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雨伞

    我的一幅画《雨伞》竟在一家有名的博物馆的画展里展出了。人们的评论是:构思新颖,线条勾勒有力,描写细腻,人物栩栩如生,场景十分逼真。作为一个业余美术爱好者,我也为自己的崭露头角而欣喜。

    我这幅画的主要题是母爱。画面是一个雨天,天黑沉沉的,墨云翻滚,向大地压下来,雨脚如麻,倾盆滂沱,地上坑坑洼洼注满了雨水,水面溅起了无数水泡,在这灰暗的背景下,浮动着彩色明丽的雨伞,遮着一稚气未脱、花枝招展的十一二岁俊秀姑娘。母亲全身都在雨中,淋得像个落汤鸡,而女孩,在母亲的大伞的保护下,滴水不沾,衣服仍有棱有角。小女孩仰头望着母亲,一手抚着母亲湿漉的衣服裹着手臂,面部表情激动,口角张开,像是说:“妈妈,您还在发烧呢,您自己为什么不张伞呢?”母亲病态恹恹,却含着笑,张着嘴,像是在安慰女儿;“傻孩子”,妈妈是大人,不要紧,你人小,挡不了这冷雨的浇淋……”

    画展的一天,我在自己的画前呆了许久许久,听着观众的赞誉,我眼睛模糊了,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顺着面颊滚下来。我心里在呼喊:“妈妈,妈妈,我多么希望您现在在我的身边同我一起欣赏这幅画呀!”

    这是一幅我构思了半生的画,画中的姑娘便是幼年的我,画中的母亲便是我母亲的写照。记得当年,我还是一个小学生。妈妈早晨看到天气预报说可能下雨,要我带伞,我指指红红的东方,哈哈笑着逃走了。下午,天公竟发起怒来,大雨瓢泼,放学时下得更起劲,铺天盖地,从屋檐上,从树林上,从天空间,哗哗哗下个不停。这时,妈妈像救星一样出现了。她原来发烧在床,一看天下大雨,她支撑着,步行两里多路来接我。我把家里仅有的一顶伞全遮在我的身上,而自己却在春寒料峭中淋着雨。妈妈回家大病了一场,在她说胡话的时候,她还在叫:“撑好伞,顶着风雨的方向……”在她的病榻旁边,我用了稚气的笑,画了一幅“母女春雨中”。当我给她看的时候,她绽开了笑容,说:“妈妈盼你早日成材。你很有艺术天分,将来学画吧!”

    妈妈的期待一直激励着我。我大半生辛苦恣睢,转辗奔劳,但母亲的爱,一直是我精神的支柱,使我经得起生活的风风雨雨。我终于用自己的笔画出了蕴藏在心头的感激。然而,回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知道一幅画怎能画得尽呢?有个唐朝诗人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母亲的伟大又怎能用一幅画表述呢?更何况我今天虽身处异国他乡,可母亲的爱仍像雨伞一样保护着我。

    “爸爸,爸爸,来看中国地图!”一个天真幼稚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看到一个小孩拉着爸爸的手向我的画走来。“别胡说!”作父亲的呵止他,大约是怕贬了我的作品。但当他仔细端详了我的画,指着雨伞组成的“中国地图”感慨地说:“您的构思真巧啊!”还是孩子懂得您的心呢!”

    望着《雨伞》,我的眼睛模糊了。“妈妈,我思念您!”

(选自《散文》1997年第1期)

(1)、文中两次用了“竟”,两次用了“模糊”结合文章回答问题:

①“我的一幅国画《雨伞》竟在一家有名的博物馆的画展里展出了”一句中的“竟”的含义是什么?

②“下午,天公竟发起怒来,大雨瓢泼……”中的“竟”有什么作用?

③“听着观众的赞誉,我眼睛模糊了”;“望着《雨伞》,我的眼睛模糊了”。眼睛两次“模糊”的原因和表达的感情是否完全相同?

