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自主高效练】语文七年级下册主题、名著阅读主题一群星璀璨

现代文阅读

〔甲〕

郭永怀是我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他的科研方向横跨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 当年,他也是美国不想轻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之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郭永怀激动万分,恨不得立马就飞回祖国母亲的怀抱。

1955年7月,郭永怀被聘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受聘时他就明确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离开”“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想走的时候就要走”。

机会终于出现了。1955年8月,继中美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后,美国政府又取消了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彼时,让他加入美国国籍的来信纷至沓来。 当他执意回国时,美国则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给他设置重重障碍,许多朋友也劝他不要放弃大好前程。

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归国的决心。1956年,郭永怀在回国前举行了一次野餐会,聚会上他做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当着所有朋友的面,将凝聚了自己十几年心血的所有研究成果和资料付之一炬。

妻子李佩看在眼里,痛在心中。郭永怀安慰她:“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

1956年国庆前夕,郭永怀携妻女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

这一天,他们已经等了太久。

(选自2021年1月 14 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乙〕

于敏的科研生涯始于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钻研多年后,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了他。从那时起,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

当时的核大国对氢弹研究绝对保密,造氢弹,我国完全从一张白纸起步。 由于大型计算机机时非常紧张,为了加快研究,于敏和团队几乎时刻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1965年9月,上海的“百日会战”最终打破僵局:于敏以超乎寻常的直觉,从大量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理出头绪,抽丝剥茧,带领团队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

然而,设计方案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地处青海高原,茫茫戈壁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的气温低至零下 30 摄氏度,道路冻得像搓板。于敏的高原反应非常强烈,食无味、觉无眠。即便如此,他仍坚持解决完问题才离开基地。

2015 年 1月,89岁的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满脸谦逊祥和。上一次像这般“抛头露面”,还是 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 23位获奖科学家发言。对于敏而言,他并不习惯这样的场合,在隐姓埋名的那些年里,默默耕耘的他“沉”在深处很自在。

(选自 2021年1月 16 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请你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别为它们取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甲文中,作者多次引用郭永怀的话,请你分析一下作者的用意。
(3)、冬天的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道路冻得像搓板。(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4)、对于敏而言,他并不习惯这样的场合,在隐姓埋名的那些年里,默默耕耘的他“沉”在深处很自在。(“沉”字意蕴深刻,说说你的理解)
(5)、郭永怀和于敏身上有哪些共同的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拓展链接

郭永怀(1909——1968),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已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于敏(1926——2019),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为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9年1月16 日,于敏在北京逝世。同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举一反三
【品尝草木风味】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青菜是中国常见的蔬菜,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南方,青菜就是青菜。既名曰“青菜”,一定要绿油油的才讨喜。但在大部分北方人的眼中,“一份青菜”约等于“一份蔬菜”,内涵边际非常大,黄瓜、芹菜、莴笋、茄子、萝卜、白菜等等都包括在内,可谓包罗万象。蔬菜品种众多,但在过去,因为种种条件限制,许多地方还是很难吃到新鲜多样的蔬菜。如今,随着种植技术和物流运输的发展进步,设施栽培的蔬菜、高原夏菜、南菜北运等丰富着居民的“菜篮子”。一年四季、随时随地、各式各样,吃想吃的菜已经不再是难事。

(摘编自张君燕《餐桌上的青菜》)

【材料二】

青菜口感鲜洁,味道清淡,是餐桌上的常客。冬日里民间有一道“青菜豆腐汤”。烧上一锅青菜,切几块豆腐放锅里,热气氤氲,一家人吃得浑身热乎乎的。据说这道菜,还有个美好的寓意:青菜豆腐保平安。

青菜朴实无华,散发着平常日子里的烟火气,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据说郑板桥当年流落苏北小镇时,在房门口贴了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想想,在一个偏僻的小镇,郑板桥自己种菜,过着清苦淡泊的生活,但他还能在寻常事物中看出一点动人的美来,歌咏生活。

(摘编自徐廷华《青菜》)

【材料三】

青菜具有降低血脂、宽肠通便、解毒消肿等功效。青菜作为低脂肪蔬菜,且含有膳食纤维,能与胆酸盐和食物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结合,从而减少脂类的吸收,故可用来降血脂;青菜中还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素,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的体积,缩短粪便在肠腔停留的时间,从而治疗多种便秘;此外,青菜还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肝脏的排毒机制。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说青菜“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咳”。

