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鹰潭市2023—2024学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和变形

余华

①文学作品中的“想象”是一个十分迷人的词汇。当我们考察想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时,必须面对另外一种能力,即洞察的能力。只有当想象力和洞察力完美结合时,文学中的想象才真正出现,否则就是瞎想、空想和胡思乱想。

②第一个话题飞翔,也就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何飞翔?马尔克斯在创作《百年孤独》时遇到一个难题,就是俏姑娘雷梅苔丝如何飞到天上去。对于伟大的作家来说,雷梅苔丝飞到天上去既不是虚幻也不是瞎编,而是文学中的想象,是值得信任的叙述,因此每一个想象都需要寻找到一个现实的依据。马尔克斯需要让他的想象与现实签订一份协议,马尔克斯一连几天都不知道如何让雷梅苔丝飞到天上去,他找不到协议。由于雷梅苔丝上不了天空,马尔克斯几天写不出一个字,然后在某一天的下午,他离开自己的打字机,来到后院,当时家里的女佣正在后院里晾床单,风很大,床单斜着向上飘起,女佣一边晾着床单一边喊叫着说床单快飞到天上去了。马尔克斯立刻获得了灵感,他找到了雷梅苔丝飞翔时的现实依据,他回到书房,回到打字机前,雷梅苔丝坐着床单飞上了天。

③我想,马尔克斯笔下《百年孤独》的床单与《一千零一夜》里的阿拉伯飞毯是异曲同工,而且各有归属。神奇的飞毯更像是神话中的表达,而雷梅苔丝坐在床单上飞翔,则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④《搜神记》里的神仙在下雨的时候,从天上下来;刮风的时候,又从地上回到了天上。利用下雨和刮风这样两个自然界的景象来表达神仙的上天下地,既有了现实生活的依据,也有了神仙出入时有别于世上常人的潇洒和气势。就像希腊神话和传说中,当宙斯对人间充满愤怒时,“他正想用闪电鞭挞整个大地”,将闪电比喻成鞭子,十分符合宙斯的身份,如果是用普通的鞭子,就不是宙斯了,充其量是一个生气的马车夫。《搜神记》里的这个例子,可以说是想象力和洞察力的完美结合。

⑤第二个话题是文学如何叙述变形。在《西游记》里,孙悟空和二郎神大战时不断变换自己的形象,而且都有一个动作一一摇身一变,身体摇晃一下,就变成了动物。这个动作十分重要,既表达了变的过程,也表达了变的合理。如果变形时没有身体摇晃的动作,直接就变过去了,这样的变形就会显得唐突和缺乏可信。

⑥孙悟空依次变成麻雀、大鹚、小鱼、水蛇,二郎神立刻相应变成饿鹰、海鹤、鱼鹰。灰鹤,直到孙悟空急忙变成花鸨,这时候草根和贵族的区别出来了,身为贵族阶层的二郎神看见草根阶层的孙悟空变得如此低微,不愿再跟着变换形象,于是现出自己的原身,取出弹弓,拽满了,一个弹子将孙悟空打了一个滚。

⑦在这个章节的叙述里,无论孙悟空和二郎神各自变成了什么,吴承恩都是故意让他们露出破绽,从而让对方一眼识破。孙悟空被二郎神一个弹子打得滚下了山崖,伏在地上变成了一座土地庙,张开的嘴巴像是庙门,牙齿变成门扇,舌头变成菩萨,眼睛变成窗棂,可是尾巴不好处理,只好匆匆变成一根旗杆,竖在后面。没有庙宇后面竖立旗杆的,这又是一个破绽。

⑧孙悟空和二郎神变成动物后出现的破绽,一方面可以让故事顺利发展,正是变形后不断出现的破绽,才能让二者之间的激战不断持续;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文学叙述里的一个准则,或者说是文学想象的一个准则,那就是洞察力的重要性。通过文学想象叙述出来的变形,总是让变形的和原本的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差异就是想象力留给洞察力的空间。这个由想象留出来的空间通常十分微小,而且瞬间即逝,只有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去捕捉。

