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17年初中毕业班语文综合测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的手,我的眼

许闲

    二月,春寒料峭,两个残疾人互相搀扶着走向他们的“战场”。

    无臂男子用肩膀艰难地顶着失明的男子爬上了一棵杨树。失明男子爬上树后,按照无臂男子的指示,摸索着砍下树枝,然后小心翼翼、慢慢地溜下了树。接着,他又按照无臂男子的指示,捡起地上的树枝放到无臂男子背上的筐子里。直到筐里装满了树枝,失明男子拉着无臂男子空荡荡的袖管,两人亦步亦趋地向远处的河滩走去。

    到了河边,失明男子帮无臂男子脱掉了棉鞋、袜子,并卷起裤脚。当无臂男子把脚踏入冰冷的河水时,他倒吸了一口冷气。但他很快就习惯了刺骨的冰冷,驮着树枝,淌过了二十多米宽的河流。放下树枝后,他又走回来,背着失明男子再过一次河。

    踏上了满是石子儿的河滩,他们便开始种树,石子儿地不好挖坑,得先用粗钢棍打眼,这自然是失明男子的工作,可他看不见,一不小心便一锤子敲在了自己的手上。他忍着疼痛,在地上砸出了四五十厘米的洞眼,把树枝插进去,填上土。

    与此同时,无臂男子歪着脑袋,用脖颈夹着装在塑料水桶上的木棍,在河边艰难地取水,一棵树枝需要半桶水灌溉,一天栽百十来棵树,他就得来回打几十趟水。

    无臂男子叫贾文其,失明男子叫贾海霞,他们同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人,生活在一个叫“冶里村”的村子里。从2002年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坚持与努力,他们在荒滩上种活了一万多棵树木,使河滩变得绿树成荫。

    曾经有一家媒体在采访他们时问:“你们这样辛苦地种树为了什么?”

    两位朴实的男子汉回答媒体说:“我们种树,等树大了,卖了变钱。”

    “不行,不行,你们可不能这样说,你们这样说我们可就拍不了了。”

    可事实上,他们植树的初衷确实是为了过生活。

    他们俩是邻居,房子就隔几米远,从小就是“好哥们”。他们一起上小学、初中,关系非常铁。贾文其三岁时因为触电失去了双臂,一路走来,多亏了贾海霞的帮忙和照顾。

    贾文其初中毕业后去了林业队种树、看护园林,为家里挣工分。

    贾海霞则考上了高中,去了邻镇继续学习。高中毕业后,他娶妻生子,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子。两人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渐行渐远。

    但命运似乎注定要把他们拴在一起。2000年春天,不幸再次降临到左眼因先天性白内障导致从小失明的贾海霞身上。在采石场干爆破工作的他,在一次爆破事故中被炸瞎了右眼。一瞬间,天塌地陷。

    但这次事故,也为他们俩再次走到一起创造了契机。

    2001年春天,原本跟着残疾人艺术团在全国演出的贾文其因要照顾突然偏瘫的父亲回到了村子。他回来之后,待在家中没有收入。为了生活,他决定开始干他的老本行——种树卖。但想去做这样一份事,仅凭他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可谁又会和他这样的残疾人合伙呢?他想到了贾海霞。

    同病相怜的两个人一拍即合。为了生活、为了尊严、为了陪伴,贾海霞是贾文其的手,贾文其是贾海霞的眼,他们决定在灰暗的人生中成为彼此的色彩。

    经过冶里村村民委员会同意,2002年春,老哥俩在河滩上种起了树。

    第一年,他们在荒滩上种柳树,栽了八百多棵,结果只活了两棵,剩下的全都旱死了。村里人把他们当成了笑话,但贾文其并不灰心。“有驴不怕慢,只要天天赶,总会走远的。”他说。

    第二年,他们吸取教训,从河边离水最近的地方开始栽树,除了栽柳树,还栽了更抗旱的杨树。他们总算是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但立马又碰到了困难:没钱买树苗。他们只好采用扦插法种树,可是本村的杨树和柳树少,完全不够他们获取扦插所需的树枝。于是,他们跑到几里以外的邻村四处砍树枝,为此没少挨骂。

    春季过去,夏、秋是管理的季节,浇水、剪枝、割草……,冬季,他们也不能闲着,树场需要看护,以免自己的努力在干燥的冬天付之一炬。

    那一年,他们种的树,成活了一百多棵。

    接下来的十年,他们每年种三千多棵树,总有一千棵左右的树能成活。

    每年从农历二月到立冬,他们不知一起淌过了多少次河流,也不知有多少次一起摔倒在河中央。就这样,他们俩你借我双手,我借你双眼,你以我为眼,我以你为手,残残相助。现在两人的配合已经非常默契。

