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最后一课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麦尔先生希望法国人民努力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B、这是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的体现。 C、法国语言确实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D、法国语言是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翻身求解放的有力武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一次,我替表姐接一位盲童回家过夜。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默:“您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这下可把我问住了。思考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那‘红’一定很烫呀!”他说。我又讲:“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也是‘红’的”。“那‘红’一定是流动的。”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一种颜色。
      我颓然地想:失去了眼睛,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时,盲童自言自语地说:“红是流动的,是烫的,是发光的,好美丽哦!”在我们明亮的眼睛中一成不变的事物,到了他的世界里却具有了这么多种美好的属性,多么敏锐的感觉!
      “大哥哥,你听!”他突然喊道,“你听,外面有小猫在叫。”我仔细聆听,却没有听见什么动静。我茫然地沉默不语。他拉着我的手坚持说:“是有猫叫!”我只好顺从地打开门,呀!真有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猫“喵喵”地在叫。
      他失去了眼睛,耳朵却比常人更能倾听外界的声音,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听到的是谁家在吵架,谁家在打麻将之类的嘈杂之音。他的遭遇使他更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他比我们多一分细腻的情感,比我们更加珍惜活着的美丽。
      有一个故事说,乡下有位瞎婆婆在自家院门外安装了一盏灯,她说这是为了过路行人的安全。老人用灯为别人照路,同时也点亮了自己持久不息的生命之灯。我黯然,检讨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是否已经迷失方向,已经不能承受生活的平凡之美?

文学作品阅读

收集牙签的人(黄咏梅)

       ①像很多老派的家庭妇女一样,母亲总是不舍得扔掉旧物,即使明知道它们的确已经派不上用场了。因此,在我们家的杂物房里,总是能找到一些让我目瞪口呆的东西,不是陌生得让我无从指认它的来历,就是熟悉得让我难以置信它经年之后仍旧存在。

       ②我曾经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讲现代人应该学会“断舍离”,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我顺手将这篇文章转发给刚开始热衷玩微信的母亲看。过了很久,母亲回复我一个微笑的表情,我觉得那是不置可否的微笑。你如何能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执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执念,我只要接受就好了。

       ③前一阵回家住了几天,没事钻进母亲的杂物房,东翻西看。从一个角落里取出一只小铁盒子,接口已经有锈,我费了点技巧才得以打开。一打开我就哑然失笑了。那里边堆满的不是什么宝贝,竟然是饭店专用的那些独立包装牙签。湘满楼、金华安酒店、成记海鲜店、广州酒家、稻花香。……各种颜色的小纸袋,一面写着饭店的名字,另一面大都写着“欢迎光临”。这是母亲多年来下馆子收藏的饭店牙签。我记得母亲有这个习惯的。每次她在饭馆吃饭,临走的时候,都会向服务员多要一袋牙签带走。刚开始,以为她是为了放在包里备用,久了才知道,收集每家吃过的饭馆的牙签是母亲的一个爱好,就像别人收藏邮票、烟盒甚至古董那样,只不过她收藏的东西,既没有价格也没有价值。

       ④我抱着那盒牙签跑去问母亲,为什么喜欢收集这些东西。母亲饶有趣味地将那些牙签一袋袋摆出来看,一边看一边告诉我:这是那年你在广州搬新家,我们在金华安摆了一桌,你老爸一个人吃掉了一盘红枣芋泥;这是你哥哥请我们到郊区那个农庄吃河鲜,二叔公饭店,我们吃饱之后还摘了一大堆艾草回家;这是你姐姐那年生日正好碰上中秋节,我们在漓江春吃了一顿团圆饭……我听得一愣一愣的。仅凭一根牙签,一个饭馆的名字,母亲竟然能记住若干年前的某一次下馆子!仿佛她一根一根摆弄着的,不是牙签,而是一张一张旧照片。

       ⑤一整个下午,我都在听母亲回忆,母亲从岁月的缝隙里剔出一个个故事,听得我五味杂陈。

       ⑥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的形象就是那个挂着围裙整天在灶台间转的女人。母亲做的菜不仅好吃,而且还有创造性,尤其在物资遗乏的年代,母亲可以将一些康价的东西做成美味的菜,我至今还记得西瓜皮炒咸菜的那种爽脆,豉汁抽子皮绵软多汁的口感,酿南瓜花的鲜甜,芦荟汤的私稠清香……在吃这个问题上,母亲一直是权威,指挥官般安排着一家人的饮食。直到我们几个孩子长大,一个个成家搬出去住,母亲就管不了我们的吃了。

       ⑦下饭馆这类事情,现在都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可是母亲每次跟我们下饭馆,总是穿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显得比任何一个人都隆重的样子。散席之前,还不忘将饭店的牙签带回家。现在想来,母亲收藏这些毫无价值的牙签,是为了给那一次次聚餐留念。