(2)、“这是一幅我构思了半生的画”这句话怎么理解?
(3)、“母亲的爱,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从文中找出表现母亲的爱的具体内容。
(4)、文中既介绍了《雨伞》的画面,又回忆了当年“母女春雨中”的情景,比较这两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两处都描述了自然环境,环境的特点是,描写环境的作用是

②两处都从等方面刻画人物,既表现了之情,也表现了之情。

③有人说,这两处文字是不必要的重复,有人说,这两处文字有内在联系,在文中各有其作用,你同意哪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5)、文中说,《雨伞》“这幅画的主题是母爱”。文中又说:“母爱的伟大又怎能一幅画表述呢?”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用有关的文学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故乡·母亲
①如果不是母亲,我就不会有故乡。在我之前,母亲曾生育三个女儿,两个存活,一个夭折。我是她最后的念想,是她强加给未来生活的全部意义,所以,不管是上山砍柴或是下田插秧,甚至于大雪茫茫的水利工地,她的身上总是背着我,好像双手捧着一盏灯苗,生怕有半点闪失。
②因为不停地升学,这个小心呵护我的人,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我离开她,越来越远。13岁之后,我回故乡的时间仅仅是寒暑假。我再也吃不到清明节的花糯饭,看不到秋天收稻谷的景象,城市的身影渐渐覆盖乡村。故乡在缩小,母亲在放大。为了找钱供我读书,母亲常背着背篓半夜出门,赶在别人之前进入山林摘木耳。这一去,她的衣服总是要湿到脖子根。家里养的鸡、猪一只也舍不得杀,都成了我第二个学期的路费、学费。母亲彻底想不到,供一个学生读书会要那么高的成本!但是她不服输,像魔术师那样从土地里变出芭蕉、魔芋、板粟、核桃、南瓜、李子、玉米和稻谷。凡是能换钱的农产品她都卖过,一分一分地挣,十元十元地给我寄。以至于我买的衣服会有红薯的味道,我买的球鞋理所当然散发稻谷气息。
③直到我领了工资,故乡和母亲才结束农村对城市的支援,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这时的她,已经苍老得不敢照镜子了。她的头发白得像李花,皮肤黑得像泥,脸上的皱纹是交错的村路,疲惫的眼睛是干涸的池塘。每个月我都回村去看她,给她捎去吃的和穿的。她说村里缺水,旱情严重。刚工作的我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解决全村人的吃水问题,就跟县里反映情况,县里拔款修了一个方圆几十里最大的水窖。她说公路不通,山货背不动了。我又找有关部门,让他们把公路直挖到村口。她说某某家困难,你能不能送点钱给他们买油盐。我立即掏出几张钞票递过去。在我有能力的时候,母亲的话就是上级文件,她指到哪里我就奔到哪里,是她维系着我与故乡的关系。
④后来,父亲过世了,我把母亲接到城市,以为故乡可以从我的脑海淡出。其实不然,母亲就像一本故乡的活字典,今天说交怀的稻田,明天说蓝淀塘的菜地,后天说代家湾的杉木。每一个土坎、每一株作物都刻在她记忆的硬盘里,既不能删除也休想覆盖。晚上看电视,明明是《三国演义》的画面,她却说是谷里荒芜的田园。屏幕里那些开会的人物,竟然被她看成是穿补巴衣服的大姐!村里老人过生日她记着,谁家要办喜酒她也没忘记,经常闹着回去补人情。为了免去她在路上的颠簸,我不得不做一把梭子,在城市与故乡之间织布。她在我快要擦掉的乡村地图上添墨加彩,重新绘制,甚至要我去看看那丛曾经贡献过学费的楠竹。谁家的母牛生崽了,她会笑上大半天,若是听到村里某位老人过世,她就躲到角落悄悄抹泪。
⑤有一天,母亲铁一样的躯体终于抵挡不住时间的消耗,忽然病倒。从来不住院从来不吃药的她被医院强行收留,还做了化疗。三年疾病的折磨远远超过她一生的苦痛。她躺在病床上越缩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多少次,她央求我把她送回谷里,说故乡的草药可以治愈她的恶疾。她试图从床上爬起,要走回去,可是她已经没有力气。她有时痛得全身发抖,连席子都抠烂了,嘴里喃喃的还是故乡的名字。我何尝不想满足她的愿望,只是谷里没有止痛针,没有标准的卫生间,更没有临时的抢救。因此,在她还有生命之前,我只能硬起心肠把她留在县城医院,完全忽略了她对故乡的依赖。
⑥母亲在一场瓢泼的大雨中回归故乡的土地。我怕雨水冷着她的身体,就在新堆的坟上盖了一块塑料布。当母亲彻底离开我之后,故乡猛地就直逼过来,显得那么强大那么安慰。故乡像我的外婆,终于把母亲抱在怀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阿尔茨海默氏症

