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阅读鉴赏

窑语

傅菲

①窑火,耸立,火鸟一样张开了翅膀,壮美地翱翔。我们的胸膛灼热,与火鸟紧紧拥抱在一起,尽情幻舞。

②从窑山村回来,窑火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燃烧着。

③我熟悉南方的土窑:半圆形的拱门,长长的土砖垒砌的窑垄,方块的天窗,伏地而起的烟囱。场院里,土陶坯已经晒得发白,泥浆水淌出的油状水痕成了陶器的花纹,泥池里黑褐色的胶泥温顺柔和。

④泥是从老河道里挖上来的,一车一车地拉到泥池里,浇上水,用木勺泼洒,一遍又一遍,踩泥人把健壮的牛从牛圈里拉出来,和它说着亲热的话,喂上整畚斗的米糠,然后把它的眼睛蒙起来,牵进泥池踩泥。踩了半日,直到胶泥如蒸熟的糯米浆,黏、糯、柔。制陶师用一把弓状的钢丝锯,把池泥切割成一块块,抱进茅棚里开始制陶。在青石案桌上,师傅狠狠地摔打,反复地摔打,打得胶泥瘫软便开始揉,揉出泥皮片。师傅托着泥皮片,裹在陶模上。一只手转动模具,一只手给胶泥刮浆,浆水汨汩地淌下来,浓浓的。

⑤做好的土陶坯,在地垄里暴晒。陶坯暴晒之后一日比一日白,亮出泥质浑厚的色泽,花纹一圈圈地吐出来,有荷花,有丁香,有薔薇,有如水的波纹。烈日暴晒七日,制陶师傅便把陶坯一个个抱进窑,一垄垄地码起来,码两天,封了窑门,师傅们坐在一起,喝一顿酣畅的酒。酒喝够了,这时月亮已经爬上了屋顶,开始点窑火。窑火,被噼啪作响的木柴唤醒,树脂吱吱吱地叫,火星四溅,如熟透的石榴一样迸开。陶坯被红绸般的火焰包裹着,一层又一层。

⑥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家的大部分器物,我们用砖瓦筑舍,用碗盛饭,用菜缸腌制咸菜,用壶泡茶,用杯喝酒。窑里烧出来的每一件物品都留有人的温度,有人的品性,和我们一样淳朴,一样要经过摔打,与我们的生命一样易碎、坚硬,最后与我们一同走过岁月。

⑦记得在孩童时期,快过年了,我随母亲去小镇郑坊,拉一架平板车买土缸土瓮。卖陶器的店有好几家,我们一家一家看过去,问价格,看成色,一条街走完,已是中午。母亲拉车,我在后面推车小跑,布鞋摩擦沙子的声音,沙沙沙的,和冷风的声音相互交混,至今不散。

⑧时代变迁,我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所用的器物也,在改变。我看过很多土窑,但大部分废弃了,窑火熄灭。把我们从远古洞穴带进家园的窑,慢慢消失,被我们遗忘。

⑨在窑山,我再一次看到了窑。在老旧的窑场,我见到了制陶师傅,穿着藏青色的围裙,戴着草帽,吸着纸烟,粗粝厚实的手掌裹着泥垢——我多么熟悉这朴素的模样,一口口大水缸,整整齐齐地排在院子里,在阳光下散发圆润的光泽,黝紫黑的釉色却白得发亮。我拍拍缸身,把耳朵贴在缸口,嗡嗡嗡的,声音清脆、爽亮,如泉水淌于井中。在两栋瓦房里,码着晒干了的土陶坯,一层一层,一垄一垄。我推开满是灰尘的木门,黯淡的光线落在土陶坯上,器物如昨,鲜亮如初。

⑩瓦舍前后的院子 里,瓜架上的南瓜花和黄瓜花开得粉嫩。村子旁的丰溪河依旧流着,河流哺育这片土地,令它生生不息。窑,是信江沿岸最具人烟气息的文明。窑,我们曾如依赖屋舍一样依赖它。窑,给了我们四壁,给了我们屋顶。窑火,那么慈爱,那么倔强。窑火,是我们的摇篮曲,也是我们的生命之歌。

⑪我抚摸着大水缸,手久久不忍离开。

(有改动)

(1)、文中三次写到制陶师傅,内容各有侧重,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第一次

第二次

写窑火点燃前的准备

第三次

表现制陶师傅的朴素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陶坯被红绸般的火焰包裹着,一层又一层。

