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各题。

老戏骨

张中杰

①老戏骨早被人忘了名字。有人说姓张,有人说姓刘,甚至还有人说他应该是姓戏。

②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他便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他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入境处,一忽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忽儿兀自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回过头看他,连台上演员也忘词了,拿眼戳他。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

③“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时班头说。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正眼瞧他。

④“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说毕,他恭敬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

⑤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班子。

⑥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补啥;生旦净末丑,他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神韵,演青衣袅娜依人,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也惧他三分。

⑦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苦句句哀高亢起来,观众的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唱笑戏,自豪感溢满于胸,朗朗然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

⑧好多大剧团慕名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优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从一而终。”一拨拨来人说客悻悻而归。

⑨剧团有8个大戏箱,他还有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大家戏称之“神秘9号”。

⑩村里的村医是戏迷,车祸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村主任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班头想给村主任爹演,他断然拒绝。“村医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⑪他见剩饭抢着吃,每次吃过的碗都像舔过似的光,说什么“剩饭姓张,越吃越香”。夏天饭都有馊味儿了,他也不舍得倒掉。好在他身体好像铜墙铁壁,从未犯过胃病。

⑫戏班市场不景气,连行头都置办不起。皇帝的蟒袍右腰间被吸烟人烧了个鸡蛋大小的洞,也换不了。他拿出针线包,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但是,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

⑬那天,班子为孤儿院义演。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忽见狂风飘来,头顶搭起的头柱突然倒下。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

⑭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9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

⑮“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哗哗啦啦,全是五角、一块、两块的脏兮兮的纸币和硬币。

⑯“这些一半给孤儿院,一半置办新行头……”言毕,气绝而去。

⑰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老戏骨”。字迹风流,劲直有力。

(节选自《小说选刊》2020年第2期,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关于老戏骨的几件事。

①老戏骨少年时迷上听戏;②;③老戏骨成名,拒绝大剧团重金聘请;

;⑤老戏骨吃剩饭,缝补戏装;⑥

(2)、小说讲究谋篇布局,情节结构大多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根据本文情节,完成下面的表格。

伏笔

照应

第①段:老戏骨早被人忘了名字。有人说姓张,

有人说姓刘,甚至还有人说他应该是姓戏。

第⑰段: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老戏骨”。

第⑫段:他常常望着破旧的戏装,怔怔发呆。

第⑭段:“速拿我9号箱来!”

(3)、第⑦段描写人物既有正面刻画,又有侧面烘托,请从该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4)、最后一段中“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老戏骨’”,请体会“老戏骨”这一评价的丰富意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①戏是动物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②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儿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

③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下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的天性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④这两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还是为了“自娱”?研究者们各执己见。要解开动物游戏的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根据《自然与人》1985年第5期相关文章改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满架秋风扁豆花
                                                                                                                                       丁立梅
        ①记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②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的藤蔓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到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③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翩然舞蹈,欢天喜地。
        ④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候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打嘴也不丢。
        ⑤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自然凋落。
        ⑥也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位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地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他们是浑然一体的。
         ⑦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读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个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刻了一副对联“一帘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几百年过去了,当年的大悲庵,早已化作尘土。但他那句“满架秋风扁豆花”,却与扁豆同在,一代又一代,不知被多少人在秋风中念起。
        ⑧清代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棉花糖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嗯,先喝口水。”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甜吗?爹。”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A、“甜,很甜,像吃棉花糖。”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

       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B、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

       我后来对母亲说:“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杆来打我。

       “你这是作啥?放下!”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母亲气着说。

       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

       “出来!”父亲朝我喊。C、我从缸缝里看见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

       “不出来我要砸缸了!”父亲嗓门特别大。

       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杆。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

       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拔草作啥?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站好了!”父亲站起身命令我。

       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

       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有点痒。

       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丫头,疼吗?”

