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
戏中寒

赵淑萍

①青岛的票友点了一出《南天门》。

②马天芳的艺术正如日中天。他知道,青岛港是个戏码头,热爱京戏者众,品位也高。在《南天门》中,他饰演义仆曹福。主人曹正邦被太监魏忠贤所害,他携曹女玉莲逃跑,走雪山时脱衣为她御寒,自己冻死途中。

③正值酷暑,戏里戏外,简直是冰火两重天。戏院的老板说,在戏里“纳凉”吧。

④台下,座无虚席。看戏的观众们,手中虽有折扇,却忘了摇动。

⑤舞台上,大雪纷飞,寒风瑟瑟。马天芳玄衣白须,那长长的白须,如银练挂于胸前,甚是醒目。

⑥曹福这角色很是考验功力。这角色属于老态龙钟、身子羸弱的衰派老生。马天芳不仅演出了曹福的老态,还演出了人物的内在之美,唱腔酣畅朴直,雄浑苍劲,动作洗练洒脱。

⑦场内看客报以如雷掌声。

⑧戏入高潮,马天芳已经一脸汗。灯光射在脸上,闪闪发亮。

⑨台下鼓掌、呐喊一阵阵,一浪浪。突然,传出一种异样的声音,原来有人喝倒彩,而且带动了一片观众。这出戏,马天芳演得很熟,也很松。于是,他循着异样的声音望去,记住了那张脸。

⑩一下台,他就在脑海里迅速过了一遍自己的戏,没有任何纰漏啊。他甚至问了侧幕后面的人,都觉得没有任何一处闪失。

⑪戏结束,演员谢幕。他分明看到那人还在,跟其他观众一样,也在拼命鼓掌。大幕一合拢,马天芳急急忙忙下台,径直向那人走去,请他留步,并邀至后台。让座,沏茶,恭恭敬敬地问:“敢问先生尊姓大名?”

⑫看客说:“我姓辛名达。如果不喝倒彩,又怎能接近大名鼎鼎的马天芳先生呢?”

⑬不等马天芳说话,辛达就说起了马天芳的籍贯和家世。“你祖上是簪缨世家,你父亲迷上戏后,就跟着戏班走了。他被永远逐出了这个家族。你从小学艺,博采众长,小小年纪就声名远扬。”看客对他了如指掌。

⑭辛达又说:“我和令尊大人一样是票友,我佩服他的勇气,可我永远只能做一个票友。”

⑮辛达滔滔不绝,马天芳为他续茶,然后说:“先生对我了解细致入微,不胜荣幸。只是今天的事,还望先生指点迷津。”

⑯辛达说:“指点岂敢,只是,戏中大雪纷飞,老曹福衣衫单薄,应当是打寒战,起鸡皮疙瘩,怎么可以大汗满面?”

⑰马天芳说:“我唱念做打,盛夏,怎么能不出汗,又怎么能冻出鸡皮疙瘩?”

⑱辛达呷了口茶,说:“机会难得,在下只求一事,明日上演,是否允许鄙人客串一回?一则满足平生夙愿,二则切磋剧情。若有差池,在下一人包揽。”

⑲第二天的《南天门》,马天芳穿了便装,坐在最前排。

⑳辛达饰曹福,举手投足都是马天芳的韵味。高潮处,瑟瑟发抖,而且马天芳看到,不仅手和脸都没汗,倒下时后脖子上竟还起了鸡皮疙瘩。他走到后台,叹服,拜谢,称他为一戏之师。“谢谢您,圆了我的一个梦。论技艺,我怎能跟您相比?控制出汗是容易的,少喝水,练功,就是了。”辛达对他说。

㉑离开青岛前,马天芳去辛达住处告辞,意外听说,辛达受寒卧床,后来病情加剧,已经住院。

㉒马天芳赶到医院,辛达看到他,蜷身坐起,居然打寒战。而此时,窗外是猛火日头。

㉓马天芳问:“大热天怎么会得寒症?”