(3)、请简析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文中第⑦段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苍蝇可能感觉自己活了很久》,完成后面小题。
       ①苍蝇的寿命比大象短,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假如苍蝇对时间有感觉,它真的感到自己的生命那么短暂吗?
       ②地球上的生物,对时间的感知是由神经传导的快慢决定的,也可以说每个生物个体对时间的感知是不同的。最新的研究显示,体积愈小的动物,新陈代谢率愈快,时间过得愈慢。这意味着小动物比大动物更能在极短时间内观察到动态行为,它们眼中的世界就像慢动作回放。譬如昆虫和小鸟,它们在1秒钟所看到的信息,要比诸如大象等大动物看到的更多。
       ③研究人员利用“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的技术,来测量不同动物的眼睛处理闪光的速度。这项技术简称为CFF,它提供了一种感知时间的方法。      【甲】它由快速闪耀的闪光点组成,看起来像一个连续光源。被测试个体如果能识别出个别的闪光,那么时间对它而言流动就较慢。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躯体的大小与眼睛对视觉信息反应的速度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体积愈小的动物,看到的世界就愈“慢动作”。【乙】对人类来说,平均的CFF是60赫兹(即每秒60次),这是通常设置的电视图像的刷新率。狗眼睛的刷新率是80赫兹,对狗来说,电视图像看起来像一系列快速变化的幻灯片。【丙】苍蝇的CFF是250赫兹,这就是说苍蝇眼睛对刺激动作的反应,比人类的眼睛快4倍以上,所以苍蝇很难被拍死,因为在人类看来迅速落下的一卷报纸,在苍蝇的眼中就像是慢动作。
       ④大象能活60年,但是它们的生活节奏比苍蝇慢几十倍。对大象来说,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而对苍蝇而言,一天的时间过得很慢。苍蝇对人类来说是很短命,但是从苍蝇的角度来说,它们可能活了很长。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奶奶与父亲

    父亲走时,我17岁。

    奶奶走时,我18岁。

    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两代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

只扁担长啊。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您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父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3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当亲戚或乡邻来探望父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家常,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人一样。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父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摸着父亲的额头,冲着父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还可以带曾孙呢。

    没过多少日子,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那天,家里人哭成一团,唯独奶奶没有流泪,她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无论谁叫她,她也不应不动。

    第二天我才发现,奶奶的头发已经找不到一根黑色的了。我突然间觉得奶奶一下子老了十几岁。

    在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奶奶连一粒米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拉着我的手,给我讲了父亲讲过的故事。讲完,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是长江水,娘不想让你走得有牵挂啊。”

    我说:“奶奶,如果你想父亲了,就哭出来吧。”奶奶说:“孩子,奶奶的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没有再醒过来。

(选自2012.10《读者》作者尹定瀚)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网络文学

①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网络文学在短短10余年光景中,竟然发展成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网络文学的读者已达2.74亿人、注册写手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部分“神作”甚至能够辐射影视、游戏、动漫等多个行业,实现全版权开发。如此高光表现,自然引得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身其中,跑马圈地。

②有人惊叹,看网络小说每千字虽然只要几分钱,累计起来竟成了一门数以亿计的大生意。而有专家的表述更为精辟:网络文学由原生时代进入资本时代。

③网络文学这个曾经不起眼的行业,如今正在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金矿。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巨头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产业布局,在经历多次洗牌和整合后,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合并,成立阅文集团,成为目前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网络文学集团。

④在强大资本的支持下,网络文学产业也不仅仅满足于文学作品的销售,而是走向全版权运营,围绕一些当红IP,打造游戏、动漫、影视等衍生产品,以网络文学为起点,撬动更 大的产业发展。近几年,《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择天记》 等几乎所有热播电视剧,都是改编自网络小说。

⑤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不再仅仅停留在网上。对于很多平时不看网络文学的人来说,不知不觉间,网文已经通过其他形式,进入了他们的生活。

⑥网络文学甚至都已走出国门,开始影响海外的年轻人。2016年,一个名为“武侠世界”(www.wuxiaworld.com)的网站开始走入媒体视野。这个有着中国色彩名字的美国网站,专注于翻译中国网络文学原创作品。虽然诞生仅两年,却在美国拥有大批粉丝,并进一步获得其他国家读者的追捧与点赞。

⑦据了解,在大部分网络文学网站,作品刚刚发布时均称之为公共章节,供用户免费阅读,用户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开始向订阅用户收取每于字2-5分钱,网站则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与作者分享利益。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写作的速度和长度就直接关系到作者和网站的收入,也就是说,更新是第一生产力。这就导致了作品越写越长,100万字往往只是起步。一部叫《武神空间》的作品一共写了4178章,总字数达到1000多万字;《从零开始》从2005年开始连载,一直到2016年3月份才完本,一共写了11年,总字数超过2000万字。

⑧有专家指出,这种商业模式的确让网络文学实现了超大规模的类型化生产,但是否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值得深思,同时,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摘自2017《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

