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班级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参加。

①继“村BA”之后,贵州“村超”又火爆出圈,两大激情四射、极具“烟火气”的乡村体育赛事,不仅点燃了夏日欢乐气氛,也极大促进了赛事举办地台江县和榕江县体育、特色文化、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县城经济融合互促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榕江“村超”的火爆出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大大提升了县城人气、激活了乡村资源、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出了新“名片”。5月13日以来,榕江住宿业营业收入达3714.8万元,同比增长172.6%。截至7月23日,榕江吸引游客25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39亿元,逐步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县城实践的新路子。

②榕江“村超”出圈关键之一是新媒体的发展和众志成城,榕江以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新媒体,面向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留守妇女等,开展短视频直播培训,孵化了短视频账号1.2万余个和2200余个本地网络直播营销团队,庞大的新媒体人才军团,成千上万条视频,成就了社交平台上的现象级传播,为“村超”出圈提供了强大支撑。

③同时,央视新闻等专业团队、个人网红的加盟推介、积极牵手名人等,也是“村超”火爆出圈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央媒、网红和隔空喊话足球圈名人参与到话题中来、到活动现场来,成功借力名人效应提高了活动热度和影响力。更为关键的是,大家为“村超”发声、代言,皆源于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

④火爆的“村超”带来火爆的“流量”,不仅是全网数百亿浏览量,还有堪比全球顶级赛事的实实在在的入座率和亲临现场的五万名观众。

⑤吃、住、行等问题,给刚刚脱贫的榕江带来巨大挑战,面对突如其来的“烦恼”和压力,榕江政府通过积极与从江、荔波、黎平周边县市政府沟通协调,达成“村超流量大家在共享,同时榕江的短板大家一起在帮我们补”共识,有效解决了广大球迷朋友的食宿和接待等问题。

(节选自《国家发改委关于贵州“村超”的调研报告》,“贵州改革”微信公众号2023年08月12日,有删改)

【材料二·互联网与语言】

①本周,《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等入选。

②《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介绍,盘点这些最终入选的“流行语”,有不少源自短视频平台,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编辑部再评选时发现,短视频的主要使用人群还是以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为主。

③分析此类语言的特征,黄安靖表示,这些语言往往包含比较独特的创造性。“某种程度上,语言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包括短视频语言在内,很多网络语言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符合人们表达的需要,适合表达彼时语境中那种细微的情绪。”黄安靖说。

④黄安靖认为,可以用观察、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包括短视频语言在内的网络用语,将符合汉语结构特点、符合社会文明规范的网络用语,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网络语言中也有比较消极、不合符汉语结构特点及社会文明规范的内容。对此,他表示,网络背景下的语言引导、监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总体来说,这几年不仅仅是短视频,整个网络用语的文明度在不断提升。”

(节选自人民网2023年12月10日,有删改)

