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十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那旧时空的猴子和耍猴人

段奇清

①儿时爱看猴把戏,至今回忆起来,总觉得耍猴人和他的猴子给人的是乐趣中含混着一份酸楚,酸楚中不乏一分动人心扉的亮色与温馨。

 “咚咚呛呛”的锣鼓声响了,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下粒粒石子,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有小伙伴欣喜地大声叫:“要猴把戏的来了!”我便拔腿和小伙伴们一道向响起锣鼓声的地方跑去。来到一家的庭院一棵绿荫覆盖的大洋槐树下,见到一个约莫40多岁的中年汉子和一只猴子手中个个敲着锣、打着鼓,我们的目光多是向着猴子:这畜生敲打起锣或鼓来并不比人差。

③要猴把戏多是在白天,到了村子,要猴人往往是选择比较宽敝平坦一户人家的院子。随着锣鼓声,一些忙着农活的大人们也会放下手中的锄头、镰刀等劳动工具,来到这家的院子。这些伯伯叔叔婶婶们,对猴把戏其实并不稀罕,或许是当年农村文娱生活匮乏,耍猴把戏的人来到村子能给辛苦恣睢的乡亲们带来一些欢笑声。

④村人们不叫“猴戏”,而是“猴把戏”,因为“把戏”是指那些滑稽却花样不多的表演,把戏前面还要冠一个“小”字,即称之为“小把戏”,猴把戏就属于这一类。正因为“小”,让人感到要猴人讨生活的不易。

⑤见有许多大人的面孔了,猴把戏也就正式上演了。主要有猴子翻斤斗,骑独轮车,钻火圈、拉车等传统而老套的节目。拉车时则要狗来配合,猴子扶着车把拉,狗儿则穿衣戴帽,人模狗样坐在车 子里。有一首诗很形象地描述了猴把戏:“随锣鼓声左右舞,东瞧西瞅骨碌碌,钻圈跳高不停歇,骑车拉车露一手。屁颠屁颠耍滑稽,学过少女学老妪,还作妖冶扭捏态,扮个丑相把人逗。”

⑥在人们笑声一片时,猴子便开始收钱了。虽说伢们儿多,却是没钱给的。这时大人会掏了一分两分的硬币,“哐当”一声丢在猴子托举着的盘子里。“手举托盘讨钞票,来到人前弯弯腰;眨巴眼 睛又点头,行着礼儿讨人好。得了钱儿嘻嘻笑,走了云步再蹦跳;先作揖儿再敬礼,点了头儿又哈腰。”

⑦那时我就想,伯伯叔叔婶婶们丢了千功万夫来看他们已看了好多次的猴把戏,大概就是为了这一刻:从自己羞涩的口袋中掏出一点儿钱,让耍猴人和猴儿狗儿们能有一个温饱。

⑧即使再穷,乡亲们也要给耍猴人一点儿钱,是因为耍猴人流浪漂泊,近乎乞讨,但他们全都是 一些纯朴厚道人。或者说,守不住本分的人是不能耍猴的。夏天,耍猴人常常会露宿在野外,即使旁 边是菜地瓜果园,他们也不会去摘取一叶一果。在远行中,没购买到车票的耍猴人也会扒上装货的火车,即便是车上有再值钱的东西,他们也会视若无物。故而,他们扒火车,纵是被管理人员发现了,管理人员也会是睁只眼,闭只眼,让耍猴人能到达日子的又一艰难起点。

⑨猴把戏的表演过程中,常常会有这样一个节目:耍猴人高举着皮鞭,“叭”的一声向猴子打去,猴子眨巴着眼睛似乎要流泪了。当耍猴人再度挥鞭时,猴子则拿出一把小刀,向耍猴人刺去。其实耍猴人并不是真打,猴子拿的小刀也不是真刀,那只不过是仿真度很高的术刀。耍猴人说,这个节目看起来有一种暴力的辛酸,多次想放弃,只因猴子喜欢演,或者说猴子在表演这个节目中能得到一次释放情感的机会,也就一直保持下来。

⑩耍猴人对猴子其实混杂着对牲口、伙伴、兄弟、孩子,甚至对恩人的感情,复杂得就像生活本身。比如说,耍猴人拍全家福,给祖先上坟,都得带着猴子。特别是在吃饭时,无论是饭够吃还是不够吃,都会先盛上一碗给猴子。

⑪儿时看过好多场猴把戏,在表演结束后,至今不能忘怀的情景是:耍猴人和猴子依偎在一起,相互捉着虱子。太阳暖暖地照在他们身上,有风缓缓拂过……那景象宛然一幅幅浓浓淡淡的风景画。在城市的我如今很少再能见到猴把戏了,尽管记忆中的耍猴人邋里邋遢的,但艰辛中却让人感受到是一种脉脉暖暖的温情。

