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广州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奶奶和枣树

刘文俊

①曾经,不明白为什么奶奶去世时,方圆几个村子的男男女女都去吊孝,黑压压几百上千人,其是那些白发如雪的老太太,拄着拐棍,一步一摇地坚持着要送到坟地。正如我好长时间不明白,为什么方圆十里只有我家里长一棵一搂粗的枣树。

②这是一棵马牙枣树。结的枣大的三指长,比男人的中指还粗。刚成熟的枣脆甜脆甜,吃到嘴里赛砂糖。

③枣树发芽最晚。柳树领头发芽,接着白杨树、榆树、桑树都发芽了,甚至桃树杏树都青枝绿叶,这棵枣树还光秃秃的,让人怀疑它是不是不能发芽了时,它才慢悠悠地在枝头憋出一点点的绿尖尖,然后慢吞吞地横着长出几片叶子。接着,小小的白花就在叶上开了。成百上千的小白花,让这棵古老的枣树白花花地成了风景。

④我家有三间坐北朝南的正房,还有三间门朝东的厢房。厢房南边是厕所和猪圈,门朝西是厨房。这棵枣树就长在厨房的南边,院子大门开在东南角,大门朝东,门前就是一片空地。这里是我们小时候玩老鹰抓小鸡、斗鸡的娱乐场。

⑤花谢了,落一地的白。奶奶天天扫了,堆到粪坑里沤成肥。当我们欣喜地发现小枣挂在枝头,奶奶却似未听到我们惊喜,拐着小脚忙着给我们做饭,给我们补烂了的裤子。那白发天天在院子里飘来飘去,好像从未飘出过门外。一直到农历六月,树上的枣快成型了,奶奶才把做针线活的场地挪到了大门以外。这时天很热,奶奶坐在出墙的枣树下面做活,大晌午坐在那里打盹。有小孩子靠近她时,她就会撵他们走。此时,我就觉得平时和气的奶奶有点儿不近人情了。

⑥农历八月初,枣熟了。有的全红了,有的半红半青。趁一天晌午,人们睡午觉了,奶奶叫爹妈和弟弟妹妹,把床单铺在门外的地上,然后,用竹竿绑着铁钩子,让爹钩着枣树枝,一阵摇晃。枣纷纷从树上掉下来,有的落在床单上,有的落到床单外面。枣落地后,跳起来,然后再弹几下,才安生地睡在地上和床单上。有的枣落地后摔碎了,有了摔裂口了。奶奶大声喊着让我们把枣拾到床单上,边捡边说你们先捡摔裂的吃。

⑦我们一只手拿着摔裂的枣吃着,一只手把完整的枣拾到床单上。脆甜脆甜的枣,嚼了后没有渣渣,几乎都化成了水似的。这时如果有外面的孩子来拾束,奶奶也不加干涉,让他们吃着还让装进口袋里。

⑧我说,奶,你看黑娃,吃着还装着,你也不管管。

⑨奶奶听见了只是笑了笑。

⑩当天,我们只把院墙外面的枣摇干净了。

⑪第二天或第三天吃过中午饭,奶奶把院子门关上,我们全家把院子里的枣摇干净。一树的枣能摇二百斤,这几天,我们拿枣当饭吃。我口袋里装满了枣,然后出门去,找小伙伴们玩,把枣分给他们。这时的我,成了小伙伴的中心。

⑫奶奶把枣装几袋,一袋装十来斤,送给姑舅姨们,然后让父亲把高粱秆编织成的箔搬出来,把枣放在箔上晒。圆润的枣在阳光下,慢慢皱了,变成了奶奶的脸。我进进出出,总在箔上抓一把吃。突然有一天,箔收拾起来了,我找遍了三间房和厢房,也没见枣的踪影。

⑬我问奶奶,那些枣呢,咋找不着了?