(摘编自“乐哈健康网”)

历经八年级下册“倡导低碳生活”的综合性学习,小玉同学特别关注低碳,成了班级的低碳小达人,这次参与了学校科技社团——“我为双奥代言”的活动。

【材料一】

碳达人的创作

【材料二】

碳达人的资料库

(一)

____

①北京冬奥组委于1 月 28 日发布《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报告(赛前)》(以下简称《报告》)。

②《报告》系统展示了北京冬奥会碳管理相关工作情况,重点介绍了北京冬奥会碳中和方法学、温室气体排放基准线、实际筹备阶段过程排放量、低碳管理工作措施成效、林业碳汇工程建设、企业赞助核证碳减排量等细则。

③早在2019年6月23 日国际奥林匹克日,作为北京冬奥指导性方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以下简称《低碳方案》)正式对外发布。该方案提出了低碳行动4大方面18项措施和碳补偿的具体措施。经过综合测算,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产生的碳排放量将全部实现中和。

④《低碳方案》发布以来,北京冬奥组委与北京市、河北省政府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各项措施的落实,取得积极成效。

⑤一是全部场馆实现绿色电力供应。建立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通过绿电交易平台,赛时将实现所有场馆100%使用绿色电力。

⑥二是所有场馆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所有新建室内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既有室内场馆通过节能改造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

⑦三是构建赛时低碳交通体系。按照“平原用电、山地用氢”的原则,在各赛区推广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全部赛时保障车辆中,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占比达84.9%,为历届冬奥会最高。

⑧四是北京冬奥组委率先示范。北京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工业主题园区,综合利用、改造废旧厂房,充分利用光伏发电、太阳能照明、雨水收集和利用等技术,建设绿色高标准的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满足了冬奥组委的办公需求。

⑨五是两地政府捐赠林业碳汇。北京市政府和张家口市政府分别完成71万亩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和50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两市政府总共无偿捐赠给北京冬奥组委1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⑩六是企业赞助核证碳减排量。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三峡集团等三家北京冬奥会官方合作伙伴积极支持北京冬奥会碳中和工作,以赞助核证碳减排量的形式,分别向北京冬奥组委赞助2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汇量。

⑪通过北京冬奥组委的发布,我们得知,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北京冬奥会碳排放将全部中和,“举办一届碳中和的冬奥会”目标将如期实现。

⑫“绿色奥运”从理念到实现的全过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绿色发展的成就,让全球感受到中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与担当。

(摘自2022年1月 29 日新华网)

(二)

冬奥的雪花,洁白的!

北京冬奥开办以来,也伴随着国际网友的一些质疑之声,可真相是:

⑴质疑:冬奥人造雪是假雪? VS真相:冬奥人造雪是真雪!

本届冬奥会80%—90%的比赛场地用雪都采用人造雪,人造雪在保障赛道安全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冬奥人造雪是通过造雪机,模拟自然雪形成的过程,将水变成雪。雪和水的组成微粒一样,在本质上都是水分子。而假雪则是利用凝胶等化学物质,制成视觉上接近雪状的“雪”,外形和真雪很像,常在装饰品、纪念品、模型中作为布景使用。

(续表)

⑵质疑:天然雪更适合比赛? VS真相:人工造雪才是关键!

天然降雪可以直接使用,但只是基础,人工造雪才是关键。因为不同的雪上竞赛项目对雪质的要求各不相同,即使有充沛的天然降雪,也需要人工进行再造。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新降雪、融化后重新凝结的雪、长期堆积的雪等物理特性各不相同,而这会影响其性状。国际雪联对不同项目的竞赛雪道都设定了相应的技术指标,以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和安全性,雪的性状稳定对雪道而言十分重要。相比物理特性更为多变的天然雪,人工造雪可控性更高。人造雪经过挤压、平整、注水后,更容易被制成可供比赛的雪道。

⑶质疑:仅北京冬奥使用人工造雪? VS真相:人造雪场已是冬奥标配!

