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现代文阅读

一个把伟大和平凡结合得完美的人

①周总理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一生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有人称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平民宰相,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总理。

②为了节约,他办公室椅背上经常挂着一件灰色的布上衣,一到办公室,他就换上这件上衣,有时还戴上两只套袖办公。周恩来的衬衣、睡衣、袜子都是补了又补。他穿的皮鞋、凉鞋都是一穿20多年。端饭菜的木盘有两个缺口。自从上海出产了中国自制手表后,周恩来就戴着这块上海表直到临终。

③“不要忘了延安。”这是周恩来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极普通的话,饱含着周恩来深深的情感和不变的操守。买衣裳时,他嘱咐“不要忘了延安”,尽量买便宜的;做饭时,他嘱咐“不要忘了延安”,做简单些;住房时,他嘱咐“不要忘了延安”,住得尽量简朴些;开荒生产时,他嘱咐“不要忘了延安”,要多多增产;工作时,他嘱咐“不要忘了延安”,鼓足干劲,提高效率。

⑤进城后,周恩来一直住在中南海西花厅。那是一座老式旧平房院,柱子的油漆已经脱落,地是大块方砖,又湿又暗。工作人员多次请示他,他都不准维修。

⑥终于有一次,工作人员趁周恩来外出时将房子小修了一下,于是《周恩来年谱》便有了这一段记载:1960年3月6日,总理回京,发现房已维修,当晚即离去暂住钓鱼台,要求将房内的旧家具(含旧窗帘)全部换回来,否则就不回去住。工作人员只得从命。周恩来说,这个居住条件比延安的窑洞强多了。

⑦《人民日报》记者金凤回忆说,有一次,她作为记者,采写了一条重要新闻,周总理看过后说:“这个消息是否发表,还得回去请示毛主席。等会儿你和我一起到中南海去,先在我办公室等着”。这时天忽然下起大雨。金凤在总理秘书办公室等着总理去请示毛主席,忽然听到滴滴答答的声音,抬头一看,原来是陈旧的屋顶漏雨了。秘书赶快找了一个旧脸盆,放在有裂缝的砖地上,盛接雨水。又找了一个旧脸盆,直奔总理办公室去了。秘书空着手从总理办公室走出来,金凤忙问:“总理办公室也漏雨了吗?”秘书点点头。金凤吃了一惊。这滴滴答答的水声是那样清晰,打在金凤的心上,湿润了金凤的眼睛。

⑧朱光亚回忆说,周总理要求科技战线上的同志“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这被称为“十六字方针”),特别是在执行大型任务过程中,他指示我们要这样做。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⑨每次搞试验之前,他要听汇报,他总是要仔细地询问可能影响成败的各个关键环节,而且还要求我们把各种不利的,或者意外的因素都考虑到。比如说,原子弹要做试验了,原子弹已经挂上飞机了,气象起了变化,怎么办?万一原子弹投不下来又怎么办?飞机带弹返回机场的时候,原子弹会不会又意外地掉下来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又应该采取什么可靠的安全措施等等。

⑩他多次很严肃地重申十六字方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搞试验关系重大,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我们国家还很贫穷,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周到,略有失误,都会加重人民的负担。正是由于周总理严肃而又亲切的教导和榜样的力量,培养和锻炼了国防科技队伍严谨的作风。

⑪钱学森回忆说,由于总理的精心组织领导,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死人最少,花钱最少,发展很快,效果很好。

⑫1974年,周恩来病情逐渐加重,可他仍然不顾一切地为党工作。

⑬1974年6月的一天,周恩来刚动完手术,就起身翻看工作人员给他挑选送阅的文件资料。在这些资料里周恩来看到一封群众来信。这封信反映,山西省一个山区的食盐比城市贵一分钱。山区农民的生活本来就十分困难,盐比城里还贵,这怎么行?虽然仅仅是一分钱,但周恩来深知这一分钱对山区农民的分量,并且关系到城乡物价政策。

⑭他躺在病床上,立即给李先念副总理打电话:“无论如何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让山区群众吃上盐。”

⑮周总理,他是一个把伟大和平凡结合得完美的人,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选自《周恩来:永远的榜样》,2020年3月5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周总理的表述跟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有人说:周总理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平民宰相,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总理。 B、周总理办公室门背上经常挂着一件蓝色的布上衣,他有时戴着两只套袖办公。 C、1960年,周总理回京发现房子维修后就离去,暂住别处,要求将旧家具换回来。 D、1974年6月,周总理刚动完手术,就起身翻看工作人员给他挑选送阅的文件资料。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总理形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通篇采用由总到分的结构,条理清晰。 B、文章以记叙为主,穿插了适当的描写和精当的议论,融合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 C、文章插入朱光亚等人的回忆,增强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使总理形象更加鲜明。 D、文章语言质朴平实、通俗易懂,扣人心弦的叙述中饱含作者对总理真挚的情感。
(3)、一篇好文章要进行多次打磨。比较下面原稿和改定稿,谈谈修改好在哪里。