⑭奶奶笑着说,没有了,你也吃够了。

⑮那时屋里没有家具,除了粮食囤,还有个旧柜子,别处也没地方藏东西。虽不相信奶奶说没有了,但就是找不到。几天后,也就忘了枣的事。

⑯那时候,大队有卫生所,有位医生中西医都会。西医缺药,以中医为主。

⑰人们有了头疼脑热、小病小灾都去找他看病。他会先号号脉,再看看舌苔,再问问,咋不得劲了。然后,在纸上写几味中药说:先吃几副试试,但你得自己找药引。

⑱这天,我在外面玩饿了回家想吃块凉馍,进屋见邻村的一位中年妇女坐在院子里和奶奶拉家常。说了十几分钟话后,她才说:“七婶啊,娃他爹不得劲,在大队抓了中药,得要几个红枣当药引,只好找您来了。”

⑲奶奶问:“一服药得几个?”妇女说:“五个。”

⑳“几服药?”奶奶又问。

㉑“抓了六服。”那妇女回答。

㉒奶奶没再问啥,接过那妇女递过来的一条半旧毛巾,拐着小脚进到她屋里。我跟着奶奶进去。只见奶奶搬来家里一张短梯子靠在墙上,递给我那条毛巾说:“柱子,你上去,从那箔上拿三十个枣下来。”

㉓我听了奶奶的话,爬上梯子,扭头一看,高粱箔上堆着一堆晒干的枣。我不管不顾地先拿两颗塞进嘴里,这才一五一十地数了三十颗枣,用毛巾包了,又抓了一把枣,顺着梯子下来。

㉔妇女接过奶奶递过去的毛巾,千恩万谢地走了。

㉕那妇女走远了,我问奶奶,原来你把枣藏那么高,我说咋找不着呢?我就没抬头看高处。奶说,搁地上不中,老鼠太多了,防不住。

㉖“奶,你可真大方,一下就给她三十颗。”

㉗“柱子啊,这枣是治病的,是救人的。方圆十几里,就咱有枣树。不是不叫你们吃,只是怕你们吃光了,人家有病来找咱寻枣当药引,咱少吃点,能救命啊!娃们呀,你可记清了,行了善事,老天爷不会亏待咱们。”

(选自《今日文摘》)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①段设置悬念,暗示了这棵唯一仅存的枣树是不平凡的,吸引读者的兴趣。 B、全文记叙了枣树与奶奶的故事,以枣树为线索,贯穿全文的脉络,使文章层次清晰。 C、奶奶让我捡摔裂的枣吃,却把好的枣子收藏起来慷慨赠与他人,说明她不疼爱孙子。 D、奶奶总是在院子里做活,直到农历六月才挪到大门以外,这跟墙外成型的枣有关联。
(2)、请结合语段赏析下列句子。

①它才慢悠悠地在枝头憋出一点点的绿尖尖,然后慢吞吞地横着长出几片叶子。

②圆润的枣在阳光下,慢慢皱了,变成了奶奶的脸。

(3)、在划横线两个句子中,奶奶的行为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

A.第⑤段有小孩子靠近她时,她就会撵他们走开。

B.第⑦段这时如果有外面的孩子来拾枣,奶奶也不加干涉,让他们吃着还让装进口袋里。

(4)、奶奶说:“行了善事,老天爷不会亏待咱们。”请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一盏油灯

      生日这一天,我又点燃了这盏灯,一盏极普通又极不普通的小油灯。

      一个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盖上加放着一块乾隆年间的长钱,一根鸡肠线从钱眼中穿过,在通往钱眼处的肠线上包了一块用空的牙膏皮,粗细与线眼相宜,在瓶里添上煤油或柴油,灯就可以点燃了。

      随着摇曳的灯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之中。

      30年前,5岁的我随当教师的母亲住在山区一个小学校里。这里山清水秀,但很贫瘠,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用自制的洋油灯。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们便点燃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暗淡的光环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汇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