【材料三•互联网与未成年人】

(节选自《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1)、对以上材料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比较独特的创造性是网络语言的唯一特点。 B、面对“村超”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入座率和五万名观众,榕江政府选择通过“流量大家共享,短板大家一起补”的方法解决了广大球迷朋友的食住行问题。 C、央视新闻等专业团队、个人网红、足球圈名人等群体为“村超”发声、代言,皆源于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榕江县政府的大力邀请。 D、对于网络用语,我们可以用观察、包容的态度看待,但最好不要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3)、材料一第①段划线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阅读材料三,可得出什么结论?结合材料三,联系实际生活,对“未成年人应如何使用互联网”这一问题,发表你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宣德炉
      ①宣德炉从宣德时期开始烧造,一举成功,此后五百年来名声不减,以至于不管哪个朝代铸造的这种铜炉,都叫宣德炉。这一点跟景泰蓝一样。今天没人会咬文嚼字地说“送你一对掐丝珐琅瓶”,都说“送你一对景泰蓝瓶子”。景泰蓝是在景泰年间发扬光大的,宣德炉则是在宣德年间达到顶峰,名气大。
      ②宣德炉有这么大的名气,一定不是白来的。铜材料冶炼过程不是我们想象的把铜化成铜水,一铸造就成了。它需要反复冶炼,每冶炼一次就要去掉一些杂质,剩下的是精华,但分量就会减少。由于宣德皇帝亲自督造此事,所以质量非常高。一斤进贡来的铜材料经过冶炼,最后只能剩四两。这四两还是小两,过去一斤是十六两,有个词“半斤八两”,说的是旧制,今天应该说“半斤五两”才对。【甲】
      ③过去做炉都是用翻砂法,宣德用的是失蜡法。历史上铸造青铜器用过失蜡法,但没有做过炉。而宣德炉用的是失蜡法,较之翻砂法,铸好的炉变得非常光洁好看。有人认为宣德炉铸好以后,还有专业的人给它上色。我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上色就是把颜色刷到上面,而是用各种方法使炉身呈现一种自然的色泽。都有什么色泽呢?石青斑、朱砂斑、葡萄斑等等。【乙】
      ④宣德炉里除了精炼铜外,还有锌、锡、银、金。史料非常清楚,当时进贡风磨铜的单子上明确写着含有黄金。今天用科学的方法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一测试就知道了。最简单的测试是用比重,黄金的比重非常大,铜的比重大概是黄金的三分之一。【丙】
      ⑤我听一个老师傅跟我说,最好的宣德炉的含金量大约是3%。我曾经买过一个宣德炉,特别沉。我很高兴,直接上菜站找了个普通的秤一约,八斤四两,也就是4200克。我乘上3%,大概是126克。你想,这样一个香炉里如果含126克黄金,那质感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对衣料比较熟知,如果纯棉的衣料里加3%的毛,质感马上得以改观;如果纯毛的衣料里加3%的化学纤维,它可能变得不易起褶。古人显然也发现了这个规律。所以我认为好的宣德炉里一定含金,一加上金,就不容易生锈,而且颜色明显跟普通铜器拉开了距离。
                                                                                                                             ——《马来都说收藏》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我以为不露痕迹

                                                                             丛桦
      ①儿子的老师打电话告诉我说,他揍了我儿子。那是晚自习,他巡视教室,发现儿子缩着脖子东张西望鬼鬼祟祟,十分可疑。当他用目光警示他时,他竟迎战他的目光。他气得一步跨进教室,用课本敲了几下他的脑袋。
      ②我听说后,咬牙切齿地说:“揍得好!揍得及时!我这几天就瞅着他不顺眼,着急揍他还没来得及出手……”
      ③那天中午——严格地说,是每天中午,当我们夫妇把饭菜往餐桌上拾掇的时候,他——这15岁的青少年,央视“满汉全席”栏目的评委似的,大清御厨房总管似的,甩搭着两手在厨房和餐厅之间踱来踱去,看到山珍海味,就眉开眼笑;看到粗茶淡饭,就满脸皱做一团。每次都要我说:“拿筷子,拿勺子。”他才知道动手。那天中午,他照旧在看菜,他爸说:“你是不能帮忙拿筷子?”我正炒菜,听了就有些怒火,道:“每天中午都得人说你,你是个傻子啊?你以为在下馆子、吃饭店?”
      ④想到他正是青春期,不好惹,我没多说,气呼呼地坐下吃饭。
      ⑤他气得把白菜倒在米饭上,端起碗,三下并做两下把饭刨进嘴里,肉也没吃一口,放下碗筷,就去自己房间了。而且关上了门。
      ⑥我很生气!决定三天不理他!毛病一身一身的!
      ⑦天天笑脸相迎,好声好气同他说话,我忍他已经很久了!
      ⑧但是老师打了他,而且打的是头部,不知有没有打伤哪里。我的注意力转移了,忘了生气这件事。
      ⑨晚上儿子下自习后回家,我假装不知道他挨打的事情,柔声说:“去喝奶吧,别忘了刷牙。” 见我不生气了,并且同他说话,也没有提挨打的事,他便高兴起来,以为我不知道。痛痛快快地去喝奶、刷牙,和我说话,告诉我他的新同桌在谈恋爱。看他情绪高涨,我想起白天看到的一个作文题目——  带给我快乐。有的学生写《分享带给我快乐》,有的写《友谊带给我快乐》,有的写《花草带给我快乐》等。当时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便想,什么带给我快乐呢?去卡拉OK飙歌?穿新皮鞋?成名?中奖?这都是快乐的事情,但好像又不对。后来我终于想到一个我认为正确的答案。于是我问他:“我今天看到一个作文题目,是‘什么带给我快乐’,如果要你来写,你会写什么?”
      ⑩他很快地说:“玩。”
      ⑾ 我说:“你猜我会写什么?给你三次机会猜。”
      ⑿“我。”
      ⒀我顿时如被电击,惊叫道:“啊!你怎么知道的?我的答案正是你!”我的脸上满是笑。
      ⒁“肯定是我。一切快乐都不能抵得上我带给你的快乐。”
      ⒂“你就那么自信?你不过是个平常孩子,什么神通也没有。”
      ⒃“但是我对于你,无可替代。”
      ⒄“我没表现出多大的快乐呀!你不常常惹我生气,每天一想到你我就上火。”
      ⒅“那都是短暂的。你的生气、上火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的。”
      ⒆他还说:“我给你的快乐,是一种背景快乐。”
      ⒇我的心都酥了,为什么他说的都是情话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香蕉里的爱与恨

