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宋)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轮扁斫轮

(战国)庄子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1)、选文中,“”表现了卖油翁技术的娴熟,“”表现了轮扁手艺的高超。(用原文句子填空)
(2)、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3)、根据示例,分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示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吾射不亦精?”

分析:“乎”表示反问的语气,表现了康肃对自己射箭本领的得意,对卖油翁的轻视,刻画了康肃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性格。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分析:

(4)、教材选入《卖油翁》时删去了原文的最后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里说的“解牛斫轮”指的就是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你认为《轮扁斫轮》与《庖丁解牛》所说的道理果真如欧阳修所说的没有差异吗?请简述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茶可道,茶亦悠然
                                                                                                                   红山飞雪
  西方人喜欢喝咖啡,我们则习惯于饮茶。
  在我看来,喝咖啡是一种享受,饮茶则是一种境界。西方人喜欢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们则崇尚内心自省,崇尚顺其自然。西方人善于制造,用金属制造刀叉来吃饭,制造器皿来装食物。我们则善于利用。我们的祖先剖葫芦为瓢用来舀水,凿木为碗用以盛饭,劈竹为筷用来吃饭。西方人制造西药用来治病,我们的祖先则采摘大自然之百草为药用以疗伤。西方人喝的咖啡是制造的;我们的茶叶则是采摘的,是采摘了日月之精华,吸收了天地之灵气。茶可以冲浊爽气,颐神养性。
  西方人喝咖啡也讲究气氛,但无法达到“道”的境界。我们饮茶则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道”。
  茶是用来喝的,茶道是用来修身养性的。
  一个人,静静地独坐于洒满阳光的室内。用一个精致的玻璃杯冲一杯茶,看那茶在杯中,在水里不断地浮沉,翻腾。那原本细丝般的茶叶在水中慢慢地柔软、舒展,悬在空中,又不断地沉入杯底。漂浮在水面的又一点一点地悬在空中,渐渐变软,展开,完完全全地沉淀下去。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杯里的水渐渐变了颜色,原来纯净而无色的变为淡黄,仍是那么纯,无一点杂质。茶叶全都沉入杯底,水则澄澈在小小的杯中,与茶叶共同酝酿出一种宁静的优雅。杯口有袅袅的茶香飘散,氤氲一室的意境。此刻,你静静地坐在那里,看茶叶融于水的全过程,你一定有所感悟,感悟茶与水的排斥与融合。然后,啜饮一口,那种沁入心脾的微苦、醇美,让饮茶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知是苦还是醇美,或者是由苦而醇美的感觉。不知是品茶还是在品味人生,或者茶如人生。
  许多喜欢风雅的人说“茶如人生”。所以,就有了“茶道”之说。那些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品味出了人生的况味。就是将烹茶、饮茶艺术化,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茶为载体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赋予它以浓厚的东方哲学思想,使饮茶渐变为一种“道”,一种“茶道”。
  茶可道,就升华为一种文化。如同佛道、儒道等成为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亦悠然。茶来自大自然,来自民间,用来解渴消暑,消除疲劳,放松心情。可以置于一雅室,浅酌论道,品味人生;亦可以携游于山野,放浪形骸,一壶茶里看世界。
  茶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两代,衰落于清代。
  还记得明代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那关于茶的描写吗?“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文章的作者说核舟所刻大概是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景。在那小小的核桃上不惜刻上一个烧茶的童子,可见当时文人雅士们是多么的喜爱饮茶啊。于波涛骇浪之上泛舟赤壁,竟然有童子烧茶,还那么专心致志。这里面到底是“道”,还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呢?
  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对茶情有独钟,将它升华为“道”,是因为它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的思想。所以佛家可以跳出三界外,可以了却红尘因缘,却是难以了断茶的情缘。沏一杯香茗,对一盏青灯,手念一串佛珠。无论是面壁十年,还是打坐于佛前,或者风轻云淡对高山流水,都会坐出一片意境,悟出一种禅机。
  佛教是强调“禅茶一味”的,在从茶中体味苦味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在我看来,“莲”在佛教中有清静修为的隐喻,茶则是佛教出尘入俗的媒介。一杯清茶可佛可俗可道,亦可悠然啊。
  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一杯清茶在手,独坐于清风明月之中,人与茶都成为了大自然中的一部分。饮茶乎?悠然于天地之间也。
  我也喜欢饮茶,但远没有达到“道”的境界。饮茶只是一种心情,一种休闲的方式而已。
  茶虽不是什么奢侈品,但于我们的生活却是绝佳的饮品。相比于水,它那微微的、淡淡的苦味百尝不厌。茶可以解渴、解暑,消除疲劳,也可以饮出境界,饮出品位;相比于酒,它的优点更是难以一一诉说。同为饮品,同样可以归为“文化”之内,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不乏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但茶采之于树木,冲之以甘泉,洁来洁去,带给人的是神清气爽,可以涵养人的品性。它不会耗费粮食,与人争食。它不会饮之乱性,衍生出许多靡乱的故事。它可俗可雅,是寻常人家的常备饮品。亦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可以很名贵,千金难求;可以很普通,随手可以采摘。可以以“茶道”待之,也可以以悠然之心,慢慢品尝。
  我喜欢茶,喜欢它的大俗大雅。
  茶可以道,茶亦悠然。(摘自“散文网”)(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黑脸