      尚不谙世,我便开始学着做油灯,但总也做不好,还弄得满手油墨污垢。钟情和好奇驱使我悄悄拿了临窗口坐着的那位小姐姐的油灯,倒掉瓶里几近枯竭的油,用一块塑料布包好,藏在贴身的背心里。

      夜深了,妈妈批改完作业,在昏暗的油灯下做油灯。我问妈妈,是给三儿做的吗?妈妈说,你还小,我是给班上的女学生巧巧做的,她的油灯不知被哪个淘气鬼拿去了,哭得好伤心。

      我的心咯噔一下,手不由自主地捏住了那盏不属于我的油灯。

      当妈妈看见我用渗着汗水的小手摸出那盏油灯时,一向慈祥的脸上显露出一丝令我陌生的表情,右手也随即高高举起。但妈妈的手并没有落下来,她可能已从我滑落的泪珠中看到了悔恨和委屈,看到了我本善良。

      清晨,妈妈叫醒我,送给我这盏属于我的小油灯,并嘱咐我后来才渐渐明白的几句话。妈妈说,有了灯,就没有了黑暗,没有了恐惧;有了灯,就不会走错道儿,干错事儿。

      17岁那年我投笔从戎到塞外,临行前我带着亲人的嘱托,油灯伴我上路,伴我远行。在那风沙肆虐的北疆,油灯与我相厮守,为我驱散寒冷,消除寂寞,打发无聊。

      在提干不久,我又奉命到了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猫耳洞里油灯骤然亮起,毒蛇、蝎子、山蚂蟥便仓皇逃离。油灯为我驱走死亡的阴影,伴我凯旋。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

      我曾涉足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我丢不下那盏与我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小油灯。我愿用躯体作瓶,血液作油,筋骨作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


阅读《懒,是天生的?》,完成下列各题。

懒,是天生的?

    ①我们总会碰到一些懒汉干什么都说“懒得动”,学者近日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或为懒汉们找到了开脱理由。

    ② ‚2013年4月,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弗兰克·布思教授等人,通过选种培育方式,培育出一批极度活跃和极度懒惰的实验鼠。

    ③研究人员将跑动最多的26只实验鼠选为一组以培育勤奋的实验鼠,将跑动最少的26只实验鼠放到一处以培育懒惰的实验鼠。通过多次重复这个过程,研究人员培育出了第10代最勤奋和最懒惰的实验鼠,最勤奋实验鼠的跑动要比最懒惰实验鼠多10倍。

    ④这样看来,懒爸爸、懒妈妈生出的鼠宝宝只能越来越懒。那么,人类懒惰与否也是天生的吗?

    ⑤近日,学者的研究指出,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有一名为SLC35D3的基因,它可以产生一种蛋白质,而蛋白质在人脑多巴胺系统中发挥一个关键的信号作用,从而影响其懒惰与否。

    ⑥调节的结果如何呢?研究者首先在老鼠身上找到了答案。研究者选择性地刺激懒老鼠们的多巴胺受体,当药物发挥作用后,老鼠开始变得活跃起来,体重也开始降低。

    ⑦接下来,科学家们开始将研究对象变成人。他们在400名中国超重患者中进行了代谢综合征筛查,发现其中两人存在这种罕见的“懒汉”基因突变。虽然大约每200人中只有1人可能具有这些“罕见的”基因突变,但全世界罹患代谢综合征的人数非常巨大。可能受益于多巴胺受体药物治疗的患者人数能达到几百万。

    ⑧这项发现标志着人们对肥胖的态度有可能发生改变。对抗肥胖的一个老处方是管住嘴迈开腿,但基因问题导致一些胖人不愿动。今后将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来适应个体独特的基因组成。

    ⑨早在2004年,美国全国卫生中心一个研究小组就已经宣布,他们通过暂时抑制一个与学习奖励机制有关的基因表达,将一群天性懒惰的猴子转变成工作狂。看来,研究者至少早已在人类近亲猴子身上找到懒猴变工作狂的秘方。