⑨阅读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是神话和传说的叙述,还是超现实和荒诞的叙述,文学的想象在叙述变形时留出来的差异,经常是故事的重要线索,在这个差异里诞生出下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而且这下一个情节仍然会留出差异的空间,继续去诞生新的隐藏着差异的情节,直到故事结尾的来临。“飞翔和变形”,都是大幅度地表达了文学的想象力,或者说都是将现实生活的不可能和不合情理,变成了文学作品中的可能与合情合理。

(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何飞翔”这个话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佣在大风中晾床单时的情形是马尔克斯想象雷梅苔丝飞上天的源泉。 B、《百年孤独》里的床单和《一千零一夜》里的阿拉伯飞毯是想象的不同形式。 C、《搜神记》中的神仙借助自然景象,成就了上天下地时的潇洒和气势。 D、天神宙斯愤怒时挥动闪电,体现了他的潇洒和气势,却没有生活依据。
(2)、下列关于“文学如何叙述变形”这个话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变形要有动作,体现“变”的过程和合理性,否则会显得冒味和可疑。 B、作者创作的故事有发展,因其意外地让角色在变形的过程中有破绽。 C、变形和原本之间存在的空间小且存在时间短,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去捕捉。 D、想象在叙述变形时留出来的差异,是故事的线索,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3)、“飞翔和变形”,极大地表达了文学的想象力,二者还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中国航天史上的丰碑

①近日,中国公开了“天宫号”空间站的发射计划,将通过12次发射任务,在2022年前后正式建成“天宫号”空间站。

②“天宫号”空间站由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和一个光学舱组成,而且留有神舟载人飞船和天舟货运飞船的对接口,根据需求随时可以进一步升级。核心舱上设置了关键的气闸舱,这是航天员出舱工作的主要出入口。核心舱上还有一个机械臂,主要作用是辅助对接、辅助补给和辅助航天员出舱等。4月20号在京举办的载人航天科普展上,还展示了这个机械臂末端抓手的特异功能:既能舱体爬行,又能捕获航天器。

③相较于国际空间站,“天宫号”空间站的研制充分利用当代的先进技术。在生命维持方面,采用再生技术充分利用废水、尿液制造氧气。在能源供应方面,高效利用太阳能发电,供能效率高。采用目前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三结砷化镓太阳能电池,配合二次展开的桁架式柔性太阳能电池翼,可以使用更小的电池板面积,达成远远高于国际空间站的供能效率。在空间利用方面,“天宫号”除了准备接收来自17个国家23个科研实体的9项科研项目,还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便于在未来加装更多的科研设备。

④相较于国际空间站,“天宫号”高度重视空间站在轨运行的经济效益,在轨运行成本低是一大亮点。“天宫号”空间站的组建,由中国目前推力最强的火箭——长征五号运载完成,建造成本要远低于国际空间站。在更多更新技术的加持之下,“天宫号”空间站显得更加短小精悍,本身的质量远低于国际空间站,再加上“天宫号”空间站采用了电推发动机,把对燃料的消耗压缩到了最低点。这样一来,在后勤保障的需求上,“天宫号”就会远远低于自己的所有“前辈”。在建成之后,每年只需要发射一艘货运飞船,就能满足“天宫号”维持轨道的需求。

⑤2024年国际空间站可能就要退役了,“天宫号”将成为全球唯一在轨的空间站。届时,全世界都会将目光聚焦在天宫号上,所有需要长期在轨开展的科研项目都必须在天宫号上才能完成,中国会很乐于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按照国际惯例共同享受这些科研项目的成果。作为一个肯担当责任的大国,中国将会在未来引领人类探索太空的潮流。

(根据有关新闻改写)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被压扁的沙子

①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 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 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⑥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⑦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⑧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⑨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⑩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⑪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⑫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⑬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⑭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⑮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 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⑯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⑰这种情况显示,在6 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大数据揭秘 9 月台风破坏力有多强

①每年八九月是我国的台风活跃期, 从生成和登陆个数来看, 8 月最多,9 月次之。 根据 1991 年至 2020 年期间气象大数据统计, 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每年 8 月份平均生 成 5.63 个台风,为全年最多月份,9 月平均生成 5.03 个,为第二高产月。从登陆情况看, 9 月平均有 1.6 个台风登陆我国,仅次于最活跃的 8 月和 7 月。那么,    这个时期的台风有 哪些特点?在台风来临前,居民需要做哪些准备?台风来临时如何避险?

