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新野县2024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终质量评估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紫藤萝瀑布

宗璞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⑩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⑪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982年5月6日

(1)、作者不仅描写了眼前的紫藤萝,还回忆起过去的紫藤萝。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从开头“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面的语句在写法上的妙处。 

①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从修辞的角度)

②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如何理解紫色的瀑布“流向人的心底”?)

(3)、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经历,谈谈你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 
(4)、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①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②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上前一看,一个轮胎瘪了。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正当大人无解时,这个孩子上前说:“没事,你使劲用脚踹它。”司机半信半疑,大家顾不了许多,一顿乱脚。奇迹出现,轮胎渐渐饱满。人们齐问:“这是怎么回事?”孩子慢慢道来:“这款车的车胎被扎后有自充气功能,只要用脚踹踹就行,还可延长行驶很多公里,确保你能开到维修地点。”父亲大奇,“你怎么知道?”“家里不是订有《汽车族》杂志吗?没事闲看来的。”这是阅读的作用。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

       ③要问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其实不如先问一下为什么要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正如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龟背等等,不读书也会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狭隘、孤独、浮躁、虚荣、骄傲、多疑、胆怯等等,生活得不阳光、不自信、不幸福。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收获。它决定着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情趣。这是从人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

       ④如果你不只是为“美食”,又从阅读而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背得美文200篇,不会作文也会“搬”。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搬什么?搬来救兵,充实自己的文章。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的积木式训练。作文虽不能全篇集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启蒙,是积累,是钥匙,是开关。那个十多岁男孩如果对汽车一直阅读研究下去,也许会成为汽车发明家、汽车大王,正如伽利略、达尔文、歌德小时就开始对物理、生物、文学的阅读。

       ⑤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克服军营的枯燥冷寂,提高士气,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战争打赢了,这些图书功劳不小。一个战士,配发枪支、罐头的同时还配发图书,这再次说明,不管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

       ⑥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为了健康那一半的生命

(作者:梁衡  本文有改动)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一日的春光

冰心

       ①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②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的远引了。

       ③天下事都是如此——

       ④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⑤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⑥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⑦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⑧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⑨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⑩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⑾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⑿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⒀春在眼前了!

       ⒁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⒂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⒃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⒄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⒅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⒆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 青春从何处来?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⑥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⑦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 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 他从木梯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她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⑨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 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⑩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他知青苔的生存环境。

⑪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 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来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⑫我是江南人,深爱着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意由她而生。青苔的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春光总是被那些摇曳的芦草占尽,她却自有一番风情。

⑬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⑭她们总是那个恬静的俏模样,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一点点,一丛丛,哧哧地笑着. 

⑮此时,如果你没有见青苔,一定是遗憾的;没有青苔的世界,也是寂寞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道网红作业题

廖玉群

①艾米粒最喜欢高老师布置的作业了。

②高老师是艾米粒的班主任,教语文,他布置的作业和别的老师不一样。什么手工作业 啦,品德作业啦,甚至还有自拍作业啦等等,奇奇怪怪。每次作业,像玩儿一样有趣,而且,每次玩儿的内容和玩法都不一样的呀。

③艾米粒妈妈的看法可不一样。用艾米粒妈妈的话来说,那是奇葩作业。那些对提高考 试成绩没有帮助的作业,有什么用呢?艾米粒不想让妈妈看自己的作业,可妈妈每次都非要看不可。

④这天下课后,大家都在等着高老师布置作业。

⑤高老师这次没发本子,也没发卷子,他站在讲台上,把大家扫视了一遍后,对大家说:“这次的作业,说简单也不简单,说复杂也不复杂。回到家后,你们用阿拉伯数字数一亿颗米。”

⑥高老师的话刚说完,教室里立刻叽叽喳喳地吵起来,A.教室的屋顶都快被掀翻了。

⑦高老师让大家安静下来。

⑧老师啊,那不是被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那道网红作业吗?你怎么……那是艾米粒的心 里话,艾米粒很想跟老师反映,但她不敢举手。艾米粒平时是个斯斯文文的乖女孩,深受老 师的喜爱。提这样的意见,老师会不会不喜欢呢?艾米粒这么想着立刻坐直,把话咽在肚子里。

⑨今天文山山病假没来,他要是来呀,准会跟高老师争得面红耳赤。而高老师呢,总是笑眯眯地用一种冷幽默进行有力地回击。

⑩没有文山山起头,大家也都不说什么了。总不可能说要老师不布置作业或者换作业题吧。

⑪再说啦,高老师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叫人捉摸不透,谁知道他这次又使出什么怪招呢!还是先思考尝试再说吧。

⑫高老师见大家都不说什么,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说:“这道作业题被网络炒得沸沸 扬扬,我先不做任何评价。我今天布置作业,是想让你们每个人亲自体验一下再说话。注意,实践才能出真知的哦。”

⑬回到家里,艾米粒的妈妈一听说老师没发本子试卷,还叫大家做那些奇葩作业,眼睛立即瞪圆了:“什么?你们老师干什么活儿,布置这样的作业?”

