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蕲春县六校联考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各题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结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为放线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

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晴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线菌随着潮湿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上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 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 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如链霉素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线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细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1)、这篇文章采用了顺序,主要说明了和放线菌的作用。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神木巨型脚印化石探谜
①9月18日,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普查人员在陕西神木县栏杆堡乡邱井沟村一带发现巨型脚印化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前往实地调查,看见在东西长达8米,南北宽2~6米的砂岩石平台上,横竖交错,分布着各式各样、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100多个脚印遗迹化石,计有脚印化石40余个,其中可辨三趾动物脚印20余个、不明动物脚印13个,最奇特的是,还有10多个状如人类的脚印,但是远比人脚印巨大。这些脚印均保存在中生代浅黄色砂岩中,其形成年代至少在1.5亿年前。
②经过实地测量,发现每个脚印长约41厘米,最大宽24厘米,步长约58厘米,与现在成年男子一般在25厘米长的脚印相比,这个脚印化石显然要大得多。脚印遗迹化石有的呈鞋底状,有的则明显有三四个大脚趾。三趾状的脚印大小和人的手掌接近,也有的同脚掌接近。
③脚印既是生命活动的信息符号,也是生命曾经存在的历史遗迹,还是留给未来的“哥德巴赫猜想”之谜。
④这些巨大脚印化石,仿佛异常强烈的向今天的人们传递出神秘的生命信息,曾有原始生物在这一代顽强地生存过。那么1.5亿年前,是谁在神木县留下了大量的“脚印”?是远古人类,还是其他动物?
⑤当初,这些巨大脚印化石疑似为直立行走的远古人类所留下的。有的称其为大脚古人类遗迹者,以至联想到与陕西远古环境及人类起源研究有关。但考古专家经过研究后认为:是恐龙留下的!专家称:“可以肯定这批足迹是恐龙的脚印,而非古人或古猿人的足迹!”通过对足迹的初步的研究与分析,这些脚底状的脚印是食草性的小型蜥脚类恐龙足迹,而三趾型足迹则是由食肉的兽脚类恐龙所留下的。从脚印的保存情况看,至少有两三种不同的恐龙,对比陕西境内其他地方曾经发现的恐龙足迹,新的足迹类型明显有所不同,相关的分类学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来完成。
⑥在全国发现的恐龙蛋、恐龙骨架比较多。2004年曾在重庆市江北大石坝嘉陵江边出土过的恐龙化石,体长18米,高3.5米,死于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它是一种大型蜥脚类恐龙,虽身形巨大,但生活在森林边缘、河湖岸边获沼泽附近,以树叶,嫩枝等为食,是马门溪龙科的成员之一。
⑦而发现恐龙脚印化石并不多。据报道,2009年6月,在四川省富顺县海拔约400米的罗贯山脉中,发现疑似“犀牛”的巨大脚印化石。当地还流传这一个与“犀牛脚印”有关的美丽民间神话:一条犀牛,为了救自己的主人,到处寻求千年灵芝,在罗贯山顶上看到了流光溢彩的千年灵芝。看守灵芝的白鹤使了千斤坠,想把犀牛压住,但是犀牛却顽强地爬了上去,采到了灵芝,于是犀牛便在石上踩出了一个个深深的牛脚印……
⑧当然,据专家们考察后认为,四川省富顺县发现的这18个“犀牛”足迹化石,应该是恐龙脚印。因为,罗贯山的地层时代比较早,属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或侏罗纪早期。那个时候,唯有恐龙才能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脚印,而犀牛是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才出现的一类动物,故该足迹化石不可能是犀牛脚印化石。
⑨然而,在陕西神木县发现的恐龙脚印分布密度之大、种类之多、保守之完整程度却十分罕见。这些脚印为进一步研究陕北地区古地层、古环境和恐龙的演化、迁徙,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资料。
⑩脚印为啥能保留下来呢?专家们认为,这需要合适的砂岩,这种岩石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只有如此才能保存恐龙的脚印遗迹化石。如何保护好““脚印”呢?目前已联系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专家对这些脚印进行进一步研究,岩石周围可能还会存在“脚印”,将申请在发现“脚印”的地方建地质公园或遗址博物馆,对其进行保护。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中国水墨动画意境之美