②虽然 9 月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不算最多,但是这时候更容易出"狠角色"。统计显 示, 9 月登陆我国的台风里,登陆时达到强台风及以上级别的占比高达 26.2%,超过其他 月份。为何 9 月登陆我国的台风强度如此强呢?原来,从春分节气开始,太阳直射点从 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加热了北半球热带海洋,海水热量不断累积,通常 8 月至 9 月海 温达到最高,海温高有利于台风生成和能量增强。此时台风绝大多数生成在西北太平洋 洋面,距离陆地远,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往往生命史也普遍较长,利于台风强 度的发展。此外, 8 月底至 9 月初,冷空气开始活跃, 气压梯度增加,台风中心附近风速 加大, 有利于台风强度增强,所以, 这一阶段强台风或超强台风出现概率更高。

③9 月台风的"狠"不仅体现在台风强度上,灾害影响也可能升级。这是由于秋季冷空 气逐渐增多,台风更容易遇到冷空气,     “秋台风+冷空气”是个可怕的组合,两者联手 往往会激发出猛烈的降水,从而导致更大的灾害。

④以 2016 年第 14 号台风"莫兰蒂"为例, 它登陆厦门后, 一路向西北方向挺进,风 雨云系波及福建、广东、江西、浙江、上海、江苏等 11 个省市, 多地狂风大作, 暴雨成 灾。厦门全城电力供应基本瘫疾、全面停水,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据统计,"莫兰蒂"共 造成福建、浙江、江西等地 375.5 万人受灾, 44 人死亡失踪, 直接经济损失 316.5 亿元。 "莫兰蒂"成为 1949 年以来登陆闽南的最强台风,也是 2016 年登陆我国大陆的最强台风。

⑤我国作为一个多台风影响的国家,几乎年年夏天, 沿海省份的居民都会紧张地关 注着台风动向,各部门严阵以待, 以应对生龙活虎的台风。在台风来临前,居民要及时 收听、收看或上网查阅台风预报预警信息; 储备好食物和水,备好移动电源、手电筒等 应急物品: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 居住在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 的居民,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沿海地区的居民最好在窗玻璃上用胶布贴成"米"字图 形,以防窗玻璃破碎。

⑥台风来临时, 需继续关注台风动态信息,尽量减少外出。如果你在外面,千万不 要在临时建筑物、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如果你住在帐篷里, 应立即收 起帐篷, 到坚固结实的房屋中避风;如果你在水面上(如游泳),则应立即上岸避风避 雨。

⑦此外, 台风也并非一无是处。对我国沿海地区来说,台风降水是盛夏时节补水的 重要来源。对于台风,我们尚无法干预它的形成和移动。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地科学应 对,趋利避害, 将灾害风险降到最低。

(刊载于 2022 年 9 月,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人类起源于一条鱼

①2019 年 10 月 26 日,有着中国“搞笑诺贝尔奖”之称的菠萝科学奖颁奖大会在浙江经历获得成长温州举行。本届的特别奖菠萝 U 奖颁给了一项古生物学的成就——澄江古生物化石研究。该项研究的宣传语是:澄江小虫虫,你的小祖宗。

②澄江古生物化石在业内大名鼎鼎,距今约 5.3 亿年,是世界范围内保存非常完好的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共有 16 个门类,200 多个古生物化石。科学家在其中发现了大量奇特且完整的古生物, 这一发现为地球生命的“寒武纪大爆发”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③在这些“小虫虫”中,最为人们所知的是昆明鱼化石。它的发现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   物学家舒德干。昆明鱼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产生脊索的动物。有了脊索,接下来动物就可以进化出脊   椎,而脊椎对动物来说意义非凡。脊索对昆明鱼的意义在于:首先,有了脊索,昆明鱼在 5.3 亿年前寒武纪的海洋中就可以拥有更多生存的机会,昆明鱼体内的肌肉就能以它为基础呈“之”字形排   列,从而让其游得更快;其次,有了脊索,昆明鱼便可以进化出一件特殊的“武器”——颌,这个武器对进食和防卫来说非常重要。

