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第15课《无言之美》同步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    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1)、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含标点限40个字内)
(2)、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我们的意义。(含标点限120个字内)
(3)、作者在文章说到:“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应县木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在创造了一个木结构建筑近千年不倒的神话的同时,还是一个昭示前人建筑艺术极致的精品。  
        木塔最令人称奇的是其设计的精巧,全塔上下除了砖石塔基和铁制塔刹外,整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没有一根铁钉,数以万计的构件全靠卯榫互相咬合固定在一起。  
       木塔屹立近千年而不倒,其结构之固堪称一绝。应县文物旅游局原局长马良和应县木塔文物保管所原所长杜福介绍,木塔采用的是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框架,而平面分为内槽和外槽两部分,内槽供奉佛像,外槽构成平座供人员活动,内外槽之间亦靠各种木料纵横连接,这就构成了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筒式结构,成为木塔坚固之本。  
       同时,塔内上下层的连接采用了叉柱造的方法。叉柱造就是将上层柱的底部十字开口,插在下层柱上的斗拱之间,而且上层柱向内退进半个柱径,从而造成逐层内收的效果,进一步增加了木塔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木结构建筑应用的斗拱和卯榫的咬合不是刚性连接,当遇到大风和地震等外力作用时,构件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可以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起到调整变形的作用,构成了木塔建筑的柔韧性。  
       据专家考察统计,木塔共用了54种不同形制的斗拱,其种类之多可谓中国古建筑的斗拱结构集大成者,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人们参观木塔时就可看见木塔内外檐下的各式斗拱,一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标志性构件之风采。  
       应县木塔文物保管所原所长杜福说,我国古建筑专家和文物专家多次实地研究的结论是:这种“刚柔相济”的结构共同造就了应县木塔卓越的稳固性,也正是木塔的这些建筑特色成就了木塔如今最古老、最高的木结构佛塔建筑的地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

张晓风

    ①她坐在淡金色的阳光里,面前堆着的则是一堆浓金色的柑仔。是那种我最喜欢的圆紧饱甜的“草山桶柑”。而卖柑者向来好像都是些老妇人,老妇人又一向都有张风干橘子似的脸。这样一来,真让人觉得她和柑仔有点什么血缘关系似的,其实卖番薯的老人往往有点像番薯,卖花的小女孩不免有点像花蕾。

    ②那是一条僻静的山径,我停车,蹲在路边,跟她买了十斤柑仔。

    ③找完了钱,看我把柑仔放好,她朝我甜蜜温婉地笑了起来——连她的笑也有蜜柑的味道——她说:“啊,你这查某(女人)真好,我知,我看就知啦——”

    ④我微笑,没说话,生意人对顾客总有好话说,可是她仍抓住话题不放:

    ⑤“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一样——”

    ⑥我一面赶紧谦称“没有啦”,一面心里暗暗好笑起来——奇怪啊,她和我,到底有什么是一样的呢?我在大学的讲堂上教书,我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我驾着车在山径御风独行。在台湾,在香港,在北京,我经过海关关口,关员总会抬起头来说:“啊,你就是张晓风?”而她只是一个老妇人,坐在路边,卖她今晨刚摘下来的柑仔。她却说,她和我是一样的,她说得那样安详笃定,令我不得不相信。

    ⑦转过一个峰口,我把车停下来,望着层层山峦,慢慢反刍她的话。那袋柑仔个个沉实柔腻,我取了一个掂了掂。柑仔这东西,连摸在手里都有极好的感觉,仿佛它是一枚小型的液态的太阳,可食、可触、可观、可嗅。

    ⑧不,我想,那老妇人,她不是说我们一样,她是说,我很好,好到像她生命中最光华的那段时间一样。不管我们的社会地位有多大落差,在我们共同对这一堆金色柑仔的时候,她看出来了,她轻易地就看出来了,我们的生命基本上是相同的。我们是不同的歌手,却重复着生命本身相同的好旋律。

    ⑨少年时的她是怎样的?想来也是个有着一身精力,上得山下得海的女子吧?她背后山坡上的那片柑仔园,是她一寸寸拓出来的吧?那些柑仔树,年年把柑仔像喷泉一样从地心挥洒出来,也是她当日一棵棵栽下去的吧?满屋子活蹦乱跳的小孩,无疑也是她一手乳养长大的吧?她想必有着满满实实的一生。而此刻,在冬日山径的阳光下,她望见盛年的我向她走来购买一袋柑仔,她却像卖给我她长长的一生,她和一整座山的龃龉和谅解,她的伤痕她的结痂。但她没有说,她只是温和地笑。她只是相信,山径上总有女子走过——跟她少年时一样好的女子,那女子也会走出沉沉实实的一生。

    ⑩我把柑仔掰开,把金船似的小瓣食了下去。柑仔甜而饱汁,我仿佛把老妇的赞许一同咽下。我从山径的童话中走过,我从烟岚的奇遇中走过,我知道自己是个好女人——好到让一个老妇想起她的少年,好到让人想起汗水、想起困厄、想起歌、想起收获、想起喧闹而安静的一生。

(选自《晓风小语》,有改动)

【备注】少年伊辰:年少时的样子。伊:她,专指女性;辰:时光,日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做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⑥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⑪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10月28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扫码风行,你还花“钱”吗?