⑫耍猴人对他的猴子是感恩的,对一路养育他的父老乡亲也是感恩的。一个朴实厚道懂得感恩的人,生活对他也是不会太过怠慢的。

(选文有删改)

(1)、文中小伙伴们对去看“耍猴把戏”的心情与课文《社戏》中“我们”去看社戏的心情有何相似之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心情的词语有哪些?
(2)、文章第2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文章第5段引用诗句有何作用?
(4)、多年后,文中的“我”怀念童年的猴把戏,课文《社戏》中的“我”也怀念童年的社戏,其原因有何不同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扇子的学问

邓云乡

    ①扇子,是北京人度炎夏爱不释手的宝物。伏天里,虽说人人手中都摇着一把扇子,但由于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修养的不同,所用的扇子亦各有别。

    ②用蒲葵叶稍事加工即成的芭蕉扇以及用竹篾、麦秆编制的普通扇子,物美价廉,颇受大众欢迎;但就其历史和艺术价值而论,则不如羽扇、团扇和折叠扇。

    ③羽扇的历史最为悠久。据晋人崔豹《古今注》一书所载,远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就已有用鸟头羽毛制成的扇子。唐以前宫闱中所用的扇子,皆由羽毛制成。诸葛武侯与宣王司马懿在渭滨交战时,武侯就是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肌理,对人体有益。北京的老人或僧、道、尼等各教弟子,深知古人“避风如避箭”这一养生之道的奥秘,故而于盛夏皆喜用羽扇取凉。

    ④团扇为圆形短柄的扇子,古代宫中常用,又叫宫扇,为古代年轻女子一种不可少的装饰品。其作用主要是用以遮盖,手执一扇不但可以增添主人无限娴雅文静的仪态,有时还能体现少女活泼天真的个性。

    ⑤正因为团扇带有装饰性,所以扇面大都选用丝绢绫罗一类的织品,以便在上面点染绘画,增加装饰美。故而梁朝的大文学家江淹有“纨扇如团月,出自机中素”之句。

    ⑥昔日北京豪门中的太太、小姐以及梨园界的坤伶多喜用团扇。北京崇文门外花市的绢花作坊,每年夏季必集中人力、物力大批制作团扇,以供市场需求。其所制团扇,分素扇、字扇、画扇三种。字扇与画扇,是将成批的普通素扇“过行”给画匠或写字匠,雇佣他们在扇面上书写唐诗、宋词,彩绘花鸟虫鱼。至于素扇,上面虽无字画,却都是工精料细的上等品,扇柄以象牙或沉香木为之,柄端系有小巧玲珑的翡翠或玛瑙雕成的“扇坠儿”,价格昂贵,专门卖予有钱人。

    ⑦北京人喜用的折叠扇,又称聚骨扇或紧头扇,本是外国的贡品。苏东坡记载说:“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二指许。”由此可知折扇至少在北宋时已由朝鲜传入我国。明代张东海亦以为折扇贡于东夷,永乐间始盛行于中国。据说传入宫中时为太监所见,觉得此物展开即用,收拢易藏,非常方便,于是纷纷仿制,后逐渐传入民间。

    ⑧折叠扇的扇骨、扇面有非常考究的。韵古斋所售之扇骨,有紫檀、象牙、乌木、棕竹、湘妃竹、毛竹、梅鹿竹、广漆、菠萝漆、嵌金银丝、嵌螺钿等精雅的上品,并时而出售从宫中溢出民间的雕有正龙、侧龙、百龙、百鹿、百鸟等极为罕见的老扇骨子,这些价值连城的宝物,皆为清宫造办处所制,所刻鱼龙鸟兽及蝇头细楷,刀法清晰,不失规矩笔意。荣宝斋出售的扇面,有重金、红金、洒金、块金、发笺、白面、黑面、珊瑚面等。这些质地精良的扇面,价值并不昂贵,但一经配上张大千、溥心畲、齐白石等著名书画家的水墨丹青,便成了稀世之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真正的人工智能危机

《北京折叠》:科幻小说和人工智能经济学

    清晨6点的钟声敲响时,这座城市将自身折叠收起。密密匝匝的水泥钢筋建筑从头到脚弯折然后绕轴扭曲。外部阳台和雨篷转为向内,形成完全密封的光滑外观。高楼分解成一个个部件,重新组合,蜷缩成致密的巨大魔方。