㉔辛达说:“戏中寒,冻伤了。好在心愿了了。”

㉕马天芳从未见过如此“入戏入道”的票友,一出戏,自己流汗,他却冻伤。回沪后,马天芳给辛达寄去中药,问候病情。而辛达的回复,总是云淡风轻。后来,有知情人告诉他,辛达的寒症,持续了半年之久。即使病愈,每逢人提到马天芳,提到《南天门》,辛达还会不自禁地打寒战。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请根据文章内容,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马天芳虚心请教,辛达道出原委→②→辛达因戏得寒症,马天芳看望问候

(2)、从全文来看第⑬⑭段并不多余,请说明理由。
(3)、有评论写道“这篇小说标题《戏中寒》,绝非仅寒在戏中。”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寒”的丰富意蕴。
(4)、“钟情可抵岁月漫长,但有时也会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请结合文章内容,以及你的生活实际或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完成下列小题。

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①“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作家笔下的传统节日仪式,总能勾起许多人的乡愁。在物质丰富、文化多样的今天,尤其需要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②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来自长久流传的节日仪式。过节要有“规定动作”,“过”意味着庄严,“节”代表着主题。例如,欢度春节,我们只有历经如贴春联、穿新衣、守岁、吃饺子、相互拜年、舞狮舞龙等节日仪式,方能获得辞旧迎新、欢乐喜庆、和谐友爱、感恩怀想、憧憬美好等节日仪式感。仪式感犹如生活的调味剂,文化的倍增器,它让潦草的生活变得精致,让平庸的生命变得庄重。元宵观灯的美好祈求,清明祭祖的慎终追远,中秋赏月的千里相思,重阳登高的健康企盼……正是这些节日仪式感的获得,才复苏了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涵养着我们对民族文化的情感。

    ③如果没有节日仪式带来的仪式感,诸多的传统节日便会与普通的假期无异。或吃吃喝喝、玩玩闹闹,或埋首于手机、沉迷在网络,不仅没有丝毫的过节气氛,更不能获得一丁点儿的传统节日感受。如果只是贪图舒适享受,把节日仪式当作应景的负担,甚至贴上“糟粕”的标签一脚踢开,这种没有仪式的节日还能称之为传统节日吗?物的败坏尚可恢复,而文化精神一旦败落下去就难以拯救了。

    ④当然,对节日仪式的继承与创新,哪一方面都不能轻视。过去春节放爆竹,如今“燃放”环保的电子爆竹;过去拜年磕头作揖,如今发短信、录视频、传微博……变化的是过节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慰藉的节日内涵。“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唤醒仪式感并不仅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要找到传统文化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如此,传统习俗才能生生不息,传统节日才能叫人回味无穷。

    ⑤传统节日仪式沉淀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不论我们走多远,传承好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我们方能记住回家的路。

阅读《微笑的可乐》,回答下面问题。

微笑的可乐

①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②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③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④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⑤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天,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我有相敬如宾的妻子,有活泼可爱的儿子。盛夏的假日里,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常去的海滨度假。而每一次把可乐递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那个飞扬的缎带标志说:“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

⑥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最甜美的可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的情结。阅读小圳推荐的散文,完成问题。

 

我的英雄情结

⑴我不是英雄,但在我的精神世界里却一直有着一种英雄情结。而这种英雄情结从我童年时期就已经产生,它将伴随我一生一世……

⑵作为60版的人,我的童年就处于文革后期以及结束的那一段时间。那时的物质生活极端贫困,吃的总是青菜蘸豆豉辣子水下包谷饭,甚至有时还吃不饱;穿的是母亲亲手缝制的土布衣服加解放鞋,内衣根本没有,天冷了就加一件,再冷就再加一件,一层一层地摞起来穿,从里到外都是一样的衣服,新一点的就套在最外面;天热起来再一件一件地脱下去,如此循环。

⑶至于文化生活,那就更其贫乏了,偶尔看一场电影,比过年还要欢,而且还是到两公里外的邻村沙子坡去看。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沙子坡村是我们心中的电影圣地。从地图上看,该村是六枝特区嵌进普定县的一个小村庄,以隔三岔五要放一场露天电影而出名。当今晚沙子坡要放电影了,这个消息就会不胫而走,传到附近的村寨,于是人们就异常兴奋起来,早早地收工,早早地吃了晚饭,早早地准备好玻璃灯盏或亮篙,傍晚时分便三五成群地往沙子坡赶去。年轻人和小孩子是这些人群中最积极的,看完电影回来还要热烈地进行议论,津津有味地谈论电影中人物或故事情节,就像牛吃草一样要慢慢咀嚼和回味许多天。如果有一场电影没有得看,光听大家议论那里面的精彩镜头,就要把自己后悔死。因此,我也是这些看电影人群当中积极的不要命的人,虽然那时的年龄还比较小,但只要听到附近村寨要放电影的消息,拼了命也要去看。