序号

原稿

改定稿

这水声是那样清晰,打在金凤的心上,湿润了金凤的眼睛。

这滴滴答答的水声是那样清晰,打在金凤的心上,湿润了金凤的眼睛。

……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死人少,花钱少,发展快,效果好。

……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死人最少,花钱最少,发展很快,效果很好。

(4)、请简析文章以“一个把伟大和平凡结合得完美的人”为题的妙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谈用人
      ①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说过这样的话:“发现并运用一个人的优点,你只能得60分;如果你想得100分的话,就必须容忍一个人的缺点,发现并合理利用他的缺点和不足。”这话既有新意,又富有哲理。
  ②扬长避短是用人的基本方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长处和短处并不是绝对的,没有静止不变的长,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短。在不同的情景和条件下,长与短都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长的可以变短,短的可以变长。这种长与短互换的规律,是长短辩证关系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部分。用人的关键并不在于用这个人而不用那个人,而在于怎样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得到最适当的位置,发挥最大的潜能。有人性格倔强,固执己见,但他同时必然颇有主见,不会随波逐流,轻易附和;有人办事缓慢,手里不出活,但他同时往往办事有条有理,踏实细致;有人性格不合群,经常我行我素,但他同时可能有诸多发明创造,甚至硕果累累。管理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短中见长,善用其短。
      ③古今中外,善用人短者不乏其人。
      ④唐朝大臣韩幌一次在家中接待一位前来求职的年轻人,此君在韩大人面前表现得不善言谈,不懂世故,脾气古怪,介绍人在旁边非常尴尬,认为他肯定无录用希望,不料韩幌却留下了这位年轻人。因为韩幌从这位年轻人不通人情世故的短处中,看到了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长处,于是任命他为“监库门”。年轻人上任之后,恪尽职守,库亏之事极少发生。
      ⑤清代有位常胜将军叫杨时斋,他认为军营中没有无用之人。聋者,安排在左右当侍者,因耳塞少听可避免泄露重要军事机密;哑者,派他传递密信,因守口如瓶可免通风报信而令其传递密信被敌人抓住除了搜去密信之外,再也问不出更多的东西;跛者,命令他去守护炮台,因艰于行走很难弃阵而逃;盲者,听觉特别好,命他战前伏在阵前窃听敌军的动静。杨时斋的用人观点虽有夸张之嫌,但却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的短处之中肯定蕴藏着可用的长处。
      ⑥现实生活中,善用人短的大有人在。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但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犹如司机驾驶着失控的车辆一样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盲人习惯于在黑暗中生活,如果让盲人来干这种工作,一定能提高工作效率。柯达公司管理层接受了这一建议,将暗室的工作人员全部换成盲人,结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还给公司增加了可观的利润。在暗室里工作,盲人远胜过正常人,真可谓善用人短,化短为长。
      ⑦深圳有一家公司,在对全部员工进行综合测评时,除了根据各人的专长与优点分工外,还采用了按照每个人的缺点来编排岗位的办法,千方百计地用人之“短”,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他们让爱吹毛求疵的人去当产品质量管理员;让谨小慎微的人去当安全生产监督员;让一些斤斤计较的人去参加财务管理;让爱道听途说传播小道消息的人去当信息员;让性情急躁争强好胜的人去当青年突击队长……结果,这家企业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公司效益成倍增长。
  ⑧唐人陆贽说:“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任何人有其长处,就必有其短处。用人所长固然值得提倡,而从人的短处中挖掘出长处,由善用人长发展到善用人短,化短为长,才是用人的最高境界。