    阿尔茨海默症是属于一种很常见的退化性失智症。老年期前后,患者的脑部神经细胞受到破坏、脑部萎缩。医生可透过核磁共振成像(MRI)、正子摄影(PET)患者脑部、抽取脑脊髓液做蛋白检测来诊断。早期病征最明显的为记忆力衰退,对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辨认出现问题,美国前总统雷根即曾罹患此症。在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老年人第4位主要死因。由于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迅速增长,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必然相应增加,已构成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要卫生保健和社会问题。

    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检测,如今有了最新的方法!加拿大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科学家们从唾手可得的口水中,能及早发现失智症,此检验法无侵入性,且有助早期治疗,延缓症状恶化。

    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医疗和科学运作理事西瑟·斯奈德表示,“我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了解愈来愈多,已有研究让我们了解,患者在开始经历记忆力衰退和辨认出现问题前,潜在的生理改变早在十年前或更长时间就开始了。此研究致力从唾液样本中找到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改变。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唾液样本,包括35位具正常认知能力、25位有轻度失智症、22位阿尔茨海默病病患。检验了近6000个与脑相关的小分子或代谢产物,从中发现可区辨有轻度失智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标记,并利用这些生物标记成功地检测另外27位受试者。

    发表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史达·撒克塔说,“这个检验非常便宜,能及早发现疾病,并帮助我们更了解致病的过程和机制,或建议患者做其他检验。唾液非常容易收集和运送,除了有助早发现早对症下药,这样的检验方式可打破不同地区医疗资源不同的限制。”然而专家也表示,此方法要作为医疗检测用还需投入更多研究,在更多受试者中反覆检验测验的准确度和再现性。

    然而尽管如此,由于阿尔茨海默病是受多种因素长期影响而成,如遗传基因、生活方式、不良饮食或缺乏锻炼等等,因此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或药物能够有效遏制或逆转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减退的症状。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Peter Roberts教授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原因复杂,治疗异常棘手,单一药物或疗法已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大脑认知功能,而组合疗法也许是未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最佳手段。

    人们总是不知道如何为自己的生命投资,以及何时投资收益才会最大,正如人们总是不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当身体出现健康状况时再后悔已经为时晚矣!事实上,真正正确的做法是提前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诱发因素,以便对其进行有效预防,而不仅仅是等到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出现以后才开始采取药物治疗。