贾彬

       ①今年7月,电影《大鱼海棠》上映24小时票房即达到7460万元,一举打破国产动画片首日票房纪录。这部电影动画巨作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水墨画元素,清新的水墨韵味始终烘托着美轮美奂的画面,带给观众一股强烈的“中国风”。

       ②水墨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其在文化精神上融汇诗词、书法艺术,追求朴素自然美:在艺术形式上巧妙运用写意,将笔墨意趣发挥到极致,进行程式化的夸张提炼。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它已成为我国传统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③中国水墨画是水墨动画的源泉,多是表达和体现从情景交融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水墨画讲究虚实相生,此亦是水墨动画片意境的结构特征。

       ④童话题材动画片《牧笛》中有一个场景:牧童骑在水牛背上于河塘中嬉戏。这个画面是根据著名画家李可染的风格绘制而成,水牛的头和身只画一半,另一半在空白处。画面中水纹和波光的倒影,使观众更能深刻感觉到牧童与水牛的惬意悠然,整个画面灵而不空,赋予了观众发挥无限想象的空间。此外,空白的运用更能展现出烟云水气的甜润灵秀、清新飘逸。“梅花点瓣”式的笔触刻画出苍茫山色,水的“白润”与墨的“黑韵”交融于流动的画面中,虚中带实,实中有虚,同时配之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

       ⑤国产动画片《山水情》所创造的美学空间即是对此绝佳的诠释。高山流水之间,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给少年,少年弹奏古琴,悠扬的琴声,送走消失在茫茫山野的老琴师……随之画面中老鹰、孤雁、江流显现,由直接意象引发间接意象构成的画面意境,将离别之痛苦、友谊之深厚,刻画的既细腻又抽象,个中韵味更是妙不可言。同时,该动画片把人物作为主体,将人与自然和谐结合,使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山水画有了新的突破和提高。

       ⑥早在1961年7月,我国就成功制作出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其中画面大量取材于著名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其超高的艺术水准,鲜明的中国特色,使该片一问世便轰动全世界,为我国此后的水墨动画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⑦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我国现代水墨动画制作技术得到不断提高,结合立体影像技术创作的立体水墨动画精品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其引入电影语言,注入大量现代元素,叙事更流畅,画面视觉冲击力更强,音画效果更完美。

       ⑧所以说,无论从历史角度看还是从现实角度看,水墨动画都是中国动画电影里的一朵璀璨奇葩。

(选自《科技日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新能源误解

       ①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即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事实上,人们对于各种新能源存在种种误解。

       ②在最近的一次美国全国民调中,72%的受访者对核电站可能发生的事故表示担忧。然而,在60年的核能运用历史中,不到100人直接死于核电站事故。

③“煤炭和石油等燃料看似更安全,但从统计数据上看,它们更加致命。每年,好几百人因为采煤死亡,主要死于职业病和井下事故。煤电站的危害也不容忽视。”退休核物理学家杰拉德·E·马什说。煤电站释放的辐射远远超过核电站。每年有2.4万人因为煤电站污染死亡,主要死于肺癌等疾病。石油生产也存在隐患,不久前发生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是最好的例子。

       ④相比煤电站,核电站只释放少量二氧化碳。只需要几百座核电站就足以提供美国所需的全部电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根据不同机构公布的统计数据,切尔诺贝利事故辐射导致的间接死亡人数在4000至98万之间。但是,切尔诺贝利使用的是苏联设计的RBMK反应堆,很原始,没有安全壳,不同于美国使用的反应堆。