    ⑩科学家或许真有本事将同样的技术应用于人类,只是这种去除奖励需求的药物是否会遭到劳工组织的抗议,就不得而知了。

(选自《晶报》2014年2月23日刊,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儿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窨,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是个商业码头,虽然算个市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所以卖葫芦的店铺纵使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

    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

    “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一位客人来看望他做木匠的爸爸,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是呀,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向他那边看了一眼。

    “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客人说。

    “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

    听见这样的话,清兵卫偷偷地发笑。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看——他不知道马琴是什么人——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一)

    ①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②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峰,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它小野兽。山谷中常有鹞鹰盘旋。

    ③寂静的群山没有一点阴影,太阳正热得凶。“把三弦子在手里。”老瞎子喊,在山间震起回声。“抓在手里呢。”小瞎子回答。

    ④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缠在腰间的粗布小褂已经被汗水酒湿了一大片。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⑤“这地方咱们好像来过。”小瞎子侧耳听着四周的动静。

    ⑥“可你的心思总不在学艺上。你这小子心太野。老人的话你从来不着耳朵听。”

    ⑦“咱们准是来过这儿。”

    ⑧“别打岔!你那三弦子弹得还差着远呢。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

    ⑨“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您师父我师爷说的。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我听您说过一千遍了。”

    ⑩“你不信?”

(二)

    ⑪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是冬天。没有声息,也没有生气,空旷而沉寂。老瞎子蹒跚地爬上野羊岭,庙院中衰草瑟瑟,窜出一只狐狸,仓惶逃远。

    ⑫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老瞎子的心弦断了,有一端空无所系了。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他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但他得去找他的徒弟,他知道那孩子目前的心境。

    ⑬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老瞎子知道怎么对徒弟说了。

    ⑭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小瞎子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捡了些柴,打起一堆火。小陆子渐渐有了哭声。小瞎子哭了几天几夜,老瞎子就那么一声不吃地守候着。火头和哭声惊动了野兔子、山鸡、野羊、狐狸和鹞鹰…

    ⑮终于小瞎子说话了:“干嘛咱们都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回答。终于小瞎子又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

    ⑯雪停了。铅灰色的天空中,太阳像一面闪光的小镜子。鹞鹰在平稳地滑翔。

    ⑰“那就弹你的琴弦,”老瞎子说,“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

    ⑱“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如梦方醒。

    ⑲“记住,得真正是弹断的才成。”

    ⑳“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挣扎着起来,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㉑“一千二?”

    ㉒“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㉓“怎么是一千二,师父?”

    ㉔“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㉕偏僻荒凉,群山不断。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免、狐狸、或者其它小野兽。山谷中鹞鹰在盘旋。

    ㉖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自《史铁生作品选》,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遇见白玉兰

赵克红

①没想到,短短几天时间,白玉兰竟开得这么热烈和奔放!

②那天下午,我外出回家,途经小区花园,忽见一树晶莹洁白的玉兰花,兀自吐露着优雅的芬芳。那树玉兰花,如冰雪雕饰而成,让我沉郁一冬的心情瞬间明朗起来。

③玉兰花又名望春花。每年惊垫,小区里、街道边、公园中,一树树玉兰花舒展花蕾,在离地面数米的高空熙熙攘攘地绽放,它花色如玉、凝脂停云,尽情拥抱着春天的阳光,将那些曾经的艰难曲折,化作欣喜和感动。

④玉兰是一种落叶乔木,也称木兰,花先放,叶后至。雨水前后,每次途经玉兰树下,我总会抬头打量一下这棵玉兰树,它昂首挺立在众多矮小的植物中,初看和其他树木没什么区别,光秃秃的枝干伸展向上。仔细观察,你会惊喜地发现,它的枝上已冒出毛茸茸的芽,那微微突起的芽是花芽,跟树枝颜色非常接近,若不仔细留意是不易发现的。