    如今河边的50亩荒滩,已被贾海霞和贾文其“联手”变成了绿洲,身处林中,密得要看不见蓝天。

    “烦恼了,我们就来种树。造了这一片,我们也感到了成功。坐在树底下一看,天都被遮没了,我们好像造了一片森林。种树改变了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觉得很有存在感,甚至是成就感。”贾文其自豪地告诉记者。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9期,有删改)

(1)、贾文其和贾海霞配合默契,请结合上下文,完成表格中的相关内容。

默契

表现

贾文其

贾海霞

摸索砍树枝、溜下树、捡树枝放到贾文其背上的筐子里。

过河


用脖颈夹着装在塑料水桶上的木棍到河边取水、灌溉


(2)、请选取一个角度,对下面的语句加以赏析。

二月,春寒料峭,两个残疾人互相搀扶着走向他们的“战场”。

(3)、从全文看,第(11)至(14)段运用了插叙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4)、无臂男子和失明男子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5)、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成功的合作需要哪些要素?
举一反三
阅读《母亲的汤圆》,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汤圆

    ①母亲会做一手好汤圆。我是吃着母亲做的汤圆长大的。

    ②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差。平时里,我们一家只能吃极素朴的饮食。作为孩子的我和兄弟,便盼望着过新年。因为只有过年那几天,我们才可吃上几顿相对丰富的饭菜,尤其是吃上母亲亲手做的特别解馋的汤圆。

    ③每逢年关将至,母亲便会拿一些糯米加适量大米,盛在盆里用水泡着。泡上约三两天,母亲再将它们端到家里那口石磨旁,由父亲推磨,她用一把长勺子,一点一点舀出盆里已泡得软熟的湿米,往磨眼里放。随着石磨的一圈圈转动,白花花稀溜溜的米粉,便会从上下磨盘的磨齿结合处,源源不断地溢出来;而后顺着磨槽的出口端,流到下边搁着的布帕上面。布帕下边是一只盛着草木灰的竹筐——草木灰可以慢慢吸收米粉里的水分。当米粉变得将干未干时,母亲就可以动手做汤圆了。

    ④母亲先将烤熟的芝麻或者花生米,配以白糖或红糖,做成馅料,装在碗里。初一早上,母亲起床后,用手把粘而软的米粉,搓成大小合适且均匀的若干坨;然后拿一坨置于掌上,轻轻拍成饼状;再用小勺从碗里舀一些馅料;接着,像变戏法一般,双掌揉啊揉啊,很快便揉成一只浑圆饱满的汤圆。母亲手上巧而麻利,片刻功夫,便会揉出可供一家子吃上一顿的汤圆。

    ⑤当一灶膛熊熊的柴火,让一锅水开始沸腾起来时,母亲将揉好的汤圆,一只一只轻轻放入水里。汤圆先是沉入锅底,母亲为防止汤圆粘连在锅底,便用一把长柄的汤勺,小心地搅动汤圆。汤圆都下锅后,火势稍稍减弱,慢慢煮上一阵,一只只汤圆便渐渐浮上水面;继续煮上一会,便可以出锅了。

    ⑥母亲给我们全家每人,舀上满满一碗煮熟的汤圆。我常常是筷子未动,馋水先流。夹上一只热腾腾的汤圆,放嘴里那么一咬,哇,粘而滑的汤圆破口处,一股烫烫的甜甜的香香的馅料,顿时喷薄而出,心里那个爽啊!那满嘴的甜滋滋的味儿,竟将日子里的那些苦涩,荡涤得了无影踪。母亲一边吃着汤圆,一边脸上漾着如汤圆一般饱满的笑容,嘴里还喃喃念叨着:日子会好起来的,会好起来的……

    ⑦流年似水。我和兄弟俩吃着母亲做的汤圆,一年年长大,并渐渐成人。我们一家子的日子,也果真一年比一年好。只是平日里,我们一家子再很难聚在一块。我在外工作,将小家安在了城里。兄弟也离开父母,在我居住的同一座城里打工。虽然我们也能常常在小吃摊上吃到人家做的汤圆,或者将从商场买回的速冻汤圆下锅煮熟作为早餐,但那些汤圆总不及母亲做的汤圆吃起来更让人回味!而每逢春节,我都会携妻带子,约上兄弟,一起回老家陪父母过年。母亲也总会很高兴地在初一早上,为我们做出一顿丰美的汤圆大餐。

    ⑧那一年,我和兄弟因一点经济纠纷,而伤了和气。虽然我们同处一座城市,相距咫尺,却较长时间彼此不相往来,心里都一直互相怨恨。

    ⑨终于临近岁末。我和兄弟又一起回到父母身边过年。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家子凑在客厅沙发上看春晚。我和兄弟各怀心思,脸上都郁闷着,彼此相背而坐,互不理睬。母亲则用深沉而慈爱的眼神盯住我们,半晌不言语。后来临起身离座去睡觉时,母亲才切切地说了句:孩子们,明早再好好吃一碗娘给你们做的汤圆!

