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自主高效练】主题一民俗风情

主题一拓展训练“端午”文本联读 

〔甲〕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 芳

①“五月五,是端午。 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透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

。这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哟。”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猛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2020年 6月 23 日《天津日报》,有改动)

〔乙〕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的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柔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裹挟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含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

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童年的我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的喜欢。 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却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趴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把它们晾在盘里。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 要用“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 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裹着错落有致的三层粽叶的粽子。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选自《中学时代》2023年第9期,有改动)

(1)、甲、乙两文开头都引用有关端午的民谣,各有什么作用?
(2)、读下列句子,根据要求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②我轻轻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品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甲文结尾画波浪线的句子与鲁迅的《社戏》结尾一样,都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说说它们分别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链接材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4)、在乙文作者心里,故乡是奶奶手中一只只香甜的粽子。对于青春年少的你来说,故乡是什么呢? 请用一段话描述你对故乡的理解。(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40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有人曾问他:“贝老,您相信风水吗?”“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不是迷信的风水,风水有好几种,比如说我们建筑要摆房子,要背山傍水,这也是风水。我觉得风水我们应该相信的,可是风水要是弄得太过分一点,那就变成迷信了,这个我反对。”他这样坦诚地亮明个人的观点。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迹可寻,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1978年,他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了远离市区的香山饭店。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后,他作风一贯认真、细致,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某些建筑高出10倍。”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演唱生涯(有改动)
                                                                                              毕飞宇
        ①是哪根筋搭错了呢?1990年,我26岁那一年,突然迷上唱歌了。
        ②那年我所供职的南京特殊师范学校搞了一次文艺会演。会演行将结束的时候,我的同事,女高音王学敏老师演唱了《美丽的西班牙女郎》。礼堂因为她的嗓音无缘无故地恢宏了,她无孔不入,到处都是她。我意外地发现人的嗓音居然可以拥有不可思议的马力。
       ③我蠢蠢欲动了。终于有那么一天,我推开了王学敏老师的琴房。我直接说出了我的心思,我想做她的学生。王学敏老师很吃惊。我至今还记得她的表情,那可是1990年,唱歌毫无“用处”,离“电视选秀”还有漫长的十五年呢。她问我“为什么”,她问我“有没有基础”。 