④有了脊索和以此为基础进化而来的脊椎,动物就可以进化出头骨和颅骨。有了颅骨的保护,   感觉细胞和神经中枢才能安全地进化。最终,颅骨里面的神经细胞越来越多,形成神经节,众多的   神经节最后发展成为一个终极成品——大脑。

⑤在了解昆明鱼的情况之后,有的科学家称昆明鱼是当今人类的祖先。这是怎么回事呢?从生物学的系统来看,人的位置是这样的: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灵长目——类人猿亚目——人科——人亚科——人属。也就是说,所有的脊椎动物都从属于脊索动物门。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脊索动物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支持这个貌似非常荒谬的结论:人是由昆明鱼进化而来的。其实,这种说法是有科学道理的。众所周知,人类胚胎早期有一个阶段的形态和鱼非常相似,并且还有鳃裂。19 世纪 20 年代,德国的解剖学家马丁•拉斯科发现,在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都曾经出现过鳃裂。所以,人类起源于一条鱼并不是胡说八道,而是符合“因为所以,科学道理”的逻辑。

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动物界有一种动物和昆明鱼非常接近,那就是文昌鱼。脊索动物门中   除脊椎动物亚门外,还有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中只有一种动物,那就是文昌鱼。文昌鱼的大部分特征像无脊椎动物,只是它的背部有脊索。与其他门的动物不一样,文昌鱼

一直没有进化,始终在“原地踏步”,这也使得它成了生物化史中的“活化石”。

⑦在了解了“小虫虫”的前世今生,尤其是昆明鱼的情况后,你去澄江县看到“澄江小虫虫,   你的小祖宗”这条标语,一定不会感到不明所以,而是会忍俊不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正确饮水,让身体更健康

    ①2023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旨在唤起大众的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健康饮水的重要性。

水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②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质,约占一个健康成年人体重的50%~60%。

    ③水对于人体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人体内所有的生化反应都依赖于水的存在,同时水也负责将营养成分运输到组织,将代谢产物转移到血液进行再分配以及将代谢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水还是体温调节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帮助人体保持体湿恒定,也起到润滑组织和关节的作用。

    ④人体缺水叶,除感到口渴外,还会出现皮肤干燥、唇裂、无力、尿少、头晕、头痛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烦躁不安等症状。

    ⑤水对于我们如此重要,如何正确喝水就成了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的健康知识。

甲 ____.

    ⑥一般健康成人每天需要饮水2700~3000毫升,但这个量包括身体代谢产生的水、摄入食物中的水以及通过饮水摄入的水。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推荐的最少饮水量为1500~1700毫升(约7~8杯)。

    ⑦需要注意的是,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劳动或运动的人,出汗量会增多,回此,应根据个人的体力负荷和热应激状态,相点适当增多饮水量。

乙____.

    ⑧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猛灌。饮水应少量多次,饮水时间应分配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每次200毫左右(1杯),注意千万不要一次猛灌,因为一次性大量地饮水会加重胃肠负担,,使胃液稀释,既降低了胃酸的杀菌作用,灾会妨碍对食物的消化。

    ⑨健康喝水习惯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要主动饮水,等到口渴时已经是机体发出了缺水求救信号了。其中,这三个时间应该尤其注意,加强主动饮水的意识:平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水,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循环血容量:睡觉前喝一杯水(但注意,睡前半小时不要大喝水),有利于预防夜间血液黏稠度增加:运动后或大量出汗后应根据需要及时、主动地补充足量的饮水,运动后应补充淡盐水或者运动饮料,补充因快速运动大量出汗而丢失的水分。

    ⑩尽量避开冰饮或者含糖饮料饮水可以选择白开水,茶水、绿豆汤等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口感刺激的冰饮或者含糖饮料尽量少选或不选。

    ⑪各种果汁饮料多采用柠檬酸做调味剂,柠檬酸食用过多,大量的有机酸骤然进入人体,当入量超过机体对酸的处理能力时,就会使体内的 pH 值不平衡,导致酸血症的产生,使人乏、困倦。特别是在盛夏,由于天气炎热,出汗较多,人体会损失大量的电解质,如钾、纳、氯等碱性成分,大量的酸味饮料更容易令体液呈酸性,长期饮用会导致缺钙。特殊情况下,需要当补充淡盐水