    这些楼宇中生活着北京第三空间的居民,他们是下层的劳动人民,夜间辛勤劳动,白天睡觉。随着城市折叠自身,小块小块土地开始180度旋转,它们翻过来将缩成一团的建筑挤入地下。

    当这些方块的另一面转向天空时,另一座城市就呈现在眼前。随着第一缕曙光爬上地平线,这座新的城市露出地表。树木成荫的街道,宽阔的公园以及漂亮的独栋房屋开始展开,直至完全覆盖地表。第一空间的居民从睡梦中醒来,伸了伸懒腰,看向窗外只属于他们的世界。

    这些是中国科幻作家、经济学者郝景芳的幻想。她的中篇小说《北京折叠》因生动描述了不同经济阶层被分开,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而获得了著名的雨果奖。

    在这个未来的城市,城市分为三个阶层,人们在不同的时间来到地面生活。生活在第一空间的500万精英居民可以在清晨6点到第二天清晨6点的整整24小时里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的超现代城市中。第一空间折叠翻转后,第二空间的2000万居民开始在稍逊于第一空间的城市中工作生活16个小时。最后,生活在第三空间的5000万人口是清洁工、小摊贩和普通的劳动者。从晚上10点到清晨6点,他们奔波于摩天大楼与垃圾堆之间。

    作为第三空间支柱的垃圾分类工作本可以完全自动化,但现在却是靠人工完成,这是为了给在此生活的不幸居民提供就业岗位。不同的世界之间是禁止跨越的,这就创造出了一个阶层明确的社会,第一空间的特权居民无须担心底层贫民会来污染他们的技术乌托邦。

    这个反乌托邦故事虽是一篇科幻小说,却清晰地描述了人们对未来世界中的经济阶层形成和失业率等问题的真实恐惧。郝景芳是清华大学的经济管理学博士,她的日常工作是在政府智库中开展经济学研究,包括调查人工智能对中国就业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技术专家和未来学家,包括我本人在内,深深地对未来感到忧虑。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四波浪潮席卷了全球经济,它们有潜力撬开更大的贫富差距,引起大范围的技术性失业。正如郝景芳在故事中的生动刻画,未来由技术导致的财富与阶层上的悬殊可能演变为更深刻的裂痕:撕裂社会结构、挑战我们的人格尊严。

人工智能对于商业来说是一个异常强大的工具。经济学家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经济带来15.7万亿美元的财富。很多收益来自自动化取代大量人工的工作。由此引发的裁员对所有劳动者都一视同仁,给高学历白领职工和许多体力劳动者带来同样的巨大打击。当人类与运算能力超过人脑的机器竞争时,大学本科甚至是高度专业化的研究生学位都不再是工作的保障。

    除了引起直接失业,人工智能还会加剧全球经济不平衡。通过赋予机器人看、听、拿、操作、移动的能力,人工智能会彻底改革制造业,迫使发展中国家那些雇用了大量低薪工人的工厂破产,切断底层人民改善生活的路径,剥夺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出口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中国、韩国、新加坡的脱贫致富之路曾经证明了这种方式的有效性。大量的年轻工人曾经是发展中国家的最大优势,但在人工智能跨越式发展的未来,却会变成拖累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即使是发达国家,人工智能依然会造成更大的贫富差距。人工智能驱动的产业天然趋向于垄断,会在压低价格的同时消除公司间的竞争。最终,小型企业会被迫关门,人工智能时代的行业主宰会获得以前根本无法想象的利润,经济权力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在我看来,如果不加以管制,人工智能对于潜在的社会经济问题就是火上浇油。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担心被机器取代,科学家扪心自问:在智能机器时代,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人工智能的“可以”和“不可以”

    分析人工智能取代工作岗位,不能仅仅用传统“低技能”对比“高科技”的单一维度来分析。尽管人工智能可以在基于数据优化的少数工作中远胜人类,但它无法自然地与人类互动,肢体动作不像人类那么灵巧,也做不到创意地跨领域思考或其他一些需要复杂策略的工作。下面我用两张图来解释一下:

(节选自李开复《AI·未来》)

文学类作品阅读

渐行渐远的老灶台

江北乔木

老灶台,那是乡村里不知留传了多少年的百姓做饭的锅台,所以许多人也叫锅台。那是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吟唱柴米油盐灶房歌、伴奏“咕哒、咕哒”协奏曲的舞台那是过去寻常百姓一日三餐离不了的“简易厨房”,那是连结飘零在外游子心中的一缕乡愁。