       ④我没有“为什么”。如果一定要问为什么,我只能说,在二十岁之前,许多人都会经历四个梦:绘画的梦,你想画;歌唱的梦,你想唱;文学的梦,你想写;哲学的梦,你要想。这些梦会出现在不同的年龄段里,每一个段落都很折磨人。我在童年时代特别梦想画画,因为实在没有条件,这个梦只能自生自灭;到了少年时代,我又渴望起音乐来了,可一个乡下孩子能向谁学呢?又到哪里学呢?然而,如果你的学习欲望过于亢奋,你会觉得你是盛夏里的狗舌头,活蹦乱跳,无滋无味,空空荡荡。
        ⑤王老师最终还是收下了我,大约是碍于“同事的情面”。
        ⑥对初学者来说,声乐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打开”,它必须借助于腹式呼吸。王老师告诉我,婴儿在嚎哭的时候用的都是腹式呼吸,狗在狂吠的时候也是这样。因为“说话”,人类的发音机制慢慢地改变了,胸腔呼吸畅通了,腹式呼吸却闭合了。所谓“打开”,就是回到人之初。一旦“打开”,不仅音色变得圆润,音量还可以变得嘹亮,只要趴在地上,完全有能力与狗对抗。我们身体的内部隐藏了多少好玩意,全让我们自己弄丢了。
        ⑦如果有人问我,你所做过的最为枯zào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我的回答无疑是练声。“练声”,听上去多么的优雅,可说白了,其实就是两件事:咪,还有嘛。你总共只有两个楼梯,沿着“咪”爬上去、爬下来,再沿着“嘛”爬上去、爬上来。咪——,嘛——;咪、咪、咪,嘛、嘛、嘛;咪……嘛……。我这是干什么呢?回想起来,我只能说,单纯的爱就是这样,投入,忘我,没有半点功利。
        ⑧王学敏老师煞费苦心了。她告诉我,“气”不能与喉管摩擦,必须自然而然地从喉管里“流淌”出来。她打开了热水瓶的塞子,让我天天盯着瓶口的热气看。为了演示“把横膈膜拉上去”,她找来了一只碗,放在水里,再倒过来,让我拿着碗往上“拔”,往上“拔”的力量越大,往下“拽”的力量就一样大。就单纯的理解而言,这些都好懂——这就构成了艺术内部最大的一个隐秘:在“知识”和“实践”之间,有一个神秘的距离。有时候,它天衣无缝;有时候呢,    
       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一个人来到了足球场。它幽静,漆黑、空旷,在等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漆黑而又空旷的舞台上,每个星期我都要开三、四个演唱会。可那唱是断断续续的,每一个句子都要分成好几个段落,还重复,一重复就是几遍、十几遍。学生宿舍和教工宿舍离足球场不远,我想我的歌声是可以传递过去的,因为他们的声音也可以传递过来。传递过来的声音是这样的:“他妈的,别唱了!”
       ⑩不远处的宿舍一定被我折磨惨了——谁也受不了一个疯子在深夜的骚扰。他们只是不知道,那个疯子就是我。
       ⑾事实上,我错了。他们知道。每个人都知道。一个年纪偏大的女生告诉我,大白天走路的时候你也会突然撂出一嗓子,谁不知道?就你自己不知道。很吓人的毕老师。我们都叫你“百灵鸟”呢。
       ⑿一年半之后,我离开了南京特殊师范学校,去了《南京日报》。我的演唱生涯到此结束。王老师知道,她不可能把我培养成毕学敏,但是,她说:“可惜,都上路了。”
      ⒀前些日子,一个学生给我打来电话,我正在看一档选秀节目,学生问:“如果你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你会不会去参加?”我说我会。学生很吃惊,想不到他的“毕老师”也会这样“无聊”。这怎么就无聊的呢?不经历“难以自拔”的人永远也不能理解,有些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发出声音的。我喜爱那些参加选秀的年轻人,我从不怀疑一部分人的功利心,可我更没有怀疑过爱。年轻的生命自有她动人的情态,沉溺,旁若无人,一点也不绝望,却更像在绝望里孤独地挣扎。 
       ⒁二十多年过去了,拳离了手,曲离了口,我不再是一条狗了,我又“成人”了。我的生命就此失去了一个异己的、亲切的局面——那是我生命之树上曾经有过的枝丫,挺茂密的。老师,是我亲手把它锯了,那里至今都还有一个碗大的疤
      【注释】①毕飞宇,当代作家。作品有《青衣》、《玉米》、《推拿》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外婆的巫术
秦文君
①外婆每年天暖时住到我家来,一到天冷又搬回自己家,像候鸟似的。外婆看上去是个普通的老太太,很固执,不喜欢别人同她顶嘴,好像她到了哪儿,就是哪儿的一家之主。反正她一来我们家,妈妈的权威就少了许多,比如妈妈说好早上煎荷包蛋,可是外婆却说,小孩吃蒸蛋最消化,于是,大家都得一早上就稀里哗啦地喝蛋羹。
②我一向很爱妈妈,所以就常同外婆争论,说:“我只听妈妈的。”A外婆的话只在妈妈那儿管用,所以她很生气,说我像狗,只忠于妈妈,而不忠于更有道理的人。
③其实,我并不想同外婆闹翻,外婆是很厉害的,能通晓过去,预测将来,因为这些例子太多了,就使人相信她有巫术。
④最先发觉外婆有巫术的是我。
⑤一天,我正利用床架练平衡木,床架顶上的那半席之地窄窄的,生来就像是给人练技巧的,小燕说,要是能在两指宽的地方疾走如飞,下一步就可以练走钢丝做空中飞人。那时,外婆正坐在一边,用布盘一种复杂的琵琶纽,她瞥了我一眼,说:“一会你会摔破嘴巴的。”
⑥不出三分钟,我就从那“平衡木”上栽下来,嘴巴在床角那儿摔出了血;嘴唇肿得像猪嘴,成为世上唯一的一个夏天出门也戴口罩的人。
⑦第二天,嘴刚消肿,我就忙着当债主。小鸽上门来借钱,让我把零花钱拿出来交给他,我没同意。小鸽就说保证还,还付双倍的利息,借一块钱第二天可以还我两块。我当然动心了。他走后,我正盘算着那高额利息可以奢侈一番。不料,外婆说:“他是存心不还你钱。”
⑧后来那小鸽果然当了赖账的,让我破了点儿小财。可我却在那事之后,开始留意外婆,比方看她预测将来时有没有念一句咒语。
⑨最神的是,外婆从从容容地在家中坐着,却能知晓我白天去过沙坑,还知道我是用吃早点的钱买了个新发夹,总之,她像是一眼把我从头看透到脚。
⑩我很想学到外婆的那一手,哪怕学会一句咒语,当着小燕她们一念,等到显灵了,准保她们魂灵出窍。所以从那天起,我尽量不同外婆顶嘴,还很殷勤地把别人送我的白手巾转送给她。秋天时,外婆要回自己家了,她说也想送我一样东西。我脱口而出,说:“那就教我一句咒语吧!”
⑪B外婆听懂我话后非常生气,可是我最失望的还是那句话:“我不是巫婆,是凭经验的。”要知道,当时我多盼望家里有巫婆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进入互联网梦境时代