       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我伤心地说。

       “爹骗你的。”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

       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捏紧着我的手。可父亲的手冰冷。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父亲喘着气说。

       “您……一次……也没打过。”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

       “爹,还记得这个吗?我把它带回来了。”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一根草?”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

       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雕塑

迟占勇

    这个暑假明子没有回家,他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相约着来到了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去野生植物园,赏极地海洋馆,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最后,大家来到临海广场,据说是北方海滨城市最大的广场。建设得果然大气!那高高的精美的华表,那碧绿如毯的草坪,那巨大的如展开的书本的平台,尤其是那一组组唯美的雕塑,更是吸引人的眼球。修鞋匠,轮滑少年,仰望星空的年轻人,摔跤手……大家嘻嘻哈哈地挨个在雕塑前拍照,过了一会儿,有个同伴在广场边上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喊大家:“快来看啊,这有个雕塑好玩儿!”大家闻听都赶了过去,明子稍稍落在后面,他在读一个雕塑的简介。

    “明子,快过来啊,快!”明子走过来,就见大家神色古怪,都说,快和这个照张相,我们给你拍。

    明子这才看到这个雕塑,是一个坐在板凳上的西部牛仔,但又带着个眼镜,显得有些滑稽,这个雕塑惟妙惟肖,几乎可以乱真!明子忽然感到心跳加快!这个雕塑这张脸咋这么熟悉?不会吧?不!但是……明子觉得呼吸越来越重,脸色都变了!

    “哎哎,明子你磨蹭啥呢?还照不照了?”

    匆匆照了一张,明子带头走掉了,后面赶上来的同学说:“奇怪啊,你知道不,明子?那是个活人!你和他照相他咋没动弹呢?我们都是要给他钱的啊。”

    明子一句话也没说。

    父亲就说在一个城市打工,还兼职做一个很挣钱的活儿,供明子上大学没问题。

    明子和父亲说,他暑假在学校学习不回家,他撒了谎。

    明子没有了再玩下去的心思,他决定下午就回学校……

【乙】善良的馒头

刘超

    熙攘的大街上,一个中年男子在老周的馒头铺前站住了。

    男子看起来很落魄,眼神巴巴地盯着刚出炉的热腾腾的大馒头。

    “来两个?”老周热情地招呼着。

    男子尴尬地笑了笑,摇摇头,转身准备离去。

    “拿着!”老周疾步递上两个馒头。

    男子有点吃惊,老周爽快地摆摆手补充道:“不要钱!”

    男子的眼神透出感动,蹲在路边,使劲儿把馒头往嘴里塞。

    这样的人老周见的多了,在街边经营馒头铺这么多年,贫苦的、落魄的、遭难的老周一眼就能看出来。

    第二天,男子再来的时候,老周二话没说,又递给他两个馒头。

    男子显然很感激,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就向老周深深地鞠了一躬。

    第三天,男子照旧来到馒头铺前,这次他没有接老周递过来的馒头,只见男子一反常态抓起一个馒头就扔地上,嘴里还骂骂咧咧:“他妈的!卖的什么玩意儿!硬的像石头……”

    老周愣了愣,立刻也火了:“不吃给我放这里,老子好心……”

    还没等“帮你”两个字吐出嘴,男子就抓住老周的领口,两人厮打作一团。

    “报警!报警!”围观的人见势不妙,连忙拨110。

    警察来的时候,两人还扭打在一起,只是让老周不明白的是,男子出手并不是很重,像没吃饱,每一拳都只用了两成的劲儿,情急之下老周也不管那么多,几记重拳下去,男子就变成了熊猫眼。

    警察带走了男子,在拐进街角的一瞬,男子回过头,向着老周的馒头铺艰难地挤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眼神中透出宽慰。