灶,火、土结构,指很久以前,灶是由火和土结合而成的,后来大都是用砖垒砌成的。有的匠人垒灶时,还特意在砖上刻出了灶王爷的像,把它供奉在灶头上。灶王爷被认为能掌管一家祸福。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亦称“辞灶日”。傍晚时分,乡村里家家户户都烧香烧纸,送灶王爷上天,这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祭灶习俗。民间还有在灶头上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老灶台,大都由十几印的大锅、风箱构成。灶台上摆放着盖垫、油盐酱醋、箅子、箅梁棍、刷碗盆等日常生活必备用品。老灶台大都连通着土炕,再通过屋上的浮炱冒出烟去。

在过去的乡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一座或两座灶台。有了它,家里就有了烟火气,就有了聚合和生息;没有它,家里就像缺少了许多东西,空落落的,用庄稼人说法就是“不像个过日子来头”,三天二日的没有灶台可将就,长久居家过日子,没有个灶台真不行。过去在乡村里时而听人说:“××家被人砸锅了。”紧接着有人就会说:“这日子没法过了。”锅,是灶台的主体,锅就决定着盆、碟、碗里有无东西和多少,锅碎了,盆、碟、碗就空了。由此看来,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锅就没法做饭,人长期不吃饭就不能生存下去,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所以,砸锅在乡村里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也带有某种人格侮辱。锅在百姓中须臾不离的程度也就说明了灶台的重要。

灶台,还与时代发展相联系,与一家的兴衰相关联。譬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人就说:“家里穷得几天都揭不开锅了。”“他家穷得浮炱都不冒烟了。”从灶台就看出了贫穷的程度。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乡村里也经常飘出鸡鸭鱼肉的香味,飘出山珍海味的鲜味,从灶台上飘出的香味,就推断出时代在发展和发展的程度。过去在乡村里,如果几天听不见有的人家拉风箱的“咕哒”声,看不到浮炱冒烟,邻居们就会关切地相互打听着:“是不是到他子女家去了?已经好几天没听着拉风匣了。”出于关心,还会过去看个究竟,这都是灶台发出的信号。只要听着家里“咕哒”的烧火,就昭示着一家人平平安安过日子。灶台昭示着一家人的贫富、兴衰、健康、平安。所以说,不要小看了灶台。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老灶台对于我来说,是多么熟悉和亲切。从记事起,就见我家堂屋南端的东西两边并立着两座灶台,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几乎一般大,都是那种大大的灶台,两个灶台几乎占了半间屋子;模样也长得像,大概都是出自心灵手巧的父亲之手。两个灶台脾性相近,气味相投,一起相守了几十年。

我家的老灶台与我就像老朋友一样,有着很深的感情,儿时与灶台的相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候,祖母和母亲常围着灶台转,灶台就是她俩的舞台。记得祖母常坐在灶台前,点着麦秸草,为我慢慢地烧烤着小咸鱼,并不时地翻动着,用火棍敲打着烤糊的渣子。祖母烧烤出的小咸鱼味道真香,香满了屋子,吃着饼子,就着小咸鱼真对味,唇齿留香,永记不忘。还记得母亲用大锅炒花生的情景。那时候,生产队里分了剥花生任务,全家人都围坐在炕上剥花生,剥着、剥着,就打瞌睡了。我和弟弟都无精打采了,我已睁不动眼,弟就眯缝着眼。这时母亲就说:“炒长果了。”我俩接着就睁大了双眼,母亲忙说:“一听说要炒长果,都来精神了。”接着母亲就把交任务剩回来的花生拿过来,刷好东间锅。我就跳下炕去烧火,一会儿工夫就炒熟了,那时觉得母亲炒的花生真香,那是母亲的味道。直到现在我还时常想起母亲深夜用大锅炒花生的情景,灶台上凝聚着深深的母爱。

如今,常常围着灶台转的祖母、母亲都早已离开灶台,去了天堂,留下了我无尽的思念,每每想起与灶台的历历往事,我就会深深怀念天堂里的祖母和母亲。

离开老家几十年了,我仍能记起老灶台的模样。我始终记得在老灶台烧火做饭的情景,我始终记得忘记添水烧坏了盖垫、差一点引起火灾的情景,我始终记得烧了很多松针也没煮熟地瓜的情景,我始终记得我烧火、父母轮流炒菜的情景。现在想来,不管当时如何,都是浸透着感情的美好回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灶台渐行渐远了,在民间已很少了。老灶台,寄托着老感情,感情老鼻子了。老灶台虽然离去了,但带不走人们对它的怀念和美好回味。

