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上海市松江区2021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网络文学

①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网络文学在短短10余年光景中,竟然发展成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网络文学的读者已达2.74亿人、注册写手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部分“神作”甚至能够辐射影视、游戏、动漫等多个行业,实现全版权开发。如此高光表现,自然引得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身其中,跑马圈地。

②有人惊叹,看网络小说每千字虽然只要几分钱,累计起来竟成了一门数以亿计的大生意。而有专家的表述更为精辟:网络文学由原生时代进入资本时代。

③网络文学这个曾经不起眼的行业,如今正在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金矿。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巨头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产业布局,在经历多次洗牌和整合后,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合并,成立阅文集团,成为目前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网络文学集团。

④在强大资本的支持下,网络文学产业也不仅仅满足于文学作品的销售,而是走向全版权运营,围绕一些当红IP,打造游戏、动漫、影视等衍生产品,以网络文学为起点,撬动更 大的产业发展。近几年,《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择天记》 等几乎所有热播电视剧,都是改编自网络小说。

⑤网络文学的影响力不再仅仅停留在网上。对于很多平时不看网络文学的人来说,不知不觉间,网文已经通过其他形式,进入了他们的生活。

⑥网络文学甚至都已走出国门,开始影响海外的年轻人。2016年,一个名为“武侠世界”(www.wuxiaworld.com)的网站开始走入媒体视野。这个有着中国色彩名字的美国网站,专注于翻译中国网络文学原创作品。虽然诞生仅两年,却在美国拥有大批粉丝,并进一步获得其他国家读者的追捧与点赞。

⑦据了解,在大部分网络文学网站,作品刚刚发布时均称之为公共章节,供用户免费阅读,用户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开始向订阅用户收取每于字2-5分钱,网站则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与作者分享利益。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写作的速度和长度就直接关系到作者和网站的收入,也就是说,更新是第一生产力。这就导致了作品越写越长,100万字往往只是起步。一部叫《武神空间》的作品一共写了4178章,总字数达到1000多万字;《从零开始》从2005年开始连载,一直到2016年3月份才完本,一共写了11年,总字数超过2000万字。

⑧有专家指出,这种商业模式的确让网络文学实现了超大规模的类型化生产,但是否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值得深思,同时,网络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

(摘自2017《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①段加点词“高光表现"在文中具体指
(2)、对第②-④段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加点的关联词“”,意在强调阅读网络小说的成本不高。 B、网络文学的“原生时代”指免费阅读作品,“资本时代”指付费阅读作品。 C、如今网络文学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金矿,是因为阅文集团的规模大和实力强。 D、“撬动更大产业发展” 是指以网络文学为起点,衍生游戏、动漫、影视等产业。
(3)、请简要概括第⑤-⑦段的说明内容。

(4)、第⑦段画线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是
(5)、第⑤⑥两段的顺序能否颠倒?请简述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说明文《神秘的运动常数》,完成小题。
                                                                                                  神秘的运动常数
        ①鸟儿在空中飞翔时,翅膀每分钟拍几次?每次幅度有多大?鱼儿在水里游动时,尾巴每分钟摆几回?每回幅度又是多少?这些问题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意义,难道空中的飞鸟和水里的游鱼不是完全自由的吗?它们的运动不是完全无拘无束的吗?
  ②答案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看上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它们的运动似乎恰恰遵循着严格的规律。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发现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神秘的常数,那就是它们的翅膀和尾巴的振动频率、振幅以及运动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振动频率乘以振幅再除以运动速度,计算得到的数值总是落在0.2-0.4之间。
  ③比如,世界上最小的鸟类———蜂鸟,其双翅展开仅有10厘米左右,飞翔时振幅大约是20厘米。蜂鸟的飞行速度非常快,大约能达到50米/秒。而科学家们以往观察到的蜂鸟飞行时双翅震动频率在50—70赫兹之间,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来的蜂鸟的运动常数就落在0.2-0.4之间。
        ④与蜂鸟形体相差悬殊的海豚也是科学家们观察的一个对象。成年海豚的体长一般在3米左右,在大海里游动时,海豚尾巴摆动的振幅大约是1米,频率每分钟30次左右,游泳速度是每小时100公里。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海豚的运动常数是0.3,也落在0.2-0.4之间。
        ⑤这不仅仅是巧合,研究者们做了大量的试验,发现几乎所有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机制中都存在这个神秘的常数。事实上,只有当这一运动常数的值处于0.2-0.4之间,动物们才能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
  ⑥虽然目前科学家们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存在这个运动常数,它的值又为什么恰恰落在0.2-0.4之间,但这一神奇常数似乎像物理学中著名的光速不变原理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像光速一样神秘。它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们根据动物化石的身体构造,判断出那些早已灭绝了的动物曾经具有怎样的运动速度。甚至,不能排除,这一常数很可能对外星生物也同样适用。很多科学家都表示:“如果在其它星球上真的存在游水生物或飞行生物的话,我们相信,它们的运动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⑦此外,这一常数还能够帮助军方研制出各种高性能的飞行器。比如说,一个翼长15厘米、翼振振幅为10厘米的机械间谍如果要做有效飞行的话,其最佳翼振频率应该是30次/秒左右。目前美国军方已经着手研制类似于飞鸟的有翼飞行器,在配备上微型摄像机之后,这样的机械鸟将可能渗入敌方的任何机密要塞进行刺探。当然,它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能够研制出体积更小,无孔不入的机械昆虫,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也为时不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年轻人能踮起脚尖“够着名著”