⑷记得一次在沙子坡的露天电影场放的恰是《小兵张嘎》,场坝上人满为患,早就没有了好的位置,因为从中午起,本村的人早就用各种各样的板凳把有利位置占住了,加上各村寨众多的不带板凳地观众,把能站人的地方都挤得水泄不通,甚至连树丫吧上都咔满了人,目不转睛地盯着电影屏幕,全部都如痴如醉。

⑸我只好挤在一个最偏僻的角落,与屏幕形成的夹角不到30度,斜斜地看,虽看得不够舒服,但总算一睹小兵张嘎的小英雄形象,特别是他敢用木枪缴了化妆成汉奸的罗金宝的枪,敢与老鬼子龟田斗智斗勇,消灭了鬼子,最终替奶奶报了仇,实在让人佩服。从那个时候起,我的心里就燃起了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埋下了当英雄的种子。

⑹此后看的电影多了起来,我的英雄情结也就逐渐丰富起来。看过电影《上甘岭》,知道除了日本鬼子之外,还有美国鬼子,都坏得让人咬牙切齿。插曲《我的祖国》,从那时起就开始学唱,知道了“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的道理。看过电影《渡江侦察记》,又知道坏蛋还有国民党反动派。同时,佩服的英雄也多了起来,《英雄儿女》中志愿军战士王成在关键时刻大喊“向我开炮”,然后拉响爆破筒与一大帮美国鬼子同归于尽;《地道战》中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日本鬼子,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闪闪的红星》中的小英雄潘冬子勇斗胡汉山,亲手用柴刀砍死了这个大恶霸,让人十分解气……

⑺从初中读到高中,从高中读到中专,直到参加工作,当上了教师,人也越读越文,还多了一副眼镜,好像原先的英雄梦离自己越来越远了,但英雄情结依然有增无减。想要投笔从戎,却找不到一丝出路。

⑻三弟在80年代中期参军去了云南,还以为能够到老山前线去过一下真正的英雄瘾,结果因为邓大人伸出一个手指头裁军一百万退伍回了家,他的英雄梦也破灭了。我呢?中专毕业分配工作时,叫我去县公安局报到,心想在公安局也是有机会实现英雄梦的,高高兴兴地来到了公安局,找到了那个满脸是白斑的刘政委,刘政委看了我的报到信,从上到下仔细地打量了我一番,问我你的眼镜是多少度的?我说四百五。他摇了一下头,把报到信退还了我说,小鬼,你的眼睛不适合干公安啊,还是另外分配一个单位吧。最终,我分配到化处中学,提起了粉笔,念起了磕嘴经,英雄梦自然更加渺茫,英雄情结也被埋到心底的更深之处,算了,乖乖的教书吧!

⑼于是,我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读书,什么文史哲之类的无所不读,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清楚地了解了“九一八”事变和“南京大屠杀”等耻辱的历史,了解了国家近代以来的多灾多难的原因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对“英雄”的含义有了更广泛的理解(A)。英雄不仅仅有那些奋勇杀敌壮烈牺牲的壮士和烈士,更多的还有那些手捧书本和握着笔杆子的文弱书生。鲁迅弃医从文,以文救国,将笔杆子作为投枪匕首,不但唤醒了无数麻木的民众,而且令反动派闻风丧胆;陶行知以教育救国,开办学校,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功在千秋;闻一多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的眼镜,关键时刻,伸张正义,反对内战,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不惜一死;(B)                                  

⑽远的不讲,就是在普定,伍效高经商不忘报国,不惜重金创办普定建国中学,撑起了新中国前普定教育的一片蓝天;任可澄在军阀混战时代任贵州省长,续修《贵州通志》,为世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袁晓岑用他手中的一支画笔,潜心作画,成为当代中国花鸟画的铺路者……

⑾谁说他们不是英雄?凡是能够报效国家,为国争光,作出奉献的人,不管他是文弱书生还是赳赳武夫,一样都是英雄!不管他身居高位还是一介平民,一样都是英雄!战乱时代出英雄,太平盛世依然能够出英雄!作为一名教师,只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磕嘴经”念得好,育出满天下的桃李,他何尝不是英雄?自此,我的英雄情结得到了升华。

(节选自《我的英雄情结》作者叶正鼎,中国民盟盟员,有删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会飞的黄精