尤今

      ①阿舒在家排行第三,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一家七口,苦苦地在贫穷的泥沼里挣扎。父亲是建筑工人,母亲是家庭主妇。租了一个房间,却常常交不出房租。房东的目光像秤砣,把阿舒一家人的心压得沉甸甸的。

      ②六岁的阿舒,常常挨饿,瘦得像根柳条。妈妈告诉她,如果太饿了,便去喝水,胃囊灌饱了水,便不会疼痛了。那天,当饥饿的感觉再度化成刀子一寸一寸地凌迟着她的胃囊时,她溜进了厨房。厨房里氤氲着一股甜香的气息,她仰头上望,在壁橱的把手上,高高地挂着一串黄到了巅峰状态的香蕉,非常饱满、非常诱惑。她贪婪地看着,连眸子也泌出了唾液。就在这时,房东迈了进来,冷冷地瞅了她一眼,当着她的面,摘下一根香蕉,剥开蕉皮,一口一口地吃了起来。少不更事的阿舒,呆呆地站着、傻傻地看着。饿坏了的她,奢望一个善意的施舍。房东慢条斯理地吃完后,将不谙世事的香蕉皮朝她抛去,空荡荡的香蕉皮,带着一丝残存的香气,落在她赤裸裸的脚背上,柔软而又冰凉。房东俯首看她,荡在眸子里的笑意,轻蔑而又刻薄。她说:“你去,叫你妈还房租。房租还了,我便赏你一根香蕉。”说着,又刻意摘下了一根香蕉,从窗口丢了出去,恶狠狠地说:“告诉你妈,如果再过几天房租依然不还,你们一家便像这条香蕉一样,滚出屋子,到街头去睡。”

      ③阿舒早熟,这件让她备受侮辱的事,成了她日后拼死奋斗的驱策力。

      ④日后当上了会计师的她,忆述这桩让她受伤的往事时,声音里还饱饱地含着泪水:

      ⑤“房东把房间连同自己的舒适和隐私一起租出去,图的,不就是房租吗?我们常常拖欠房租,肯定也影响了他们的生计。错在我们,她给我们白眼和冷脸,是我们咎由自取,怪不得她。但是,她在厨房里恣意而冷酷地践踏一个无辜小孩的自尊,却是一种精神的虐待。”

      ⑥如今,阿舒在自家后园里栽种了好几株香蕉树。她努力浇水除虫施肥,树则卖力结出丰美肥硕的香蕉。她大串小串地捎着、提着,送给张三李四、甲乙丙丁。香蕉柔润香甜,大家交口赞誉,她笑嘻嘻地说道:“分享,就是福啊!”

