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困难

2011年湖北省孝感市中考语文试卷

短文评改。

洗脸

    曾记得,小时候的我最讨厌洗脸,尤其是冬天。通常的情景是:妈妈劝,爸爸吼,我在哭。每当这时,爷爷总是跑过来,心疼地替我抹泪珠,然后哄着我说:“乖孙子才不是不洗脸哩。让爷爷帮你洗,爷爷就用两个手指洗,不会疼的。”看着爷爷晃动的那两个手指,我就会乖乖走到脸盆前让爷爷帮我洗,然后一边笑一边说:“爷爷,真的不疼哩。”自此以后,爷爷就负责帮我洗脸。

    爷爷喜欢抽烟,也习惯了用手指把烟卷夹在中间。可有一次,爷爷给我洗脸时,我忽然说:“爷爷,你的手指烟味好难闻,真呛人!”但从那以后,我似乎再也没有闻到爷爷手指上的烟味。后来才发现,爷爷在每次给我洗脸前都用香皂把手搓上好几遍,每搓一遍,就把手指放在鼻子下闻一闻,然后才冲着我抱歉地说:“没办法,这烟跟了爷爷一辈子,是戒不了了﹣﹣每天多洗几遍就好了。”

    那时候,爷爷似乎有个习惯,隔不到一星期,就要剪一次手指甲。由于左手不会给右手剪,只好求助奶奶帮忙,剪时总能听到他嚷嚷:“剪短点,太长了,再短些……”看到这儿,我就会在旁边咯咯地笑:“还剪呢,再剪就剪到肉了。爷爷可真爱美呦!”

    渐渐的,我长大了。长大的我,再也不用爷爷给我洗脸了。然而,爷爷依然抽烟,依然常洗手,依然勤剪指甲。

    有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爷爷弯着腰小心翼翼地给我洗脸。我仰着头说:“爷爷,你洗脸真的不疼哩!”

(1)、先就本文的选材,再自选一个角度分别进行美点评析。
(2)、白璧也有微瑕,文中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请提出修改意见。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题目。
                                                                                                                            那夜,那对盲人夫妻
        ①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悲怆的声音一点点变得平和,变得快乐。因为一声稚嫩的喝彩。
        ②那是乡下的冬天,乡下的冬天远比城市的冬天漫长。常有盲人来到村子,为村人唱戏。他们多为夫妻,两人一组,带着胡琴和另外一些简单的乐器。大多时候村里唱戏会很晚。在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那是村里人难得的节日。
        ③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粗糙的表演,而是他们走路时的样子。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男人将演奏用的胡琴横过来,握住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胡琴的后瑞,小心翼翼地跟着自己的男人,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在狭窄的村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面前永远是无边的黑夜。雨后,路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水洼,男人走进去,停下,说,水。女人就笑了,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然后换一个方向,继续走。换不换都一样,到处都是水洼。在初冬,男人的脚,总是湿的。
        ④那对夫妻在村里演了两场,地点在村委大院,两张椅子就是他们的舞台。村人或坐或站,聊着天,抽着烟,跺着脚,打着呵欠,一晚上就过去了。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的本身。
        ⑤要演最后一场时,变了天。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刺进骨头。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村长说要不明天再演吧?男人说明天还得去别的村。村长说要不这场就取消吧?男人说,说好三场的。村长说就算取消了,钱也是你们的,不会要回来。男人说没有这样的道理。村长撇撇嘴,不说话了。夫妻俩在大院里摆上椅子,坐定,拉起胡琴,唱了起来。他们的声音在寒风中颤抖。
        ⑥加上我,总共才三四名观众。我对戏没有丝毫兴趣,我只想看他们离开时,会不会被冰的水洼滑倒。天越来越冷,村长终于熬不住了。他关掉村委大院的电灯,悄悄离开。那时整个大院除了我,只剩下一对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唱戏的盲人夫妻。
        ⑦我离他们很近,月光下他们的表情一点一点变得悲伤。然后,连那声音都悲伤起来。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唯一的一盏灯已经熄灭,可是我肯定他们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呢?也许会吧,因为我一直默默地站着,没有弄出任何一点声音。
        ⑧我在等待演出结束。可是他们的演出远比想象中漫长。每唱完一曲,女人就会站起来,报下一个曲目,鞠一躬,然后坐下,接着唱。男人的胡琴响起,女人投入地变换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掺进一种悲怆的调子。他们的认真和耐心让我烦躁。
        ⑨我跑回了家。我想即使我吃掉两个红薯再回来,他们也不会唱完。我果真在家里吃掉两个红薯,又烤了一会儿炉子,然后再一次回到村委大院。果然,他们还在唱。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可是我发现,这时的男人已经泪流满面。
        ⑩我突然叫了一声“好”。我的叫好并不是喝彩,那完全是无知孩子顽劣的游戏。我把手里的板凳在冻硬的地上磕出清脆的响声。我努力制造着噪音,只为他们能够早些离开,然后,为我表演那种可笑和笨拙的走路姿势。
        ⑪两个人同时愣了愣,好像他们不相信仍然有人在听他们唱戏。男人飞快地擦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无疑,他们的快乐,来自于我不断制造出来的噪音,来自于我那顽劣的喝彩,以及我这个唯一的观众。
        ⑫他们终于离开,带着少得可怜的行李。一把胡琴横过来,男人握着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得很稳。男人停下来说,冰。女人就笑了。她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
        ⑬多年后我常常回想起那个夜晚。我不知道那夜,那对盲人夫妻,都想了些什么。只希望,我那声稚嫩的喝彩,能够让他们在永远的黑暗中,感受到一丝丝的阳光。
        ⑭尽管,我承认,那并非我的初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汤小小