    ⑫在大量出汗的情况下,比如运动员、农民、军人、矿工、建筑工人、消防队员等身体活动水平较高的人群,注意额外补充水分的同时,需要适当补充淡盐水(浓度为0.9%),主要是为了防止大量出汗导致的钠离子丢失,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补充钠盐。

    ⑬钠与我们的血压有着密切联系,过多摄入食盐会影响血压,使血压升高,所以,正常情况下我们需要控制盐的摄入,减少用盐量。但是在大量出汗的特殊状况下,需要为机体适当补充淡盐水,可以购买生理盐水,或者在白开水或茶水中适量加点盐(0.1%含盐浓度),或者选择运动饮料进行造当的补充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各小题。

初二以来,很多同学感受到课业的繁重,觉得自己像钟摆一样在课堂和作业间来回摆动。但有些同学却能保质保量完成作业,还能挤出时间复习、运动、阅读课外书。为什么差别会那么大呢?你将加入特别调查组,以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其背后原因,并查阅相关资料,给出建议。

材料一:

材料二:

时间管理的第一步是摒除干扰,我们周围的众多干扰因素一手机,电脑零食,杂志,嘈杂的学习环境......都是“时间杀手”。试想,一个被这些干扰因素困住的学生,怎么会有意愿进行时间管理呢?

然后,我们要养成记录的习惯。记录是时间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步。中学生应提前至少三天的时间来记录自己的时间利用情况,及时读取手表时刻,如实记录自己花在每一个板块上的时间,认清自己在时间安排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方案。

当你能够专注地坐在没有干扰的书桌前,认真研究之前的时间记录情况,你就可以开始进行时间规划了。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时间表,合理安排各科的学习时间与任务。

我们应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尽量完成预定的任务。但这毕竟是理想状态,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在时间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为意外事件留时间。有了时间表之后,就应该执行并继续记录,及时反思并调整时间规划,使你的时间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改编自知乎《中学生必备的时间管理公式》)

很多人认为时间管理是一味地填满时间,增加完成的事件数。但是,事情有轻重缓急,好的时间管理一定直指于目标。目标又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重要但不紧急,要计划着每天做一点;短期目标重要且紧急,要立即花大量时间去做。运用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对要做的事情进行分类,再制定计划,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从来不会认为十分钟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时间。

很多有所成就的人,都懂得管理碎片时间。碎片时间是指整块学习生活的时间之外的零碎时间段,对中学生而言,上下学途中、课间、饭后、晚上睡觉前等小块时间都属于此范畴。

以下是碎片时间的利用方法:

1用听的方式学习。在洗漱、穿衣服、上下学的过程中,你可以听英语听力、新闻或自己喜欢的文学书籍。

2随身携带便利贴记录。在等候接水或排队就餐的时候,你可能会观察到生活里的一些现象,从而产生一闪而过的灵感,把它们记录在便利贴里,这些小小的点子或许会启发你的学习,完善你的认知。

3避开高峰期,获取更多碎片时间。避开餐厅吃饭的高峰期,可以节约午餐花费的时间;避开交通高峰期,可以避免堵车造成的时间浪费。

4合理安排碎片知识的学习。碎片时间适合学习碎片知识,适合对可以切分的知识进行重温、消化、巩固、补充。

(改编自易家说说《25个碎片时间管理法》)

材料三:

目标

时间

安排

长期目标:

1在一个月后的考试中,提高数学学科|的计算能力。

2继续提高体能,为体考做好准备。

短期目标:

在本周四的语文定时练习中,做到默写部分不扣分。

早读后的课间

去数学老师处答疑

第一节课间

做数学计算题

第二节课问

做数学计算题

第三节课间

背诵语文默写范围

第四节课间

放松

午休时间

背诵物理化学公式

第六节课间

背诵历史政治题单

第七节课间

放松

晚饭后

做数学计算题

晚自习

做完各科作业,剩余时间做数学计算题

入睡前

背英语单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