凝成了这独具一格的青绿。
(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写作思路。
(3)、两个文本都涉及到《千里江山图》和《只此青绿》,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百合》,回答后面小题

百合

    ①百合,是一种从古到今都受人喜爱的世界名花。它原产于中国,鳞叶呈长椭圆形,顶端尖,基部较宽,微波状,向内卷曲。表面白色或淡黄色,光滑半透明,质硬而脆,无气味,味微苦。后人因其鳞茎由许多白色鳞片层环抱而成,状如莲花,因而取“百年好合”之意命名。

    ②百合由野生变成人工栽培已有悠久历史。在公元4世纪时,人们认为百合只有食用和药用的功能。百合的营养价值丰富,它不但含有蛋白质,脂肪、还原糖、淀粉,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还含有一些特殊的营养成分。这些成分综合作用于人体,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滋补之功,而且还对秋季气候干燥而引起的多种季节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中医上讲鲜百合具有养心安神、镇咳祛痰、滋阴润肺的功效,对病后虚弱的人非常有益。

    ③及至南北朝时代,梁宣帝发现百合花很值得观赏,他曾诗云:“接叶有多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柳。”赞美它具有超凡脱俗,矜持含蓄的气质。至宋代,种植百合花的人更多。大诗人陆游也利用窗前的土丘种上百合花。他也咏曰:“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

    ④随着时代的进步,欧美园艺专家通过杂交育种途径去创造新的品种。经过近半个世纪后,终于选育出一批统称为“金百合”的新花。其特色是打破了中国百合全是一茎一朵、单纯白色的现状,变成一茎多朵,且花色更多,既有金黄、橙红和淡紫,又有彩斑、条纹等其他图案颜色。例如,由荷兰人改良的“卷丹”,花色橙红,每枝能开花七八朵,比美国人培育的“火黄”色彩更鲜艳,花朵更繁多。另外,与中国百合相比,有些金百合品种更具特色,不但花色多样,而且还蕴含香味,最适宜做厅堂的插花,使人们欣赏起来。不禁生发出“夜深香满屋,疑是酒醒时”的感觉。

(综合“百度百科”资料而成,选文有改动)

阅读《新的发电形式》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①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非常关心的两件大事。目前,大部分国家的电力生产以利用矿物燃料的火力发电为主。但是,用这种方式发电,效率很低,大量的热能被浪费掉,并且还带来严重的硫污染和热污染。于是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他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被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嚣、微型发电机等供电。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紫禁城的色彩之美

    从故宫古建筑群整体角度出发,不同方位的建筑屋顶使用不同的颜色。故宫在东、西、南、北、中各方位对应的屋顶,其色彩布置各有特点。

    中,即中心、中间、中轴,是最重要的方位。故宫内最重要的建筑都布置在中轴线上。中对应的色彩是黄色,代表着皇权。《周易》里有“天玄而地黄”的说法,土地是国家的象征,因而又用黄色来代表皇帝的权力。故宫古建筑中,大部分尤其是位于中轴线的重要建筑,屋顶的瓦都是黄色的。

    东,是太阳升起的方向。从功能上讲,故宫东部区域的建筑群主要是皇子们生活的地方,屋顶瓦面颜色以绿色为主。绿色象征着春天,万物能更加茁壮成长。皇帝将皇子居所安排在这里,寓意皇子们犹如草木萌发,生机无限。

    西,是太阳落山的方向。故宫西区主要是皇太后、后妃们生活的地方,其屋顶瓦面颜色为金黄色。金黄色让人联想到“金秋”,万物有丰硕的成果。对于皇太后而言,一生圆满,可安度晚年;对于妃子们而言,则寓意着希望她们能多为皇帝生儿育女,结出生命的果实,以利于皇家子孙繁茂、多子多福。

    南,对应的颜色为红色,代表着夏天,有红火、炽热之意,亦有防护、守卫之意。故宫南面的建筑主要指午门,其屋顶瓦面为黄色,但是其承台的颜色为红色。高高的承台表面饰以红色,既显得威严庄重,又衬托了午门城楼的雄伟高大。