      ⑦阿舒认为穷困唯一的“克星”便是教育,所以,常常捐款给学校,资助贫家子弟升读大学。

      ⑧当年,那一根飞出窗外的香蕉,并没有在磕磕碰碰的艰苦岁月里转化为一支伤人的暗箭或一把捅人的匕首;反之,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与生活的历练,它化成了一颗温柔的爱心。

      ⑨愚者与智者的区别,就在于此。

                                                                                                                                                                                    (文章有删节)

阅读下则说明文,回答后面小题。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 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 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 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 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本文有删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人生的标点
①我希望我的人生是一个句号,圆满而充实。
②母亲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逗号,总有未完的续音,这样才不会终结,才会充满希望。于是,当我失败时,再也不愿让衰草抚慰伤痕,拒绝让微风抚平记忆。我要靠我自己站起来,是的,要靠自己,我要自己去写完那逗号后的下文。渐渐地,我懂得了“逗号”的真正内涵。
③父亲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冒号,永远都给人启迪,引人思索。于是,我在生活中尝试着发现,尝试着拓新。记得,是太阳的柔光,是落叶的飞舞,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春去秋来,我便用心灵在人生的冒号后写下了我最珍贵的感受。
④爷爷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引号,把经历中最刻骨铭心的片段“引”起来,藏在心底,让它成为回忆的瑰宝,前进的鞭策。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启蒙老师:是她牵着我走向人生大门,是她教会我如何做人。是她在我悲伤时给我心灵的安慰,在我失败时给我重振的勇气。我将这段记忆放在引号中,成为我心灵深处的宝石。
⑤奶奶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串长长的省略号。面对自己的荣誉、鲜花,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淡泊一切浮躁,去寻找一种比生命更长久的踏实。面对别人的过错,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微笑着用你的胸怀去容纳整个世界。于是,我学会了什么是沉着,什么是宽容;我兴奋地发掘,我应有的一颗包容万物的心灵。
⑥终于有一天,母亲对我说:“孩子,其实,没有谁的人生可以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句号,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可贵的是,你一直都在追寻着句号。这不是目的,而是过程。但重要的,也就是这过程。”
⑦我忽然间发觉,我在寻求“句号”的过程中成长了。我懂得了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于是,我学会如何去珍惜我所经历的一切。曾经的历程就像退了潮的海,虽已不再汹涌澎湃,但它还是将贝壳留给了沙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我,虽然没有得到人生的句号,但我已经拥有了最弥足珍贵的经历。毕竟,只要努力追求过了,就可以无悔。
⑨我相信,我终究有一天会成为一个竖立的感叹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慢慢告别

① “照看”这个词,并不是母亲第一次说起。就在几天前,父亲吃饭时忽然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走后,你自家要保重……”母亲打断道:“庆儿我是一点儿都不需要担心,他照看自家照看得几好哩!”

②有几天我因为工作的缘故住在上海,回来时打开冰箱,发现里面只剩下一个西红柿,两根黄瓜,连剩菜都没有,我忽然意识到父母亲没带多少现金过来,我不在的这几天,他们吃得肯定很节省,这让我极为内疚。

③趁着晚上跟母亲出去散步,我把事先去银行取出的一千块钱递过去,母亲连连推让,“不要不要!你过年给了三千,莫再给咯。”我硬塞到她手里,“都是小钱,你拿着就是了。”

④母亲这才接过来。我又拿出银行卡,“这里面有几千块。我父亲要是急用钱时,你去取出来。”母亲也默默接了。我继续说:“你们过年时一定要再来。”