       ①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他们的谈话。

       ②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③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④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50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挺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⑤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⑥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⑦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蔓延。

       ⑧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⑨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⑩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企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⑪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⑫那是一位80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⑬看着别人投去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⑭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

       ⑮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⑯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⑰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抑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⑱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选自2015年21期《小品文选刊》)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摔喙拔羽,涅槃重生

    鹰是空中的霸主,它们翱翔于蓝天和白云之间,凭错强大的俯冲惯性加上锋利的鹰爪,经常能够捕获超过自身体重数倍的猎物。同时鹰也是高贵的猎手,宁愿饿死也不会去啃食动物的尸体,只有活的动物才是它们捕猎的目标。全世界各大洲都有鹰的分布,鹰是顽强精神的代表,泰山压顶不弯腰,惊涛骇浪不低头。正是这种精神,鹰在许多国家都有着国鸟的地位,更是频繁出现在国旗和国徽当中!

    传说老鹰的一生要活到70岁才会寿终正寝,但是在它们活到40岁的时候需要经历一次生命中最坎坷的一道难关,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鹰的重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另外30年的寿命。

    经过40年的风雨,老鹰的喙已经变得又长又弯曲,爪子也开始老化变得又钝又软,带着这样的工具去捕猎,就算猎物站在那里让你抓,也拿猎物没有办法。身上的羽毛也变成了浓厚的外衣,已经无法轻松飞翔了,这样的老鹰已经逐渐失去了获得食物的能力。

    为了避免死亡,重新获得新生。高贵的老鹰会弄断自己的喙,拔掉自己的爪子,然后历经五个月的忍饥挨饿来重新获得新生,高傲的空中霸主不需要任何的施舍,整个过程它都会找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悄悄进行,在这五个月的时间里无论是灵魂还是肉体都会经历生与死的考验。

    直到劫难完成,它又会展翅高飞,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再次展现出它曾经的王者之风,常言到:孤鹰不褪羽,哪能再高飞!蛟龙不脱皮,何以上青天!

    老鹰的秉性和韧性让人敬佩,正是有了这种品格,老鹰也是许多国家和部落的精神代表和图腾。虽然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这种事情的存在,但是老鹰的人生像极了我们人类,都说人生如单鹰,老鹰前半生40年的辉煌会在失去能力的一刹那化为泡影,成为过去式。然而历经5个月的痛苦折磨,涅槃重生,老鹰可以获得30年的时间再创以前的辉煌,王者归来谁敢争锋!

    因此老鹰的重生是很值得人们敬佩和学习的,人类的平均寿命为75岁,和老鹰只相差五岁,同样的当人们到达40岁的时候,也面临和老鹰相同的处境;上有老下有小,年轻时候敢为天下先的锐气早已不在,曾经的梦想与激情已经在岁月的打磨下消失殆尽,此时你应该做的就是借鉴老鹰的重生,升华内心的灵魂来找到你的重生,重新找回当年激情万丈的你!