(摘自《健康文摘》2016年第3期,文章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下面小题

在草木中

    滴水的声音贯穿生命。那些在风中奔走的事物来不及倾听。它们的脚步匆匆,若闪电,似雷鸣。

    植物有着明亮的眼眸,虔诚的凡心,匍匐在我的文字里,静静聆听生命中的滴水之音。

一阵雨,敲响天籁,草木复苏,侧身;一缕光,点亮原野,草木葳蕤。我在草木中,哪一片都沾满了我的爱怜,哪一丝风中都潜藏着我内心的秘密。

    我的秘密盛大、恢弘,在我的血液中奔突,常令我头晕目眩。带着它们,我寻找着一个安放的巢穴,让阴影、悲泣和眼泪入土,让明亮发芽,和快乐产生光合作用,开出幸福的花朵。

    草木茂盛。鱼儿在天空飞来飞去,小鸟在枝头倾心交谈,兔子在草木中尽情舞蹈。

    我从一片天空到另一片天空,从一座庭院到另一座庭院,从一个角落到另一个角落,越来越安静,越来越沉寂。似微尘。

    草木凋敝。万物都慢了下来。空旷的打谷场,荒凉的麦田,稻草人的梦想比天空要高远。退下来,退回到植物的根须,退回到大地的叶脉。侧耳倾听水滴的声音,美妙的仙乐。

    这声音,润泽、温暖、执著。有时是一段月光,有时是一缕魅影。而有时,就是我。

    我在草木中。我就是一株草、一棵树,一粒尘,一根藤----“叶叶心心,翻卷有余情”。草籽被大风裹挟着,草籽上下浮沉。渐渐远离故土。正如背井离乡的我,常在月亮的光华里泪光闪闪。那些咻咻鸣叫的小兽。躲在深林山涧,一生都在追寻着自己的家园。

    月亮啊,月月圆缺,生命择境而生。草籽是水质的,生命流动,曲折委婉,有着叮咚的鸣响;草籽是剑,有着尖锐而坚强的命运,探进石缝深处,也会劈开春天的神话。

    草籽是火种,被牛羊的蹄声点燃,照亮整个草原。火光渐暗,灰烬深入泥土。

    谁的身影在虔诚膜拜?十二颗佛珠在掌心里摩娑,一颗有一颗的尘缘,一珠有一珠的圆润通透。褐色的绳带,串起一句句偈语,在时光里口观鼻,鼻观心,静静打坐。

    草籽,比动物更自由,走到哪里,哪里就可以成为故乡。

    风继续吹,月继续圆缺。你看,草籽随风,浪迹:在河流中安身立命,在山岳上安营扎寨。在天空是飞翔的鹰。猎获大片大片的云朵,以雨的方式坠落,用灿烂的绝色喂饱大地。

    日光中,月色里,草籽不寂寞,不孤单。

    动荡的尘世,喧嚣的欲望,草籽有着绿色的理想,唱着绿色的歌谣,开着绿色的花朵。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王松石

    ①美国中学生头脑奥林匹克比赛中有一道竞赛题,要求参赛学生设计一种水上运载工具,但要打破常规造型,强调求异思维,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学生绞尽脑汁,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运载工具,可总摆脱不了大家熟知的船的形状和结构,惟独有一位学生构思奇特,他设计的作品像一只硕大的“水蜘蛛”,不像船那样在水上航行,而是像水蜘蛛那样在水面上“爬行”。这件作品在所有参赛作品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虽然这一设计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失败了,但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他亮了最高分。

    ②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实例。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因为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③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力呢?

    ④科学巨匠牛顿说,他所以取得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巨人”可以理解为无数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的化身。积累知识是基础,融通知识更重要。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学文科的学生应懂一些理科知识,学理科的学生也应涉猎文学艺术。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应该成为当代优秀中学生共同的追求。

    ⑤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但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传统意义知之太多,又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前人牵着鼻子走,从而形成智力屏障,导致创造能力的僵化。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勤奋刻苦,但终其一生,有积累而无创造,为知识所累,为知识所困。同学们要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为思路的开拓变化留有充分的余地,使知识能灵活地聚合、置换、跳跃、碰撞,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⑥善于捕捉热线,随时记录灵感。“热线”就是酝酿成熟了的想法和思路,一旦有热线闪烁就要抓住不放,深入挖掘。当然也要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一闪之念”,对于那些突然闯入脑际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形象,要随时摘记,定期整理,深入思考,激发创造。化学家诺贝尔就是受到笔记本中“硝化甘油掉在沙地上随即凝结起来”这句话的启发,成功地解决了硝化甘油的运输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要为自己准备一本思想记录本,当新的思想、新的灵感在头脑中闪现的时候,及时把它记下来,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敏捷的思维品质和出众的创造才能就能逐渐培养出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不仅引发观影热潮,而且成为舆论焦点。这就是票房已经突破30亿的《流浪地球》。

电影讲的是太阳将要发生叫“氦闪”的剧烈爆炸,人类在地球表面上装满发动机,推动这个星球去往比邻星系。电影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一段旅程中。设想一下,人类带着地球在宇宙流浪,距离将以4.3光年为计、时间将以2500年为计,一代人都不过是一瞬间。人类带着地球在宇宙流浪,这真可谓是星辰大海的征途,期间该有多少的惊心动魄!如果说漫威的宇宙是多时空的超级英雄,星球大战的宇宙是翻版的地球政治,充满幻想的趣味;那么《流浪地球》的宇宙,则是一种时间性的宇宙、发展着的宇宙,更能体现人类的灵长、也更具有科学的色彩。