刘建超

老街地处中原,盛产小麦。老街上做饮食买卖的也多是开面铺。陕西臊子面、北京炸酱面、四川担担面,老街人对吃面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在琳琅满目的面铺中,老街人当家的面还属本地的烩面和浆面条。

也有例外,东街大石桥旁的黑脸刀削面馆也是老街人常去的地方。老街人亲切地称呼面馆老板“黑脸”。

黑脸五十出头,肤色黝黑,面馆起名黑脸真的是名副其实。

黑脸年轻时外出打工,在山西大同学习刀削面手艺,多年后携妻带子返回老街,在大石桥旁租个铺面,开了馆子。

现在的面馆和面都用机器,省时省力。黑脸坚持手工和面,他说面也是有灵性的,和面就是与它亲近,以手揉搓,它才给你上筋道。

①黑脸左手托举面团,眯缝着本就不大的眼睛,像被催眠了一般,右手拿弧形刀,浸入削面状态中,削出的面叶形似柳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面片片飞起,欢舞着跃入热水翻滚的大铁锅内,捞起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

黑脸的汤料和牛肉也是一绝,牛骨汤炖得柔滑如玉,酱牛肉用的牛前腱,肉里包筋,筋内有肉,层次分明。

每天饭点,黑脸的铺子拥满了食客,等待吃面的长队都成了一道景。

不管是生人熟人,一碗面六块酱牛肉,每块肉似鹌鹑蛋大小。

黑脸两百碗面卖完就打烊。有人说还有不少顾客,多做点多赚点嘛。黑脸眯缝着眼睛也不说话。老街人知道黑脸厚道,这是给别人留生意做。

黑脸的儿子谈了个女朋友,长相甜美俊俏。

儿子也是显摆,热闹的饭点带着女朋友来店里吃面。

面端上来,碗里也是六块肉。

儿子说:“妈,惠惠爱吃酱牛肉,你给多添点肉。”

黑脸说:“在店里吃,就这样。”

女朋友惠惠撅起了粉嘟嘟的小嘴,儿子的脸上也挂不住,回家就和黑脸争辩。

黑脸说:“家里有家里的说法,铺子有铺子的讲究。给你的碗里多加肉,让其他顾客怎么看?亲朋好友就多加多添,咱铺子还有没有诚信?惠惠爱吃酱牛肉,来家里管吃管拿,你带她到铺子里显摆啥?”

黑脸老婆拿着包好的酱牛肉塞到儿子手里:“去,给惠惠赔个不是。

儿子低头不言语了。

老街饮食协会要搞美食评选,评出老街人最喜爱的十大美食,还要授牌匾,登报纸,上电视。

邻居老马来给黑脸传消息,说是顾客投票环节已经结束了,竞争激烈呢。下一步是评委暗访品尝环节,不少店铺都带着礼物去打点评委了,你黑脸是不是也该有所表示啊。

黑脸眯缝着眼睛说:“打点啥,咋打点?说来说去还不得是手艺地道吗?歪门邪道评上个牌子,老街人吃了不是那么回事,那不是让人戳脊梁骨嘛,这事,呵呵,我不干。”

周六中午,面铺里正热闹着,邻居老马进来,他指着靠门口的一张桌子,悄悄地对黑脸说:“瞧见那三个人没有,就是来暗访的评委,悠着点啊。”

面捞上,汤加好。黑脸老婆迟疑了一下,从木桶里打出酱牛肉放入碗里。

三碗面刚刚端上桌子,就见黑脸手中拿着勺子筷子跟了过来,他把面中多打的肉块捡了出来,说:“对不起啊,上错了。”

急得一旁的老马直拍大腿。

让邻居老马没想到的是,黑脸刀削面还真评上了老街十大名吃。

开了春,老街突降大雨,水淹了整条街,店铺都关门了。

那天,歇了几日的黑脸刀削面馆又忙乎起来,黑脸和媳妇揉面、熬汤、酱肉。

黑脸左手托举面团,眯缝着本就不大的眼睛,像被催眠了一般,右手拿弧形刀,浸入削面状态中,削出的面叶形似柳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面片片飞起,欢舞着跃入热水翻滚的大铁锅内