(选自网络,有删改)

在读美文·学写作的主题活动中,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摔喙拔羽,涅槃重生》这篇文章,并布置了下面两个任务,请你完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耐得住寂寞才会赢

王慧敏

    ①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了成就,就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却依然跟着凑热闹。

    ②多年前,看过一篇小说,题目和作者已记不清了,故事情节却难以忘怀:

    ③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年轻人在京郊的一个村子里插队。在那个年月,下乡知青干活很累,收了工大家都倒头大睡。他却在土炕上铺上“马粪纸”,画些花鸟鱼虫。这与那个时代的要求不符,有人就反映到了县里。谁知他因祸得福,县文化馆美术组正缺人,便把他调来“接受再教育”。

    ④他依然不知疲倦地画他的花鸟鱼虫。画室的窗玻璃被大风刮碎,他用破报纸一糊就是8年,从来没向别人说起过。涨工资时,全馆的人都在背后告状、搞小动作,他没有半点动静,果然工资就没有涨上,但他依然神态自若,跟没事的人一样。

    ⑤当别人都热衷于铺天盖地般“闹腾”时,他总是选择看家。看家时,他总是画着那两尾小鱼、几根水草、一串小气泡。他在文化馆就这样无声无息过了许多年,春夏秋冬,无穷往复,是痛是痒,没人理会。

    ⑥若干年后,真正的艺术再次被社会重视,市里搞起了美术展,人们在首次美术展上,竟看到他的三幅画,都是小金鱼吐泡泡。后来,他名扬全城……

    ⑦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能做的事非常有限。不少人往往耐不住寂寞,时常被潮流裹挟,看别人怎么着,也马上跟着模仿。一辈子几乎所有的热闹都要参与,任何时髦的事都不放过,到了暮年他会发现:这辈子其实一事无成!

    ⑧每个人由于出身的环境、天生的资质不一样,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擅长,所以,往一个门里挤,其实是作践自己。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看了杀鸡都头晕的文弱书生,看了几本武侠书就要统领千军万马去攻城拔寨,能成功吗?从政也是如此,连与周围几个同事的关系都搞得一塌糊涂,听到一点飞短流长就坐卧不宁,想当市长、省长,能行吗?同样,连“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水则资车,旱则资舟”这样的基本经济学原理都不懂,却幻想着纵横商海,不赔得精光才怪!

    ⑨新闻界的一位前辈,学养深厚,领悟力惊人,文章更写得别具一格。如果精研学术,一定会有所成。可到中年,却选择了仕途。记得他去世前我去探望他,老人一脸懊丧:“后面这20年走错了路!我是个书生,性子又腼,其实很不适合搞行政,做得很累,还有很多同志不满意。如果我一直做学问,兴许会给后人多留点东西……”

    ⑩人的一生,个人定位很重要。选准了方向,就需要耐得住寂寞,百折不回。只有这样,你才能集中精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了成就,对社会做出了贡献,从而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奶奶和枣树

刘文俊

①曾经,不明白为什么奶奶去世时,方圆几个村子的男男女女都去吊孝,黑压压几百上千人,其是那些白发如雪的老太太,拄着拐棍,一步一摇地坚持着要送到坟地。正如我好长时间不明白,为什么方圆十里只有我家里长一棵一搂粗的枣树。

②这是一棵马牙枣树。结的枣大的三指长,比男人的中指还粗。刚成熟的枣脆甜脆甜,吃到嘴里赛砂糖。

③枣树发芽最晚。柳树领头发芽,接着白杨树、榆树、桑树都发芽了,甚至桃树杏树都青枝绿叶,这棵枣树还光秃秃的,让人怀疑它是不是不能发芽了时,它才慢悠悠地在枝头憋出一点点的绿尖尖,然后慢吞吞地横着长出几片叶子。接着,小小的白花就在叶上开了。成百上千的小白花,让这棵古老的枣树白花花地成了风景。

④我家有三间坐北朝南的正房,还有三间门朝东的厢房。厢房南边是厕所和猪圈,门朝西是厨房。这棵枣树就长在厨房的南边,院子大门开在东南角,大门朝东,门前就是一片空地。这里是我们小时候玩老鹰抓小鸡、斗鸡的娱乐场。

⑤花谢了,落一地的白。奶奶天天扫了,堆到粪坑里沤成肥。当我们欣喜地发现小枣挂在枝头,奶奶却似未听到我们惊喜,拐着小脚忙着给我们做饭,给我们补烂了的裤子。那白发天天在院子里飘来飘去,好像从未飘出过门外。一直到农历六月,树上的枣快成型了,奶奶才把做针线活的场地挪到了大门以外。这时天很热,奶奶坐在出墙的枣树下面做活,大晌午坐在那里打盹。有小孩子靠近她时,她就会撵他们走。此时,我就觉得平时和气的奶奶有点儿不近人情了。