    ⑩翌日一早,母亲便一如既往,亲自下厨,为我们全家再次操办了一场汤圆的盛会。母亲特地让我们兄弟俩坐到一块;然后,从她的碗里,用筷子分别夹了一只浑圆晶莹的汤圆,递到我俩面前,满含期待地说:给,接住娘的汤圆,吃到肚子里,啥纠结都会没啦!在母亲的殷殷目光里,我和兄弟都赶紧伸出筷子,接过母亲的汤圆;而后,张口衔住;咀嚼,回味——终于,我俩相视而笑!母亲脸上又绽开了如汤圆一般圆和饱满的笑容,口里又禁不住喃喃自语:和好了就好,和好了就好……

    ⑪如今,母亲年事已高;而她依然坚持在每个春节,亲手为我们一家,做她最拿手的汤圆。

    ⑫那圆圆的甜甜的而又晶莹滋润的汤圆呵,其实就是母亲的一颗心;这颗心里,最贴切最朴素地诠释着我们日子里的那些美好:幸福,团圆,和和美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民间剪纸

    ①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剪桐封弟”的故事,大约是我国关于剪花艺术最早的文书记载。

    ②已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剪纸作品,当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古墓中的五幅麻料剪纸,根据同时出土的高昌章和十一年(公元541年)文书可以推测,这五幅“骨灰级”的剪纸作品是南北朝时期的遗物。

    ③剪纸用纸大体可归为三种。第一种是普通的单色纸、蜡光纸等。老艺人常用“毛边纸”来剪一些短期使用的纸样,它价格低廉,柔软、吸水性强且硬度适中,耐磨、耐折叠,还可以染色。第二种是生宣纸、连史纸等。这些中国传统手工纸能够保证纸张在经过剪刻后还能进行点色等工序。第三种是用作衬色剪纸母本的金箔纸、银箔纸等。箔纸带有金属色,尤其在年节剪纸中特别能渲染喜庆的气氛。

    ④尖头剪刀是剪纸最主要的工具,大的剪刀用来剪外形,小的剪刀则用来剪细处。此外还需许多辅助刻制工具,很有些“十八般兵器”的阵势。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⑤剪纸是装点生活的民间艺术品,既可以是居室“软装潢”,也可以是精美的“商标”,还可以作为传家的珍藏。

    ⑥如今,中国北方还基本保留着春节期间贴窗花的习俗,而南方往往是只在婚庆时张贴剪好的“喜”字。门花是张贴在门上的剪纸作品;它也是中国北方农村保留下来的春节习俗之一。除此之外,其他节庆时门花也是必不可少的纸质装饰品。

    ⑦覆盖在各种赠礼上的剪纸礼品花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又细致的性格。“八件”是广东佛山常见的礼品花剪纸,在同一张剪纸中有多个花卉、瓜果等图案,在需要装饰婚嫁聘礼和嫁妆或庙会、张贴红榜等情况下,人们就会把整幅“八件”上的各个物品分别剪裁下来,用它们装点礼物或布置环境。

    ⑧把白纸剪成的绣花样子贴在衣服或鞋帽、肚兜、袜子上,再针线绣缝,绣好后白纸样会被细密的丝线依样覆盖住,从此绣样便与上面的绣线相伴,直到双双老去,绣样里寄托的美好祝愿都不会褪色。

阅读《手写比打字有助记忆》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夜光杯》今年2月7日的一篇《医生的字》的文章提到有一位叫马红霞的医生写的病历单的字迹工整清秀,现今已是非常稀罕。我想起了另外一个关于手写的话题,那就是记(英文)笔记时,是手写好还是打字好?

    ②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因为不可否认的是打字的速度更快,当然要具有这种速度,必须受过专门的打字训练。但是有美国教授研究后认为,手写笔记有助于学生在教室里集中注意力,习惯于手写笔记的学生学习成绩也较好。较之喜欢用英文速写方法的学生,用普通书法记笔记的学生能学到更多知识,对信息的记忆也更持久,更乐意把握新的思路。和用键盘相比,手写能紧扣人的思维,使获得的信息更有条理。

    ③统计显示,听课时用键盘记笔记速度更快,打字和手写每分钟的速度之比大约是33字比22字。在短时期内,打字是有优势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一位教授2012年做过一项调查,上课甫结束立即对学生进行跟踪,结果发现“打字族”能够回忆起更多的上课内容,对上课内容进行测验的成绩也比“手写族”要好一点。