舢舨

王华琪

①舢舨就是一种小船。

②舢舨长度一般不过十米,无甲板,前面一般是三四个隔舱,后面是二米不到的船舱,则盖着船板,一边则是做菜烧饭的地方,很是局促

③因为在海边长大,我对舢舨情有独钟。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手工就是用纸折舢舨,将去掉笔头的圆珠笔芯插在舢舨的尾部,把舢舨放入水缸里,此时船就能够被驱动前进。不知道那是什么原理,几个小伙伴总喜欢围着水缸痴迷地玩起“赛舢舨”的游戏。

④我哥哥比我长七岁,他曾经用一块木头雕刻一只舢舨,锯、凿、锥都用上,偷偷地做,我做帮手,终于雕刻出一只三四十厘米长的迷你小舢舨,那是小时候的我见过的最大的“工程”了!可惜

⑤多年之后的一个早晨,我回到老家边上的小渔港,那是父亲生前出海归航的地方。天阴阴的,渔港特别的冷清。几条渔船趴在渔港里,还在沉睡,看看那一块块被海浪冲刷得滚圆的小石头,希望能拾掇起童年一个个美好的记忆

海滩上搁浅着两只小舢舨,一只是旧舢舨,头上顶着两个旧轮胎;另一只是新舢舨,红红心形的船头翘得老高

⑦旧舢舨底部是赭红色的,长满了贝壳;上部是深蓝色,个子不高,穿着厚夹袄,一绺一绺地耷在宽厚的脑门上,眼神有些浑浊,那是长期饮酒的标志。他的弟弟穿着雨衣躺在船底,哥哥的舢舨破了,弟弟先拆下已经腐烂的破船板,换上一块新船板,堵上缝隙,最后还要把新船板烘烤干再上漆。

⑧这时,新舢舨的主人操着浓浓的外地口音来讨些桐油灰,老渔民有些不情愿,但还是给了。老渔民说,现在木质舢舨很少了,摇舢舨的本地渔民也越来越少了,很多舢舨都租给了来小镇的外来打工者了。老渔民抬头看了一下海面,但透着坚定。

⑨旧舢舨也装上了马达,不用摇橹了,但老渔民还是将一把旧船橹绑在船舷的一侧。这把拍打过太多海浪的旧橹静静地躺着,虽被细雨浸湿,仍做着拍打海涛的梦

⑩时过境迁,渔民大都上岸了,舢舨尤其是木质舢舨也就越来越少了。我想

⑪老渔民兄弟专注着修舢舨,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我的话。对于我这个十七岁离开渔港的晚辈,他们是陌生的。

⑫年轻时驾着大渔船,耕海牧渔,搏风击浪,轻拍海涛,静听风啸,他们离不开船,离不开海。岸上的石头屋里有他们的家,船和海是他们的精神皈依之处。还在守着舢舨的老渔民或许是最后一代真正的渔民了。真正的渔民脸上写着对天地的谦卑、对大海的敬畏以及驾海驭涛的自信——那样的眼神是无法存入展览馆的。

⑬离开渔港,细雨已歇。清冷的渔港,寂寥的渔船,连同渔民那个佝偻着的背影,构成了我的家乡影像,我能闻到浓浓的海腥味,我能听到高亢的渔歌号子。

古城、古镇、古楼都是文化宝藏,你打算介绍一些有特色的古镇。请你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走进深闺古镇——文坊

彭映水

千年古镇文坊,就像一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女人,很少在外露脸。昨天,我们终于撩起了她依旧保存靓丽的面纱——高山云雾、翠竹绿茶、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人家……

古色古香的古镇文坊,始建于宋代。曾是商贾云集之地,素有“富仓”之称。是众多古镇之中的深闺佳人,不仅具备江南水乡风貌特征,还深深地渗透着其他古镇少有的灵气、书卷气和士大夫气,承载着厚重的古越文化,是连接武夷山脉的一块历史瑰宝。

文坊镇历史文化沉淀厚重。文坊镇与上清镇、塘湾镇、雄石镇并称为贵溪市四大古镇。明朝宰相夏言曾在此建象山草堂。宋名士徐绍曾在此读书。当年王安石拜谒徐绍于此时,曾留住数日,临行时题诗以赠。诗云:“茂松修竹翠纷纷,正得山阿与水喷。笑嗷一生虽自乐,有司还欲选方闻”。

早年,福建商人翻过阳际峰从光泽入赣后,充分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土资源,大兴造纸作坊,从而得名“文坊”。如今集镇上的古街道,依然保留部分原貌,行走在青石板铺设的古道上,穿梭在木质搭建的房屋间,【A】似乎仍能瞧见那时的文坊商贾如云,热闹非凡,给人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文坊镇位于赣闽交界处武夷山西麓,自然环境优美。车一进文坊,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总觉着我在什么时间见过她一样,静思片刻之后我方才醒悟。原来我曾在烟雨朱霞《我的足迹》中跟随贵溪四大才女,一同神游过文坊,走进了她的字里行间,走进了她的水墨画中。文坊出美女,更是盛产才女的地方。