       ⑤一些生物技术公司梦想利用水藻这种小小的绿色生物生产每加仑几美分的廉价燃料,永远解决这个星球的交通动力问题。

       ⑥最适合制造生物柴油的微藻能将太阳能转化成油脂,但是实验显示,它们对生存环境相当挑剔。藻燃料研究者花了几十年时间,尝试在开放的池塘中繁殖这种微藻,但是,池塘很快就会被生存能力更强的本土藻类侵占,导致产油的微藻失去生存空间。

       ⑦封闭的生物反应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会导致成本大幅增加。此外,随着反应器数量增加,表面积与容积的比例逐渐减少,导致微藻无法充分接触阳光,减少它们的油脂产量。藻燃料最终也许能够变得廉价而实用,但还需要大量的实验、改进和昂贵的设施。

       ⑧不幸的是,清洁廉价的煤炭依然是美好的白日梦。美国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研究发现,取决于不同技术,二氧化碳捕捉封存将导致煤电价格上涨30%~100%。此外,在发电量相同的情况下,实施二氧化碳封存的煤电站比其他煤电站多燃烧1/5的煤炭。这意味着更多破坏性的煤炭开采,煤炭运输过程中释放更多二氧化碳,更多煤灰,更多燃烧煤炭产生的有毒副产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环境科学家玛丽·福克斯说:“我们实施了一些清洁空气的技术,但与此同时,导致更多固体废渣的产生。”

       ⑨这些废渣可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比如,在田纳西州,煤灰泥浆冲破堤坝,导致水源被汞、铅和砷污染。处理这些有毒废物每年可能花费50亿美元。别指望任何技术突破能够让全美国500多家煤电厂一夜之间变得干净起来。

       ⑩通往新能源的道路充满了诱人的机会和危险的陷阱。选择最佳道路需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盲从。事实证明,节约能源才是最廉价的新能源。

                                                                                                                                                                                                 (原文有删改)

阅读下则说明文,回答后面小题。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 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 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 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 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本文有删改)

阅读回答问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节选)

①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全水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②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③ 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大部分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表情和姿态都不相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由天津滨海高新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天津基地制造总装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这意味着我国迈出了建立长期在轨、多人驻留空间站的关键一步,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据了解,天津滨海高新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天津基地制造总装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主要用于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起飞质量22.5吨,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

材料二

(摘自《上太空,安个“家”!》。

材料三

太空“大力神臂”可在太空抓取物体

天和核心舱外有一对大型机械臂,为我国首对具有七个自由度的机械臂,在太空可以实现类似人类手臂的运动能力,工作时最长长度可达18米左右、直径4米左右,可以在太空抓取物体,方便设备的对接、安装、变轨、分离等操作。

七个自由度意味着什么?据中国电科21所专家介绍,这是对人类手臂的最真实还原。核心舱机械臂通过末端执行器与目标适配器之间的对接与分离,类似于木工常用的榫卯结构,可实现舱体爬行功能,以一种类似蠕虫的运动方式移动到空间站的许多部分,进而在更大范围触达空间站各舱体外表面。

在天也能连Wi-Fi,可实现天地视频通话

除外观庞大、硬件一流以外,空间站的“软件”部分——舱内布局,也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

“天和核心舱的密封舱内配置了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和锻炼区六个区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张昊表示,核心舱不仅能够保证每名航天员都有独立的睡眠环境和专用卫生间,而且在就餐区配置了微波炉、冰箱、饮水机、折叠桌等家居用品,还配置了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抗阻拉力器等健身器材,以满足航天员日常锻炼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高航天员工作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天和核心舱密封舱采用了情景照明技术和Wi-Fi通信技术,可轻松便捷地控制照明设备开关、查询站上物资存储情况。通过天地通信链路和视频通话设备,可实现空间站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和收发电子邮件。从饮食睡眠到医保锻炼,再到视频通话,核心舱这座“太空别墅”既舒适又便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