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下表为1952~2002年部分年份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人数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人)。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高等学较

中等学校

小学

专任教师

在校学生

专任教师

在校学生

专任教师

在校学生

1952

0.06

0.45

1.02

20.94

 

467.31

1965

0.62

3.05

5.30

95.41

 

1124.44

1979

1.68

6.20

34.78

628.39

61.25

1685.50

1992

2.71

14.17

42.53

627.99

83.39

1913.65

2002

4.22

56.70

60.11

1093.22

89.68

1813.33

A、政府始终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B、民族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 C、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D、地方的教育卫生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西周时期,原夏、商、周三族互相融合并吸收了其他部落集团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以中原为中 心的华夏民族的雏形。周人将分封的诸侯称为“诸夏”。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徙, 形成了各族交错杂处的局面,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春秋诸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 夏之辨”,但它是大一统下的“夷夏之辨”,具有兼容并包的一面,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已完成了对诸蛮的统一,与中原的华夏相认同。分布在西北、北方的戎狄也 随着秦、晋、燕等诸侯国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华夏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吸收与融 合,至此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  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 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  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材料三: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对中国边境的基层社会发展提 出了“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等六项工程的整体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 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要求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定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 在边疆民族地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摘编自李春晖、丁瑞雪《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封建制确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逐渐形成; 疆域辽阔,边疆民族众多,汉族和边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其边疆管理机构开始形成为中央和地方双重体制,组织上日益严密,正是这种形势的产物。

——摘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元朝把藏族地区统一在中央管辖下,忽必烈加封西藏喇嘛八思巴为“国师”,总领宣政院事,“管领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同时制定“吐蕃刑律”,对西藏行使有效管辖。所有这些,即所谓“郡县吐蕃之地”,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 明清继续在西藏行使主权,清在确认明治藏旧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有力地促进了西藏地区的全面发展,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摘编自李清和《中国古代民族》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取得重大成就。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取得重要进展,以《宪法》为根本,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民族区域自治执行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中央领导与决策机制加强、 自治机关能力提升、上级国家机关依法履职等协调配合,彰显了制度优势; 制度运行的监督机制受到重视,党的监督、权力机关监督、专门机构监督、社会监督等相互补充,共同发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促进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巩固。

——摘自雷振扬、王明龙《改革开放 40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