       在美国电影《盗梦空间》中,男主角科布和妻子在梦境中生活了50年。从楼宇、商铺到河流浅滩,一草一木,这两位造梦师用意念建造了属于自己的梦境空间。你也许并不会想到,在不久的未来,这种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将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现实中的造梦行动已经开始在互联网时代悄然上演。

       互联网X实验室在《互联网进化论》一书中曾经提出:互联网正向着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神经系统,也会拥有自己的记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可以称之为“互联网虚拟大脑”。另一方面,人脑至少在数万年以前就已经进化出目前互联网所具备的某些功能,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将帮助神经学科学家揭开大脑的秘密。

       目前,“互联网虚拟大脑”正在从科技的迷雾中一点一点清晰地浮现出来。云计算的出现预示着互联网中枢神经的萌芽,物联网的发展预示着互联网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的发育,社交网络的扩张代表着互联网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的成熟。另外,大数据的崛起、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在提醒我们,“互联网虚拟大脑”不仅可以产生自己的记忆、思想,甚至已经开始产生互联时代的“梦境世界”。

       数以亿万计的数据正在世界各个角落被“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触角不断捕捉和吸收,社交、搜索……所有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都在源源不断充实着“互联网虚拟大脑”,组成巨大的记忆库。根据技术研究机构IDC的预计,大量新数据无时无刻不在涌现,它们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据统计,到2020年,预计将有35ZB的数据产生是2009年数据量的44倍。这些庞大的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虚拟大脑”进化的基石。

       就像人脑会通过观察、记忆进行思考一样,在占有海量数据的基础上,“互联网虚拟大脑”开始有了产生“思想”的需求。现在,帮助“互联网虚拟大脑”从互联网时代浩瀚的数据宝藏中收获知识和“洞察力”的计算机工具正在快速普及,处在一线的是正在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比如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以及机器学习。日渐完善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始帮助人们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可以说“互联网虚拟大脑”已经开始慢慢产生“思想”。

       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分析模块不断影响和刺激“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中枢神经,这时的互联网就像一名脑部逐渐成熟起来的婴儿,在占有越来越多的外界刺激和记忆后,便开始产生虚拟梦境的迹象。

       事实上,与虚拟现实相关的技术在20世纪初便开始萌芽。早在1915年,世界上第一场3D电影在纽约阿斯特剧场上映。到20世纪60年代,图形学之父伊凡·苏泽兰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虚拟系统和头盔式显示器。此后40多年间,不断有人试图挑战虚拟现实技术,希望将之变成一项可以普及的技术,但统统遭遇滑铁卢。其中包括任天堂所推出的Virtual Boy游戏机,直到现在仍然被称为历史上最失败的游戏机之一。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领域依然火热,索尼、三星等企业纷纷发力虚拟眼镜、头;盔。这些尝试可以视之为早期互联网梦境的雏形。

阅读《为啥那么多人喜欢食用辣椒?》,完成下面小题。

为啥那么多人喜欢食用辣椒?

    ①辣椒,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食材。在我国四川、湖南、贵州等地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辣椒好,一餐无它不得饱”。其实对于现在全国各地的很多人来说,吃辣椒都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对于辣椒,人们对它有多少了解呢?

    ②《华阳国志·蜀志》称:蜀人“尚滋味,好辛香”。有人便以为现代四川人喜吃辣椒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蜀人,其实这是个误会。辣椒的祖籍不是中国,而是南美洲热带地区。其传入中国的年代未见具体的记载,但是比较公认的中国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是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中有:“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的描述。据此记载,通常认为,辣椒即是明朝末年传入中国。至今我国有些地方还把辣椒叫做番椒。其实早在明代之前,传统的辛香料主要有茱萸、姜、花椒等。湖南食用辣椒的历史并不久远,一直到嘉庆年间才开始逐渐普及,与四川食辣时间大致相当,但是到了道光至光绪年间,湖南食用辣椒已经相当普遍了,所谓“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现代研究重辣区竟然和年平均接受太阳辐射热量低于110千卡的地区基本重合,同时它还与年日照时数在1800小时以内、冬季1月份相对湿度在70%以上。看来,冬季冷湿、日照少、雾气大,是食辣最重要的地理环境背景。今天食辣最多的川、黔、湘、鄂西地区冬季阴冷,多雾少阳,“巴山夜雨”“蜀犬吠日”等描述的就是这种环境。

