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吉林油田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独立测试试卷
清明
余世存
每年阳历4月4—6日,太阳黄经15度,对北半球来说,此时的天气与春分时相比,又有不同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这一节气,我们中国人称为清明。“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当时,因此得名。”
清明节气,东亚大气环流实现了从冬到春的转变。北方许多地区4月的平均气温都已经达到10--15℃。江南地区,“清明时节雨纷纷”几乎是诗人实指其气候特色。总之对中国内地来说,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清明节气同样可由天气变化预知未来的天气,如“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清明冷,好年景”等等。
在中国历史上,清明节气具有特殊性。中国人悠远的风俗习惯,如寒食节、上巳节,都在清明前后。上巳、寒食、清明各有其意义。上巳清洁身心,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是农耕生活最重要的节气,提醒人们播种希望。唐代以前,寒食和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
到了宋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官府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的盛世清明图景。不仅民间三节并举,官府也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基本消亡。2008年,中国政府把清明节定位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清明是大地回春、生机盎然的时候,人的心情也会舒展起来。此时扫墓祭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祭扫活动既能体现对家庭的尊崇,又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其中有庄重,有责任,有形式感。孔子所谓,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就是说,祭祀行为本身就是让人明白人应该有所节制,有所敬畏。在先人面前,人不应该任性,为所欲为。
清明时节雨纷纷,此时的气候状态处在气温不断上升带来的光明、温暖和雨水中 ,这是一个决定万物生长的时节。在大时间的序列里,清明节正属于节卦时空,可见,拔节、节制、节哀,慎终追远等等,有极为深刻的时间规定及其意义。“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而人生或日常生活能否清明?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干净的人?就像清明节名称本身提示的境界,在清明节期间,值得我们扪心自问。
材料一
簪花是中国古代人头饰的一种,也叫戴花、簪戴、插花。在古代。簪花主要用鲜花制作,但也有用其他材料,如绸、绢、罗等仿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喜庆良辰、节日节令都会在头上簪花戴花,以表达喜悦之情。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一些漂亮的工艺材料用来代替,比如树脂、陶瓷等代替珍珠玉石;以降低制作簪花成本,但对簪花的美观没有丝毫影响。簪花不仅可以用于装饰发髻,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簪花上的小钩可以用来挂住头发,防止头发散乱。
设计和雕刻簪花基本有三个特色样式,分别是:花卉簪花、动物簪花和场景簪花。设计师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和主题会有不同的设计,在小小的簪花上表达丰富的寓意。制作簪花的手艺人通常会运用一些传统的工艺技术,如丝绸织工、金银锻造等,以保持簪花的传统风格和高贵气质。制作完成后,簪花需要经过细致的打磨和抛光,使其表面更加光滑细腻,展现出令人惊艳的质感。
材料二
朝代 | 相关文字记载 |
秦汉 | 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陆贾《南越行纪》 |
魏晋南北朝 | 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髻前。——南朝宋代臧质《石城乐》 |
唐 | 唐代著名画家周昉作《簪花仕女图》,所画为贵族人物,画中贵妇的姿态各异,头梳高髻,簪着金步摇,从左到右,头上分别插着芍药、海棠、荷花、蔷薇和牡丹以装饰。 |
宋 |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
元 | 簪花之风衰落下去,在重大的节日与仪式中不再流行簪花习俗;由于文人地位下降,前朝的赐花受宠、杏林及第成为过眼云烟。但在部分人中,依然比较流行。 |
明 | 文人保持簪花习俗。 |
清 | 簪花习俗式微,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男子已少有簪花之人。 |
材料三
“今生簪花、来世漂亮”,这个来自福建的非遗传统,已经风靡泉城,并与汉服、旗袍迅速结合,成为姑娘们走街串巷拍照的热门选择。
古城、泉水、小桥……作为济南“古风”最出片的老街,曲水亭街当仁不让地承接了这个风潮。汉服饰品店里,前来做簪花造型的姑娘络绎不绝,她们寻巷而来,为的就是老板的手艺。特别是在府学文庙,红墙琉璃瓦的千年古韵更是与典雅的汉服装束相得益彰。穿行在文庙建筑群中,游人们一边拍照留念,一边感受着济南老城的古韵悠悠。簪花不仅是一种风俗,游客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更是一种对幸福生活的表达和期待。
老城之所以“老”,是因为有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之所以“新”,是自带的底蕴有吸引年轻人的气质。拥有“簪花热”的济南老城,就是一朵傲人向上的“繁花”。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