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诗歌鉴赏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诗经》两首

阅读《蒹葭》一诗,完成后面各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究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回从之,道阻且脐。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自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回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划线词注音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蒹葭(jiān jiā)苍苍    溯徊(sù huí)从之 B、白露未(xí)    道阻且(jì) C、在水之(méi)    宛在水中(chí) D、在水之(sì)    宛在水中(zhǐ)
(2)、对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蒹葭苍苍(茂盛的样子)所谓伊人(那人,指意中人) B、溯洄(逆流而上。洄,曲折迂回的水道)溯游(顺流而下)从之 C、(阻碍)且长白露未晞(干) D、道阻且(登高、上升)宛在水中(水中高地)
(3)、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
A、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芦苇茫茫连成片,清晨的露水没有完。 B、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我所爱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 C、溯徊从之,道阻已跻:逆着曲折的河水去找他(她),路途艰难又处在高地。 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顺流而下去追寻他(她),好像站在河水里。
(4)、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的“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寻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B、诗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坻”,表达相望伊人但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情意。 C、这首诗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落寞的气氛。 D、诗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末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是客观的写景描物,运用的是“比”。
(5)、从文学欣赏角度简析下列诗句。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6)、试分析《关雎》、《蒹葭》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描写特征(或表现手法,或语言特色)上的异同。请任选一点加以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

柳洲亭

张岱

    柳洲亭,宋初为丰乐楼。高宗移汴民居杭地、嘉、湖诸邺,时岁丰稔,建此楼以与民同乐,故名。门以左,孙东瀛建问水亭。高柳长堤,楼船画舫,会合亭前,雁次相级。朝则解维,则收缆。车马喧阗 , 驺从嘈杂,一派人声,扰嚷不已。堤之东尽为三义庙。过小桥折而北,则吾大父之寄园、铨部戴斐君之别墅。折而南,则钱麟武阁学、商等杆冢串、祁世培柱史、余武贞殿撰、陈襄范掌科各家园亭,集于此。过此,则孝廉黄元辰之池上轩、富春周中输之芙蓉园,比间皆是。今当兵燹之后半椽不剩瓦砾齐肩蓬蒿满目。李文叔作《洛阳名园记》,谓以名园之兴废,卜洛阳之盛衰;以洛阳之盛衰,卜天下之治乱。诚战言也!余于甲午年,偶涉于此,故宫离黍 , 荆棘铜驼 , 感慨悲伤,几效桑苎翁之游苕溪,夜必恸哭而返。

——选自《西湖梦寻评注》

注释:①宋初:此指南宋初。②阗(tián):充满。③驺(zōu)从:传从的骑卒。④兵燹(xiǎn):战争、战乱。⑤高黍:亡国之意。典出《诗经·王风·黍高》之序。荆辣钢驼⑥:哈国土沦陷,山河残破之象。典出《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钢驼,叹曰:“会见汝在荆中耳!'”

问水亭

明·王思任

我来一清步,犹未拾寒烟。

灯外兼星外,沙边更槛边。

孤山供好月,高雁语空天。

辛苦西湖水,人还即熟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