    ③辣椒可以驱寒祛湿,湖南民间常用一碗辣椒汤来防治伤风感冒。辣椒味辛,性热,归脾、胃经,功效为温中散寒、下气消食,主治胃寒气滞、脘腹胀痛、呕吐、泻痢、风湿痛、冻疮。既可内服又可煎水熏洗或捣烂外敷。用现代医学解释,辣椒性味辛热,强烈的辛辣味能够刺激唾液及胃液的分泌,增加食欲,促进肠蠕动,帮助消化。辣椒所含的辣椒素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使心跳加快,皮肤血管扩张,从而使人具有抗寒作用。辣椒中还含有较多的钴,钴是人体合成维生素B12必不可少的原料,具有促进造血的作用,并能降低血压,改善血管性头疼,活跃新陈代谢,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

    ④辣椒除了上述功效,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燃烧脂肪。辣椒中含有一种物质叫辣椒碱,它可以刺激体内生热系统,加快新陈代谢。其中的秘诀就是快速的生热系统,能提升机体工作效率,就像快速运转的机器能够消耗大量碳氢燃料。进食一餐辣味之后,可以消耗大于25%的卡路里。而当辣在腹中燃烧时,喝上一杯富含咖啡因的红茶,效果则更明显。辣椒还能促进体内生产两种酶,在燃烧脂肪的过程中它们能一边“说服”脂肪细胞卸载,一边阻止脂肪过量堆积。这个减肥方法无需任何饮食规则做伴,因为辣椒碱刺激了内啡肽和血清素的生产,同时还会让人拥有一份好心情。

    ⑤辣椒中的维生素含量居各种蔬菜之冠。辣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每百克中含维生素C高达185毫克。另外它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和胡萝卜素以及多种矿物质,可以补充人体各种营养所需。正因如此,喜欢吃辣椒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辣椒虽好并非人人都适合吃。患热性病、溃疡病、慢性胃肠病、痔疮、皮炎、结核、慢性支气管炎及高血压等疾病的人,不宜大量食用辣椒。

阅读《迎着风,一顶草帽》,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顶金黄的草帽,是爸爸刚从集市上买来的,还带着干燥的草香。

②小时候的我,总喜欢在夏天枕着父亲的草帽酣眠,尤其是在夜晚,露天的打麦场上,一边看守麦子,一边和家人聊天。望着满天眨眼的星光,一盏茶功夫,我就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天光大亮,口水溢湿了爸爸的草帽,抖一抖,像荷叶上的水珠。

③在我的印象里,父亲的草帽里总有淡淡的麦香,那是收获的气息。

④白天,一场活忙下未,那草帽,就属于我了。我把它连同叔叔那一顶扣在一起,“砰——哐哐,砰——哐哐……”两顶草帽,像乐器中的铙儿一样碰在一起,草帽相撞哪里会有声音?那声音,是农场上闲下来的父亲的杰作。父亲,成了我童年记忆里最优秀的配乐大师!

⑤“砰——哐哐”,爸爸黝黑的脸膛上盛放着璀璨的笑容,那笑起来的皱纹,分明就是夏天成熟的麦浪,一波叉一波,伴随着两顶碰在一起的草帽,爸爸的脸上浪花浮动。在我童年的印象里,清楚地记得,父亲帮我配乐时手舞足蹈的样子,那舞蹈,像极了蒙古的拌跤。也只有爸爸才会把舞蹈跳得那样夸张,仿佛爸爸一跳起这种舞蹈,就从来没有疲惫过,直到我拿草帽的手酸了,他才停下来擦汗

⑥记得有一两次,我也抢过毛巾给爸爸擦过汗。当时的爸爸突然变得好安静,高兴地让我擦。不知为什么,每次还都闭上眼睛,可能是也想起了他的童年吧,要不然,为什么每当爸爸睁开眼睛,总会眼眶湿润呢?

⑦爸爸的草帽,不止能在夏天发挥作用。春天时,爸爸先用两片细长的竹篾撑在帽肚里,然后,随便在帽檐上系上一根长长的布条,再绑上一条长线,一顶草帽做成的风筝就这样飞上天了!那时候,我总会说,爸爸真是个发明家!

⑧光阴荏苒,记不得这样的场景过了多少个年头。现在,我定居城市,父母依然留在乡下。前几天,母亲从乡下打来电话说:“你们要一个孩子吧,你爸爸整天念叨着重操旧业呢!”我的眼泪簌簌地流下来,我明白“重操旧业”的意思。

⑨脑海里重现多年前的场景:一样热闹的打麦场,一样的旷野,一顶草帽,迎着风!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