⑤离开的前一天,我拿出笔和本子,请父母亲在纸上留下他们的笔迹。

⑥母亲笑问:“我们写字太丑咯,写它做么事?”我说:“你们就写嘛,我就想留下来作纪念。”

⑦父亲念过小学,会写一些字;母亲一天学都没有上过,只念过扫盲班,不过自己的名字还是会写的。他们像小学生一样,乖乖地坐在一起,笨拙地拿笔在本子上写自己的名字。

⑧我又提议他们各自写下“父亲”“母亲”两个词,他们一笔一划地写下来。写好后,父亲说:“你也来写嘛。”我又在“父亲”“母亲”下面写了“孩子”一词。

⑨最后,我请父亲写下“慢慢告别”四个字,父亲写完后,感慨道:“我会好好的,下次再来。你也要好好的,等我们过来。”

⑩回武穴的高铁出发时间是下午两点多。当天上午十一点,母亲就开始做午饭,其他菜都端上桌了,唯独一盘土豆炒肉片还放在灶台边。

⑪我本来要端走的,母亲拦住说:“这个留着你晚上吃。”我说好。母亲又说:“猪油我熬好了,在冰箱里。平常时下面条你放点,会很香的。”我又说好。

⑫母亲接着想说点什么,看看我,扭头去洗锅,声音小小地说:“你快去吃,菜要冷了。”我没敢看母亲,说了一声好,转身出去到客厅,见父亲正在费力地穿裤子,我上前帮他。

⑬父亲说:“你买的这个裤子很暖和。”我回:“那就好啊。”父亲又说:“你买的鞋子也暖和。”我又回:“春天要来咯,你莫感冒了。”父亲说:“要得要得,我争取不感冒。”我说:“不是确定,是一定!”父亲笑笑:“听你的话,一定一定。”

⑭为了能方便地送父母亲上车,我特意买了同一班次的车票,只不过我要到下一站无锡站下。坐地铁,到苏州火车站,这是我每次上班的路线。

⑮父亲问:“你平时上班就是这样赶来赶去的?”我点头说是。他们一时间没有说话,我忙说:“这太正常了,很多人都跟我一样的。”

⑯母亲看着那些排队的人群,回头跟父亲说:“咱们第一次坐火车,庆儿那时候才多大?”父亲说:“五六岁。”

⑰母亲“嗯”地一声,双手比划了一下,“就那么大,睡在我们腿上……”说着又看向我,“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这么大了。真是不敢细想。”父亲点头,“是啊,不敢想。”

⑱短短十来分钟,无锡站就到了,下来后隔着车窗跟父母亲挥别。母亲一直看着我,说了些什么,我听不见。

⑲车子启动了,母亲挥着手,很快就远离了我的视野,往家乡的方向而去。那一刻,其实我并没有多不舍,甚至说是麻木的。

⑳可等我转身往出站口走去,惆怅的心情陡然升起。等我再次返回苏州的家中,推开门,是触目惊心的空旷。

㉑母亲炒好的那一盘土豆炒肉片还在灶台上,父亲穿的布拖鞋靠在墙边,沙发上平日看电视时盖的毯子叠得整整齐齐……

㉒家里的每一处都有他们的痕迹,而我的心就像是怕痛的小动物一般,紧紧地缩成一团,每动一下都是戳心的难过。

㉓没什么好收拾的,地板上没有一点污渍,衣柜里衣服都一件件挂好,书架上纤尘不染……

㉔母亲给我留下了一个过分干净的空间,我待在里面,如同漂浮无根的粒子,不知在何处停留。我又一次一个人了,可跟他们到来前的一个人,心态绝然不同。

㉕天一点点暗下来,对面的楼群亮起了灯,能影影绰绰地看到有人在他们自家的厨房做饭。

㉖我强迫自己起身去厨房,焖好了饭,土豆炒肉片也热好了,端到饭桌上,习惯性地喊了一声:“妈,筷子拿一下。”没有人回应。

㉗他们,真的不在这里了。

(选自《读者》2023年第12期,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