⑤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玉兰树可谓一日三变、幻化惊人。先是花芽孕育成苞,片片花瓣,层层相裹,不过婴孩嫩指般大小。忽然一天,花苞儿伸伸腰,一副刚睡醒的样子,它们缓缓睁开眼,接连伸出手臂,倏然爆棚似的炸开。白色的花瓣铺展开来,空中萦绕着丝丝缕缕的花香。

⑥多少次,我凝视如绢似纱、如锦如缎的白玉兰,那在枝叶间若隐若现的白玉兰飘散的花香是不用你靠近去闻的。“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蓦然想起宋代曹组的《卜算子·兰》里的这句词来,玉兰花香清淡幽远,不必刻意招揽,不会曲意逢迎,颇有君子之风,文人雅士、词人骚客莫不愿与玉兰为邻。屈原就曾以木兰明志,写下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

⑦白玉兰的美,美在花姿,硕大的花朵、片片花蕊直立向上,朵朵花,在料峭的春风中摇曳生姿;美在花色,如池塘的白莲,洁白而温润;美在花香,它清幽淡雅,轻唤淡淡馨香,眼前鼻尖尘埃尽净。美在独特的气质,群芳谱上,没有任何一种花能像白玉兰这样既有一种冰清玉洁的高冷,又有一份绚烂喧闹的热情。而我认为,玉兰花还美在它独自绽放的孤勇,它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强烈和震撼的,往往不经意间,给你带来一份惊喜和感动。它不同于梅花的冷艳、桃花的妖娆,更不同于牡丹的雍容华贵。它开在料峭的早春,卓尔不群,尽显风流,有着几分凛然的傲气。

⑧玉兰花的花期是短暂的。花谢了,那一片片花瓣,若春燕剪翼,从枝头从容落下,轻盈又厚重,带着一份完成人间使命的释然。我小心地绕过花瓣的空隙来到树下,生怕一不小心踩疼了它们。我知道,凋谢的花瓣,也是有灵魂有知觉的。恰在此时,一片玉兰的花瓣落在我的身边,我弯腰捡起这瓣落花,放在手心仔细端详,那微微卷曲的花瓣,茎脉间,分明还有汁液在流淌,但它却主动辞别枝头,没有一丝凄成与卷恋,我不由得对玉兰花生出几分敬意来。

⑨我爱白玉兰,爱它独自灿烂的孤勇,还有悄无声息魂归泥土时的那份从容。

(选自《散文选刊》2024年第6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年关

进腊月门的小北风脾气见长,一天比一天厉害。老陈如同经了霜冻的老白菜,一天比一天发蔫。自从老伴前年去世后,他害怕过年了。

老伴在时,儿子闺女还回家过年。看着影儿,听到声儿,心里也舒坦。两个孩子从小就惧他,像老鼠见猫。他对闺女不待见,总觉得替别人家养了媳妇,怎么算都是亏了;稀罕儿子却不对脾气,俩人见面就吵。不管怎么吵,他还是疼儿子——没黑没白地土里刨、水里捞,挣来的钱都拿去培养儿子了。

争气的儿子给他脸上贴了金,却忙得没时间回来看他,经常寄回一些食品和用品。他见人就显摆:看看这贵重东西,多好啊!都是我那当官的儿子孝敬老子的。

去年,他早早给儿子闺女打电话,让他们早点回家过年,年货都预备好了。年三十那天,两个孩子都没露面。儿子进山扶贫做第一书记,忙得没时间回家,过年忙着帮村民做直播卖囤积的山货;闺女说,过年忙着卖菜生意,等过了十五再回。

