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油田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独立测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清明

余世存

每年阳历4月4—6日,太阳黄经15度,对北半球来说,此时的天气与春分时相比,又有不同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这一节气,我们中国人称为清明。“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当时,因此得名。”

清明节气,东亚大气环流实现了从冬到春的转变。北方许多地区4月的平均气温都已经达到10--15℃。江南地区,“清明时节雨纷纷”几乎是诗人实指其气候特色。总之对中国内地来说,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清明节气同样可由天气变化预知未来的天气,如“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清明冷,好年景”等等。

在中国历史上,清明节气具有特殊性。中国人悠远的风俗习惯,如寒食节、上巳节,都在清明前后。上巳、寒食、清明各有其意义。上巳清洁身心,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是农耕生活最重要的节气,提醒人们播种希望。唐代以前,寒食和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

到了宋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官府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的盛世清明图景。不仅民间三节并举,官府也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基本消亡。2008年,中国政府把清明节定位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清明是大地回春、生机盎然的时候,人的心情也会舒展起来。此时扫墓祭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祭扫活动既能体现对家庭的尊崇,又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其中有庄重,有责任,有形式感。孔子所谓,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就是说,祭祀行为本身就是让人明白人应该有所节制,有所敬畏。在先人面前,人不应该任性,为所欲为。

清明时节雨纷纷,此时的气候状态处在气温不断上升带来的光明、温暖和雨水中 ,这是一个决定万物生长的时节。在大时间的序列里,清明节正属于节卦时空,可见,拔节、节制、节哀,慎终追远等等,有极为深刻的时间规定及其意义。“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而人生或日常生活能否清明?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干净的人?就像清明节名称本身提示的境界,在清明节期间,值得我们扪心自问。

(1)、请分析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2)、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这一句中的“逐渐”能否去掉,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胡忠伟《读书贵有疑》一文,完成小题。
        ①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儿时向老师质疑:“胡不窄小其制反宽大其形,是何以故?”老师默然不答,李渔颇感失望。直到远游塞外,才终于揭开谜底:原来塞外天寒地冻,这种服装是日当蓝衫夜当被的。
  ②这应是“学贵疑”的很好的事例了。读书做学问,难免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处,自古以来,人们就很赞赏提出疑问的精神,认为“会读书,当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怕的不是有疑难,而是终日读书没有疑问——书上说什么就信什么,是不会有进步的;书上说什么,不懂装懂,更是难有出息的。
  ③有疑难就会想方设法去破疑释疑。学问学问,当然是既“学”且“问”的。“问”是钻研,是“学”的深化;只“学”不问,容易埋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昏庸里。“问”是知识长进的一种方式,无所谓“羞耻”之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惑而不从师,终为惑矣”。
  ④惑能从师,固然是好事,但做学问终须自己动手动脑,才有所得,否则我们便与留声机无异了。进一步说,读书做学问,不能只当翻译家,而当有自己的思考和见地,这就是善于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启发,有所得。“始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是谓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学贵心悟,守旧无功”,都是经验之谈。思考可以明智,可以捷才。更进一步说,读书做学问有一个知识转化的问题在里头,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学问,才能集大成,成一家之言。
        ⑤古人读书尚疑贵思,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在这个浩瀚的世界中,一定有很多东西是我们还未能了解的,思考与质疑的脚步一刻都不能停滞。那种食而不化,只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潇洒是潇洒,只怕未必能于学问有所长进。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读书使人优美
         ①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⑤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地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且永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都是思索者的木乃伊,新华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簪花是中国古代人头饰的一种,也叫戴花、簪戴、插花。在古代。簪花主要用鲜花制作,但也有用其他材料,如绸、绢、罗等仿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喜庆良辰、节日节令都会在头上簪花戴花,以表达喜悦之情。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一些漂亮的工艺材料用来代替,比如树脂、陶瓷等代替珍珠玉石;以降低制作簪花成本,但对簪花的美观没有丝毫影响。簪花不仅可以用于装饰发髻,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簪花上的小钩可以用来挂住头发,防止头发散乱。

设计和雕刻簪花基本有三个特色样式,分别是:花卉簪花、动物簪花和场景簪花。设计师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和主题会有不同的设计,在小小的簪花上表达丰富的寓意。制作簪花的手艺人通常会运用一些传统的工艺技术,如丝绸织工、金银锻造等,以保持簪花的传统风格和高贵气质。制作完成后,簪花需要经过细致的打磨和抛光,使其表面更加光滑细腻,展现出令人惊艳的质感。

材料二

朝代

相关文字记载

秦汉

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陆贾《南越行纪》

魏晋南北朝

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髻前。——南朝宋代臧质《石城乐》

唐代著名画家周昉作《簪花仕女图》,所画为贵族人物,画中贵妇的姿态各异,头梳高髻,簪着金步摇,从左到右,头上分别插着芍药、海棠、荷花、蔷薇和牡丹以装饰。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簪花之风衰落下去,在重大的节日与仪式中不再流行簪花习俗;由于文人地位下降,前朝的赐花受宠、杏林及第成为过眼云烟。但在部分人中,依然比较流行。

文人保持簪花习俗。

簪花习俗式微,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男子已少有簪花之人。

材料三

“今生簪花、来世漂亮”,这个来自福建的非遗传统,已经风靡泉城,并与汉服、旗袍迅速结合,成为姑娘们走街串巷拍照的热门选择。

古城、泉水、小桥……作为济南“古风”最出片的老街,曲水亭街当仁不让地承接了这个风潮。汉服饰品店里,前来做簪花造型的姑娘络绎不绝,她们寻巷而来,为的就是老板的手艺。特别是在府学文庙,红墙琉璃瓦的千年古韵更是与典雅的汉服装束相得益彰。穿行在文庙建筑群中,游人们一边拍照留念,一边感受着济南老城的古韵悠悠。簪花不仅是一种风俗,游客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更是一种对幸福生活的表达和期待。

老城之所以“老”,是因为有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之所以“新”,是自带的底蕴有吸引年轻人的气质。拥有“簪花热”的济南老城,就是一朵傲人向上的“繁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