牧茶人“天华茗茶”熊先生的茶庄就藏隐于古镇中的一条小巷里,一块彩色的招牌“天华山茶庄”很是醒目。茶庄对面的老民居门面上有“人民公安”字样,是建国初期留下的,想必其中有很多故事,大家都颇有兴趣地在那儿拍照留念。熊先生是当地人,是了解文坊古镇的一本活字典。他给我们泡的茶是上等的好茶,我就不必多说,茶过三巡离午餐时间还早,于是,由熊先生给我们当导游,一同走进了古街“幸福里”。

进入幸福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荷叶墙、骑马墙、青砖黛瓦等充满明清文化韵味的建筑群,和那穿幽桥而过、清澈如镜的涟漪小溪。古街上人很少,守住老屋,守住岁月的大多是老人。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叫,阳光把树叶的影子投射到斑驳的墙上,更增添了几分寂静感。踏进几处空置的老宅,承载着历史的飞檐屋脊、陈砖旧瓦、柱础石雕虽然显得陈旧,却在默默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街道大概有七八米宽,密密麻麻铺着鹅卵石。有些路面颇有特色,是由大小不均、参差错落的青石板镶嵌而成,虽年代久远仍光滑如新。选一高处看古镇,密密匝匝的老房子一座挨着一座,远远看去屋檐搭着屋檐,忽然觉得那一片片屋顶仿佛反扣着的是一本本青灰色封面的古书,铺满了整个山坳。【B】幽幽古镇何尝不是一部多卷本的著作,古镇的人们亲手书写了这部大书。

从幸福里返回到酒楼,熊先生尽地主之谊,备好了丰盛的午餐,大伙儿酒足饭饱后,就驾车奔天华山下的茶林游览。天华山,既有千年古驿的美誉,又拥有蒙顶山“日月同辉”的天文奇观,15万亩浩瀚竹林勾勒出了独特的山区休闲旅游风貌。

熊先生的茶林就在天华山脚下,微风吹过,天华山上的云雾悠然地飘落下来,平平展展的茶树顶上嫩嫩的绿叶,变得更绿了。那茶树,一厢厢、一层层,依山而植,竖看如朵朵绿色沿台阶蜿蜒而上;横看仿佛是条绿色的长龙绕山而卧。绿连绵,绿浪涌。在这拥挤的绿叶中,有几朵白边含黄的花朵探出头来微微颤动,大有嫩蕊摇黄、娇羞欲泣之状。

走进茶园,就犹如置身于绿色的大海之中,茶林被群山环抱,一望无边。有几个茶农正在给茶树整枝,施放农家肥。大家一时兴起,纷纷跟样学样,兴高采烈地给茶树当起了“理发师”。听介绍,这片茶林原是60年代当地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师生,垦荒用辛苦的汗水滋润长大成林的。

离开茶林,我们来到了地处武夷山余脉、美丽巍峨的天华山脚下的龙回村,龙回村山清水秀,竹木森林丰茂,自然风景独特优美,不仅是天然大氧吧,更是避暑纳凉休闲养生的好去处。龙回村不大,大约十几户人家傍山而居,房子形如龙体隐卧山脚,古色古香。房子后面就是茂密的竹林,青山绿水,安静祥和,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提起龙回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此地一农家生了个好崽,遇一高道从此路过,给他取名叫天华,小天华长大成人后,山林砍樵、农田耕种、小河垂钓样样胜人一筹。后来他又跟福建人学会了造纸,继而饱读经书,在文坊人见人夸。此事传到了东海龙宫,小龙女爱慕上了天华就偷偷地来到人间,和天华结为夫妻。小龙女夫妻还修了座龙王庙,从此就在这里过上了风调雨顺的太平日子。

如若你不相信,劝君千万别去查什么史料来考证,世上有句话,天机不可泄露。天华山的毛竹可作证,天华山的村民可作证。我们在龙井游览时,有幸偶遇了一位古稀老人,你仔细看看我拍的照片就知道,老人一生与竹结缘,他长得浓眉大眼,不须问他的来龙去脉,活灵活现的他就是龙的传人。

文坊就像一位藏在深闺的小家碧玉,拥有一种独特的恬淡,只有走近她,才能认识她。傍晚时分我们乘车离开天华山,最后一次回眸,整日包裹着天华山的云雾又加浓了许多。大家不约而同地向钟灵毓秀的天华山挥挥手,向漂在云雾之间的龙回村挥挥手,向养在深闺中的女子-古镇文坊挥挥手……

(来源:中国散文网,选作题目时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