    几天后,警察将五万元奖励金交给老周,说他协助警察抓住了一个逃逸已久的杀人犯……

    老周拿着钱,呆了。

【丙】小说的魅力

夏雪菲

    我喜欢诗的旋律,散文的闲适,戏剧的冲突,但我更喜欢小说的波澜壮阔,喜欢它在平静中忽而扬起忽而又在一片高潮中将一切归于平静的刺激。

    若说诗是人生的浪漫,散文是人生的不羁,戏剧是人生的波澜,那么小说就是人生的百科全书。许多小说家在创作小说时是以一定的真实故事化社会背景为创作蓝本,有明确的意图想要赞扬或是批判某些社会现象。德莱赛的《美国的悲剧》便是由一个少年因受社会种种不良因素影响最终走向毁灭的故事,从而上升到整个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下看似冠冕堂皇所掩饰的种种丑恶嘴脸。虽然这部小说只描述了一个少年的人生,但从中我们却看到了整个19世纪美国的社会,看到了由这个“悲剧的社会”造成的“人生的悲剧”。

    小说可以让我们获得人生的感悟。有人说:小说是人生的缩影。的确,许多作家都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创作小说,希望读者能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获取些启发。杰克,伦敦的人生曾经很不幸,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后来跟随淘金队伍北上淘金,结果不仅没有淘到金,反而染上了严重的疟疾,两年后才病愈。他决定从事文学创作,无奈没读过书,写不出好的作品。从此他便发奋苦读,有人形容他读书像饿狼:先啃光书的内容,扒光书的皮,吸干书的血,最后的骨头还要在嘴里嚼烂。这其实一点也不假,他后来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就反映了他曾经读书的勤奋和如饥似渴。现在我们读到这本书,依然能从中学到马丁那样的执著和屡败屡战,为了追求梦想不惜一切代价去拼搏的精神。

    小说能让我们感受一番别样的天地。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时光永远不会倒流,但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这却是经常发生的事,在这部魔幻现实小说中,现在的时光和过去的时光交融,把读者带进一个时空交错的魔幻世界。也许你从未关注过内心意识的真实流露,你或许从不知道人内心的想法可以像《喧哗与骚动》那样长句子长到一整段都不停顿,你或许从不知道人的思维可以像《尤利西斯》一样跳跃性如此之大,你或许从来不知道一个墙上的蜗牛可以引起伍尔夫如此看似漫无边际的联想,但当意识流文学将人的心理活动赤裸裸地呈现出来的时候,你会蓦然发现人的内心世界竟然如此微妙和不可思议!

    小说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格列佛游记》教会我们正义与尊严,《变形记》告诉我们悲悯的可贵,《汤姆叔叔的小屋》呼唤反抗的精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磨砺我们坚韧的意志……从翻开小说的那一刻起,我们便时时被感动包围,被信念支持。

    小说是一个奇妙广博的世界,它是人生的百科全书。愿意探索的人,总能从中汲取些营养。拨开层层氤氲浓雾的面纱,走进小说的世界,眼前顿时海阔天空!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绽放的梨花

李汀

①春风拂面,梨花仿佛一夜间绽开,满村弥漫着淡淡的梨花香。

②梨花摇曳处,几位老人在梨花丛里给花投粉,一手拿细竹签,一手拿花粉瓶,阳光下宽蜂舞动,梨花颤动,好一派生机盎然。

③我试探着问:“老人家,辛苦吗?”老人从花丛里探出头笑呵呵地说:“授粉是轻松活儿。前阵子不是刮大风又低温嘛?我们几个老头子担心错过果树最佳的授粉时机,这不就来心工帮一下忙嘞!我们这不算啥,你没见老陈干的大家伙呢。”

④老陈是谁?老人几步从梨花丛里跨出来,头发上还飘着两三瓣梨花:“走,去看嘛。”来到一处老院子,老人指着站在墙壁钢管架上正在忙碌的另一位老人说:“这就是老陈,搞水泥画的,干的大家伙嘛。”