从全球范围来看,超过 2/3的雪场都装备有造雪设施。造雪已经是各届冬奥组委会雪场规划中最重要的部分,造雪和雪道设计是最需要被优先考虑之事。根据国际雪联的技术指标,无论是采用自然雪还是人造雪,场地建造人员都需要通过机械和人工操作使赛道满足一致性要求。据了解,北京冬奥会人工造雪早已不是先例,在温哥华、索契以及平昌等地举行的冬奥会都大量采用了人造雪。特别是在 2018 年平昌冬奥会中,人造雪用量占到了总使用雪量的90%。

⑷质疑:人工造雪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VS真相:北京冬奥绿色造雪自然利用!

北京冬奥采用全球最先进的高效节水设备和智能化造雪系统,不仅可以避免浪费大量水资源,同时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破坏。冬奥组委在各场馆总共建成了 11 个露天蓄水池、地下雪融水收集池,以及小景观湖,总蓄水量达到了 53万立方米,为造雪提供了有力的用水支撑。赛道雪还是会通过水循环融入到自然中,并不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造雪注重绿色,就拿延庆赛区人工造雪机造雪所使用的电力来说,造雪需要消耗2万度电,维护场地和补雪需要10万度电,这些电力均属于绿色电能供应。造雪只使用水,取自延庆水库,就是用水造雪,完全没有使用任何化学制剂。这些雪到了春天就会融化,这样还可以让环境更加清新。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题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

【材料一】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形成完善的审美观念为目的。美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文明素养和爱国精神。它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宽泛得多。在中学阶段,美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能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

二、____,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丑、优与劣的能力,懂得各种类型美的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

三、能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创造美既包括艺术美的创造,也包括生活美的创造。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

(节选自余文森 王晞《教育学》)

【材料二】

教育部指出:2025年力争全面实行美育中考。学校美育课程将以艺术课程为主,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等。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并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

调查人员发现,虽然各个省份的考试形式、科目不太一样,但考试的内容大多还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艺术知识。“这样考查的仅仅是学生的记忆力,不但无法提高其艺术素养,反而增加了考试负担,让美育中考趋向应试、功利。”

他们还发现,尽管个别地区提出,除了基础知识,还要考查学生的艺术表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判断其是否进入审美状态,是否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是一个难以量化的过程,因此考查的仍是量化指标。比如唱歌,看的还是音准、节奏、歌词,而情感、个性却被忽视了。

湖南师大从事美育政策研究的郭教授介绍,在实施美育中考的地区有不少老师抱怨:考题设置不合理;平时上课少,考前搞突击;艺术学科所占分值不合理等等。既然如此,美育还有必要进中考吗?对此,郭教授认为,“美育进中考”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探索。但目前的共识是:考试不是目的,落实美育,帮助孩子们怡情养性,过一个丰盈自在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对于美育中考的改革,还会继续进行,可以确定的是,随着考查方式、内容的逐年改进,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才是取得美育中考好成绩的不二法门。

(节选自“央视网”《美育中考真来了,没“艺术细胞”的孩子咋办?》,有删改)

【材料三】

南开大学新编京剧《爱国三问》走进重庆南开中学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4月11日,由南开大学京剧传承基地创作的京剧《爱国三问》走进重庆南开中学。《爱国三问》富有戏剧张力的情节、恢宏大气的舞台设计和高昂激越的唱段呈现出丰富的艺术美感,引起强烈反响。京剧《爱国三问》根据真实事件创作,讲述以张伯苓先生为代表的南开人与日寇巧妙周旋,在西南坚持办学,保存中国高等教育星星之火的历史,表现了南开人的智慧勇敢、坚忍不拔、初心不改,以及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坚定信念。

剧组巧妙地运用京剧与话剧相融合的表现手法,呈现了“樱花事件”“轰炸之夜”“爱国三问”等剧中核心内容故事,以厚重的爱国情怀和新颖的表现形式深深打动在场观众,同学们被剧中老一代南开人爱国奋斗、矢志报国的动人历史感染,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当午晴堂回荡起发人深省的“爱国三问”时,泪花闪烁在每一个人的眼眶中,爱国之情激荡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师生们纷纷表示,《爱国三问》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演出结束后,同学们还自发创作了三行诗、四格漫画,编排了舞蹈、舞台剧等,以自己的方式继续传递着南开人的爱国情怀。

(节选自重庆南开中学公众号)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