他怕村里人笑话他是空巢老人。一个人坐了最慢的火车,晃晃悠悠来到儿子的城市。他没有走出候车室,蒙头盖脸窝在冰凉的椅子上,一个人啃冷馒头,躺到初五才踏上回村的路。望着城市喧嚣的烟火,他想到了野地里遗留的候鸟,身体里流窜着冬天的风。临走前,他买了满满一兜子糖果,大街上都是亲热团聚的老老小小,迎着风的他直想淌眼泪。

回到村里,老陈一脸张灯结彩,逢人就散烟、发糖,喜气洋洋地说,在儿子家过的年,天天大鱼大肉都吃腻了。城里人放的礼炮那个好看呦,欢天喜地闹腾个没完呀。村里人都夸他养了个好儿子,这让他憋屈的心敞亮起来。

今年,老陈提前两个月给儿女打电话预约过年。儿子声音嘶哑,说了句“爸,我在山里忙工作呢,到时再说啊”,电话断了。他气得直骂:不孝子,不就当个小官吗,脾气长得还上天啦,老子话都不听了?

闺女拖着哭腔说:爸,年关忙啊,过了初十再抓个时候回去,多补一些钱给爸。他气得火冒三丈——我不差钱啊,都给我回来!

年三十这天。他把屋子烧得暖烘烘的,把老伴的照片擦得亮亮的,盼着两个孩子能回家过年。一个月前,他又下了最后通牒,命令儿子必须回家过年,告诉闺女,卖菜的钱别计较,爸都补给你。

日头过了中天。一趟趟闯进北风里的老陈,连儿子闺女的影儿都没瞅见。他压住火,打儿子手机老不在服务区,给儿媳打过去,软了声音说:我说啊,你们都回家过年吧!再忙,也要一起吃顿团圆饭再回去啊!

儿媳在那头抱怨:回家?过年?你儿子是人家山沟老百姓的儿子,天天忙扶贫,家都不回了……儿媳哭了,哭得老陈心里猫抓一样疼。

老陈望着一屋子年货唉声叹气,找来一辆车赶往小镇的闺女家。这一路,他想起对闺女的种种不好,一颗心像掉进冰水里,难受得心慌气短。

找到闺女时,还在市场卖菜。姑爷坐在轮椅上,弯腰替买主刮鳞剖鱼。两个七八岁的娃,鼻涕拖得老长,用冻红的小手摘着烂菜叶子,帮忙理顺捆扎。老陈颤抖着声音呼唤了好几遍,一家人陌生地望着他,如在梦里。闺女结婚后,他还是第一次登门,这场景他做梦都没想到。

不算丰盛的年夜饭,老陈和闺女一家人吃得很温馨,他的心被暖化了。晚饭后,出去放烟花。老陈看着热闹的街景,热闹的人群,想到空荡荡的房子,想到忙碌的儿子,他低下头去,偷着抹眼睛。

爸,我又啥做错了吗?打我骂我都行,您别这样,我心里难受啊!闺女哽咽地说,从小到大,我都不争气,还嫁了个穷人。孩子爸半夜去拉菜,翻车把腿砸断了,没敢告诉您,也不敢回家过年。您放心,他的腿天暖时就能好了。

闺女啊,是爸爸错了,你没错。你们需要爸爸时,我没做好。现在你们不需要了,我偏要做爸爸,都怪我不好。不管穷富,一起过年就好!老陈的眼泪又冒了出来。

大年初一的饺子在锅里翻着浪花。老陈贴着窗玻璃往外瞧,好像看到了儿子的身影,揉揉眼睛再看又没有了,他转身叹息。随着敲门声,儿子扑进来,激动地喊着:“爸,过年好!是山区的乡亲们一锹一锹铲通了山路上的雪,把我送到火车站,说啥也要让我回家,让我代他们给您拜年!”

老陈一迭声地答应着:“过年好,过年好!乡亲们,大家伙儿都过年好啊!”

说着说着,老陈竟有点哽噎了,满脸笑容像凝固了一样。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