阅读《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一文,回答问题。
①有一年冬天,我和表弟徒步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野中抓兔子。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走了许久,也不见那一行令我们欣喜的印迹。中午的时候,起了暴风雪,漫天的狂风,无边的大雪,甸子上的积雪被风吹得像波涛一样滚动,我和表弟躲在树下,满心的恐慌。
②过了近两个小时,风停了,雪也小了,我和表弟忙着往回赶。可走了好一会儿,发现周围仍是无边的雪原,雪虽然没有刚才下得大,可我们的足迹还是很快被湮灭。我们心里一惊,知道是迷了路。本来在冬天很少能在野外迷路,至少有来时的脚印能引领我们回家。可是现在,周围除了雪还是雪,没有路。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③每走到一棵树下,表弟便爬上树去向远处张望,可是这么大的暴风雪过后,很难见到村庄的影子,仿佛大地上的印迹都被大雪所埋没。就这样一路走着,心里焦急万分,如果不能找到村庄,到天黑下来 ,等着我们的就是黑暗与寒冷,无疑是死路一条。我们一边走一边纳闷,平时没觉得甸子这么大,怎么周围的村庄一个都看不见呢?我们本想朝着一个方向走,可是满天风雪,根本无从辨别方向,只好凭着感觉朝某个方向不停地走。
④当表弟再一次爬上一棵树时,他大声喊道:“哥,前边的雪地上有个黑点!”我们精神一振,奋力迈着疲惫的双腿向前方走去。有的地方雪极深,一脚踩下去能没掉整条腿,这让我们提心吊胆,怕掉进一些被雪填平的深坑里,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速度。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⑤终于走到了那个黑点所处的位置,却原来是一口极深的水井。表弟失望至极,我心里忽然一动,说:“既然这里有井,附近一定有村子!”表弟闻言又来了精神,飞快地爬上一棵最高的树,观望良久,忽然大喊:“哥,我看见那边有一缕缕的烟,可能是个村子!”我们立刻向那边出发。当时已是傍晚,表弟看到的烟定是村庄的炊烟。又走了近一个小时,一个村子真的出现在视野里。天已擦黑,那一刻,我们都躺到在雪地上,大口地喘着气,放下了心中的巨石。
⑥到了那个村子,我们在老乡家休息了一会儿,便抄近路回到了家,才几里路的距离。想起来真是后怕,如果没有那眼水井,我们也许真的会把命丢在无边的雪野之上。当然内心也很震惊,那么猛烈的暴风雪,竟然封不住一个小小的井口!
⑦许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想往事,心中忽然就多了一份感悟。如果把人心当成一眼水井,那么就算生命中的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选自《联谊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

孙建勇

    ①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屠呦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9月,她曾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的女科学家。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③不过,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④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⑤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品质。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极为简陋,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⑥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⑦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研究一度陷入绝境。面对这种情况,屠呦呦没有气馁,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她想,当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植物类的碳化试验就迭6000多种,经历了约10000次的失败,自己这190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

    ⑧有一天,屠呦呦一部接一部地翻阅着古代医药典籍,以期获得一点线索或灵感。翻着翻着,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那是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注意到,这里记载的取汁方法与常规法不同,不是煎熬,而是“绞取”。——这是否意味着青蒿里的有效物质不能够高温煎熬呢?想到此,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获得了青蒿提取物,发现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⑨190次实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屠呦呦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⑩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显然,屠呦呦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她用踏实与勤奋,为自己赢得了成功。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用一株小草夺得诺奖的屠呦呦,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选自《意林》2015年第22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启蒙老师

格非

       一九七一年九月,我们村庄像变戏法似地一夜之间变出了一所小学。一些略微识得几个字的农民于是也就一夜之间变成了我们的老师。有一个姓薛的老师,我们不知他的名字,只知道他的外号叫“薛驼子”,大概有点驼背。上课时常赤着脚,裤管挽到膝盖上。因掉了两颗门牙,说起话来难免漏风。他上课所用的教材永远只是一本小人书(连环画),每次上课他就念这本小人书,有时念着念着就打个哈欠,对我们说,“困了,妈呀!实在是困了,你们玩会儿吧,我要睡了。”然后立即伏在讲台上打起呼噜来。老师一睡,我们就去抢过那本叫做《捕像记》的小人书,挤成了一堆来看。

       但不久之后,学校来了一位“神仙”。

       此人名叫解永复,体硕身长,仪表不凡,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他一来,我们学校的其他教师几乎立即全都变成了杂役。他像是变戏法似的变出一门门课来。我们终于知道,这世上的课除了念小人书之外,尚有语文、算术、音乐、体育诸多名堂。不用说,所有这些课都由他一人承担。我们的教室常常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他教过了一年级语文,再教我们二年级算术。教完了算术,三年级同学又在那里咿咿呀呀地唱起歌来了。

       他什么都能教,甚至还教我们作诗和游泳。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问我们,会不会演讲。我们问他什么是演讲,他说,就是当着很多人说话。我们说,说话谁不会?就是不敢。于是他就训练我们演讲。终于有一天,我记得还在上小学二年级,我被解老师安排去全大队社员大会代表学校发言。我和大队书记并排坐在台上讲话时,我看见母亲一直在下面哭。回家后,我问母亲为什么哭。她先是不语,然后又流下泪来,她说,“你竟然和大队书记坐在一块儿,天哪!还能当着上千人说话,要是换成我,早就吓死了。”我明白了,她是在为我骄傲。

       又有一次,他上课时问我们,想不想看真正的火车?说实话,尽管我们都一致认为解老师深不可测,是个无所不能的神仙,可这一次我们全都觉得他是在吹牛。火车能随便让人看么?谁知第二天,他真是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辆手扶拖拉机,把我们拉到了几十公里外的一处铁道边。我们全都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火车出现。等到天色将晚,解老师告诉我们火车将要经过了。我们全部屏住呼吸等待火车的出现。火车还真的来了。我们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家伙喘着气,冒着白烟,还拉了整整一车煤,尤其是汽笛那一声怪叫,当场让我们激动得直打哆嗦。回家后,我写下了记忆中的第一篇作文,题目叫做《终身难忘的一天》。