⑥农历八月初,枣熟了。有的全红了,有的半红半青。趁一天晌午,人们睡午觉了,奶奶叫爹妈和弟弟妹妹,把床单铺在门外的地上,然后,用竹竿绑着铁钩子,让爹钩着枣树枝,一阵摇晃。枣纷纷从树上掉下来,有的落在床单上,有的落到床单外面。枣落地后,跳起来,然后再弹几下,才安生地睡在地上和床单上。有的枣落地后摔碎了,有了摔裂口了。奶奶大声喊着让我们把枣拾到床单上,边捡边说你们先捡摔裂的吃。

⑦我们一只手拿着摔裂的枣吃着,一只手把完整的枣拾到床单上。脆甜脆甜的枣,嚼了后没有渣渣,几乎都化成了水似的。这时如果有外面的孩子来拾束,奶奶也不加干涉,让他们吃着还让装进口袋里。

⑧我说,奶,你看黑娃,吃着还装着,你也不管管。

⑨奶奶听见了只是笑了笑。

⑩当天,我们只把院墙外面的枣摇干净了。

⑪第二天或第三天吃过中午饭,奶奶把院子门关上,我们全家把院子里的枣摇干净。一树的枣能摇二百斤,这几天,我们拿枣当饭吃。我口袋里装满了枣,然后出门去,找小伙伴们玩,把枣分给他们。这时的我,成了小伙伴的中心。

⑫奶奶把枣装几袋,一袋装十来斤,送给姑舅姨们,然后让父亲把高粱秆编织成的箔搬出来,把枣放在箔上晒。圆润的枣在阳光下,慢慢皱了,变成了奶奶的脸。我进进出出,总在箔上抓一把吃。突然有一天,箔收拾起来了,我找遍了三间房和厢房,也没见枣的踪影。

⑬我问奶奶,那些枣呢,咋找不着了?

⑭奶奶笑着说,没有了,你也吃够了。

⑮那时屋里没有家具,除了粮食囤,还有个旧柜子,别处也没地方藏东西。虽不相信奶奶说没有了,但就是找不到。几天后,也就忘了枣的事。

⑯那时候,大队有卫生所,有位医生中西医都会。西医缺药,以中医为主。

⑰人们有了头疼脑热、小病小灾都去找他看病。他会先号号脉,再看看舌苔,再问问,咋不得劲了。然后,在纸上写几味中药说:先吃几副试试,但你得自己找药引。

⑱这天,我在外面玩饿了回家想吃块凉馍,进屋见邻村的一位中年妇女坐在院子里和奶奶拉家常。说了十几分钟话后,她才说:“七婶啊,娃他爹不得劲,在大队抓了中药,得要几个红枣当药引,只好找您来了。”

⑲奶奶问:“一服药得几个?”妇女说:“五个。”

⑳“几服药?”奶奶又问。

㉑“抓了六服。”那妇女回答。

㉒奶奶没再问啥,接过那妇女递过来的一条半旧毛巾,拐着小脚进到她屋里。我跟着奶奶进去。只见奶奶搬来家里一张短梯子靠在墙上,递给我那条毛巾说:“柱子,你上去,从那箔上拿三十个枣下来。”

㉓我听了奶奶的话,爬上梯子,扭头一看,高粱箔上堆着一堆晒干的枣。我不管不顾地先拿两颗塞进嘴里,这才一五一十地数了三十颗枣,用毛巾包了,又抓了一把枣,顺着梯子下来。

㉔妇女接过奶奶递过去的毛巾,千恩万谢地走了。

㉕那妇女走远了,我问奶奶,原来你把枣藏那么高,我说咋找不着呢?我就没抬头看高处。奶说,搁地上不中,老鼠太多了,防不住。

㉖“奶,你可真大方,一下就给她三十颗。”

㉗“柱子啊,这枣是治病的,是救人的。方圆十几里,就咱有枣树。不是不叫你们吃,只是怕你们吃光了,人家有病来找咱寻枣当药引,咱少吃点,能救命啊!娃们呀,你可记清了,行了善事,老天爷不会亏待咱们。”

(选自《今日文摘》)

重庆一中淮备在校园内建设一间巴赫微型博物馆。邀清您参与其中出谋划策。请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小溪巴赫

肖复兴

①巴赫(Bach)的德文意思是指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似乎这个德文的愿意一下子解读开巴赫的一切。