黑脸的老婆守着盛酱牛肉的木桶,给每碗面添肉。

儿子和女朋友惠惠把面封装打包,开车送到了清淤开渠的志愿者手中。

大家听说是黑脸送的刀削面,很是惊喜。打开饭盒,清香扑鼻,面里还是六块酱牛肉,只是每块肉的大小比鹌鹑蛋大了一倍。

(选自《当代人》2023年第9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首 丘

①宴席的第一天,老村长就没来。

②伊河村无河,四面环山。山叫老牛背,牛横卧下去,伸展腰腿,刚好将村子合围开来,牛四蹄相接处山势渐矮,故意给村里人留了向外的通路。

③村口有古槐,枝叶如盖。第一天的宴席就在槐树下,入席分了次序,老人孩子优先,今天也不例外。树下都是等开席的人,用老人们的话说,这阵仗的席口在伊河村算是头一遭。

④食材是从城里用越野车运来的,江鱼打着挺,新鲜的海货张口吸着大山的空气,大人孩子跟看戏似的守在村口。随着越野车从老牛背上爬上又爬下,食材便备齐了。

⑤太阳刚挂到槐树上头,临时搭建的厨房就忙碌起来了。据说厨师是城里的名家,看人家那一招一式,瞧得老少爷们儿直咂巴嘴儿——这阵势! 不一会儿,桌上摆满了小山一样的菜肴,溢着香气。

⑥林木招呼着乡邻,见宴席已经开始,便快步向村子深里走去。

⑦这是一处普通农家院落,木篱笆上爬满了豆角秧,是晚熟品种,豆多,林木打小就爱吃。屋门开着,他走了进去,他知道,老村长在家。

⑧“来了。”老村长把土烟袋在炕沿上敲了敲。

⑨“过去吃两口吧。”

⑩“吃过了。”

⑪木制炕桌上的大盆里摆着白花花的馒头,还有一碟酱菜。老村长见林木盯着盆看,说了句,“吃点儿?”

⑫林木喉咙动了动,“不了。”

⑬老村长扫了一眼林木,半晌无语,忽地说:“小林子,陪叔上一次老牛背!”

⑭山路再往上,就是山顶了。

⑮林木站在山顶斜逸出来的大石上,大口大口喘气,脊背见了汗。老村长气定神闲,全然不像年近七旬的老人。

⑯山脚下是一片金黄的稻田,秋风吹起饱胀的稻穗,一波推着一波往前赶。山丁子树上结满了玛瑙般的果实,一簇簇的,映着日光,养眼。

⑰林木顺手搀了一把山丁子,放在嘴里,嚼得嘎嘣作响。

⑱“还是那个味儿!”

⑲“咱山里的东西从来都是这味儿,永远不变,馒头也是。”

⑳听老村长这一句,林木顿感脸上火烧火燎的。

㉑从老牛背向远处望,依稀能看到伊河高中操场上飘扬着的国旗。老村长看着远处,不作声,周遭只有风吹拂树叶的沙沙声。

㉒一瞬间,林木竞有些失神,他仿佛又看见一个少年,在风雨里赤脚奔跑着,肩头挂着黄胶鞋。

㉓“这娃咋不上学了? 这是大学苗子!”壮年的村长对着一对夫妻大声说。

㉔“饭都吃不上了。”男人抱着头,蹲在院当中,声音明显矮了几分。

㉕“饭我供!”

㉖从此,每天清早,村长家的门总是敞开的,一个瘦弱的少年进门,村长把两个馒头塞进瘦弱少年的书包,少年便跑向了老牛背,直到消失在村长目送的视线外。

㉗林木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城里的一家公司上班。后来自己做生意,生意越做越大,心里却总觉得空落落的。父母相继离世,林木同家乡也少了联系。回村宴请乡亲,虽然说是对家乡的感恩,但多少也让人看出有一些摆排场的意思。

㉖林木回村第一件事就是看望老村长,老村长听林木说要摆两天的宴,请乡亲们,鼻子 , 烟袋在炕沿上敲得比平日更响了。

㉙夕阳像打在青瓷碗底的蛋黄,慢慢摊开一汪金黄,下山的路林木走得从容许多,这一趟老牛背没白来,他心里有数了。

㉚起雾了,山路被雾气截成了一段一段,夕阳把稻田涂抹得金灿灿的。

“越饱满,越低头。”

㉜林木记下了老村长在山上指着稻田对他说的这句话,他想,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了。回到村里,林木取消了第二天的宴席,带着厨师等一干人返回城里。

㉝不久,伊河高中教务处收到了一个自称“家乡人”捐赠的一百万助学金。

㉞老村长站在老牛背山顶,眺望远方,脸上绽开了久违的笑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