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浙江省温州市经开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份月考试卷

名著阅读
(1)、阅读《艾青诗选》时,小瑞绘制了“艾青的诗歌历程”思维导图。根据不同阶段艾青诗歌的特点和诗句节选,为图中①③④处选择恰当的诗篇。

A .“北方的晴天,辽阔的一片,我爱它的颜色,比海水更蓝。”(《鸽哨》)

B .“如今,你的诗集“Alcool”是在上海的巡捕房里,我是“犯了罪”的,在这里,芦笛也是禁物。”(《芦笛》)

C .“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它最爱真实,决不隐瞒缺点。”(《镜子》)

(2)、某出版社收到了《艾青诗选》封面设计稿,认为不够贴切。请结合《艾青诗选》内容补全优化方案并说明理由。

《艾青诗选》封面(初稿)

优化方案

理由

添加构图要素:①

添加背景色彩:A.以斑驳暗沉的棕色作为主色调

B.以鲜艳亮丽的红色作为主色调

(3)、阅读完《艾青诗选》后,小瑞找到了一些名家对诗集的评论,请为下列诗集选择相应的点评。

①《艾青诗选》

②《泰戈尔诗选》

③《唐诗三百首》

A.诗集正如这个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就感得和平,感得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郑振铎

B.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诗,像一粒珍珠,诗人的孤独感、游牧民族的华丽、侠的精神、山水中生命的状态、浪漫诗的极致、寻找知己的孤独等就像珍珠的生成一样历经磨砺。——蒋勋

C.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聂华苓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夏末,《逃出大英博物馆》冲上热搜,掀起班级探讨热潮。

材料一

①今年8月,15分钟的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爆火。正片上线一周,抖音的相关话题播放量就已经超过13亿,主创人员账号涨粉600万+,在微博、小红书、b站频频登上热搜,并被央视盛赞。

②该剧中女主扮演的文物小玉壶在伦敦街头偶遇男主,在他的帮助下踏上归家之路,并带回流失在外文物的家书。巧妙的拟人设计,让物品有了生命,把文物流落海外的情绪,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画面,一击即中我们心底的最柔软处。

③【A】第一集不到3分钟,却贡献了颇多金句:“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从哪来的回哪去”“你要带我回中国吗”“这么大的柜子只住两个人”……这些台词单看平平无奇,但在这个特别的故事设定里,每一句话都能读出背后的深意:那是流落海外的孤苦无依,也是迷失他乡的无路可走。【B】

④相关评论区频繁出现的玉壶图片、大英博物馆的各类文物,还有相关知识的普及,促使我们更详细地了解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这样的文化共鸣,无疑又拓宽了这部剧的涵义。【C】

⑤从制作上,我们也看到了自媒体短剧审美的提升。许多人并不喜欢短剧的简单直接、频繁反转。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层层铺垫,前后呼应,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些都体现了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遵循与追求。

⑥客观来讲,该剧也存在一些短视频的普遍问题,比如喜用背景音乐、慢镜头,但这都无法掩盖其从创意到剧本,从妆造到动作、从构图到光影上的用心,还有远赴英国拍摄台前幕后的辛苦付出。

材料二

八月中旬,大英博物馆再传失窃丑闻,大量珍贵文物下落不明,世界为之哗然。与此同时,大英博物馆被多个国家要求归还本国文物。《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上线正逢其时,完全是国人强烈期盼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心情外化。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说:“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就是回到故土。

材料三

《逃出大英博物馆》由90后UP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共同创作。拍摄的缘起很简单: 2023年初,有人在网上跟帖时发了段评论:“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拟人化复苏逃回国的故事”,“煎饼果仔”看到后留了两个字“等我”。原以为只是一句玩笑话、一个随口说说的脑洞,没想到一群热血年轻人一拍即合。他们翻阅资料、前后筹备半年,两位UP主为此还停更三个月,推掉商务合作,最后远赴英国,创作出了这个流失玉壶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故事。年轻的UP主“煎饼果仔”说:

“这次创作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

(来自视频号:煎饼果仔)

阅读《经典常谈》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 《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