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2020年中考语文适应性考试卷

阅读议论文《蓄积不畏难的攻坚精神》,完成小题。

蓄积不畏难的攻坚精神

    ①大江大河波涛奔涌,冲波逆折处尤显壮丽澎湃。前进征程上,越是困难如山、挑战艰巨,越考验着迎难而上的勇气、坚忍不拔的精神、不畏险阻的气魄。

    ②挫折与磨难,堪称检验初心的试金石,推动事业发展的催化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始终葆有攻坚精神,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战胜一切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③李大钊曾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当前,经过举国上下艰苦努力,我们经受住了新冠病毒突袭的考验,但更深刻感受到“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紧迫;我们已经走出新冠病毒防控最困难、最艰巨的阶段,但前方的问题还很多,挑战更严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不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迫,决战脱贫攻坚还有不少难啃的硬骨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焕发“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志,一定能闯过一道道险关隘口。

    ④蓄积攻坚精神,离不开苦干实干。犹记焦裕禄初到兰考县,正是兰考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之时。他没有被困难吓倒,毅然喊出“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口号,带领36万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真正的共产党人,就应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以实干担当擦亮政治本色。“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越是不容易,越要奔着矛盾去、朝着问题改,越要扑下身子、撸起袖子,干出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⑤蓄积攻坚精神,要增强韧劲定力。1939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标题就是“永久奋斗”。他号召模范青年一定要把革命干成功,干到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新长征路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等待我们去攻克。逐梦的征途,容不得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在攻坚克难中增强斗争本领,在接续奋斗中挺立精神脊梁,我们一定能用确定性战胜不确定性,赢得改革发展的主动权。

    ⑥“伟大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种事业是正义的、宏大的,而且因为这种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努力蓄积不畏难的攻坚精神,脚步不停、奋斗不止,我们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没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

(摘自《人民日报》2020年5月20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本文第③段开头引用李大钊的话有什么作用?
(3)、本文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加以概括阐述并指出其作用。
(4)、本文指出“蓄积攻坚精神,离不开苦干实干”“蓄积攻坚精神,要增强韧劲定力”。请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一点,谈谈给你学习或生活的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摘自《人民日报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善于“折叠”自己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选自《解放军报》2018年)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代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我从前看见一位法国学者著的书,比较英法两国国民性质,他说:“到英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埋头执笔做他们的事;到法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衔着烟卷像在那里出神。英国人走路,眼注望,像用全副精神注在走路上;法国人走路,总是东张西望,像不把走路当一回事。”这些话比较得是否确切,姑且不论;但很可以为敬业两个字下注脚。若果如他所说,英国人便是敬,法国人便是不敬。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阅读下面的时事评论,并完成题目。

学历绝非“孔乙己的长衫”

    ①最近,“孔乙己文学”一词冲上热搜,配有导语:“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这一话题很快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②很多人觉得,这位语文课本里的人物,就是当下的自己:“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

    ③我们不禁思考,学历真的是束缚青年人发展的“长衫”吗?真正的“长衫”究竟是什么?

    ④查询“孔乙己”词条的“百度指数”发现,搜索该词条的网友很多集中在20-39岁年龄段,话题的讨论者也大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很多人正处于在校、求职或工作的状态。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了专业知识技能,会找到相匹配的工作岗位,拥抱幸福生活;而在就业市场中,实际上不太容易找到心仪的岗位,“海投”的简历没有回音。即便找到了工作,或许与预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落差。

    ⑤现实带来的焦虑心情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将“高开低走”的“锅”“甩给”学历,实则是“读书无用论”的巧妙“变装”。

    ⑥“孔乙己文学”的几句热评“翻译”一下,其实就是说:无法接受从事学历门槛低的工作,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读了那么多年书都是白读了。

    ⑦然而,知识这个东西,学了就是自己的,怎么会白读呢?

    ⑧钱锺书先生曾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比如,行至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少了知识学识的润色,这些不过是过眼云烟的地名;不了解典故传说,内心便不会泛起涟漪。读书学习更重要的是,能让精神来一场长足的旅行。正如有人说,你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可以载你过去;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可以给你相遇。也有人说,读书学习能让你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⑨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坦言,我们今后毕生的任务就是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这个优秀的普通人,热爱世界,热爱万物,热爱众生,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寻找到一个自己内心喜欢又有时代价值的事情。有人受教育以后,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家乡摆脱贫困;有人希望用知识为国效力,甚至改变世界,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也有人想更“自由”,用喜欢的方式过这一生,谓之“自得其乐”。这些都没有错。

    ⑩读书学习,就是在不断夯筑基础、提升自我,把人生的“方向盘”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比如,在张桂梅校长的引领下,20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她们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比如,丽水松阳县返乡青年麻功佐,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土蜂蜜等,产值达2500多万元,带动160余家低收入农户增收。

    ⑪也许某个时段,我们的经历里,投射了孔乙己的影子,但接受教育就是在给自己保留一种机会。哪怕一时半会儿处于低谷期,只要坚持不懈,总有“逆袭”的可能。

    ⑫其实,学历和知识绝非“长衫”,而消极、逃避、不敢面对现实的思想枷锁,不会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长衫”。某种程度上来说,孔乙己的可悲之处,恰恰在于他不愿意放下面子,宁愿偷窃也不愿意自食其力,再加上他虽然拥有知识却不会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这些才是束缚住他的“长衫”。

    ⑬而该如何卸下真正的“长衫”,挣脱枷锁,值得从方方面面来深思。

    ⑭对当下的社会而言,营造平等、宽容的就业氛围尤其重要。推动社会公众更好地共情和理解年轻人,包容“慢就业”,支持“灵活就业”,将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社会落到实处,才能让更多青年不被束缚,心无旁骛地勇敢追梦。

    ⑮同时,高校需要完善更加贴合时代需求的培养计划,帮助学生实现学业与职场的有机衔接,个人前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匹配,让学生不再因有学历没能力而错失理想工作,并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就业问题。

   ⑯社会观念也要不断转变。总有人认为,学了计算机专业不编程序就是白读了,学了新闻专业不当记者就是白读了。其实,人生的选择很辽阔。一个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旅行家也没什么不好,一个新闻专业出身的金融从业者同样能发挥才干。社会对于读书人“成功”与“不成功”的定义,可以更多元。

    ⑰作为年轻人,我们也该意识到,学历不是学利。有人觉得,一旦失去该有的利,学历就一文不值,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对真正的读书人,学历不仅仅是利,更是经历,是大义。个人眼界的拓宽、内心世界的丰富,以及对这个社会的回馈,都是读书带来的财富。

    ⑱2022年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曾说,“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有远大的追求固然是好事,但是自怨自艾不如踏实付出行动,脱掉了思想上的“长衫”,才能真正奋力奔跑。

    ⑲学历从来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标签”,更不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当代年轻人,也不是封建社会的“孔乙己”。“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每个人都该努力脱下。

(选自2023年3月1日《浙江宣传》,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