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材料一:从考古文物中,我们能追寻文明的“源”;在文物发掘中,我们能触摸文明的“流”。这一源一流,在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陈列中展现得生动具体。
从新石器时期“7000多岁”的陶人面像、迄今中原地区所见蟠龙形象最早标本的彩绘龙纹陶盘,到商代象牙杯、西周铜牺尊,再到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白釉黑彩龙凤纹瓷罐……从文明起源到宅兹中国,溯源历史、寻脉中华,让“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答案更加清晰。
近年来,《寻古中国》《国家宝藏》等节目热播,中华文化的历史脉络深入人心。网络直播三星堆、海昏侯墓等考古发掘过程,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令人赞叹。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考古、投身考古,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从历史中来,到现实中去,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文化传承写下生动注脚。
(选自《让文物说话,丰富历史文化滋养》,《人民日报》2023年9月7日,有删改)
材料二: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祥瑞文化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支流,其历史悠久、贯穿时空,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时至今日,祥瑞文化仍影响着我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专家考证,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祥瑞的文字,记载在一块出土于河南殷墟名为“小臣墙刻辞”的甲骨上。这块甲骨上刻有“白麟”二字,原型应该是白化的鹿。动物中白化的个体非常罕见,所以一般被古人珍重并视为祥瑞。先秦以降,传世文献中常能看到当时的人们将“白雉”“白虎”“白象”作为祥瑞的记载。
祥瑞最初是指象征国祚兴盛、政平人和,帝王承天受命、施政有德等具有良好政治寓意的自然现象或超常现象,后来逐渐演化为帝王为了粉饰太平、美化王权的一种政治手段。在官方思想的推动下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下,民间老百姓开始接受祥瑞文化的思想。不过,不同于国家层面政治上的需求及宗教层面促进教义传播的需求,民间的祥瑞多用来寄托民众避凶趋吉、禳祸祈福的美好愿景。
(选自李想《国宝小档案——〈瑞应麒麟图〉》,有删改)
材料三:2024年是中国农历的龙年。在传统文化中,“龙”威武刚健、神通广大、变幻莫测,寄寓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太平安康的美好愿望,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象征,也是维系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纵观世界文明,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也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
龙的传人,传承的是生生不息的精神。
龙,代表的是一种创新精神。从最早创造出“龙形”的伏羲说起,他刻画符号替代结绳记事,发明网罟(音同古)用于渔猎,还创造武器“木兵干戈”等。再观各个历史时期龙的形态,从无角到有角,从无翼到有翼,从无足到有足,其本身也不断创新。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以旺盛的创造力推动着思想、器物、制度、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进步,对世界发展产生着深厚的影响。
龙,代表的是一种进取精神。中国龙既能腾飞在天,又能遨游于水,可谓无坚不摧、无所不能。从盘古开天、夸父追日的神话传说,到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荀子“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的志向理念,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不惧艰辛、迎难而上、奋发进取、勇于追梦的价值认同。
(选自东方晓《龙的腾飞 龙的精神》,《环球人物》2024年第1期,有删改)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