    近年来,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各地,“扫码支付”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但是不论是我国还是世界各地,“扫码支付”的发展和普及依然有所不同。能够确定的是,这种“非现金支付”的方式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社会现象】

    很多人调侃,手机支付发展太过迅猛,有两类群体深受打击,一是乞丐。以前出门很多人都会备点零钱,当看到路上的乞丐,产生怜悯之心时,便会顺手将口袋中的零钱给乞丐。可是现在很多人随身都不带现金。二是小偷。人们不带钱包,小偷就无钱可偷;改偷手机吧,一个个走到哪儿都机不离手,哪有下手机会啊!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花“钱”不用现金是再普通不过的事。

    虽然“扫一扫”“刷一刷”发展越来越快,但仍有不少人习惯买东西付款时花“钱”。郝阿姨说,孩子多次教她用手机支付,但她都记不住操作,听了那么多被盗刷的新闻,自己担心上当受骗,还是感觉用现金安全。“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取点新钞票,包个现金大红包给孩子更喜庆,更能表达心意。”像郝阿姨这样的老年人,以及一些对新技术还不熟悉的人,觉得移动支付的操作方法还很复杂,相比传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金,只是账户数字的变化让他们缺乏安全感。

【专家分析】

    “现金支付与非现金支付,其实各有利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现金不依赖于任何介质,不同于刷卡需要POS机、手机支付需要网络,现金使用起来更简单便捷。从现实情况看,还有不少人依赖现金支付,对一些中老年人以及农村或偏远地区的消费者来说,现金支付仍将是重要的支付方式。同时不可否认,现金在印制、运输、存储等方面与非现金支付相比确有其劣势。

    如今,不少人会遇到这种情况:买东西付款时,扫微信或支付宝经常会有优惠,但用现金基本上什么活动都没有,甚至还会有一些商贩直接明确表示“拒收现金”。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根据相关规定,现金是合法货币,商家不能强行要求消费者只能用某种支付方式,否则就是触犯法律的行为。

【图表分析】

【国际动态】

    北欧地区是无现金社会建设的先行者,瑞典、丹麦、芬兰是全球对现金依赖最低的国家。2015年,在这三个国家的零售消费交易中,只有6%通过现金结付,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为47%。除北欧地区外,欧洲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现金使用频率下降的趋势。英国自1988年以来,现金支付的比率下降了14个百分点。

    亚洲地区新加坡政府曾在2001年明确提出发展电子货币的最高目标,即建立“无现金社会”。印度莫迪政府2016年底发布著名的“废钞令”,规定在2017年3月31日后,正式废止旧版500卢比和1000卢比纸币。日本部分移动运营商也开发出了“手机钱包”,只要上传个人资料后就可使用,目前主要用于便利店和购买电车票。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澳大利亚储备银行2017年计划推出新支付平台(NPP),旨在继续推动澳洲无现金社会建设。而美国,现金交易仍在日常支付中占据较大比重,移动支付发展较缓慢。2013年的美联储数据显示,美国人逾四分之一的付账方式仍然是现金,并且国内民众中始终存在一股拒绝无现金社会的强大力量。

    可见,世界建设无现金社会的步伐日益加快,尤其以北欧、新加坡等地区为先。这些地区有几个共通之处,一是经济水平高,人均GDP和国民收入位居世界前列,国内消费欲望旺盛;二是国土面积不大,城乡差异、国内地区间差异较小,推行政策阻力较低;三是国民受教育程度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四是政府推动相关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行政阻力、法律阻力较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母亲

丰子恺

①母亲生前没有摄影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晒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形液和定影液,把我的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②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③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重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④我四岁时,父亲中了举人,同年祖母逝世,父亲在家,郁都不乐,以诗酒自娱,不管家事,终而科举废,父亲就从此隐遁。这期间家事店事,内外都归母亲一个兼理。我从书堂出来,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的母亲的身边,向她讨点东西吃。母亲口角上表出亲爱的笑容,伸手除下挂在椅子头顶的“饿杀猫篮”拿起饼饵给我吃;同时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给我几句勉励。