       ⑧我问过母亲,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癖好”的?母亲说,就是那一次,她带外婆到广州我家过年,我们在广州酒家吃年夜饭。八十四岁的外婆第一次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外婆去世前的那几年间,总是洋洋得意地对村里的老人们说:“我是这个村里跑得最远的老人了,都是托了儿孙的福。”母亲想起这句话都会难过,她便咽地说,那年在广州吃的年夜饭,是外婆这辈子吃得最好的一顿了。她手上拿着那根牙签,白色的包装纸已经微微泛黄。看着这袋牙签,我想起了那顿饭,已经没剩几颗牙的外婆,拿着桌上这只小袋研究,不知道里边装的是什么东西。我们笑得前俯后仰,问外婆,要牙签剔哪一颗牙齿?往事历历,如果不是这根牙签,我那塞满杂事如同母亲堆得满满的杂物房一般的脑子里,怎么会猛然想起这个令人鼻子发酸的珍贵的细节?

       ⑨我猜,过往的回忆就像母亲的杂物房一样,经过一辈子的堆塞,恩的怨的、美的丑的、温暖的悲伤的……这些已经无法理清,更无法“断舍离”。人生在世,谁又能轻装上阵?人的一生总是要背负很多东西,欲望、情感、回忆、畅想……这些东西构成了人的丰富,而那些承载着人的记忆,甚至纯粹为了表达情感的“无用”的杂物,执着地、不起眼地证明着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意义。(节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9月24日)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在远方

    ①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②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③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④我不知道。

    ⑤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潮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⑥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⑦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⑧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⑨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⑩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⑪我究竟来自何方?

    ⑫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⑬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⑭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⑮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⑯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⑰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⑱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阅读《最大的残忍》,完成下面小题。

最大的残忍

①两年前,我在反叛的青春里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在我与母亲无休止的争吵之中,可以让她迅速闭嘴的绝佳方法:以我自己作为筹码。

②那个晚上,事情的起因其实很荒谬。母亲在家里准备了饭菜,而我拎着一袋肯德基进了家门,一场大战就猛地爆发。我们用话语疯狂地攻击对方,渐渐地吼到声嘶力竭,我开始痛恨母亲那张喋喋不休的嘴。我和她持续胶着,直到我把大大的袋子狠狠地甩在地上,再叫嚷上一句:“我什么都不吃,你满意了吧?”她才兀地沉默了,失去了所有回击的话语。我带着胜利将自己关进房间,当晚果然滴水未进。

③那个饥饿的夜晚,我认真思考着究竟是哪个情节起了作用。我把袋子甩在地上的样子大概极其凶悍吧,吓得这个从来只会对我强硬的女人竟然失语。

④那天之后,她开始变得弱势。被我吓到了,我下了定论。于是在多次实战演练中,我将“凶狠”这一技巧运用得越发熟练,我得意得不行。

⑤可这接连不断的胜利逐渐变了味。我不仅没能从她的眼神里看出“惧怕”二字,反而看见她眼中倒映出的我简直就像是正撤泼的小兽。我甚至觉得她的内心正居高临下,带着宠溺、饶有兴致地观赏我独演丑角。

⑥有那么一霎的怒不可遏,瞪大了眼睛不说话,感知深处燃起我被轻视的怒火冲天。冷冷地甩下“没心情吃饭了”,必杀技失去效用的我正打算退回自己的根据地,她却不自觉流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态。“先吃饭吧,有什么话我们吃完饭再说。“她的语气出奇地柔软。

⑦怎么回事?我的大脑一下子转不过来,她好像因为别的什么在怕着我。

⑧“要吵也要先吃完饭。”她执着于要我吃饭,还非得盯着看。那么一瞬间我的脑中闪过了什么,我不敢确定。

⑨“你专注得好像我吃饭这件事多么了不起—样。”带着挑衅的火药味,我嘲笑她,眼里使劲儿堆出挤兑的眼。

⑩静默一会儿,她深吸了口气:“我再怎么和你吵,你吃饱穿暖都是我最大的事。”她毫不回避地对上我的眼。

⑪在这样灼灼的目光下,我竟是越发不自在了,只能低头一个劲儿地把饭菜往嘴里塞。面对这么一句简洁的剖白,我无话可说。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堵住咽喉,让我在这凉爽的夏夜(A)里面红耳赤。

⑫“吵架再凶,也别再拿自己做威胁了。说到底你是我女儿,是我身上掉下的一块肉。你出生那天我就想着,你连着我未来数十年的回忆和爱恨,以后我的所有,都是要留给你的。”她的声线染上怀念的味道,“你身体不好,我每天就盼着你健健康康的,就算脾气不好,生气、吵架、能生龙活虎地和我闹,看在眼里也就安心了。"这轻轻的声音在夏夜的蝉鸣(B)里晕开了。我触电般地起了个激灵,明了又暗的月色(C)下,她的眼眸里水光一片,通过几弯红红的血丝,沉沉地溢出一点衰老与妥协,一点儿不复争吵时那个意气风发的模样。我一时鼻尖酸楚。

