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6课《猫》同步练习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梳理选文中“我”的情感变化过程,每空用两个字概括。

(2)、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①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②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是全文的结尾,它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我”明明不甚喜欢第三只猫,却在它亡失之后“更难过得多”?
(5)、根据选文,对“我”作简要评价。
举一反三
阅读《我的信念》,回答问题。
         ①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②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蚕结着茧子,这使我很感兴趣。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它的茧子一般。
         ③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而研究,基本上是对真理的探索。我有许多美好快乐的记忆。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度过求学的岁月。在那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在简陋的环境里艰辛地研究,我们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之中一般。后来我们发现了错。
        ④我一生中,总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和盛名的侵扰。
        ⑤我觉得,在科学方面,我们是有对事而不是对人的兴趣。当皮埃尔·居里和我决定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获取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的。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科学研究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使他们忘我地工作,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我惟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不认为这种权益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被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法国自由的价值。
        ⑥我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敏感的人,即使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他们尽量隐藏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忍耐。年纪渐老,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建筑,对诵诗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⑦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展现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只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他更像一个小孩儿,迷醉在如同神话故事一样的大自然中。科学的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①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②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③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

    ④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⑤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多余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现。

    ⑥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1943年4月作于四川客寓

(节选自《你的微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私塾师

陆蠡

①今年的春天,我在一所中学里教书。学校的所在地是离我的故乡七八十里的山间,是天然的避难所。学校便是为了避免轰炸迁来的。

②有一天,同学说有位先生要见我。这使我很惊讶。在这里,除了学校的同事外,我没有别的朋友。我疑惑着,而这位先生已跨进来了。

③他是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一瞥眼我就觉得很熟识,可是一时想不起来。我连忙让座,倒茶,递烟,点火,借种种动作来延长我思索的时间。我苦苦地记忆,忽然我叫起来:

④“兰畦先生!”

⑤见我惊讶的样子,他缓慢地说:【甲】还记得我吧?

⑥“记得记得。”

⑦兰畦先生是我幼年的私塾师。他有着古铜色的脸,端正的鼻子,整齐的八字胡。他穿了一件宽大的蓝布长衫,外面罩上黑布马褂。头上戴一顶旧皮帽,着一双老布棉鞋,手里拿了一根长烟管。这样的装束,令人一望而知他是一个山里人。

⑧他在我家坐馆 , 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兰畦先生对我很严厉:破晓起床,不洗脸读书;早饭后背诵,点句,读书,写字;午饭后也是写字,读书;天黑了给我做对仗,填字。夜间温课,熬过两炷香。有时还会责打我,呵斥我。自他辞馆后,我立意不再理睬他,不再认他做先生。

⑨“啊,二十多年了!您身体还好吗?”我问。

⑩“穷骨头从来不生病。你的父母都好吗?”

⑪“好。”

⑫“姐妹们呢?”

⑬“都好。”

⑭他逐个地问着我家庭中的每一人。这不是应酬敷衍,而是出于一种由衷的关切。他不复是严峻的塾师,倒是极温蔼的老人了。他告诉我,他原要到离此十几里的一个山村去,是顺路经过此地的。无意听到我在这里教书,他想看看隔了二十多年的我是怎个样子,【乙】看看我是否认得他。他说他看到我很高兴,又说他立刻就要动身,一面站起来告辞。

⑮“下次再有机会,现在我得走。”他伸手去取他的随身提箧。这提箧颇有几斤重量,而且去那边的山岭相当陡峻。我说:“送先生去吧。”“不必,不必。”他推辞着,眉宇间却露出一种喜悦。

⑯窗外,站着许多同学,交头接耳地议论着,好像是猜测这老先生和我的关系。我站起来,大声地向他们介绍:“这是我的先生,我幼年的教师。我现在要送他。”

⑰同学中间起了窃窃的语声。看他们的表情,好像说:“你有了这样的一位教师,不见得怎么光荣。”于是我又向他们介绍:“这是我的先生。”

⑱出校门时,有几位同学故意问我到哪里去,送的是我的什么人,我特地大声回答,我送他到某村去,他是我的先生。

⑲路上,我们有着琐碎的谈话。他与我闲聊起同学近况,我一一表示不大认得了。【丙】那么你只记得我?“是的。记得先生。”他微嘘一口气,好像得到一种慰藉。他,他知道,很少有人记得他的,他是一个可怜的塾师。

⑳“如果我在家乡住久些,还想请先生教古文呢。从前念的都还给先生了。”我接着带笑说。“太客气了。现在应该我向你请教了。”

㉑这句并没有过分。真的,他有许多地方是该向我请教了。他向我诉说他的家境的寒苦,私塾现在是取消了,他不得不去找一个小学教员的位置,养活自己。他是太老了、落伍了,他被人轻视、嘲笑,但仍不得不忍受这一切。他说到他这般年纪,是应该休息了。他不愿意坑害人家子弟,把错误的东西教给孩子们。

㉒“先生是该教古文而不是小学。”我说。但我知道在这山乡间,小学仍不过是私塾的另一个形式。大凡进过中学念过洋书的年轻人,不肯干这苦职业,于是这被人“鄙视”的位置,只有失去了希望的老塾师们肯就。

㉓说话间,我们过了山头。“到了。”他对我说,他有点微喘。我下山走,心里有一种矛盾的想法:我想到这位老塾师,又想到他所救的一批孩子。“他没有资格教孩子,但他有生存的权利。”我苦恼了。我又联想到许多个人和社会的问题,忽然听到脑后有人喊:

㉔“喂,向左边岔路走。”

我回头望见我的先生。

我认识路的先生。我重向他挥手。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有删改)

注:①坐馆:旧时指担任塾师或幕僚。

◎塑造人物形象,要关注典型事件,融入“我”的情感与思考,还可以在反复之处、叙述视角等处下功夫。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