    北,代表冬天的方向,在五行中属水,有“收纳、灭火”之意。故宫北侧屋顶瓦面是黑色。故宫北门——神武门的值房瓦面颜色就为黑色。故宫的古建筑都是以木结构为主,容易着火。皇帝通过在北方设置黑色的屋顶,来希望紫禁城内的建筑不发生火灾。

    5个方位的古建筑与5种色彩的巧妙对应,体现了故宫区域功能规划的文化内涵,亦展现出古建筑整体的色彩之美。

    颜色的变化也运用于故宫的单体建筑上,不同部位采用的色彩不同,突出的主题也不同。以太和门为例。太和门的瓦面是黄色,寓意建筑为皇帝所专用。屋檐(主要是梁材与斗拱)是青绿色。由于屋檐往外挑出,因而在梁材下部及斗拱部位会出现阴影,青绿色在阴影中显得轻盈而又遥远,体现了建筑的阴柔之美,亦显示建筑空间内部的高深与宽阔。柱架和墙体为红色,体现阳刚之气和护卫之意。台基和栏板是白色,突出了建筑本身的高贵、地面则是灰色的。灰色正好足够低调,置身于各种色调之中,并与之融合,形成了很好的补色效果。

    蓝天黄瓦、绿檐红柱、白台基灰地面,各种色彩巧妙对比运用,给人以雄伟、壮丽的整体感。同时,故宫古建筑群一些部位巧妙地使用了色彩互补方法,满足人体视觉平衡。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小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   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程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执对城市文化很感兴趣,收集整理了许多资料。

材料一:

保护城市文化,我们的精神家园才不会荒芜;保留城市记忆,人类文明才不会迷航。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时,特地来到了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他在讲话中提到,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保存城市的记忆,方能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在全球不少地方,昔日的街区、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逐渐为千篇一律的新面孔所取代。早在 20世纪80年代,一位英国学者就提醒,现在全世界的城市建设都面临一个共同危险,我们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尊重中国文化,尊重城市原有特色。的确,中国的文化传统弥足珍贵,不应被肤浅的标准、流俗的风格淹没。

在当前中国地毯式的城市建设改造中,记忆,这个并不特别的词汇越来越执着地冒出来,提醒着我们遗忘和丢弃的“罪过”。许多人会问,城市难道不是愈新、愈方便、愈现代愈好吗?为什么需要记忆?难道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记忆,就让我们的城市破破烂烂地堆在那里吗?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城市也一样,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这些丰富而独特的过程全部默默保存在它巨大的肌体里。城市对于我们,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的。

城市最大的物质遗产便是一座座建筑,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等。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不同的城市所具有的不同的历史人文特征。

由于城市的不断改造与扩大,再加上一些不可抗的灾难性变故,可以说,记忆与忘却总是如影相随,城市本身不可能有自觉的记忆,它需要我们去主动地保护。保护城市的记忆,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旅游资源或是什么“风貌景观”,更是要见证城市生命从无到有,不断成长的历程,使其独特的地域气质与丰富的人文情感可触、可感。城市的保护,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或群体的怀旧情绪,也不是简简单单留下几个孤立的“风貌建筑”,更不会随手把许多极其珍贵的记忆大片抹去。这样的“保护”,留下来的恐怕只是残缺的记忆碎片。

(整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抽样调查)

问题:你认为现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选项

比例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本太高

23.97%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12.51%

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

52.7%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不健全

10.82%

(摘自网络,有删改)

材料三:

A:西关的大街小巷中,牌坊文化有自己的保留与延续。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荔湾区逢源街为传承传统文化、造岭南牌坊群,建造了多个形式各异的牌坊,成为广州建造牌坊最多的一条街道。这些牌坊按材质分为石牌坊、砖牌纺和木牌坊等,既传承传统牌坊的架构,又融入西关建筑元素,勾勒出西关的地方特色。

B:针对牌坊的保护,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老师杨宏烈建议,可将有文物价值的牌坊移动到一些固定的场所。如博物馆、公园、纪念馆等,离开交通主干道,既可以保存,又能观赏:若牌坊所处的位置比较有特色,也可以结合周边的环境进行整片的保护,如搭配亭子、材楼等;若有一些并不具有文物价值但具有标识性或其他作用的牌坊,则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

