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开始重点关注“民族”,米什莱和拉维斯是民族历史研究的两座高峰。
米什莱被誉为“法国历史学之父”。在其编著的《法国史》中提出,法国人从百年战争中开始具有国籍意识,到大革命与特权阶级的对抗中,完成了法兰西民族的整合,以此教育人民建构法兰西民族的自我认同。他始终认为法兰西在世界历史上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是引领世界走向自由,通往繁荣之路的灯塔。他的观点成为19世纪上半叶法国历史学的主流。
普法战争战败后法国割地赔款,知识分子的民族优越感被击碎。第三共和国的史学家拉维斯主编27卷的《法国史》,提出历史上布列塔尼人、普罗旺斯人……各地人民都是法国人,尊崇共同的祖先、共有的英雄人物。他高度赞扬共和国,对国歌、国庆日、纪念仪式等各种“被发明的传统”进行历史性阐释,传播共和主义精神,将殖民扩张视为开化落后地区、传播先进文明的特殊使命。以此“向法国青年人说明,为什么他们应当为组成一个民族国家而自豪”。拉维斯被19世纪末法国史坛誉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教师”。
——摘编自王玮、吕一民《拉维斯与19世纪晚期法国历史知识的生产与传播》等
围绕“历史书写与民族认同”,评析19世纪法国历史学的发展。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近代百年上海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上海的历史博物馆留有大量的民族精神等诸多方面的时代印记。以下为中共一大纪念馆和上海历史博物馆的部分藏品(或会址)及其介绍。
藏品/会址 | 介绍 |
(清)振远将军铜炮 |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在各战略要地加强军备建设,该门铜炮是鸦片战争期间吴淞战役的重要历史见证。 |
道白生公司制造的清花机 | 清花机用于清洁棉花。此清花机原属三新纺织厂所有,该厂前身为洋务运动时所开设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新式纺织工业之鼻祖。 |
辛亥革命时上海起义军的陆军旗 | 旗帜中央画有一颗九角星,内外两圈共有黄星十八颗,代表当时十八个省份。 |
福新面粉公司商标图册 | 1912年荣氏兄弟与人合伙在上海创立福新面粉公司,1921年发展至18个厂。 |
《青年杂志》 |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后改名为《新青年》。 |
中共一大纪念馆 | 地处上海市黄浦区,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见证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义卖救难”纪念章 | 1939年,为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义卖救难运动,该印章便是当时所发。 |
《解放日报》创刊号 | 1949年5月28日在上海发行,报纸头版正中刊登有《大上海全部解放》的消息。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