    ④问题是这种优势是暂时的,经过24小时,“打字族”对自己记下的东西全忘记了,他们在键盘上敲下的长长的笔记太表面化,也太肤浅了,无助于他们回忆起上课的内容。相反,“手写族”能够持久记忆课堂讲课内容,甚至在一星期以后仍然对课堂上的一些概念有很好的掌握。很显然,手写会把听到的东西更深地记住。用普通书法记笔记更便于温习上课内容,因为它们较之速记法组织得更好。

    ⑤人们要问,“打字族”能记下较多的内容,为什么掌握的知识反而少呢?研究证实,打字是一种机械反应,对听到的东西是逐字逐句地记下;“手写族”记下较少的东西,但是在记下的同时也在思索,并且对内容有了一个消化。

    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高科技含量的笔记本电脑人见人爱,它可以使打字更快,但恰恰对学习知识是有害的;手写可以增强对知识的记忆,然而有统计说,手写平均只能记下30%左右的内容,为了跟上讲课者的速度,手写会漏掉一些重要的限定词,省略掉一些关键的细节——所以手写还大有改进的余地。

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猫(节选)郑振铎

①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

②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④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⑤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⑥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⑦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⑧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⑨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⑩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⑪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⑫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⑬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⑭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⑮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⑯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⑰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⑱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⑲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⑳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㉑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㉒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㉓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现代文阅读

两进虎跳峡

张鸿源

  虎跳峡在滇西北,它是玉龙、哈巴两大雪山南北夹峙金沙江形成的。江心突兀一块巨石,传说曾有老虎从岸边跳上巨石,再纵身跳到对岸,“虎跳峡”之名由此而来。虎跳峡全长17公里,分为上峡、中峡、下峡三段。

  我第一次进虎跳峡,是从中甸的虎跳峡镇步入上峡的。刚到金沙江畔,便看见对面的玉龙雪山高耸云天,皑皑白雪堆积在连绵的峰脊上。时值盛夏夜雨初收的早晨,云雾游移在群峰间,愈显出玉龙雪山的高深莫测。

  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人马驿道,横系在临江的悬崖上,走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我觉得自己真像一只岩羊在峻峭的崖壁上战栗着探行。

  再往前,两岸高山越挤越拢,排列成一道道狭窄的天门。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它勃然大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传响,仿佛洪荒远古开天辟地的遗音。这里不是汪洋大海,但我却感觉到汪洋大海狂暴时的声势和威力:岩在崩,地在动,山在摇。我只觉头晕目眩,脚下站立不稳。据说,漂来的粗圆木和滚落的大石块,在这里都会被粉碎得无影无踪。我只能退到高处,遥遥承受这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刺激……

  怀着上峡带给我的震撼走向中峡。迎面来了一队马帮,我闪身到路旁让道,听着马儿们艰难的足音,看着马帮慢腾腾地消逝在远处断崖后面……马帮就是这样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途艰险,马帮却奋力前行,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峡的谷底礁石遍布,如满天星斗。这些从山上飞滚而来的落石,堆积江中,犬牙交错。江水在其间往复跳跃,浪花推着浪花,漩涡套着漩涡,一路5公里18个险滩相连至下峡。

  我对下峡的感受,第二次比第一次强烈。三年后的正月初,我从丽江的大具乡乘车直奔下峡。抵达停车场,我不禁惊叹:“好个哈巴雪山!”仔细俯仰一番:没有零散的峰头断崖,整体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块造就出大气磅礴的雄姿。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此景正如清代孙髯翁所写:“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前往渡口的路上,日头已经偏西,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几分雄浑,几分肃穆,几分苍凉。

  从渡口乘船前往对岸。上岸后发现没有路,我只得寻着人踩过的痕迹,攀藤抓草往上爬,还得时时小心,脚下不能打滑,否则就会坠下深渊。我大汗淋淋地攀登了近1个小时,才算踏上新开的公路。

  山高峡深,天黑得早,我只好投宿在下峡核桃园的一家小旅店。核桃园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这里的夜特别深沉,空寂得不像在人世间。浓墨似的山头上方,星星在一块不大的天幕眨着眼,默默感受夜的静谧。人在此际,内心一片宁静,仿佛世间一切的纷杂都与我无关。我很快就带着白天的游兴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拂晓我就出发了,穿越中峡来到了上峡。上峡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修筑了栈道,可下江边挨近虎跳石。峡中筑了公路,可以通车,游览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一身豪气、雄奇威猛的虎跳峡。但留在我内心深处的,还是那个不经雕琢、野性十足的虎跳峡。我伫立江崖,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

  两次进入虎跳峡,我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若要问我云南山川最富阳刚之美的地方在哪里,我定毫不迟疑地回答:在虎跳峡!

(选自《滇域探秘》,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