②说来很惭愧,因为见识的浅陋和闭塞,我听到的巴赫的第一支乐曲是《勃兰登堡协奏曲》,还只是其中的片段。但这支著名的乐曲,当时勃兰登堡对它根本不屑一顾,没让他的乐队演奏,而是将这支乐曲曲谱的手稿混同在其他曲谱中一起卖掉,一共才卖了36先令。可以说,如果没有1802年德国音乐学家福尔克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巴赫的传记,没有1829年门德尔松重新挖掘并亲自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恐怕巴赫的音乐到现在为止还只值36个先令。

③但这样说并不准确,如果没有福尔克,门德尔松,还会有别人将巴赫音乐的真实价值挖掘出来,告诉世人的。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再弱小只是潺潺的溪流,是不仅埋没不了的,而且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这确实是音乐独具的魅力,它同出土文物不一样,出土文物只能观看,追寻,钩稽,对比,它却能站立起来,用自己的声音塑造起形象来,抖落岁月覆盖在身上的一切仆仆风尘,让人们刮目相看。时间只会为它增值,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时间和醇厚的味道融为一生,互成正比。

④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

⑤我小溪,涓涓细流,就那样流着,流着,流淌了三百年,还在流着,这条小溪的生命力该有多么旺盛。在我们没有发现它的时候,其实它就是这样永不停止地流着,只不过那时被树荫掩映,被杂草覆盖,或在那高高的山顶,我们暂时看不见它罢了。

⑥大河可能会有一时的澎湃,浪涛卷起千堆雪。但大河也会有一时的冰封,断流,乃至干涸.小溪不会,小溪永远只是清清的,浅浅地流着,永远不会因为季节和外界的原因而冰封,断流,干涸.我们看不见它,并不是它不存在,而是因为我们眼睛的问题:近视,远视,弱视,色盲,白内障,瞎子,或只是俯视浪涛汹涌的大河,或只是愿意眺望飞流三千尺的瀑布,而根本没有注意到小溪的存在罢了。而小溪就在我们的身旁,很可能就在我们的脚下。它穿过碎石,草丛,隐没在丛林,山涧,行走在无人能达到连鸟都飞不到的地方。

⑦在险峻的悬崖上,它照样流淌;在偏僻的角落里,它照样流淌;在阳光月光的照耀下,它照样流淌;在风霜雨雪的袭击下,它照样流淌……小溪的水流量不会恣肆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但它让人感动是持久的,不会一曝十寒,不会繁枝容易纷纷落,不会无边落木萧萧下,而总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细小却清静地往前流淌着。它拥有这巴洛克特有的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它的美不在于体积而在于它渗透进永恒的心灵和岁月里,就像刻进树木内心的年轮里。它不是一杯烈酒,让你吞下去立刻就烟花般怒放,烈火般燃烧;它只是你的眼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珍珠项链般地挂在你的脖颈上,或悄悄地湿润着你的心房。

⑧有人说巴赫伟大,称巴赫为“音乐之父”,说在巴赫以后出现的伟大音乐家中,几乎没有一个没受过他的滋养。贝多芬,舒曼,利姆斯基-科萨科夫,雷格尔,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无数后代音乐家对巴赫的敬仰和崇拜,甚至专门创作出有关巴赫的主题音乐,以他们钟情的乐器的鸣奏,向巴赫呼唤,表示着对巴赫的敬意。

⑨伟大不见得都是巍巍乎,昂昂乎,如庙堂之器哉。伟大可以是高山,是江河,但伟大也可以是溪水。巴赫就是这样清澈的小溪水,当世事沧桑,春秋代序,高山夷为平地,江河顿失滔滔,大河更改河道,小溪却一如既往,依然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静静在流。

⑩这就够了,这就是小溪的伟大之处。

⑪在宁静如水的夜晚,巴赫的音乐,是孔雀石一样蓝色夜空下的尖顶教堂正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教堂旁不远的地方流淌着这样的小溪水,九曲回肠,常袖舒卷,蜿蜒地流着,流向夜的深处,溪水上面跳跃着教堂寂静而瘦长的影子,跳跃着月光银色的光点……

⑫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巴赫的音乐,是无边的原野,青草茂盛,野花芬芳,暖暖的地气在氤氲地袅袅上升,一群云一样飘逸的白羊,连接着遥远的地平线。从朦朦脓脓的地平线那里,流来了这样一弯清澈的小溪,溪水上面浮光耀金,却带来亲切的问候和梦一样轻轻的呼唤……

(逃自《我的有趣在无聊的日子里》,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