       小学毕业后,我与老师不见,已有二十七年。

       一九八五年七月,我大学毕业后也做了教师。解老师上课的样子时常在眼前闪现。我一直保留着小学三年级时他教我们写的一首诗。只有四句话,竟然没有标题。老师在我的方格本上批了一个大大的“优”字,并在每一个字下面都用红笔画了圈,以示褒扬。字迹漫漶,且已褪了色。有时,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我看着这个方格本,不免会想,老师如今在哪里?他又在做什么呢?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救援

张铭书

    ①1992年,我在地区高师读书,父母亲在老家种田。父亲为贴补家用,不顾多年腰疼的老毛病,农忙之余帮人跑起了长途货运。这年父亲已46岁。

    ②正是这年,出了一件大事,父亲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所有的细节。

    ③那天正好是寒露,阴历的八月二十九。天黑且下着雨的时候,父亲从外地跑车回来,刚一进村,就看见村支书迎头挡在车灯前面,朝父亲一个劲儿地摆手。父亲赶紧刹车。支书一脸焦急地说:“快!你娃出事了!”原来他刚刚从电视里插播的紧急通告里看到: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在本市遭遇车祸,被紧急送往市一院,司机已逃逸,小伙身上只找出一些零钱,另有一本学生证,望家人紧急联系。学生证上写着我的名字,所以支书便急吼吼地来找我父亲。

    ④父亲的脸迅速变得煞白,他蹲在车下先抽了两分钟烟,然后抬头问支书:“你家里还有多少钱?”支书说:“也不太多。”父亲说:“有多少拿多少吧。”幸好父亲身上还装着代收的几千元货款。

    ⑤父亲不敢让我母亲知道,家也没回,当即发动车,准备直奔市一院。车开到镇子上,不敢再开了,因为手抖得太厉害。就从街上找到他的一名老战友,帮忙驾车直扑市里。从小镇到市区仅八十公里,一个小时后就到了。

    ⑥主治医生马上催他火速往住院部缴钱:“伤情非常严重,需立即手术,如果再晚几个小时联系不到家人,双腿将很难保住。”

    ⑦父亲再也隐忍不住,眼泪哗一下倾倒了满脸。他跌跌撞撞地赶紧往缴费处跑。

    ⑧从缴费处回来,不顾护士的拦阻,硬闯进急诊室。

    ⑨父亲看到的是一张清秀的面容。人已昏迷过去。父亲的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他发现这个小伙并非他儿子——也就是说,并不是我。父亲从里面退出来,反复端详从小伙身上找出的那张学生证,学生证上的照片和名字都是我的,没有错呀。父亲迷惑了。

    ⑩这时来了几名警察,警察告诉父亲,这个小伙的身份刚刚弄清了,原来是一名小偷,刚刚在公交车上偷了几个学生,被人发觉后,就跳车狂奔,他做贼心虚,已经把所有追赶的人都甩掉了,还是不停地飞跑,结果就跑到了一个车轱辘上。

    ⑪父亲这才松了一口气。整个人虚脱得一身大汗,瘫坐在门口的石头台阶上,再也站不起来。

    ⑫这时,父亲的战友提醒道:“病人不是你儿子,你缴的住院押金怎么办?”

    ⑬父亲说:“当然要退了,他偷了我儿子,还害得差点吓死我,哪能再给他白扔钱?”

    ⑭父亲就到收费处去退钱。收费处让父亲找主治医生开退费说明。又去找主治医生,主治医生刷刷几笔就开好了。

    ⑮父亲却犹豫起来,说,算了,这钱我不退了,你们接着给他治吧,长得那么漂亮的小伙子,要是少了两条腿多可惜呀,他家里应该也有父母,他的父母也一定会疼得心慌。

    ⑯小伙的手术顺利进行。

    ⑰此时已是深夜,雨也停了,父亲想来学校找我,又怕打搅我睡觉,就和战友在车里胡乱挤了一宿,第二日早上才来学校,看见我后,冲上来紧紧抱了我一下。父亲一贯性格刚强,平时很少流露感情,这次拥抱,还是我有记忆以来的第一次。

    ⑱那小伙在医院的精心治疗下,恢复得很好。小伙出院那天,阳光灿烂。他寻到我家,给我父亲磕了仨响头,非要认我父亲为干爹。

    ⑲我父亲担心他再学坏,就让他跟自己学开车。

    ⑳现在,十多年过去了,他已成为本市运输业非常叫得响的一位老板,去年,还被市里评为“年度最具爱心十大人物”之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