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私塾师
陆蠡
①今年的春天,我在一所中学里教书。学校的所在地是离我的故乡七八十里的山间,是天然的避难所。学校便是为了避免轰炸迁来的。
②有一天,同学说有位先生要见我。这使我很惊讶。在这里,除了学校的同事外,我没有别的朋友。我疑惑着,而这位先生已跨进来了。
③他是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一瞥眼我就觉得很熟识,可是一时想不起来。我连忙让座,倒茶,递烟,点火,借种种动作来延长我思索的时间。我苦苦地记忆,忽然我叫起来:
④“兰畦先生!”
⑤见我惊讶的样子,他缓慢地说:【甲】“还记得我吧?”
⑥“记得记得。”
⑦兰畦先生是我幼年的私塾师。他有着古铜色的脸,端正的鼻子,整齐的八字胡。他穿了一件宽大的蓝布长衫,外面罩上黑布马褂。头上戴一顶旧皮帽,着一双老布棉鞋,手里拿了一根长烟管。这样的装束,令人一望而知他是一个山里人。
⑧他在我家坐馆① , 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兰畦先生对我很严厉:破晓起床,不洗脸读书;早饭后背诵,点句,读书,写字;午饭后也是写字,读书;天黑了给我做对仗,填字。夜间温课,熬过两炷香。有时还会责打我,呵斥我。自他辞馆后,我立意不再理睬他,不再认他做先生。
⑨“啊,二十多年了!您身体还好吗?”我问。
⑩“穷骨头从来不生病。你的父母都好吗?”
⑪“好。”
⑫“姐妹们呢?”
⑬“都好。”
⑭他逐个地问着我家庭中的每一人。这不是应酬敷衍,而是出于一种由衷的关切。他不复是严峻的塾师,倒是极温蔼的老人了。他告诉我,他原要到离此十几里的一个山村去,是顺路经过此地的。无意听到我在这里教书,他想看看隔了二十多年的我是怎个样子,【乙】看看我是否认得他。他说他看到我很高兴,又说他立刻就要动身,一面站起来告辞。
⑮“下次再有机会,现在我得走。”他伸手去取他的随身提箧。这提箧颇有几斤重量,而且去那边的山岭相当陡峻。我说:“送先生去吧。”“不必,不必。”他推辞着,眉宇间却露出一种喜悦。
⑯窗外,站着许多同学,交头接耳地议论着,好像是猜测这老先生和我的关系。我站起来,大声地向他们介绍:“这是我的先生,我幼年的教师。我现在要送他。”
⑰同学中间起了窃窃的语声。看他们的表情,好像说:“你有了这样的一位教师,不见得怎么光荣。”于是我又向他们介绍:“这是我的先生。”
⑱出校门时,有几位同学故意问我到哪里去,送的是我的什么人,我特地大声回答,我送他到某村去,他是我的先生。
⑲路上,我们有着琐碎的谈话。他与我闲聊起同学近况,我一一表示不大认得了。【丙】“那么你只记得我?”“是的。记得先生。”他微嘘一口气,好像得到一种慰藉。他,他知道,很少有人记得他的,他是一个可怜的塾师。
⑳“如果我在家乡住久些,还想请先生教古文呢。从前念的都还给先生了。”我接着带笑说。“太客气了。现在应该我向你请教了。”
㉑这句并没有过分。真的,他有许多地方是该向我请教了。他向我诉说他的家境的寒苦,私塾现在是取消了,他不得不去找一个小学教员的位置,养活自己。他是太老了、落伍了,他被人轻视、嘲笑,但仍不得不忍受这一切。他说到他这般年纪,是应该休息了。他不愿意坑害人家子弟,把错误的东西教给孩子们。
㉒“先生是该教古文而不是小学。”我说。但我知道在这山乡间,小学仍不过是私塾的另一个形式。大凡进过中学念过洋书的年轻人,不肯干这苦职业,于是这被人“鄙视”的位置,只有失去了希望的老塾师们肯就。
㉓说话间,我们过了山头。“到了。”他对我说,他有点微喘。我下山走,心里有一种矛盾的想法:我想到这位老塾师,又想到他所救的一批孩子。“他没有资格教孩子,但他有生存的权利。”我苦恼了。我又联想到许多个人和社会的问题,忽然听到脑后有人喊:
㉔“喂,向左边岔路走。”
㉕我回头望见我的先生。
㉖“我认识路的先生。”我重向他挥手。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有删改)
注:①坐馆:旧时指担任塾师或幕僚。
◎塑造人物形象,要关注典型事件,融入“我”的情感与思考,还可以在反复之处、叙述视角等处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