①抽屉里躺着数百味中药,黄精位居其中,浑身黢黑,肉软松绵,流溢出甜甜的味道。

②我刚学中医时,看黄精貌似味道不错,便嘴馋地捏起一片,细细咀嚼,有股淡淡的药香。问师父,师父道:“是会飞的黄精。”

③我起初不懂师父的这句话,以为黄精真会飞。后来见师哥们也趁取药之时,拉开抽屉,偷偷捏一块咀嚼,才知晓师父说这句话的意思。他是戏谑地说我们在偷吃,让黄精不翼而飞了。

④黄精可药食两用,厨师拿来煲汤,味美而鲜。而师父拿来入药的,则是九蒸九晒的黄精。这时黄精不似鲜品皮粗肉白,入药的它粗皮已除,经炮制后泛有香墨一样的光泽。

⑤在师父的医馆里,来往的患者极多。有一天,来了一位年过六十的老人。师父移了移脉枕,示意老人伸手过来,继而凝神静气把脉。末了,师父摸出一支笔,在处方笺上边写边吩咐我:“你去看看,药柜里还有黄精吗?”我跑去药房,拉出抽屉,竟空空如也,原来满抽屉的黄精已然“飞走”了。师哥们抿嘴笑,说:“最后那块是二师兄今早吃的。”师父嗔怪道:“还笑?快去街上买几斤回来。”这时,我才觉得惭愧,认为偷吃黄精太不应该。但师哥们还是照吃不误。

⑥一日,师父从街上扛回一麻袋新鲜的黄精,笑道:“你们这么喜欢吃,我又买了一麻袋。现在交给你们,把它们洗净泥土,去除粗皮,再九蒸九晒,炮制成药。”师哥们听罢,顿时兴奋了,只有师父在偷偷地浅笑。

天瓦蓝瓦蓝的,阳光从山巅上溜过来,晒得禾叶都耷拉着头。师哥们在阳光下洗呀洗,洗得满头大汗。然后坐在闷热的屋里慢慢刨粗皮。这可是个精细活,尤其皱褶里藏匿的细尘,要用牙签小心地剔,可磨砺了师哥们的性子。一麻袋生黄精收拾完了,师哥们捶着后背,疲惫地说:“不容易呀,这么难缠。”师父听了道:“辛苦的还在后头呢!”师哥们不信,去烧火了。左厢房热闹了起来,劈柴的劈柴,刷锅的刷锅。我在药房,听到他们在逐渐冒蒸气的左厢房嘀咕说:“这么难哩!下回不吃了。”我和师父相视而笑。经过九蒸九晒的黄精,表里黝黑,像被夜色洇染了。师父号完一个患者的脉,朝我们喊:“黄精三十克!”我们听了,从炮制中药的厢房鱼贯而出,捏着处方,叮当叮当地捣响了铁罐子。

⑧转眼到了这年的8月,山里的黄精壮硕了。这天师父起了个早,说:“带你们上山认野黄精。”一直朝阳光升起的地方走,层林越来越矮,山越来越高。在一处灌木丛旁边,师父驻足查看一番,惊喜道:“这就是野黄精。”我看着绿竹似的黄精秆儿,叶儿浅黄了,修长的身子在一缕风的摇曳下,把沾满的阳光摇碎了,坠落在青苔上。轻轻扒开青苔下的肥土,露出黄精小小的脊背。黄精长得不错,手指粗,弯弯曲曲地盘旋了不小的一块地方。我凑近它,细细地闻。一股若有若无的气息,仿佛是黄精在呼吸,有阵阵清香。师父一出手,一大块根茎就被师父掰出,丢进背篓,还剩下一小截在土里。我问师父为什么不全掰了,师父说:“这是祖师爷爷传下来的,取之七分,留之三分,以便繁衍。”

⑨在山中邂逅一味野黄精,靠缘。有本医书上说:医者,与病人有缘,千里来求,与药有缘,自然药到病除。现在,我们与这棵野黄精有缘,才在这丛灌木下与之相见。野黄精吮吸了大山的养料,身体里有了大山的魂魄和精华。而这一切会随着野黄精的入药,渗透到人的身体里,人便也如此朴质、康健。

⑩时光悠长。这一回,又有患者来看诊。师父号了脉,便开了几味药,黄精还是排在首位。只是,抽屉里的黄精不再“飞”了……

阅读

《五猖会》(节选)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咋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20,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21。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监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