    我们有理由期待,今后在大屏幕上,能看到移民中“飞船派”和“地球派”的争吵,能看到地球冲出太阳系后的漫长漂泊,能看到这个想象家园中社会、文化、心理和伦理的改变,也能看到人类在壮丽的宇宙迎接文明的又一次曙光。《星球大战》已经拍了10部,《异形》系列也已经有8部,《流浪地球》能否成为一个系列的开启呢?从这个角度看,说这个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电影世界,倒也不算过誉。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我们能看到许多不同于美式科幻片的元素。在春节的北京地下城,街头张贴着“福”字,孩子们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课堂上朗读朱自清的《春》,而冰封的大地上,济宁、上海、杭州的路标宛然。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比如,西方科幻经典《银河系漫游指南》中,地球在一开始就被爆破;而《流浪地球》中,面对危机的人类竟然带着地球这个家园一起逃亡。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对这样一部电影开启的世界更为期待的原因——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国价值、东方理念,在人类想象力的疆域里延伸,在更为极端与特殊的情况下处理人类面临的永恒拷问。

    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有评论认为,“中国科幻成功实践是改革开放40年科技巨大进步带动的瓜熟蒂落,更源于一批对未来与人类命运充满想象和热情的创作者的笔耕不辍”,这让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世界的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流浪地球》争论意味着更高的期待(有删改))

材料二:

    围绕《流浪地球》,人们主要讨论了三个有趣的问题:第一,非西方主体能否实质性的参与全球宏大叙事的主线,并做出无法被否认的贡献,简而言之,就是,非西方能否成为主体之一;第二,欧美国家事实上长期垄断的叙事结构和话语体系,能否被后来者在主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超越;第三,中国是否可以在想象空间里领先一步,做出一些超越自身当前实力的“丰功伟绩”,包括使用科幻的方式。

    这场讨论的出现,是偶然的,因为没人知道《流浪地球》这片子能够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空手套战狼”的方式绝地大翻身。

    另一方面,这场讨论的出现,是必然的,尽管今天的地球并不面临立刻走向消亡的宏大威胁,但国际体系变迁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对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而言,在精神和心理方面,其实并不真的逊色于一场“太阳氦闪”级别的考验;而《流浪地球》中的核心命题:当不知道有没有希望,但注定要有人担当,要有人牺牲,要有人去行动时,应该怎么办的命题,在今天中国现实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考验中,无时无刻不存在。极而言之,这个考验,从19世纪中后期中国被卷入现代化以来,就始终存在;能够走到今天,就是无数中国人做出了正确的回应;只不过,在2019年农历猪年春节,这个选择,以借鉴来自好莱坞的技术手段,加上一群中国人的创意和演技,可视化的呈现了出来。可视化呈现的结果,是诱发了超大规模的情绪共鸣,这就是历史的必然。

(节选自观察者网:《流浪地球》意外成了中国崛起的试金石)

材料三:

    《流浪地球》的现实意义,绝不仅仅是几十亿元票房和一片赞誉。它更大的贡献,在于创作制作影片的过程中,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技术团队和方方面面的人才力量。通过参照“好莱坞模式”生产制作类型化大片,大大推进了中国电影工业标准化、流程化水平。此外,《流浪地球》所呈现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也为国产科幻电影提供了一种范式。这些人才队伍弥足珍贵,这些经验、路径和模式更应该进行总结提炼,逐渐形成一整套标准、流程和规范,并进行固化和推广。这些工作,将为后来的电影人开辟道路,为更多优秀的国产科幻电影、类型化大片的涌现,从创作制作的人才、标准、流程和机制等方面提供强有力支撑,在“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之后,开辟一个中国科幻电影、中国类型化大片的全新时代。

(摘自光明日报:用工匠精神打造《流浪地球》)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