⑭艾米粒是个听话的孩子,她心里有想法,也没反驳妈妈的话。吃过饭后,艾米粒开始 数米粒,结果嘛,你可想而知,哪里能数得完,就是全家齐上阵也数不完。眼皮直打架,艾米粒只好去睡觉了。

⑮第二天,高老师站在讲台上,笑眯眯地对大家说:“现在我开始检查昨天的作业了。 注意,我要的可不是答案。这世上很多问题是没有答案的,等着我们去思考探索。我只想了解你们完成这道作业的过程。”

⑯教室里又是叽叽喳喳一片,每个人的答案都是千差万别的。一阵接一阵的笑声,B.都快把教室的天花板掀翻了。

⑰高老师最后说:“现在,赶紧趁热打铁,把你们完成这道网红作业的体验和想法写下 来,写成一篇作文,我们可不能人云亦云。别忘了,高老师是教语文的。语文老师布置数学作业,昨天怎么没一个同学提意见呢?奇怪了!”

⑱ “哈哈,就知道高老师出怪招!”艾米粒想。

⑲ “嘿嘿,有趣!”文山山大声地说。

⑳还不知道大家这次都写出什么千奇百怪的作文呢。很多同学笑过后都开始提笔了:“沙沙,沙沙……”艾米粒赶紧拿起笔,加入这快乐的大合奏中。

㉑班级准备把上文创作成课本剧参加校园艺术节,有以下任务,请你尝试完成。

(摘自《小小说选刊》)

四季不仅有秀美的景色,还有温暖的故事。班级开展四季美文共读活动,请阅读文章,体悟情感。

春天的节奏

康健

    ①北京的春天,总是从容不迫地带着自己的节奏,农历二月、三月、四月,一步步走来,顾盼生辉。

    ②早春二月,春意初露。我路过公园的土坡旁,发现有亮眼的小花在悄然绽放,一点、几点,一小片、一大片……就像是一张张调皮孩子的灿烂笑脸,天真无邪又肆无忌惮地挑逗你,似乎都能听见花丛中传来的咯咯笑声。

    ③看远处,朝阳的柳树梢上,已有一抹亮色的鹅黄点染,像是高悬的米黄酒旗,又像是万千流苏迎风摆动,提醒人们春意已闹上枝头。北方的柳树多高大伟岸,看似粗粝豪放一些,却也呈现出潇洒妩媚的面相。柳色鹅黄新绿,也是春来的播报。

    ④仲春三月,春意开始浩荡。草色一天比一天绿,也一天比一天深。因中的花木由爆蕾而发华,而生新叶,而成花海、成绿阵。所有这些,都不用等上多少天,变化好像就是瞬息之间的事,稍不留神便会错过。

    ⑤才几天不见,草地新绿已是无边蔓延,明亮晃人眼。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通体新鲜闪亮,是努力生长的样子。而抬眼远望,几片小树林集体着了春衫。最惹眼的是春阳照耀之下,一树树的新叶也一天天长大不少,发出油亮而柔和的光泽。而各种花儿这时候已次第盛开,红的桃花,白的梨花、杏花、海棠花,还有各种粉的不知名字的什么花,一树树,一丛丛,高高低低盛开,各自乐此不疲。园中湖泊和池塘都是水清见底,倒映着周围的绿树杂花,居然还有偶尔几声零星的虫鸣,呈现出一种宁静幽远之美。林间、花丛,河边、路上,有各色各样好看的小鸟落下、飞起、掠过,三五成群,啾啾啊,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很热烈的样子。

    ⑥四月春深,已至暮春。绿色的规模和程度都大大地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所有的空间乃至所有的空白都被绿色充满。满坑满谷的绿意足够盛大,在地上膨胀溢出,还想往天上去。于是,看到那些遍地铺陈、漫无际涯的绿意真的就飞上天了。一树一树成排连片,腿脚扎进绿色的海洋,挺拔的腰身向空中延伸,拔挂茂盛的绿叶连天蔽日。暮春是春之盛,此时的春天,是青春勃发、是风华正茂,热情迸发,活力彰显。

    ⑦春意最浓,花事也最盛,大地就是一座大花园。这个时候,有花开,也有花落,一茬接着一茬。这边厢,花开正欢;那边厢,落英缤纷。花有花期,不过,大可不必伤春,在当下尚是脉脉温情,在前方更有炎人的热情,新陈代谢更加频繁,生命也会加速成长。

    ⑧也该说说雨了。春雨贵如油,是对春雨的夸贊,也透露出人们对春雨的期盼之情。悠闲的人在春燥时盼春雨,是为了让春雨滋润心田,给生活添加诗意;四季忙碌的农人在春耕时也盼春雨,是为了让春雨滋润禾苗,给一年好收成打下基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经过雨水洗染的大地,花木扶疏,草色新绿,水汽氟氲于天地之间,不外是浓浓的春天的气息。

    ⑨人们在春天之初做出各种计划,播种希望的种子,心心念念全是向着前方和未来。一年又一年,人们盼春、迎春、惜春,是因为春天总是激励着一整年的奋斗与创造。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11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