(《摘自《信息时报》,有删改)

材料四:

在漳州古城街区,漳州古牌坊与漳州文庙被同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牌坊有四个,分别是尚书探花坊、三世宰贰坊、勇杜简易坊、闽越雄声坊,分别由津州历史名人林士幸、蒋孟育、蓝理、许风所立,建筑形式均采用传统的石仿木结构,与周边街道一同被集中保护,保留着唐宋以来较完整的街市格局。

(摘自网络,有删改)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小题。

自小就对海洋充满好奇的张明,参加了学校“我爱深蓝”研究性学习小组,经常与同伴们一起研究探讨。“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被写进了二十大报告,张明和同伴们深受鼓舞,动手整理了一组有关近年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方面的材料。

材料一:

2021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数据表

指标

海洋产业生产总值

部分主要海洋产业

海洋渔业

海洋油气业

海洋生物医药业

海洋电力业

海洋船舶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

滨海旅游业

总量
(亿元)

34050

5297

1618

494

329

1264

7466

15297

增速(%)

10.0

4.5

6.4

18.7

30.5

7.7

10.3

12.8

(摘编自《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材料二:

①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于2023年3月26日在广东珠海举行启航仪式,前往文昌海域进行海上安装和调试。

②浮式风电平台是一种可在水中漂浮并捕捉风能发电的装备,通过在浮体内部注水压载,实现在水中漂浮并保持平衡状态,以克服海水对风机基础的晃动作用。“海油观澜号”是我国第一个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的浮式风电平台。

③随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风电整机装备生产国,产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形成了完整的具有领先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风电产业链和供应链。不断推陈出新的大型机组,让海上风电这一清洁能源的造价大幅下降,推动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超过300万千瓦,持续保持世界第一。

(整理自2023年3月26日央视新闻网)

材料三:

①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28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探索二号”科考船携“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一系列海试任务,并成功地在海底布设大深度原位科学实验站,将实现深海长周期无人科考。

②原位科学实验站是近年来由我国提出的一种新型深海装备技术体系,它以深海基站为核心,可携带多种无人潜水器,并可接入化学/生物实验室等平台,在深海原位开展系列科学探测和科学实验。据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俊介绍,与从海底取样后拿到陆地实验室检测的传统海洋调查方式相比,在深海原位进行科学实验,可以避免因环境变化导致的样本数据损坏或缺失。

③此次布设的原位科学实验站配置了兆瓦时级锂电能源系统,在能量密度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可支撑原位科学实验站在海底连续工作半年以上。后续,该原位科学实验站还将接入更多智能化无人实验、探测及信息传输系统,实现深海长周期无人科考。

整理自2022年12月19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①近日,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在长江口水域成功实施整体打捞。专家称,长江口二号古船“背负”着中国近代经济贸易史、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史和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史料,将是近代上海作为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珍贵历史见证。

②对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海上贸易、国际交往等历史的研究挖掘,需要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研究,更需要水下文物实物的例证。对水下文物的探测离不开多波束探测声呐系统、旁侧声呐、海洋磁力仪等先进科学设备的帮助,也正是这些先进仪器,使我国水下文物考古摆脱了“大海捞针”式工作。如今的水下沉船考古,可以依托精准的海洋探测技术和先进的载人潜水设备等展开,实现水下考古由浅海向深海的迈进。

(整理自陈城《科技赋能人类对文明的探索》)

材料五:

①2017年至2021年,每年全年监测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稳中向好。2021年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②2017年-2021年全国近岸海域各类海水水质面积比例表(单位:%)

年份

优良水质(一类、二类水质)

三类水质

四类水质

劣四类水质

2021年

81.3

5.2

3.9

9.6

2020年

77.4

7.7

5.5

9.4

2019年

76.6

7.0

4.7

11.7

2018年

71.3

8.8

6.4

13.5

2017年

67.8

10.1

6.5

15.6

(摘编自《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7-2021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