⑤只见钢管架子上的老人,一会儿躬身细描,一会儿立身审视。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从容不迫,仿佛在与时间对话。周围一群年轻人,聚精会神地围拢着他。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艺术的无限热情,仿佛能够燃烧整个空间。有的人手中紧紧握着笔记本,笔尖在纸上飞快地记录着;有的人则拿出手机,开启录像功能,想要将这一刻的每一个细节都捕捉下来。看着老人头上的银发,我担心地问:“您好大年纪了?注意安全哦。”老人头也不回地说:“八十了,干习惯了,安全着呢。”

⑥“八十了,还干这个呀?”我还是有些担心。老人直起腰,回转身子,笑眯眯地说:“八十咋了?这我都干四十年了。”

⑦老陈先是在墙面上用铅笔勾勒出一棵树,又在树下添上几间茅草屋。我问:“这是画什么呢?”老人依然笑眯眯地说:“画迎客松呢。这家主人的儿子要结婚了,送点什么呢?就想着还是送他一幅水泥画。迎客是迎,迎新娘子也是迎,祝福婚姻像迎客松一样长青不老。”

⑧说话间,老陈把草图改了一遍又一遍,已经可以看见迎客松的雏形了。他手上没停,嘴里念叨着:“涂在墙上的东西,不敢马虎,要精益求精呢。”我夸奖道:“已经很好了。”老陈说:“这手上的功夫,自己心里清楚,要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⑨眼看草图已经打好,老陈把混合好的水泥砂浆,沿着墙上草图的线条开始一层层往上堆砌。树根处用抹刀一边涂抹,一边用刀尖抹出细致的根部纹路来。在涂抹松树树叶时,为了防止水泥脱落,老陈又在墙上钉上钉子,将堆砌好的块状水泥,用小抹刀一点点雕刻出茂盛的枝叶形状。水泥砂浆在他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一样,一会儿变出满枝活灵活现的树叶,一会儿变成栩栩如生的蜿蜒树根。仿佛那水泥砂浆就是一砚浓墨,老陈是在用这浓墨泼绘。一会儿,一棵松树的古老坚韧气息和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面墙上。

⑩我惊讶地问:“这水泥砂浆是特殊材料吗?这么听话。”老陈衣服手上脸上沾着点点砂浆,笑着说:“只是说水泥标号要高,沙子要用细沙。然后按比例混合好,就行了。”

⑪老陈一边干,一边语气自豪地跟我介绍:“我们村有三件老物件。第一件就是这老水泥画,家家户户墙上都有,有的是松鹤延年,有的是福禄寿喜,有的是柿柿如意。我爱上这水泥画也是偶然机会。四十年前,厂长让我在厂子大门上写上‘省先进企业’,为了留得久一些,我就做成水泥字。做成后,我想,水泥能写字,那也能作画。从此,我就自己琢磨,爱上这水泥画了。这老手艺,也开枝散叶啦,村里几个年轻人喜欢,跟我学上了,我们也时不时聚在一起研究。”

⑫“第二件是啥?”我急于知道。老陈从钢管架上下来说:“别急嘛。这画正好需要时间沉淀。走,带你在村子里转一圈。”

⑬村子四百多户人家,全是清一色的老房子。白色工字脊,白墙壁,红门窗……引发了我的好奇:“村里全是老房子?”老陈点点头:“识货。这就是第二件老物件了。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凭着这,我们这的古村落名声在外呢。”

⑭一处房子周围果树环绕,梨花李花正开,房顶爬满爬山虎。老陈拿来木板凳,让我坐在那几棵老梨树下。阳光从雪白梨花间透下来,亮亮的,暖暖的。我笑着说:“这第三件嘛,我猜是这老梨树了。”老陈不急不慢,点头应道:“这老梨树上百年了,村里这种梨树有两百多棵。除了卖梨子,还有不少人来我们这赏花品梨。这老梨树是当之无愧的老物件呢。

⑮坐在这绿树掩映、梨花绽放的老房子边,我不由回想起第一次进村的情景。景物浮现眼前,一时间,满眼是画,满眼是光。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3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