    ①近日,山东大学组织了一项针对“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中。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偏爱阅读漫画小说、网络作品,而非传统的文学名著。即使读名著,也不为兴趣,而为考试。

    ②这一结论并不让人意外。近些年,我们常常能听到社会上关于“文学名著正在远去”的忧心之论。某家出版社甚至发起了“死活读不下去的10本图书”排行榜,结果《红楼梦》高居榜首,四大名著悉数上榜,西方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百年孤独》也都位列其间。不幸印证了马克·吐温对名著的定义:“人人都希望读过,但人人又都不愿去读的东西。”

    ③所谓“名著”,是经过时间检验、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反复选择的经典文学作品。可为什么在今天,这些高知名度、高含金量的作品却失去了阅读的魅力,或成为“束之高阁”的收藏品,或成为“味同嚼蜡”的应试工具?其背后有多重的、复杂的原因。

    ④首先,读大著作没有一点静心是读不下去的。信息化时代,人们阅读的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闪阅读、微阅读,让人们对那些动辄洋洋万言、鸿篇巨制式的名著缺乏耐心。《瓦尔登湖》的译者徐迟在开篇时就提醒读者:“你最好是先把你的心静下来,然后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其次,名著创作年代久远,内容往往与今天的社会状况大相径庭。如果读者做不到“思接千古远,胸怀寰宇宽”,也至少要对名著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有所了解,才不至于在大战风车的巨人、变成甲壳虫的公务员和长着猪尾巴的男孩面前,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⑤再次,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先有武侠而今仙侠,先有科幻而今玄幻,先有历史而今穿越,网络文学的新形态让创作者脑洞大开,奇思妙想,天马行空,层出不穷;而它的语言更“接地气”、故事更“生活化”、人物更“多元化”,与传统的类型的文学名著大异其趣,分庭抗礼。如此,又挤压了名著在现代人阅读中所占的比重,让它沦为一些人调侃的“治疗失眠的利器”。

    ⑥或许还有更多的理由,但我们不能坐视“名著远去”,特别是年轻人。年轻人需要读一读名著,因为它所关怀和弘扬的是永恒的主题。作家周国平说,“读名著像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精神的根底不正不牢不壮,附丽其上的人生也就扭曲、摇摆、空洞。年轻人需要读名著,因为它是我们祖先的文化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精神遗言,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是准备去休息的士兵向前来换哨的士兵的命令”。阅读名著就是阅读时代,阅读生活,借由它,我们穿透历史,继承文化的血脉。年轻人需要读名著,但艰涩高深、卷帙浩繁的名著有时就像天上繁星,璀璨夺目,却难以亲近。“循循善诱”才能“欲罢不能”,好的导读和辅助才是叩开“名著之门”的钥匙。创作者、出版者、教育者都应该想方设法去搭建一座通向名著的“天梯”,让年轻人踮起脚尖就能够着漫天的“繁星”。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花园

汪曾祺

①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

②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③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们的园里可没有菖蒲呵。它是哪儿来的?是哪些草?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我此刻把它们没有理由地纠在一起。

④“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 什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 根须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见。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⑤草被压倒了。有时我的头动一动,倒下的草又慢慢站起来。我静静的注视 它,很久很久,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时,又把头枕上去,嘴里叫一声“嗯”!有 时,不在意,怜惜它的苦心,就算了。这种性格呀!那些草有时会吓我一跳的,它在我的耳根伸起腰来了, 当我看天上的云。我的鞋底是滑的,草磨得它发了光。

⑥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死人。沾上身了,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记它:因为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的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想想我捉过多少“都溜”!

⑦我觉得虎耳草有一种腥味。

⑧紫苏的叶子上的红色呵,暑假快过去了。

⑨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兴 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 上面除了苏东坡米南宫, 还有许多济颠和 尚说的话, 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 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 是瓦青还是朱砂, 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 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 瞿瞿瞿瞿, 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 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呐,于 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 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 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 一捉 蟋蟀, 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软软的鼻涕虫。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立刻它就化成一摊水了。

⑩有的蝉不会叫,我们称之为哑巴。捉到哑巴比捉到“红娘”更坏。但哑巴也有一种玩法。用两个马齿苋的瓣子套起它的眼睛, 那是刚刚合适的,仿佛马齿 苋的瓣子天生就为了这种用处才长成那么个小口袋样子,一放手, 哑巴就一直向上飞,决不偏斜转弯。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 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 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 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 一 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 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 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 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息息, 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 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⑫祖母叫我们不要玩螳螂,说是它吃了土谷蛇的脑子,肚里会生出一种铁线蛇,缠到马脚脚就断,什么东西一穿就过去了,穿到皮肉里怎么办?

⑬它的眼睛如金甲虫,飞在花丛里五月的夜。

(选自汪曾祺《人间草木》,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