⑬那个夏夜我找到了真正叫母亲沉默的缘由,也明白了这武器竟是最大的残忍。我再没敢动用过它。它为我心中不可触碰的禁区,连同那晚初现疲惫的母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仰望蓝天的蜗牛

邱悦

①小时候我经常站在颁奖台上,每每步上台前,我都希望那段路程可以慢一些、再慢一些,因为这样就能让大家都记得我骄傲的笑脸。每一步都像踩到云上,我总是浑身轻飘飘的,老师同学们的赞许让我觉得自己像一只飞得很自由的老鹰。可是我怎么也想不到,我曾经光泽的羽翼最终烧成了灰烬,我看着自己的羽翼渐渐千疮百孔,我看着自己的身躯由矫健变得萎靡,我从翱翔的世界陨落。

②这就意味着我再也不能触碰那片五彩斑斓的云彩,只能在枯死单调的棕色上苟活。小学过后,我的成绩不再傲人,我变成了一只蜗牛,好像总是会落后别人一步,我自己都想不到的一步。在记忆最深处,那天傍晚和同学一起准备上晚自习,路上我们说着那次历史考试,我信誓旦旦地认为自己付出了诸多努力,这回必定能够取得佳绩。一幕幕奋笔疾书的场景、一次次起早贪黑的时刻,这些千丝万缕化成信心推动着我去相信、去渴望得到像样的分数。

③却没想到等我站在密密麻麻的成绩表格面前,我的名字没有在料想的位置,而是在最底端,从前那些刻苦、那些期待被一扫而空,我知道那番想法成了没有重量感的字句。我感到轻飘飘的,这似乎没有变,只是一阵阵揪痛和窒息笼罩在我周身,纵然只是瞬间,却在我的学生时代里闪现过无数次,甚至在长大之后的梦里也时时被强调,时时被惊醒。

④我就如同大片绿叶中一只寂寞的、小小的蜗牛,不能像小学时候的老鹰那样可以借着自己的翅膀优势,抑或是风的力量让自己腾空而飞。我每走一步,必须得留下痕迹,那一串长长的、湿湿的黏液,是我爬行的轨迹,是我想要去到远方艰难的印痕。所以我总是对蜗牛这个生物感到惋惜,甚至是嫌弃,觉得它太过于渺小柔弱,不能像老鹰那样驰骋蓝天,被一切生物仰望。

⑤南方的夏季雨下得凶猛,每每此时土地也变得松软潮湿,但正是蜗牛出来透风的好时机。我蹲下来观察它的一举一动。我的目光随着它们的爬行而移动,这移动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看见它柔软的身躯爬上锋利崎岖的石头,蜗牛原本就缓慢的速度更是降了下来,但它居然没有另辟蹊径,反而是继续摸索,似乎要与这石头硬碰到底。它一次又一次地掉到地上,又一次一次地想要挣扎着继续越过那块石头,我不知道这石头究竟对它有什么意义,哪怕终于越过石头,前方不也只是一片寻常的土地吗?我感到无趣,便起身离开。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当我再次经过那片土地,原以为那只蜗牛已经早早放弃、知难而退了,没想到它居然翻过了那块石头到达了一处高地。

⑥我看得出神,等我回过神来,它已离开了那块让它感到骄傲的石头,拖着小小的壳孤独地驶向远方,在它的身后,它攀登过的那块石头在它的眼里由高耸变得低矮。我终究不是蜗牛,我不知道它为何不停留在那块石头上,也不知道它到底要去到何处。或许它只为自己短暂的胜利感到微微欢欣,却不执拗于那次瞬时的翱翔,或许它明白,自己的蓝天并不在此地展开,也或许,它并未将那块费尽力气攀登上的石头看作什么荣誉的象征,它只是在那儿短暂歇息,仅此而已。

⑦其实我很不解,蜗牛啊,你那小小的壳里却好像装着大大的梦想,想要去拥抱蓝天,像一只老鹰那样去翱翔。只是那样的差距太悬殊,哪怕一直仰望着、前进着,也难以拥有自己的蓝天。我又很佩服你,至少你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屡次碰壁就索性放弃,至少你在攀登上石头的那一刻,也会觉得自己像一只骄傲的鹰吧。

⑧从前的我,总觉得一些挫折对自己的生活轨迹产生巨大影响,常为此而神伤。有时我也觉得自己离内心的蓝天越来越远,好像很多事情不在我的计划之内、事与愿违,我也曾痛诉命运的不公,恨它为何没有给予我应有的回报。但也正是如此,纵使我明白坚硬的石头在我的前行路上层出不穷,我也并没有因此而陷入失败的桎梏,我也比旁人有着更坚强的心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