⑤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遣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柒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成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⑥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诚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了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⑦我二十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肯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⑧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⑨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了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海我抚养我,我从呸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

⑩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深巷明朝卖杏花

顾晓蕊

①江南,我转得最多的地方,是曲曲折折的小巷。

②那一条条幽静的巷子,狭窄且悠长。小巷,是一首婉约的诗,亦似一阙清浅的词,它从唐朝的风,宋朝的雨,又或是明清的烟云中,款款走出。千百年过去了,多少往事淹没在岁月中,而小巷依然是旧时模样。

③江南雨多,轻柔的雨如烟似雾,水汽迷蒙中,透着淡淡的忧愁。它滴落在屋檐瓦楞上,敲在青石板路上,犹如丝竹轻弹,声声清越,极为悦耳动听。

④倘若下了一夜的雨,次日放晴,小巷便会愈加清净、幽深。让人想起那句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

巷明朝卖杏花。”雨后幽长的小巷中,传来阵阵卖花声:“卖花嘞——”那软糯的叫卖声,在潮湿的深巷中滚动,声音幽邃,几许空灵。

⑤水乡小巷多,兜兜转转,不经意间,你就会误入小巷深处。

⑥那日,我到同里古镇,沿河道行至鱼行桥,过桥不远就是穿心弄,当地人又称串心弄。弄堂里幽深、逼仄,狭窄处,仅容一人通过。【A】迎面如有人过来,一人需侧身敬让,另一人方能通过。擦肩而过的瞬间,那一低头一浅笑,令你心湖轻荡,泛起点点涟漪。而这,恰好应和“串心”之意。

⑦路两边的高墙斑驳老旧,阳光在墙面上闪烁着,似在诉说往日的沧桑岁月。高墙在经年风雨的冲刷下,呈现深浅不一的青灰色,好似洇开的山水画,柔润中带着浓浓古意。老旧的青石板路,常年受雨水滋浸。石隙间探出的苍苔,从明清蔓延至今。苔幽幽地生,寂寞地长,染绿了老街人的记忆。

⑧寻着卖花女子软糯的叫卖声,往巷子深处走,我遇上了一位唱昆曲的阿婆。

⑨她身着蓝布衫子,花白的发,脸上皱纹如菊,眸光却清亮。她走过来对我说,姑娘,点首昆曲听吧。话落,她递来一张戏目单,我点了《牡丹亭》唱段。

⑩“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她一张口,那声音幽郁沉婉,有如染上苍绿,显得清寂、苍凉。霎那间,时光仿若凝滞,巷子愈加幽长寂寥。

⑪一曲唱罢,我与她闲聊起来。她说自己生在小镇上,住在小巷里,打小喜欢唱戏。后来日子好起来,她进到当地昆剧团,唱旦角,在堂子里演出,台下一片叫好声。几十年过去,她也老了,已登不了台,心里却放不下戏。她便想着,这古镇就是舞台,不如唱给游人听,即使只有一个听众,也要用心唱好每一段戏。

⑫我心里明白,她唱了大半生戏,已入戏太深,为戏成痴。人生的喜也好,悲也罢,只要一唱起戏,她全都忘却。幽曲的街巷,是方寸的舞台,她深情地吟唱,只沉醉在戏里。

⑬这时,从巷口处走来一位阿公,将折扇和水杯递给阿婆,敦厚地笑笑,也不多语,转身又离去了。我正疑惑间,【B】阿婆说,那是我老伴,他以前在剧团弹三弦,退休后闲不住,做起水上清洁工,每天摇着船清理水上的落叶和垃圾。在他心里,河水是小镇的眼眸,只有河水清凌凌的,枕河人家的梦才会香甜。

⑭离开穿心弄,接着往前走。同里的小巷子很多,如石皮弄、同泰弄、西弄、仓间弄等。狭窄细长的里弄,虽曲曲绕绕,却巷巷相通。

⑮小巷里的人爱花,亦喜养花。正走着,忽从墙头垂下一片绿藤,里面夹有如瀑的凌霄花,青红交映,一团喜气地绽放着。住在巷子里的人家,他们坐在花树下……生活过得闲适又有味。

⑯就这么走着看着,一路飘香,处处花影摇曳。转到另一条小巷时,鼻息掠过一阵浓香,见有个女孩在串花,新摘的茉莉花,洁白的骨朵半开未开,小巧、素雅。可真香啊!我赞叹道。她笑着回道,自家种的花,宝珠茉莉,挑一串戴上,能香一整天。我当即付钱,买一串花别到衣襟上,缓缓朝巷口走去。

⑰“卖花嘞……”身后又传来温婉软糯的叫卖声,在街巷中回荡,袅袅不散。

(选自《名刊会》2021.3,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