(注释)①印:锅尺寸大小的计量单位。②浮炱:烟囱。③老鼻子:多极了,东北方言。

(摘自“江山文学网”,有改动)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拾穗者

曾冠华

①秦风深深陶醉在土围村金色霞光中。秦风已连拿到了两届三年一度的省摄影大赛金奖,还在力争蝉联。

②秦风一屁股坐在收割后的禾茬上,开心地望着飞翔的鸟儿群起群落,让风儿挤过热浪的空隙钻进他的衣服里送凉吸汗。秦风抿抿嘴,随着喉咙上下滑动,他拿过水瓶想饮水,跟前有几粒饱满而精致的金灿稻谷入了眼际,他毫不犹豫地捡起其中一粒稻谷,褪了壳放到嘴里,便嚼出浓郁的稻米芳香。秦风顾不住旅途劳顿,双臂摆出胜利的姿势,然后欢快地跳起来。

③土围村背对三角寨,三角寨后面是连绵不断的瑶山山脉。在树荫间若隐若现的农舍,错落有致地呈现出天然的乡野之美。村前的这片开阔地,披着金色的霞光,耀眼、壮观而富丽。①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秦风相信土围村会带给他好福气。

④秦风设想着一个画面:庄稼人从村子走出,朝开阔地而来。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当然老少最好,尤其老妇儿童为妙。她们虔诚弯腰拾穗,低垂的长发随风摇曳,汗珠挂脸,勤快的纤手如鸡啄米般拾起散落地上的谷粒。

⑤第二天傍晚,秦风在湄江边五谷庙前摆好摄影装备。不一会,他盼着的情景出现了,一位老妇人背后紧随一群孩子,呈扇形散落在开阔地上。他们手提着小竹篮,弯下腰身拾稻穗。秦风没有急着按下快门,等待浓淡相宜的金色霞光从湄江这边出发,照向开阔地照向他们,他要捕捉到令人心跳的、最完美的画面。②

⑥秦风是幸运的,大约半小时后,终于等到了他心中所想。秦风不再迟疑,快速按下快门,抓拍下一张张照片,这些作品任选一张都是一等一的干货,他喜悦满怀。

⑦天色骤然由晴转阴起来,秦风收拾摄影家伙,隔着远远的开阔地,朝老妇人和孩子们跑去,他要跟他们说声谢谢。

⑧近山多雨。雨,说下便要下了。秦风还没有跑出一半,老农妇便站起转身带领孩子们离开开阔地,向村子去。他们的行动轻松而愉快,秦风觉得他们是一群有趣的人。

⑨秦风在一座朴素的院落找到了老妇人和孩子们,她在帮孩子们洗脸洗手。老妇人端庄慈祥,孩子们唤她“高家奶奶”。

⑩老妇人把一个大西瓜切好,用盘子盛放在厅堂的长木桌上,让孩子们享用。秦风看见木桌两头还放着两篮黄沙梨,室内的布置跟学校一样,墙上的小黑板明显写着“今天作文:拾穗有感”一行醒目惹眼的文字,院里到处氤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时,老妇人热情地招呼秦风:“吃土围无籽西瓜,清甜、润喉、止渴、解暑。黄沙梨也是我们土围村的特产,它脆口、甜嫩、糖含量适中——”她知性的语言,透露着职业教师特有的优雅。

⑪秦风对老妇人开辟的这个第二课堂深感兴趣。

⑫老妇人猜出了秦风的心思,她说:“放暑假了,孩子们留守,得有人看护。”

⑬秦风终于明白了大概,他问:“您老退休多年了吧?”

⑭老妇人轻轻笑说:“工作退了休,心不敢退休。”

秦风的心儿突然颤了一下。③

⑯老妇人说:“感谢你到我们土围村来,把我们这里的自然风光带出去。”

⑰看到老妇人气质不俗,秦风转而问:“您老,家人在城里吧?”

⑱老妇人说:“我儿子在省城上班。他也是我值得骄傲的学生。”话间,她好似想起什么,幽上一默说:“他在外面种树,我留守村子育苗——”然后,她忍不住了自己掩嘴笑,像一位羞涩的童真孩子。

⑲秦风告辞时发现,跟随老妇人欢送他的孩子们,紧依她身旁像结硕成垛的金灿谷穗,让人看得眼热。④

⑳秦风依依不舍离开土围,满怀信心踏上路程。

㉑又一届省摄影大赛如期举行,秦风没有如愿获得金奖。颁奖大会上,省委高书记百忙中出席,他饱含深情地说:“一幅叫‘拾穗者’的作品这次虽然落选金奖,但它在对乡村的记录中,饱含坚守的意义及传递着充满希望的未来……”

㉒细心的秦风发现高书记眼角泛起泪花。

(选自《金麻雀》网刊,2018年8月14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